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生活中所指的“油”是营养学中脂肪的俗称,脂肪是由甘油和各种脂肪酸组成的。根据脂肪酸链中是否含有双键可将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链中含有一个不饱和键的称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称为多不饱和脂肪酸。自然界所有脂肪中均含有这三种脂肪酸,  相似文献   

2.
反式脂肪酸问题脂肪酸可分为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两大类。动物脂肪为饱和脂肪酸,在常温下呈固体。植物脂肪为不饱和脂肪酸,在常温下呈液体。不饱和脂肪酸的分子结构图上的氢原子都位于同一侧,叫做顺式脂肪酸,链的形状曲折,看起来像U型;  相似文献   

3.
问:日常饮食和人体结构有哪些脂肪?答:脂肪是一个统称,它包括一大类脂肪类化合物,不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剂。脂肪化合物包括甘油单酯、甘油二酯、甘油三酯、磷脂、脑苷脂(Cer-ebrosides)、固醇、萜类、脂肪醇、脂肪酸。食物中脂肪很重要,它供给能量,携有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又是抗氧化与许多生物活性物质的原料。脂肪还是全身数千亿个细胞的细胞膜的组成成分。问:最常见的脂肪酸有哪几种?结构是什么?答:脂肪酸大致可以分成3种:饱和脂肪酸、单价不饱和脂肪酸、多价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由3种原子组成,即碳原子(C)、氢(H)与氧…  相似文献   

4.
反式脂肪酸(trans fatry acid,TFA)是一类不饱和脂肪酸,其双键上2个碳原子结合的2个氢原子分别在碳链的两侧,空间构象呈线形.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TFA由反刍动物厌氧菌产生,从而进入食物链;TFA也可在植物或鱼油的加工氢化过程中形成.TFA的大量存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致使一些营养组分以及信号分子难以通过细胞膜,同时还会降低细胞膜对胆固醇(TC)的利用.  相似文献   

5.
两种Q热疫苗的脂肪酸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比较分析灭活贝氏柯克斯体全细胞(WC)和氯仿-甲醇提取WC的残存组分(CMR)Q热疫苗的脂肪酸种类及含量差异。方法制备WC和CMR,采用高压气相色谱检测WC和CMR脂肪酸种类及相对含量。结果WC经氯仿-甲醇回馏处理后得到的不溶性组分CMR。气相色谱分析发现CMR较WC减少了11种脂肪酸,其中4种为不饱和脂肪酸,4种为支链脂肪酸,70%为C原子数≥18的较长链的脂肪酸。另外,两种疫苗的支链脂肪酸与直链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也明显不同。结论灭活贝氏柯克斯体疫苗经氯仿-甲醇提取后,除去了它的多种脂肪酸或减少某些脂肪酸含量,这些脂肪酸的消除与减少可能是CMR疫苗诱导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消失或减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念珠菌属的脂肪酸成分分析在种间分类学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念珠菌属的脂肪酸组成在种间分类学意义。方法 采用盐酸甲醇法提取 18株念珠菌的脂肪酸 ,包括白念珠菌 3株 ,光滑念珠菌 4株 ,热带念珠菌 4株 ,近平滑念珠菌 3株 ,季也蒙念珠菌 3株 ,克柔念珠菌 1株。以气相色谱法检测 ,配以计算机分析各种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结果 光滑念珠菌与念珠菌属的其它菌种在脂肪酸的成分与含量上明显不同 ,且可结合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比值如C16∶1与C16∶0 和C16∶1与C18∶1比值来判定 ;近平滑念珠菌也可根据不饱和脂肪酸棕榈油酸 (C16∶1)与饱和脂肪酸棕榈酸 (C16∶0 )的比值来鉴定 (比值为 0 .5 ) ;但由于菌株较少 ,热带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之间未见有明显区别。结论 气相色谱法方法简便、快速 ,用于念珠菌属的化学分类时 ,光滑念珠菌与念珠菌属的其它菌种具有明显不同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脂肪酸移位酶FAT/CD36与长链脂肪酸的结合机制。方法 ELISA分析重组蛋白FAT/CD36与不同种类长链脂肪酸结合强弱机制,分子模拟对接进一步验证其结合机制并分析其可能作用位点。结果ELISA证明重组蛋白FAT/CD36与不同种类长链脂肪酸均显示特异性结合,结合值大小为油酸棕榈酸棕榈油酸肉豆蔻酸硬脂酸。分子模拟对接进一步验证FAT/CD36受体蛋白主要与其中的油酸、棕榈酸及棕榈油酸结合,且结合位点位于FAT/CD36受体蛋白胞外结构的Arg183-Lys-Gly-Lys-Arg-Asn-Leu-Ser-Tyr238区域组成的活性口袋。结论 FAT/CD36作为细胞长链脂肪酸转运的主要受体,其可能主要转运油酸、棕榈酸和棕榈油酸这三种脂肪酸。  相似文献   

8.
Omega-3脂肪酸对心血管的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Omega 3脂肪酸及其体内代谢  鱼和其他海产品中含有一种特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称为Omega 3脂肪酸或n 3脂肪酸。如此命名是因为几个双键中的第 1个开始于碳链终端的第 3个碳原子。n 3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α 亚麻酸 (α LNA ,C18:3n 3)、二十碳五烯酸 (EPA ,C2 0 :5n 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 ,C2 2 :6n 3)。LNA是EPA和DHA的前体 ,是重要的植物源性n 3多不饱和脂肪酸。  n 3和n 6系多不饱和脂肪酸 ,体内代谢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α LNA通过与亚油酸竞争去饱和酶及碳链延长酶生成EPA…  相似文献   

9.
不同脂肪酸构成比脂肪负荷餐对餐后甘油三酯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明 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脂肪酸构成比脂肪负荷餐后富甘油三酯脂蛋白残粒甘油三酯的代谢动态 ,探讨脂肪负荷餐适宜的脂肪酸构成比。 2 8例 2型糖尿病患者按两级分层抽样被随机分为 3组 ,空腹时分别接受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为 1∶1∶1、1∶1.7∶1.2和 1∶1.7∶2 .3的脂肪负荷餐。超速离心将富甘油三酯脂蛋白及其残粒分成Svedberg漂浮率 >4 0 0、6 0~ 4 0 0、2 0~ 6 0和 12~ 2 0四个亚组份 ,并测定餐前和餐后 2、4、6h其中甘油三酯以及血浆总甘油三酯的浓度。 1∶1∶1组和 1∶1.7∶1.2组血浆总甘油三酯和Svedberg漂浮率 >4 0 0甘油三酯达峰时间均早于 1∶1.7∶2 .3组 ;1∶1.7∶1.2组餐后 2h血浆总甘油三酯增值显著高于 1∶1.7∶2 .3组 ;1∶1.7∶1.2组Svedberg漂浮率 12~ 2 0甘油三酯餐后平均总反应浓度增值显著低于 1∶1∶1组和 1∶1.7∶2 .3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单不饱和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分别是影响餐后 2h血浆总甘油三酯增值和血浆总甘油三酯餐后平均总反应浓度的重要因素。以上表明不同脂肪酸构成比餐后血浆甘油三酯代谢不同 ,建议采用 1∶1.7∶1.2脂肪酸构成比脂肪负荷餐研究富甘油三酯脂蛋白残粒甘油三酯的代谢  相似文献   

10.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8,16(11):961-963
食物中的脂肪酸可以分成饱和脂肪酸(奶油、猪油)与不饱和脂肪酸,前者与后者比例越多,心血管病危险越大.不饱和脂肪酸中又分单价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在亚麻油、橄榄油),n-6多价不饱和脂肪酸,n-3多价不饱和脂肪酸与转型脂肪酸(中华高血压杂志,2006,14:931).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杂志》2008,16(2):184
现代人们知道动物油不好,多吃植物油,植物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中含两种必需脂肪酸,即身体本身不能制造的脂肪酸,分别为omega-6与omega-3脂肪酸,必需脂肪酸是身体健康细胞膜组成成分,参与神经系统发育,释放各种廿烷类内泌素样物质(血栓恶烷、白介素、前列腺素),参与调整体内血压、血黏度、血管收缩、免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胰岛素抵抗(IR)的病理特征是肝脏、脂肪和肌肉等组织对胰岛素生物效应的反应受到损害,是2型糖尿病(T2DM)发病的关键环节。骨骼肌是胰岛素作用及IR的主要部位,T2DM和肥胖人群中骨骼肌脂肪酸的利用障碍和肌肉中脂肪的堆积与IR和脂毒性密切相关。细胞膜上的脂肪酸转运蛋白对脂肪酸的摄人、储存和/或氧化平衡起调节作用,脂肪酸转位酶FAT/CD36是骨骼肌摄取脂肪酸的主要膜蛋白,研究发现与IR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n-3脂肪酸是指第一个双键位于分子甲基端第三个碳原子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n-3PUFA),主要包括α-亚麻酸(AL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它们在深海鱼(如鲑鱼、鳟鱼和金枪鱼)和鱼油中含量丰富。近年来研究表明,摄取n-3脂肪酸对心血管疾病具有保护作用。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动物研究和临床实验证明摄入鱼类或其他来源的长链n-3PUFA(EPA和DHA)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Harris等提出,红细胞膜EPA和DHA在总脂肪酸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感染登革病毒 型后 (DV2 )白纹伊蚊脂肪酸的动态变化。 方法 采用 DV2经胸注射白纹伊蚊 ,以气相色谱法检测感染后 5 d、10 d及 2 0 d白纹伊蚊脂肪酸含量 ,并与未感染 DV2相应龄期蚊虫脂肪酸含量比较。 结果 共检测了 13种脂肪酸 ,其中饱和脂肪酸 5种 ,不饱和脂肪酸 8种。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在正常组随蚊虫龄期的增加先升后降 ;在 DV2组随其龄期的增加先降后升。在 DV2感染后 2 0 d脂肪酸不饱和度最高。在正常各组及感染 DV2各组中 ,均以软脂酸 (16 :0 )、十六碳烯酸 (16 :1)和油酸 (18:1) 3种脂肪酸的含量最高 ,占总脂肪酸含量的 80 %以上 ,但感染各组较正常对照组均有升高趋势。 结论 白纹伊蚊感染 DV2后虽有脂肪酸含量变化 ,但以不饱和脂肪酸的升高为主 ,故不会降低其体内的能量代谢 ,因而也不会降低其寿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症哮喘患者血脂组分与体重指数、肺功能和气道炎症的关系。方法 选择113例重症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抽取肘静脉血约5 mL,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血浆中23种脂肪酸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患者肺功能及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统计分析重症哮喘患者血脂组分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1)气相色谱-质谱鉴定结果显示,饱和脂肪酸约占血浆总脂肪酸的50.5%,主要是十六烷酸(72.1%)和硬脂酸(22.3%);其次是单不饱和脂肪酸(17.3%)。血浆ω-3脂肪酸和ω-6脂肪酸水平之间存在不平衡,ω-6脂肪酸占血浆总脂肪酸的30.4%,而ω-3仅占1.9%。(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浆总脂肪酸(r=-0.284,P=0.032)、总单不饱和脂肪酸(r=-0.263,P=0.035)、总多不饱和脂肪酸(r=-0.252,P=0.043)、总ω-6脂肪酸(r=-0.258,P=0.042)均与PEF25%-75%呈负相关关系。血浆总脂肪酸(r=-0.296,P=0.034)、总单不饱和脂肪酸(r=-0.257,P=0.043)与FEV1...  相似文献   

16.
短链脂肪酸是肠道菌群的主要代谢产物,主要包括甲酸、乙酸、丙酸、丁酸及其支链脂肪酸和一些盐类。研究表明,短链脂肪酸与肺结核的发生发展过程存在明显的直接相关性。肺结核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从而降低短链脂肪酸的丰度,进而影响宿主免疫系统和炎症因子的反应;而宿主免疫系统失调和炎症因子紊乱则会促进肺结核的发生和发展。作者对短链脂肪酸与肺结核之间的相关性,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调节机制,以及是否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提高机体短链脂肪酸的丰度来达到治疗或辅助治疗肺结核的目的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感染登革病毒Ⅱ型后(DV2)白纹伊蚊脂肪酸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DV2经胸注射白纹伊蚊,以气相色谱法检测感染后5d、10d及20d白纹伊蚊脂肪酸含量,并与未感染DV2相应龄期蚊虫脂肪酸含量比较。结果 共检测了13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5种,不饱和脂肪酸8种。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在正常组随蚊虫龄期的增加先升后降;在DV2组随其龄期的增加先降后升。在DV2感染后20d脂肪酸不饱和度最高。在正常各组及感染DV2各组中,均以软脂酸(16:O)、十六碳烯酸(16:1)和油酸(18:1)3种脂肪酸的含量最高,占总脂肪酸含量的80%以上,但感染各组较正常对照组均有升高趋势。结论 白纹伊蚊感染DV2后虽有脂肪酸含量变化,但以不饱和脂肪酸的升高为主,故不会降低其体内的能量代谢,因而也不会降低其寿命。  相似文献   

18.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6,14(11):931-933
问:日常饮食和人体结构有哪些脂肪? 答:脂肪是一个统称,它包括一大类脂肪类化合物,不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剂。脂肪化合物包括甘油单酯、甘油二酯、甘油三酯、磷脂、脑苷脂(Cerebrosides)、固醇、萜类、脂肪醇、脂肪酸。食物中脂肪很重要,它供给能量,携有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又是抗氧化与许多生物活性物质的原料。脂肪还是全身数千亿个细胞的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19.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2):163-164
一级预防试验:表1中列举了3项在住院病人中进行的早期试验.在这些试验中均以不饱和脂肪酸(UFA)代替饱和脂酸(SFA),而不改变总脂肪的摄人.其中两项试验报道冠心病事件有所减少,这一定程度上可能与反式脂肪酸摄入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20.
短链脂肪酸在肠道中的生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短链脂肪酸对肠道的能量供应、肠黏膜屏障的维持、肠道高敏感和肠道动力的调节、免疫调节及抗肿瘤效应等有重要作用。进一步明确短链脂肪酸的生理作用及其与肠道相关疾病的关联及其内在机制,对肠道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有重要意义。该文就短链脂肪酸在肠道中的生理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