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自20世纪50年代三裂叶豚草传入我国以来,迅速蔓延,已给我国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人民健康造成巨大威胁。近年来发现的豚草锈菌对三裂叶豚草有一定的致病性,具备生物防治潜力。【方法】本文利用植物生理学技术研究了豚草锈菌对三裂叶豚草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锈菌侵染后,三裂叶豚草叶片的相对电导率随病级的增高和侵染时间的延长而上升,说明锈菌破坏了豚草叶片的细胞膜,导致其电解质外渗。同时,发病初期叶片内的丙二醛(MDA)与超氧自由基(O2.-)含量逐渐上升;当发病程度为3级时,O2.-含量达到最高;4级时,MDA含量达到最高。此外,锈菌侵染后,三裂叶豚草叶片抗坏血酸(AsA)含量持续上升,而脯氨酸(Pro)含量在发病后期下降,说明在三裂叶豚草与锈菌互作时,AsA含量虽然增加,但抗性并不明显,而Pro可能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结论与意义】豚草锈菌的侵入干扰了三裂叶豚草的生理生化反应,这将为深入研究豚草锈菌的致病机理、发挥其生物防治潜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背景】三裂叶豚草是我国重要的外来入侵植物之一,其传播速度快,已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发现的三裂叶豚草锈菌是一种对其具有生物防治潜力的病原菌。【方法】本文利用显微技术研究了三裂叶豚草锈菌的侵染过程及其对寄主结构的影响。【结果】三裂叶豚草锈菌菌丝可从多处侵入同一个叶肉细胞,胞间菌丝与叶肉细胞相接触可使部分细胞壁增厚。锈菌侵染使三裂叶豚草叶脉末梢导管分枝增多,造成三裂叶豚草水分代谢失调;叶片细胞内膜系统破碎化,细胞器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细胞内膜系统紊乱,细胞器结构稳定性降低。【结论与意义】豚草锈菌侵染破坏了三裂叶豚草叶片的细胞结构。本研究为深入研究豚草锈菌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三裂叶豚草锈病发生和流行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波  吕国忠  杨红  董淑萍 《菌物研究》2009,7(3):180-184
通过田间调查与定点系统观察,结合沈阳地区的气象条件,对三裂叶豚草锈病在沈阳地区的发生和流行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裂叶豚草锈病属于喜高温、高湿型病害;该病于6月初在沈阳地区开始发病,可持续至9月,以7~8月发病最重。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在30℃和相对湿度96.9%条件下接种锈菌冬孢子,4d后三裂叶豚草即可发病;冷冻保藏(-20℃)可打破冬孢子休眠,在沈阳地区冬孢子是第二年锈病发生的初侵染菌源。苍耳柄锈菌三裂叶豚草专化型对三裂叶豚草表现出了显著的致病性、致死性及专一性,证明是防治三裂叶豚草的理想生防菌。  相似文献   

4.
【背景】外来人侵恶性杂草——三裂叶豚草在我国迅速蔓延,并对我国经济、人民健康、生态等方面造成巨大影响。【方法】本文运用光合仪(CIRAS-1)测定豚草锈菌侵染后的三裂叶豚草叶片的光合效率、蒸腾速率、叶表面蒸汽压差、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等指标,以探讨豚草锈菌影响三裂叶豚草光合作用的机制。【结果】豚草锈菌侵染三裂叶豚草叶片后,对叶片水分代谢与光合代谢有明显影响,从而影响叶片有机物质的合成。豚草锈菌侵染显症1—4d后,受侵染叶片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下降,光合作用有所加强,导致胞间CO2浓度下降,进而使叶片细胞水分代谢与光合代谢加强。显症4d后,随着叶片发病程度增加(4~5级),胞间CO2浓度增加,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大幅降低,光合速率下降。【结论与意义】豚草锈菌能干扰三裂叶豚草叶片的光合生理活动。该结果可为防治三裂叶豚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豚草轴霜霉菌卵孢子的观察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豚草是重要的外来入侵生物。近年在三裂叶豚草上发现一种霜霉菌(Plasmopara angustiterminalisNovotelnova),该菌对三裂叶豚草表现一定的致病性和致死性。通过试验明确了豚草霜霉菌卵孢子的最佳观察方法为10%NaOH透明法和1%酸性品红染色法。  相似文献   

6.
三裂叶豚草的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 L)属菊科、豚草属植物.原产北美洲,现已遍布世界许多国家,目前我国东北、浙江、江苏等地都有发生.1987年我们在北京的丰台、海淀、朝阳首次发现了这种植物.现将三裂叶豚草的识别与危害  相似文献   

7.
王迪  曲波  周斌  张依然  刘智 《生态科学》2022,41(2):66-74
为明确气候变暖对三裂叶豚草的潜在适生区域的影响并揭示三裂叶豚草潜在扩散路径及规律,文章选取辽宁省作为研究区域,模拟气候变暖条件下三裂叶豚草在2050年潜在分布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拟合温室气体排放量低的情况下(RCP4.5),三裂叶豚草扩散面积相比2019年增加了10919.9 km2,其中中度和高度适生区分别增加了31...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地理种群的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方法]应用筛选的13条ISSR引物对8个豚草居群和7个三裂叶豚草居群共240个样品进行分子标记。[结果]8个豚草居群128个样品,共扩增出304条带,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8.68%;Shannon''s信息指数为0.6716,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4788。7个三裂叶豚草居群112个样品,共扩增出266条带,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5.86%;Shannon''s信息指数为0.659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4670。豚草和三裂叶豚草各居群遗传距离较近。[结论]豚草和三裂叶豚草在居群间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居群内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豚草和三裂叶豚草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部。豚草各居群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有显著相关性,三裂叶豚草各居群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三裂叶豚草为我国外来入侵有害植物,是世界公认的危害性杂草,不仅影响农牧业的生产,而且其花粉含有致敏蛋白,能引起人体一系列的过敏反应,危害人类健康。植物内源激素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代谢过程的调节控制密切相关。【方法】本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三裂叶豚草雄花序分化过程中3种内源激素的含量动态。【结果】在三裂叶豚草雄花芽分化过程中,赤霉素(GAs)的含量在分化初期比较平稳,从花蕾分化期开始急剧下降,雄蕊分化期又上升;吲哚乙酸(IAA)的含量始终处于缓慢上升的趋势;脱落酸(ABA)在花瓣分化期出现且迅速上升,在雄蕊分化末期达到峰值。3种激素中,ABA含量与三裂叶豚草花芽分化的相关性较明显。【结论与意义】ABA的出现及其含量是决定三裂叶豚草雄花序分化能否完成的一个关键因素。本研究为利用化学方法防治三裂叶豚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大陆发现豚草条纹萤叶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20 0 4年 8~ 1 0月在浙江和江西省发现一种原产自北美洲的萤叶甲 :豚草条纹萤叶甲OphraellacommunaLeSage,其以豚草 (AmbrosiaartemisiifoliaL .)和三裂叶豚草 (AmbrosiatrifidaL .)为主要寄主。该虫在中国台湾和日本 (1 996)已有记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植物志》第九卷第一分册、《Flora of China》及其它的相关文献均无关于竹亚科簕竹属毛凤凰竹花和果的描述或记录,本文作者采集制作了该竹子繁殖器官标本,并对其进行了描述,主要特征:花枝长50~160 cm;花序为总状花序或简单的圆锥花序;假小穗单生或以数枝簇生于花枝各节;小穗含小花5~8朵,小穗轴节间形扁,长3~4 mm,无毛;颖不存在;外稃两侧稍不对称,长圆状披针形,无毛;内稃线形;花丝长6~10 mm,花药紫色;子房卵球形;柱头3或其数目有变化,羽毛状;鳞被3;雄蕊6。花期3~4月。成熟颖果为细狭的长圆形,长0.8~1.0 cm,直径2.0~2.5 mm,棕褐色,果皮较厚。花标本采自厦门市园林植物园竹类植物区。  相似文献   

12.
根据对单叶黄荆(Vitex simplicifolia)模式标本的研究,结合在其模式产地的野外调查,发现单叶黄荆与黄荆(V.negundo)并无本质区别,不宜作为独立的种,但其叶片为单叶而且比较稳定,将其降级并组合为黄荆的变种。  相似文献   

13.
14.
谷勇  陈芳  吴昊 《植物生理学通讯》2010,(10):1055-1060
以版纳省藤的萌蘖芽为试材,从取材、材料的处理、外植体的诱导分化、芽的增殖、生根以及影响试管苗形成几个重要因素等方面探讨了版纳省藤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的技术和方法,获得了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对芽的诱导分化及芽的增殖最佳配比浓度。以改良MS为基本培养基,在增殖培养基中添加0.5mg·L-1NAA、0.5mg·L-1KT和0.1mg·L-1BA,产生的有效苗最多;在生根培养基中添加1.5~2.0mg·L-1IBA生长素有利于版纳省藤组培苗生根。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单叶黄荆(Vitex simplicifolia)模式标本的研究,结合在其模式产地的野外调查,发现单叶黄荆与黄荆(V.negundo)并无本质区别,不宜作为独立的种,但其叶片为单叶而且比较稳定,将其降级并组合为黄荆的变种。  相似文献   

16.
山楂和山楂叶中25种元素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导了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山楂和山楂叶中25种元素的含量,并讨论其中某些元素与山楂、山楂叶的药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发表了一苏铁属新种,即秀叶苏铁,对其特征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山楂和山楂叶的氨基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835-5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了山楂和山楂叶中17种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山楂叶中氨基酸的总含量高达10.3%,山楂中约含2.4%。  相似文献   

19.
中国珍珠菜属(报春花科)一新种——右旋过路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种右旋过路黄Lysimachia dextrorsiflora X. P. Zhang, X. H. Guo &; J. W. Shao进行了描述和绘图。该新种产于中国安徽和福建, 因茎匍匐, 叶对生, 花黄色, 单生叶腋与过路黄L. christinae Hance近缘, 但其花冠裂片在蕾期右旋(顺时针)旋转排列(俯视), 花梗通常长于叶片与叶柄长之和, 花期4月初至5月初而不同。  相似文献   

20.
A new chlorarachniophytan alga, Gymnochlora stellata Ishida et Y. Hara gen. et sp. nov., has been isolated from Anae Island in Guam. It is a green, star-shaped, unicellular, amoeboid organism with several filopodia that do not form a reticulopodial network. Neither zoospores nor walled coccoid cells have been observed throughout the life cycle. The chloroplast ultrastructure is similar to those of described species; however, the pyrenoid matrix, which is invaded by many tubular structures originating from the inner membrane of the chloroplast envelope, is unique. A classification system is proposed for the Chlorarachniophyta. In this system, the ultra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pyrenoid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nucleomorph in the periplastidial compartment are used as generic criteria, while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vegetative cells and life cycle patterns are used for species criteria. The described species, except for Cryptochlora perforans Calderon-Saenz et Schnetter, are also reassessed under the new system, and consequent nomenclatural requirements for the genus Chlorarachnion are dealt with in this paper. The taxonomic rank of a previously described species, Chlorarachnion globosum Ishida et Y. Hara, is elevated and Lotharella globosa (Ishida et Y. Hara) Ishida et Y. Hara gen. nov. et comb. nov.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