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了胱氨酸的浓度对黄河水中铅(Ⅱ)与表层沉积物相互作用的离子交换率―pH关系曲线的影响。主要结果有:(1)加入胱氨酸离子交换率降低。具体变化为:当胱氨酸浓度从0增加到0.48祄ol稬-1时,离子交换率从74.5%降至52%,再加胱氨酸(祄ol稬-1)到20.48→30.48,抑制作用减小,继续加入胱氨酸(祄ol稬-1)至30.48→4?.48→5?.48→10?.48,抑制作用增大。(2)高浓度的胱氨酸对离子交换率―pH曲线的影响出现了“S型曲线变为峰型”的现象。(3)交换剂为转化沙时的离子交换率比未转化沙大。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主要做了海水中镉与水合氧化铁(三种形式)相互作用的pH曲线和等温线,实验结果主要为:(1)发现一类有一个“拐点”或两个“平台”的海水中的新型等温线;(2)用分级离子交换理论解释了这类等温线;(3)并进而导出了相应的等温方程式;(4)提出用作图法求得了相应的平衡常数K1和K2;(5)由离子交换率(%)-pH曲线得知,镉以CdCl+形式在水合氧化铁上进行阳离子交换,并详细研究了实验条件的变化对曲线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黄河水中无机固体粒子与4种重金属液-固界面的交换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 1 996年 5— 1 2月在实验室用离子交换法对黄河干流内蒙古清水河县喇嘛湾断面黄河水中无机固体粒子与Cu2 、Pb2 、Zn2 、Cd2 的液 -固界面作用进行了研究 ,得出离子交换率E %与pH的关系 ,找出了 4种重金属离子的pH突跃范围和最大离子交换率。结果表明 ,在黄河水中 4种重金属离子主要以羟基络合物的形式M(OH) 与无机固体粒子进行一价阳离子交换。随金属离子浓度增加E %降低 ,4种重金属离子与转型沙的交换率大于未转型沙。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海水中组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对Cu(Ⅱ)—蒙脱石、SiO_2之间离子交换率(%)—pH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氨基酸促进Cu(Ⅱ)—蒙脱石之间离子交换,而高浓度则起抑制作用;但低浓度氨基酸对Cu(Ⅱ)—SiO_2离子交换没有影响,而高浓度起抑制作用。分析表明,氨基酸的促进效应与表面三元络合物相关,而抑制效应与液相中Cu(Ⅱ)—氨基酸络合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主要作了铜-水合氧化锰作用的pH曲线和等温线,其主要实验结果是(1)得到了一种有两个“拐点”或三个“平台”的新型等温线,这类等温线文献上未见报道;(2)据分级离子交换理论导出了与新型等温线相应的等温式,应用作图法求出了平衡常数K1、K2、K3;(3)由离子交换率-pH曲线得知,铜以CuOH+形式在水合氧化锰上进行阳离子交换.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海水中锌与三种形式的水合氧化铁相互作用之pH曲线和等温线两方面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实验发现了一类有一个“拐点”或两个“平台”的海洋化学上的新型等温线;(2)用分级离子交换理论解释了这类等温线;(3)基于上述理论导出了与实验结果吻合的等温线方程式;(4)用作图法求出了相应的平衡常数H_1和H_2;(5)由离子交换率(%)-PH曲线知,镉以CdCl~ 的形式在水合氧化铁上进行阳离子交换。并详细研究了实验条件的变化对曲线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黄河水中镉(Ⅱ)与悬浮粒子液—固界面交换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研究了黄河悬浮粒子与镉(Ⅱ)相互作用的离子交换率(%)—pH曲线,以及河水中赖氨酸存在下对该曲线的影响。主要结果有;(1)镉以Cd(OH)+形式在悬浮粒子上进行阳离子交换,在天然pH下(8.0×8.5),镉离子交换率接近最大值;(2)镉离子浓度由8.9×10-6mol·L-1增加到2×8.9×10-6mol.L-1时,离子交换率降低;(3)浓度为6.8×10-6mol·L-1的赖氨酸对提高离子交换率起促进作用;(4)交换剂为转化沙的镉离子交换率比未转化沙小;(5)海水、金沙江水中悬浮粒子对镉的吸附弱于黄河水。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海水中钼(Ⅵ)与粘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水合氧化铁(赤铁矿、无定形氧化铁)和水合氧化锰(水锰矿、δ-MnO2)相互作用的交换百分率E(%)-pH曲线.钼在这三类固体粒子上的E(%)-pH曲线分别为新发现的N-型曲线,以及峰型和反S型曲线.其中N-型曲线在负离子交换吸附文献中尚未见报道,本文提出用“静电交换和分级离子/配位子交换共同作用”的观点作理论解释.峰型和反S型E(%)-pH曲线可用固-液界面上负离子交换吸附作用解释.钼(Ⅵ)在这三类粒子上的交换能力顺序为:水合氧化锰>水合氧化铁>粘土矿物.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8种氨基酸与γ-MnOOH和针铁矿之间相互作用的交换率(%)-pH曲线,该曲线为双峰型。在一定pH条件下,一定形态的氨基酸与氧化物表面基团M—O~-,M—OH或M—O进行离子交换、质子转移等反应。这些反应与氨基酸形态pH分布特点和氧化物表面基团的酸碱两性相关,由此产生了双峰型pH曲线。对于γ-MnOOH体系,出现第一个峰值的pH_(max(1))值按以下次序增大:组氨酸<天冬氨酸<赖氨酸~谷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pH_(max(2))值的大小序列是:天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赖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该pH_(max(1))和pH_(max(2))值序列与氨基酸形态pH分布中pH_a和PH_b(或pH_(sum(2)))值序列一致。氨基酸与针铁矿之间的离子交换作用不如与γ-MnOOH是因为,在实验pH范围内针铁矿表面以M—OH为主,而γ-MnOOH以M—O~-为主。  相似文献   

10.
采用探针药物法研究磺胺甲基异唑(SMZ)、甘草及连翘对牙鲆细胞色素P4502E1 (CYP2E1)活性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将牙鲆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SMZ组、甘草组和连翘组.依次每日口灌0.9%的生理盐水、口灌SMZ 150 mg/kg·bw、甘草30 mg/kg·bw和连翘100 mg/kg·bw.连续6 d后,第7天时4组牙鲆同时一次性腹腔注射探针药物氯唑沙宗,分别于注射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血.通过HPLC检测探针药物的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间接评价各组对CYP2E1酶的活性影响.结果表明:氯唑沙宗在4组牙鲆体内代谢的药时曲线均符合二室模型.甘草组和连翘组氯唑沙宗的半衰期分别增加了0.311倍和0.799倍,均差异极显著(P<0.01);SMZ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药时曲线下面积SMZ组与对照组比较减少了0.277倍,甘草组增加了0.286倍,差异均显著(P<0.05);连翘组增加了0.865倍,差异极显著(P<0.01).总清除率(CL)SMZ组增加了38.83%,连翘组减少了46.88%,均差异极显著(P<0.01);甘草组减少了21.22%,差异显著(P<0.05).说明甘草,连翘对牙鲆CYP2E1的活性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连翘的抑制作用高于甘草,SMZ对牙鲆CYP2E1的活性具有诱导作用,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人工鱼礁模型对花尾胡椒鲷的诱集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不同类型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 在试验水槽内观察5种鱼礁模型对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s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 在未投放礁体模型时, 试验鱼的密集区均出现在水槽的左端(A1和A6区), 出现率为61.60%, 而试验鱼在空白礁区(A3和A8区)的平均出现率低于5%;在A3和A8区中间放入鱼礁模型后, 鱼礁区(即A3和A8区)试验鱼的出现率分别上升至32.53%(B礁)、37.60%(C礁)、20.93%(D礁)、28.13%(E礁)、29.20%(F礁), 而原密集区A1和A6试验鱼的平均出现率分别下降至29.47%(B礁)、23.47%(C礁)、33.60%(D礁)、25.73%(E礁)、42.93%(F礁).统计数据显示, 5种礁体模型放入后, 礁区内试验鱼的平均出现率与投放前相比均大幅度提高, 说明5种模型礁对试验鱼均有较强的诱集效果, 其中有效空间较大, 遮盖效果较好的C礁的诱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探究引起大黄鱼幼鱼同生群内不同增重性能子群间脏器生理差异的主因, 揭示造成各子群间生存适应对策和增重机制分化的内在逻辑, 对于精选大黄鱼幼鱼优质增殖放流群体和指导大黄鱼科学高效养殖具重要现实意义。随机捞取宁波市象山西沪港海域内经板式网箱养殖3个月的3 000尾大黄鱼同生群幼鱼, 停食2d后按体质量由大到小依次分为A [体质量(3.45±0.43) g, 出现率5%]、B [体质量(2.60±0.18) g, 出现率20%]、C [体质量(2.00±0.21) g, 出现率50%]、D [体质量(1.22±0.23) g, 出现率20%]、E [体质量(0.74±0.04) g, 出现率5%]等5个子群。在测量并统计脏器比例性状(鳃系数、内脏系数、内脏净重比、鳃净重比和鳃脏比)的基础上, 较系统开展了不同增重性能子群间耗氧率、窒息点、内脏和鳃组织相关功能酶活力的差异。结果表明: (1) 鳃系数、内脏系数和日均耗氧率的显著高企(P<0.05)均可导致大黄鱼幼鱼增重性能的明显下降; (2) 耗氧昼夜节律的分化是引起大黄鱼幼鱼增重性能发生明显改变的主因, 具体表现为A、B子群的昼均耗氧率显著大于夜均耗氧率(P<0.05),以及E子群的日均耗氧率与昼均和夜均耗氧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 (3) 耗氧率性状聚类和脏器比例性状聚类分别对甄别C、E子群具良好的辨识效果; (4) 随着窒息点水中含氧量的趋势性提高, 大黄鱼幼鱼的增重性能将表露出极明显的减弱效应, 其中与E子群窒息点水中含氧量具显著差异(P<0.05)的仅为A、B子群, 呈E>A≈B; (5) 内脏消化酶和磷酸酶中, 酶活力与大黄鱼幼鱼增重性能排序吻合度最高的分别为淀粉酶和AKP,前者随增重性能增强呈趋势性增加,后者则呈A<B<C<D<E (P<0.05); ATP酶中, Ca2+/Mg2+-ATPase酶活力无组间差异(P>0.05), Na+/K+-ATPase酶活力除A显著大于D、E子群(P<0.05)外, 其余子群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6) 鳃SOD、CAT和POD中, 酶活力与大黄鱼幼鱼增重性能排序吻合度最高的为SOD, 呈A>B>C≈D≈E, Na+/K+-ATPase和Ca2+/Mg2+-ATPase酶活力均呈A>B≈C>D≈E。上述研究可为大黄鱼生长性能评价体系构建和指导速生品种(品系)选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刺参对筏式养殖海区生物沉积物清除作用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内模拟研究了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湿体质量13.94 g±2.92 g),对养殖海区生物沉积物和海带粉不同配比饵料的摄食、吸收及其生长,评价了刺参对筏式养殖海区生物沉积物的清除作用。实验共设5个饵料配比组,即纯海带(A组),25%沉积物 75%海带(B组),50%沉积物 50%海带(C组),75%沉积物 25%海带(D组)以及纯沉积物(E组)。在海水温度6-16℃条件下,刺参摄食率随沉积物含量的增加明显增大,A组与E组分别出现刺参日摄食率的最小值(0.88%/d)和最大值(9.34%/d);D组刺参日瞬时生长率和对饵料的吸收效率最高,分别为:1.67%/d和48.3%;A组刺参吸收效率虽然较高,但摄食率和瞬时生长率最低;E组刺参的吸收效率出现负值,但刺参生长效果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刺参清除浅海筏式养殖海区生物沉积物生态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海水中氨基酸对金属离子M(Ⅱ)-δ-MnO_2离子交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1—8.5时,较高浓度(20.00ppm)谷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以及低浓度(0.20ppm)组氨酸对Cd(Ⅱ),Zn(Ⅱ)-δ-MnO_2离子交换没有影响,而较高浓度(20.00ppm)组氨酸则有较大影响,其影响程度是Cu(Ⅱ)>Cd(Ⅱ)>Zn(Ⅱ),该序列与胺抑制影响因子F_A(ψ)序列相同。这进一步证明氨基酸在δ-MnO_2表面脱羧成胺,然后胺通过与M(Ⅱ)络合和表面吸附来抑制M(Ⅱ)-δ-MnO_2离子交换。加入氨基酸时的M(Ⅱ)-δ-MnO_2离子交换等温线仍为L-F-3型,且可用表面分级离子交换理论之等温式描述。  相似文献   

15.
利用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从实验室现有的斑马鱼(Danio rerio)卵黄脂磷蛋白(Lipovitellin,Lv)单克隆抗体库中筛选出了对金鱼(Carassius auratus)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tg)具有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单抗H3A8。以纯化的单抗H3A8、金鱼Lv与HRP标记的Lv多克隆抗体建立了夹心ELISA,其工作范围为15.6~1 000ng·mL-1,检出限为9.6ng·mL-1,组内差异与组间差异分别为1.30%~4.99%和2.30%~4.37%,并且金鱼Vtg与Lv的标准曲线几乎重合,表明建立的夹心ELISA可以准确定量金鱼Vtg,并利用建立的ELISA测定了10、100、1 000ng/L 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暴露3和21d后雄性金鱼血浆与体表粘液中的Vtg含量,发现1 000ng·L-1 E2暴露3d、100与1 000ng·L-1 E2暴露21d均能显著升高雄鱼血浆和体表粘液中的Vtg含量,E2暴露21d后雄鱼血浆与体表粘液中的Vtg含量较为接近,建议将取样简便且对鱼体无伤害的体表粘液用作今后金鱼Vtg的检测样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氮收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硕  董双林  王芳 《海洋学报》1999,21(6):81-86
研究在20、25和30℃的正常海水(盐度为31)和5个盐度、水温为25℃条件下,分别测定了3个规格中国对虾摄食沙蚕和配合饲料的氮收支。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虾的氮摄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体重的增加而减小;盐度为5时氮摄食率最小为11.78mg·g-1d-1,盐度为13时最大为13.88mg·g-1d-1.生长氮的比例随温度的升高显着减小;盐度为20的生长氮比例最大为26.52%,此时的特定生长率也最大为7.8%,盐度为5时的最小。中国对虾摄食沙蚕和配合饲料的平均氮收支模式分别为100I=27.63G+3.58E+1.66F+67.13U;100I=18.34G+4.10E+6.07F+71.49U.  相似文献   

17.
摄食水平对梭鱼的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于 1 999年 8— 1 2月 ,在水温为 (2 4 .0± 0 .5 )℃ ,摄食水平分别为体重的 0 %、1 %、2 %、3 %、4%和饱食的条件下进行梭鱼的摄食 -生长实验。结果表明 ,梭鱼湿重、干重、蛋白质和能量的特定生长率 (SGR)与摄食水平呈直线关系 ,其转化效率与摄食水平的增加成正比 ;梭鱼的湿重、蛋白质、干重和能量的维持水平分别为体重的 1 .85 1、1 .85 3、2 .882和 2 .3 4 2 (% d) ;排粪率和排泄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并呈直线关系。在最大摄食水平下 ,能量收支等式为 :1 0 0C =4.41F +1 1 .1 8U +47.0 6R +3 7.3 5G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1884—1984年西北太平洋台风资料[1],1949—1980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年鉴[2],探讨了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频数的时空分布主要特征,揭示了E1 Nino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位置的异常情况。得出:1.台风源地中心在140—145°E,8—12°N;2.从台风发生频数的3年滑动平均曲线来看,波谷之间相隔为6—7年,波峰之间多数相隔为5年或8年;3.台风高频区(不论经度带或纬度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4.台风发生时海温在27℃以上、30℃以下;5.在E1 Nino年,台风高频区比常年台风高频区偏东。并对高频区异常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我国金枪鱼围网渔业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衍力  史红卫  邵青 《海洋科学》2005,29(11):87-91
报道2002年6月至2003年5月两艘围网渔船在中西太平洋围捕金枪鱼及每月作业状况。结果显示,70%的网次围捕浮水鱼群,其空网率达52.5%,30%的网次围捕流木鱼群,其空网率为9.5%;渔获物中鲣鱼(Katsuwonuspelamis)占90%,优势体长为40~60cm,黄鳍金枪鱼(Thunnasalbacares)占10%左右,优势体长为100~150cm;作业渔场位于5°N~5°S,137°E~178°E;两艘船每月的空网率为9%~64%,每月渔获量在185~940t之间波动,平均有效网次产量不低于20t,最大网次产量为260t。  相似文献   

20.
桑沟湾和胶州湾沉积物耗氧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浅海海域底层在碳元素生物地化循环中的作用,采用现场取样培养法测定了黄海桑沟湾和胶州湾的沉积物耗氧率。桑沟湾5月和8月的沉积物耗氧率分别为15和24 mmol.m-2.d-1;胶州湾8月的沉积物耗氧率为18 mmol.m-2.d-1。回归分析表明,2个湾的沉积物耗氧率分别与沉积物表层的有机碳和总氮含量正相关。取呼吸商为0.8,得到桑沟湾底层对有机碳的矿化率占水层初级生产力的102%(5月)和67%(8月),胶州湾底层对有机碳的矿化率占水层初级生产力的28%(8月)。取桑沟湾颗粒有机碳的生物沉积速率为236 mg.m-2.d-1,得到底层对有机碳的埋置效率为40%(5月)和3%(8月),埋置的有机碳占水层初级生产力的69%(5月)和2%(8月);胶州湾颗粒有机碳的自然沉积速率为251 mg.m-2.d-1,底层对有机碳的埋置效率为32%(8月),埋置的有机碳占水层初级生产力的13%(8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