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药物与支架治疗脑卒中复发的临床情况,以期寻找最佳方法。方法选取2008-05—2014-05我院800例(高盐饮食地区)颅内外动脉狭窄(70%~99%)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对照组312例,予药物治疗,观察组488例,予支架治疗,观察卒中复发情况。结果对两者卒中复发情况和再狭窄情况进行比较,药物组新发卒中生率为23.08%,狭窄血管供血区卒中11.86%,病死率4.49%;支架组新发卒中发生率为14.34%,狭窄血管供血区卒中4.30%,病死率1.0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盐饮食地区颅内外重度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治疗卒中复发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并发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危 险因素以及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PAD患者共155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PAD临床症状根据Fontaine 分类分为I 期无症状,II 期间歇性跛行,II I 期静息痛,I V期足趾溃疡、坏疽。根据经颅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 Doppler,TCD)结果将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轻中度狭窄(<70%)和重度狭窄 或闭塞(≥70%)。分析颅内/外动脉狭窄在PAD患者中的发生率,PAD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危险因 素以及PAD下肢缺血程度及围手术期卒中发生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中合并颅内和/或颅外动脉狭窄的PAD患者共99例(63.9%),其中颅外段动脉狭窄与 颅内段动脉狭窄分别为66例(42.6%)和67例(43.2%)。PAD合并颅外段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27例 (17.4%),合并颅内段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4例(2.6%)。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OR)1.041,95%可信 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4~1.080,P =0.030]和吸烟(OR 2.728,95%CI 1.125~6.619,P =0.026) 是PAD合并颅外段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糖尿病(OR 2.196,95%CI 1.079~4.470,P =0.030)是PAD合 并颅内段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吸烟(OR 3.57,95%CI 1.078~11.411,P =0.037)是PAD合并颅内/外段 动脉重度狭窄的危险因素。与无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相比,PAD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更容易发生严重 下肢缺血症状(Ⅱ期和Ⅲ期)(67.2% vs 50.0%,P =0.032)。与轻中度颅外段动脉狭窄相比,PAD合并 颅外段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围手术期卒中(17.4% vs 1.1%,P =0.006)。 结论 PAD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病率较高,颅内动脉狭窄患者PAD临床症状更严重,而颅外动脉 重度狭窄或闭塞则可能导致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轻型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288例轻型卒中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分]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系统分级,将0~1级定义为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采集患者完整的临床资料,于出院时行NIHSS评分、发病90 d时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症状首发5 d内原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NIHSS评分增加值≥2分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90 d 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根据TICI分级,本组中66例患者(22.9%)为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轻型卒中患者。与不伴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组比较,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组轻型卒中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空腹血糖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明显增高(P0.05~0.01);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预后不良的比例及出院时NIHSS评分、发病90 d时mRS评分明显增高(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是轻型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OR=7.4,95%CI:3.4~15.9,P0.01)及预后不良(OR=7.8,95%CI:4.0~15.2,P0.0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轻型卒中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预后不良比例较高,不应被视为"轻型卒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支架技术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4月至2016年10月在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2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责任动脉闭塞,患者取栓后仍有重度狭窄,遂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记录患者治疗前、后7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0d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的复发率及90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临床随访分别在术后30d和90d进行。结果29例患者的技术成功率为100%,支架治疗后平均残留狭窄率为(10.4±8.1)%。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30d内再次卒中1例。NIHSS评分:治疗前为(19.5±3.5)分,治疗后7d为(5.8±2.1)分,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d患者的病死率为0%,其中28例(97%)90dmRS评分≤2分,预后良好。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应用支架技术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安全、有效;但残余狭窄以及合并基础性疾病、医嘱依从性差被认为是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特点及程度与高血压病、糖尿病的病史及控制水平的 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的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且并发高血压或糖尿病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 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将高血压患者分为高年限组(病史>5年)和低年限组(病史≤5年),血压 控制良好组和不良组;将糖尿病患者也分为高年限组(病史>5年)和低年限组(病史≤5年),血糖 控制良好组和不良组。比较不同组间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情况、血管狭窄程度。 结果 共入组21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57例颅外动脉狭窄,105例颅内动脉狭窄,54例颅内 外动脉均狭窄。轻度狭窄发生73例,中度狭窄发生101例,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42例。高血压病患者 共140例,高年限组动脉狭窄最常见于颅内动脉(54.5%),低年限组血管狭窄的部位多见于颅外动脉 (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动脉狭窄程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患者共 76例,高年限组发生动脉狭窄最常见于颅内动脉(72.2%),低年限组血管狭窄的部位多见于颅外动脉 (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动脉狭窄程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控制不良组发生重度 狭窄或闭塞的概率高于血压控制良好组(20.7% vs 8.6%);血糖控制情况不良组发生重度狭窄或闭 塞的概率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40.9% vs 6.3%)。 结论 随着高血压病年限的增长,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增高,其中以中度狭 窄程度多见;血压控制不良的患者发生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比率高。随着糖尿病年限的增长,颅内动 脉狭窄的发生率增高,其中以中度狭窄程度多见,血糖控制不良者发生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比例高。  相似文献   

6.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IAS)是当前临床关注的热点,颅内动脉狭窄是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缺血性卒中重要的病因.颅内动脉狭窄在所有缺血性卒中病因中占8%~10%[1].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每年卒中的复发率为10%~50%[2].尽管进行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每年卒中风险仍为10%~24%[3].当前开展的血管内治疗给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带来了希望.本文就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26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评价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的意义。方法对265例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于发病后2h~6个月行全脑血管造影,明确有无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明确血管狭窄部位及责任动脉,并测定狭窄长度及狭窄程度。结果 26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为72.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好发部位依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16.4%)、大脑中动脉水平段(13.9%)、椎动脉开口处(12.3%)。单发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88例(46.1%),多发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103例(53.9%),其中颅内外动脉串联病变43例(41.7%),颅内外非串联病变60例(58.3%)。责任动脉的检出率为77%。结论对反复卒中及患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应行DSA以明确患者有无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以制定包括药物及支架置入术等更为有效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颈外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头颈部放疗后颈内动脉闭塞同时合并颈外动脉重度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鼻咽癌头颈部放疗后合并颈外动脉重度狭窄的颈内动脉闭塞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经DSA确诊,颈内动脉均自分叉部闭塞,6例颈外动脉起始部狭窄70%,其中有3例狭窄累及颈总动脉,1例为颌内动脉起始部狭窄70%,6例通过颌内动脉-眼动脉向颈内动脉颅内段代偿供血。1例通过颞浅动脉搭桥向大脑中动脉供血。所有病人行局麻下颈外动脉支架成形术,4例应用药物涂层支架,3例应用颈动脉支架。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残余狭窄率10%。无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症状改善4例,消失3例。随访12~24个月,无新发脑缺血事件。结论对于放疗相关的颈内动脉闭塞病人,如果颈外动脉成为颅内主要供血动脉,应用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外动脉重度狭窄能够改善脑缺血症状,手术方法安全、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9.
青年卒中约占所有卒中的10%~15%,一部分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狭窄,其特点为多累及前循环血管,男性多见,而中老年人脑动脉狭窄通常为颅内外动脉同时受累。青年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原因多样,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夹层、烟雾病、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等,近年来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不仅是中老年人的颅内动脉狭窄主要原因,同样是青年人颅内动脉狭窄的最常见、最主要的原因。青年卒中合并颅内动脉狭窄可发展为进展性卒中,虽然短期预后较好,但是复发率高,因此做好二级预防工作尤为重要。相对于单纯药物治疗,血管内治疗安全、效果明显,是一种积极的二级预防措施。本文报道一例年仅22岁的男性患者,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经介入治疗后狭窄解除,未再发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左、右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旨在早期发现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从而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6年5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脑卒中医疗救治研究中心"门诊和住院患者。其中,正常组53例,左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或者闭塞患者15例,右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或者闭塞患者13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血管狭窄程度评估、根据3T-MRI FLAIR序列的左、右ASPECTS和pc-ASPECTS评分筛选均为10分患者,应用传统的MMSE、MoCA量表和多维心理评估系统对患者进行神经心理评估。结果左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MMSE、时间定向力、记忆评分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 0. 01,P 0. 05,P 0. 01);左、右侧颅内动脉重度窄或闭塞患者词语辨析测验评分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 0. 05)。结论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与认知功能损害相关,左侧较右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可能更易导致认知功能损害。因此,对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进行针对性早期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探讨应用新型颅内支架Neuroform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安全性。 方法 对20例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直径狭窄率>70%)。 采用微导管技术进行血管造影, 行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接受了Neuroform颅内专用支架治疗。 结果 20例患者椎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狭窄的狭窄率从术前平均84%下降到24% , 技术成功率达100%,病变动脉的狭窄程度纠正50%—90%,平均为72%,无血管撕裂、急性动脉闭塞、远端血管栓塞事件等并发症出现,术后1例出现完全闭塞,但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 Neuroform自膨式颅内专用支架的应用,有效的缓解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缺血症状,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但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颅内自膨式专用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6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直径狭窄率>70%)接受了65枚颅内专用支架治疗,其中Wingspan支架40枚,Neuroform支架25枚.结果 技术成功率达100%,病变动脉的狭窄程度纠正50%~90%,平均为72%,无血管撕裂、急性动脉闭塞、远端血管栓塞事件等并发症出现,术后3-24个月复查,2例出现完全闭塞,但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 自膨式颅内专用支架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但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鲁西南地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血管狭窄分布特征。方法收集100例45岁以下青年卒中患者为青年组,>45岁100例中老年患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经神经影像学、颈部血管彩超、TCD等检查,并进行DSA检查,分析两者脑血管狭窄分布特征。结果青年组及中老年组脑血管狭窄发生率分别为85%及88%。青年组颅内动脉病变60例(70.6%),颅外动脉病变10例(11.8%),颅内外动脉同时受累15例(17.6%);中老年组颅内动脉病变35例(39.8%),颅外动脉病变40例(45.5%),颅内外动脉同时受累13例(14.7%)。青年组轻度狭窄60例(60%),中度狭窄30例(30%),重度狭窄或闭塞10例(10%),中老年组轻度狭窄20例(20%),中度狭窄35例(35%),重度狭窄或闭塞45例(45%)。结论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是脑梗死最主要的发病原因之一,青年患者以颅内动脉病变多见,中老年患者以颅外动脉病变多见,中老年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较青年组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pollo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Apollo支架植入治疗22例(24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随访3~28个月,平均14个月,分别观察技术成功率和围手术期并发症、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随访期间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情况,以及脑卒中复发率和病死率。结果 Apollo支架植入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技术成功率为91.67%(22/24),平均狭窄率由手术前(73.23±9.59)%降至手术后(4.12±9.17)%(t=3.325,P=0.005)。围手术期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手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改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0.59±1.35)比(0.59±1.74);t=2.718,P=0.015]。临床随访无脑卒中复发或死亡病例,CTA随访无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Apollo支架植入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可行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至2007年9月在我院行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狭窄>50%)患者116例,其中基底动脉狭窄患者57例,狭窄57处;颅内椎动脉狭窄患者59例,狭窄60处。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是靶病变相关的缺血性卒中、症状性脑实质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结果 本组病例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4%(110/117)。30 d内的卒中事件8例,30 d后(中位时间33.5个月)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卒中事件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年卒中率(包括30 d内的任何死亡和卒中)4.0%。结论 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可减少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年卒中风险、改善功能预后,效果优于药物治疗。远期疗效与支架是否成功置放以及狭窄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卒中的高危因素。在有症状的卒中患者中8%~10%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年卒中发生率约为10%~24%。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颅外/颅内动脉搭桥及药物治疗被证明是不成功的,支架置入是一种替代治疗方法,而且被证明是可取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超说明书Enterprise支架在严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CAS)病变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单中心由颅内不同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或闭塞病变引起的、3个月内曾发生 低灌注脑梗死或TIA的症状性患者,所有患者经DSA检查确定血管狭窄程度,狭窄率为70%~100%。给 予Enterprise支架置入,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手术技术成功(前向血流mTICI 2b/3级)率、狭窄程 度的变化、围手术期(术后1周内)卒中事件的发生和死亡以及远期血管再狭窄率。 结果 共纳入36例患者,34例为≥70%的狭窄性病变,2例为闭塞病变。36例患者共置入Enterprise支架 38枚,其中2例串联病变置入支架4枚。手术技术成功率94.44%(34/36),狭窄率从(89.21±5.13)% 减至(23.56±3.57)%(P =0.021)。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2例(5.6%),均为穿支病变。平均随访 12.37±3.11个月,无死亡及复发病例。20例(55.56%)患者于术后18.25±2.13个月复查了头颅CTA,其中 1例基底动脉及椎动脉V4段串联病变者,术后8个月CTA复查显示V4残余狭窄消失,但基底动脉残余狭窄 加重约20%,其余患者残余狭窄均消失。 结论 Enterprise支架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但仍需 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查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危险因素,探讨炎症对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部位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诊断与治疗的10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标准判断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并分为重度狭窄/闭塞组或对照组以及不同亚组;单因素和多因素后退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11.092,95%CI:2.288~53.774;P=0.003)和血清hs-CRP(OR=1.553,95%CI:1.184~2.036;P=0.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病变(49例)、颅外动脉病变(11例)与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病变(12例;H=0.652,P=0.722),前循环病变(37例)、后循环病变(18例)与前循环合并后循环病变(17例;H=0.283,P=0.868),单支血管病变(41例)与多支血管病变(31例;Z=-0.530,P=0.596)各亚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责任血管病变亚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颅内段、颈内动脉颅内段、颈动脉颅外段、椎动脉颅外段、锁骨下动脉)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比例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2.628,P=0.917)。结论血清hs-CRP可以作为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炎性预测因子。但炎症对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部位和病变数目无明显影响,对不同血管的作用机制可能相似。  相似文献   

19.
1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方法对我院实施DSA检查的1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结果进行分析,均经头颅CT排除脑出血,TCD及颈动脉彩超检查后怀疑有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所有患者均实施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椎动脉和颈动脉均有正侧位血管造影像;根据患者的DSA检查结果,分析动脉狭窄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及血管狭窄形态;重度狭窄的病例予以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术。结果血管造影结果提示89.6%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75.5%为前循环受累,37.7%为后循环受累。前循环受累血管中以颈内动脉(56.6%)和大脑中动脉(26.4%)受累最常见,后循环受累血管中以椎动脉(33.0%)最多见。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术临床疗效显著。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显示大部分患者有肯定的脑血管狭窄和闭塞。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病变为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亦以颈内动脉病变多见,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可作为重度狭窄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伴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侧支循环及病情恢复的关系。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技术(DSA),根据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将297例ACI患者分为轻度或无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或闭塞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检测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尿酸水平,进行比较;评估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分析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根据入院及出院时进行NIHSS评分,将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分为恢复良好组(分值减少≥4)和恢复不良组(分值减少<4)。结果与轻度或无狭窄组相比,重度狭窄或闭塞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及吸烟史比例较高,血清尿酸、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也显著较高;侧支循环开放组血尿酸水平显著低于未开放组;恢复良好组尿酸水平低于恢复不良组。结论血清尿酸水平与ACI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有关,并且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中,尿酸水平与侧支循环代偿相关,而且是影响ACI病情恢复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