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的特殊选择与城市化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以来,城市化开始形成席卷全球的世界潮流。在城市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最基本的特征是存在着城乡对立、工农分化的社会、经济、文化的二元结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即二元结构的改造过程。与二元结构一元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城市化问题。在我国,五十年代初建立起来的城乡隔离制度是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最顽固的保垒。我国在这一制度的变革中,无论是工业的成长,还是农业的结构性变革,都与乡镇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乡镇企业作为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特殊选择,既是二元经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从加快实现工业化转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所扮演的角色和国家对农业的政策导向也在不断调整。从经济结构转型视角,结合各国普遍发展规律和中国实践经验分三个阶段梳理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和政策转变逻辑。研究结果表明:1953年以前是农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农业是我国的主导产业,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是国家的主要任务;1953—2003年是农业发展的第二阶段,我国在农业基础相当薄弱的基础上开启了工业化进程,这加快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但也出现了城乡差距扩大、农业农村发展落后等问题;2004年至今为农业发展的第三阶段,我国开始了工业反哺农业,通过农业支持和保护促进农业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我国第三阶段整体经济发展特点及农业发展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35年左右农业发展将进入第四阶段,准确理解和把握农业发展阶段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的进程与制度变迁的进程大致相同,长期以来,制度变迁对二元经济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也表明:制度变迁与二元经济转型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这说明,二元经济转型影响着制度变迁,而制度变迁的进程也影响着二元经济转型的进程。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的历程分析,中国要素市场发展滞后,严重制约着城乡二元经济转型,因此,在二元经济转折区间内要注重推动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农村科技体制的创新和农村金融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目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中国正经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急剧转变的现代化转型,其基本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层面的市场化、政治层面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二元化、文化层面的多元化、社会层面的信息化.在此趋势下,中国的社会转型应以效能化与民主化为目标取向,才能达致科学、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在转型过程中,政府治理面临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挑战,需要客观分析、积极应对,进行理性治理.  相似文献   

5.
技术进步、要素市场化与二元结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尽管经历了二十多年市场经济导向的改革,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是如今仍然要面对二元结构转型滞后的现实。要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成功转型不仅要依赖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而且要提高农业自身的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使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不断缩小。在这个过程中,技术进步是二元结构转型的推动力量,而要素市场化是实现结构转型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必然要走工业化道路。论证了通过工业化来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三种选择模型。作者认为应当选择的是第三种转型模式,即从开放的、长期的、动态过程出发,经济结构转型模式的运行将经历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对分离、融化为一体的阶段。作者较为得体地运用了比较经济分析的方法,读来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7.
一、工业化进程中的海南农业工业化是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不断上升的过程,也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由传统农业占主导转化为工业占主导的过程。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指出经济发展是由于工业部门的扩张使农业部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被吸收到工业部门中就业,直到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为止。因此工业化广义上讲与“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是等同的。由于二元结构模型忽视了农业和农村的地位,以致50-6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时将发展简单化为加速工业的发展,并在各方面对工业实行一系列倾斜政策,结果是工业扩张与农业衰退、城市繁荣与农村调敝齐头并进。总结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台湾)工业化走过的路,得出的结论是:工业化的主题是高生产率的工业部门的发展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的现代化改造并举。  相似文献   

8.
制度因素是经济增长要素的“黏合剂”,对转型期发展中大国而言,制度变迁更加复杂,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等特征.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具有内在逻辑性与辩证关系,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并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中国转型阶段应以制度改进和技术创新引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构建一种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9.
一、二元结构是工业化过程中城乡生产力不平衡的客观表现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呈现现代工商业城市与传统农村并存、两者不平衡发展的"二元结构"形态,这是后进国家现代化道路上必经的历史阶段。通过现代工业的发展,吸收农村过剩劳动力,使得农业人地比例趋于合理和效率提高;随着现代部门的壮大,有能力改造传统农业,方能使城乡发展和两部门收入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10.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是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战略转型.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不同,工业反哺农业的方式、重点和途径也不同.现阶段工业反哺农业也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起点、内容与基础条件的差异上.从工业反哺农业的区域差异出发,东、中、西部要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反哺模式、反哺路径,并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区域协调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1.
旧工业空间再生是城市经济转型与产业重构的空间响应与物质栽体。快速城市化发展推动了城市工业空间的急剧扩张,面对城市新增空间资源日益紧缺的困境,以旧工业空间改造为主的存量优化成为重要的空间策略。在快速城市化阶段,不同的空间开发模式以及城乡二元管理结构,使得深圳的旧工业空间因历史累积效应呈现差异化特征。进入深度城市化阶段的深圳城市空间再生表现出更为复杂的空间矛盾与利益冲突,也对政府制度安排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柯腾  吴华 《学术研究》2002,(4):48-51
农业保护是一个世界性课题 ,实质是工农业之间的利益转移。在工业化不同阶段 ,工农业相互关系不同 ,因而农业保护采取的具体措施也有所不同。按工农业相互关系 ,工业化过程可划分为农业支持工业发展、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工业支持农业发展三个阶段。文章考察了美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保护政策及趋向 ,提出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我国有关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农业保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我们把农村工业化理解为二元经济尤其是环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在农村社区范围内建立和发展工业,并用工业来改造包括传统农业在内的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农村社会的过程。和一般的工业化过程一样,农村工业化在客观上也存在着启动或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农业产业化买质上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要推动中国农业向高级化产业发展,必须遵循农业技术变迁的内在规律,加速农业科技进步。一、农业技术变迁概念的界定科技进步是通过技术变迁来实现的,技术变迁是科学发明与技术创新自动的内在逻辑的产物。根据技术变迁理论,可将农业技术变迁的内涵和外延界定如下:玉、诱致性农业技术创新。首先,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随着某些经济变量的改变,龙头企业可能在已知的可供选择的菜单上选择一些新的技术流程,改变整个产业的技术结构。如…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过程既是其经济发展历史过程中最有意义的阶段,也是任何国家经济成长过程中都必须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同时也是任何国家由传统经济到现代经济的一个必然选择。而工业化能否顺利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在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上如何正确处理好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关系。一、发展经济学宝对工农业关系的论述关于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发展经济学家多有论述。纳克斯在其著名的《平衡地增长》一文中写道:“在农业不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其本身需要的剩余食物的国家,对于工业的建立就很少…  相似文献   

16.
通过建立一个具有人性动态演化特征的经济行为决定模型,说明社会经济转型目标是阶段性的.须根据追求福利过程中需要的演化路径,不断调整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经济环境改造目标和制度结构改革目标.通过选择与人性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制度结构,才可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回顾中国经济转型的历史,分析中国当前面临的经济转型新问题认为,只有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方可完成当前三重转型的经济转型任务.  相似文献   

17.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一个社会内部同时并存传统经济部门和现代经济部门、经济不发达部分和经济发达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经济整体。这种二元经济结构,是所有国家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而这种转化过程,实质就是工业化过程。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最初提出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即国民经济中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构和部门: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由于后者的劳动生产率远远超过前者,因而后者享有  相似文献   

18.
广义层面的经济现代化分为经典经济现代化和第二次经济现代化两个阶段.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经济现代化的主要内涵是工业经济革命还是知识经济革命;主要特点是工业化、非农业化还是知识化、绿色化;基本目标是满足人类物质需要还是满足人类精神需要;主要结果是完成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还是完成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等问题.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是两者分别选择了经典经济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理论为理论基础.所以,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既要遵循世界经济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之路,坚持综合经济现代化发展战略与理论目标和政策目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主体权利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人群是决定社会发展的主导人群,劳动力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公民自由选择权利的持续扩展,其中的基础性支撑是劳动力自主产权.劳动力只有通过市场化自由选择和城市化自由流动,才能够辨识和获取发展机会,从而改善绝大多数国民的二元制度发展困境.尽管中国社会转型涵括了非常丰富的发展内容,但人口发展与制度转型具有基础性、首要性和实质性,劳动力流动规律只有在制度成功转型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同步有序的全面展开,以劳动力流动规律为依据的相关制度安排才能具有民本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手工业市场经济,可以称为"前市场经济"或者"不发达的市场经济",这是市场经济的第一阶段;近现代的大工业商品市场经济是第二个阶段;"现代化以后"的金融市场经济是第三阶段。中国真正建立起工业化体系是在1949年以后,因此经济转型有三个特点:第一个转型是20世纪初,从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经济转向现代工业经济,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初步形成了现代工业体系,而90年代世界上的先进国家已经开始了"后现代化"——"新经济"。因此,当我国从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型还没有完成,第二个转型也已开始了,要从还没有完成的工业经济向新经济转型,这是两个转型的重叠,也是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这就是中国社会经济的特殊性。与此相适应,中国的思维方式也要改变,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