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相同的水化条件下,通过水化程度分析、水化液相分析、XRD分析、DTA等方法研究了回转窑与不同煅烧气氛下的立窑熟料混合配制水泥的水化特性;结果表明:不管回转窑与何种煅烧气氛下的立窑熟料混合水化,其1d水化速率并非2种水泥的简单加权,而是有明显加快,其中以回转窑与还原料混合配制的水泥1d水化加快最明显;水泥浆体中的水化产物种类并未改变.同时,按GB175-92规定的实验方法测定了回转窑与不同煅烧气氛下的立窑熟料混合配制水泥的强度,结果表明:水泥强度并非2种单一水泥的简单加权,3d抗压和抗折强度有明显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2.
用优质立窑熟料与回转窑熟料混合粉磨制成525号Ⅱ型硅酸盐水泥,通过改变立窑熟料掺量、水泥粉磨细度来进一步考察优质立窑水泥与回转窑水泥配制混凝土时存在的差异。同时也从混凝土建筑性能方面探讨了优质立窑熟料与回转窑熟料混合磨制水泥的可行性。从缩小优质立窑水泥与大、中型回转窑厂生产的水泥的差距以及提高立窑水泥配制混凝土的建筑性能出发,对立窑厂提出了五点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3.
樊粤明  吴刘中 《水泥》1998,(3):15-20
用优质立窑熟料与回转窑熟料混合粉磨制成525号Ⅱ型硅酸盐水泥,通过改变立窑熟料掺量、水泥粉磨细度来进一步考察优质立窑水泥与回转窑水泥配制混凝土时存在的差异。同时也从混凝土建筑性能方面探讨了优质立窑熟料与回转窑料混合磨制水泥的可行性。从缩小优质立窑水泥与大、中型回转窑厂生产的水泥的差距以及提高立窑水泥配制混凝土的建筑性能出发,对立窑厂提出了五点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4.
掺煅烧石膏水泥早期水化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利用DTA,XRD,IR测定水泥水化浆体的化学结合水和Ca(OH)2的生成量,研究了煅烧石膏,二水石膏对硅酸盐水泥早期水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化龄期相同时,掺煅烧石膏水泥浆体中水化产物同掺二水石膏相比,Ca(OH)2生成量大;在1d前无钙钒石(AFt)生成,结合水量在1d前,前者高于后者,而1d后则相反。指出了煅烧石膏加快水泥水化产物形成的机理在于:由于它的溶解度较低,在水泥水化初期(1d前),存在于水泥中的铝酸盐相不能形成AFt,从而减缓了AFt对水泥水化的延缓作用,加速了整个熟料矿物相的水化。  相似文献   

5.
不同窑型水泥熟料共同粉磨对水泥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实验室测试了共同粉磨不同窑型熟的水泥物理性能、颗粒级配和水化放热速率。结果表明,回转窑和立窑熟料混合,改善了水泥熟料的易磨性,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随着立窑熟料掺入量和粉磨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泌水性得到明显改善,颗粒级配更加合理,水泥强度提高,特别是3d的抗压、抗折强度,它并不是两种水泥强度的简单加权,而是表现出增强作用,混合水泥熟料放热量、放热速率界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6.
把2种不同煅烧工艺烧成的熟料和制成的水泥按不同比例掺混制成混合水泥。经研究发现,这些混合水泥及其所配成的混凝土物理性能和混凝土的耐久性,与单纯立窑和回转窑煅烧工艺制成的水泥相比有明显的区别,当立窑和回转窑水泥的混合比为1:3时,混合水泥及其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指标均优于单一窑型的加权平均值。  相似文献   

7.
回转窑和立窑熟料一些显微结构及物理性能比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冯庆革 《水泥》1998,(9):4-6
采用反光显微镜、XRD衍射分析和物理检验等方法对广西部分新型干法回转窑和立窑水泥熟料特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研究不同生产工艺对熟料显微结构、不同类型熟料混合后对水泥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干法窑和立窑烧成的熟料,其矿物组成相同,在晶体尺寸分布上,前者大部分在40μm以下,后者分布在0~70μm范围内,两种熟料混合以后与单独立窑和新型干法回转窑相比,凝结时间、稠度、安定性及3d、7d强度没有明显变化,28d强度比单独立窑熟料强度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用于膨胀剂的CaO熟料早期水化放热过程及其在水泥浆体中的水化程度.结果表明,在CaO熟料-水体系中,CaO熟料水化放热过程与水泥熟料类似,分为表面水化加速期、诱导期、内部水化加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量化了该过程的时间节点.在水固比为0.35的CaO熟料-硅酸盐水泥浆体体系中,CaO熟料掺量4% ~8%时,CaO熟料在水泥浆体中水化24 h时的反应度约85.5%.这是氧化钙膨胀剂在混凝土中水化2 d后膨胀效能增加缓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我公司现有3×45m三级旋风立筒预热器回转窑一台,年产量17万吨。3×10m机械化立窑二台,年产量15万吨,多年来,我公司用回转窑与立窑熟料共同粉磨,生产P.O32.5水泥和P.O42.5水泥。企业先后进行了回转窑与立窑熟料不同比例搭配的现场生产实验,找出了强度波动的规律及最佳配比值,根据企业长期生产工艺条件进行现场生产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生产试验(一)目的在混合材掺量、粉磨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找出不同比例的立窑与回转窑熟料磨制出的水泥强度变化规律和强度最佳值分布的区间,从而为生产提供合理的回转窑与立窑熟料配比数据。(二)…  相似文献   

10.
樊粤明  吴笑梅 《水泥》1999,(1):34-37
我校自1996年下半年开始对省内10家大中型水泥厂的20个水泥样进行了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了立窑水泥与回转窑水泥配制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外加剂适应性等及其差异,同时也研究了立窑熟料与回转窑熟料混合磨制水泥对混凝土各项性能的影响〔1~...  相似文献   

11.
采用混杂材料的数学模拟理论,建立了可以定量计算不同强度的熟料混合磨制水泥的接触点模型,应用该模型方法可以比较不同窑型熟料混合粉磨制备水泥时掺加熟料的活性效应。在给定两种熟料的情况下,依据此模型可以快捷地判断其混合粉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含As试样开展熟料煅烧实验、浸出实验、连续提取实验及能谱分析(SEM-EDS),以重金属浸出特性及化学形态为指标,考察As在熟料煅烧过程以及水化过程的迁移特性及固定机理。结果表明,煅烧过程中As的固定率较高,大于60%,As在熟料的主要矿物相C3S中的含量范围为0.4%~0.6%,As和Fe有很强的依存关系,煅烧过程中As生成了稳定的化学形态AsCrxFey相似文献   

13.
乔丽娜 《水泥》2011,(6):9-11
用旋转黏度计和微型坍落度仪测定水泥浆体的流变性,又利用岩相分析、XRD、水化热等测试方法分析相关的作用机理,研究探讨煅烧气氛对水泥浆体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还原气氛下煅烧的熟料,其中的Fe2O3部分被还原为FeO、FeS,因而减少了C4AF含量,增大了C3A含量,使得水泥的水化速度加快,浆体的流变性降低。  相似文献   

14.
高阳  李健生  霍碧莉 《水泥》2003,(9):34-36
选取了立窑和回转窑2种熟料,在同一试验条件下掺入不同种类及掺量混合材磨制成若干个试样,并采用筛余、比表面积及粒度分布等指标来评价助磨剂对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水泥和火山灰水泥粉磨效率的影响,并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作用效果的分析,为助磨剂的选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助磨介质作用下不同粉磨细度的旋窑熟料所配制的硅酸盐水泥的物理性能检测,对助磨介质作用下旋窑熟料的微细化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对水泥熟料来说,早期的快速水化不一定能得到高强度的水泥,因此熟料微细化的评价要从水化性能和粉磨能耗上综合考虑,在实验中,旋窑熟料的最佳粉磨细度为5 000m2/g,而加入助磨剂可显著降低粉磨能耗,在达到同样效果时缩短25%的粉磨时间。  相似文献   

16.
立窑水泥与回转窑水泥对混凝土减水剂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吴刘中  樊粤明 《水泥》1998,(2):6-10
研究了立窑水泥和回转水泥与混凝土减水剂的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与回转窑水泥相比,优质立窑水泥配制混凝土的减水率与回转窑水泥相近,但凝结时间大幅度延长。适当细磨可以缩短含氟立窑水泥配制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但无法消除立窑水泥配制混凝土凝结时间偏长的缺点。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tegrated reaction engineering based mathematical model for clinker formation in cement industry. Separate models for pre-heater, calciner, rotary kiln and cooler were initially developed and coupled together to build an integrated simulator. Appropriate models for simulating gas-solid contact and heat transfer in pre-heaters were developed. Calciner was modeled by considering simul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particles and calcination of raw meal. Complex heat transfer and reactions (solid-solid, gas-solid and homogeneous reactions in gas phase) in rotary kiln were modeled using three sub-models coupled to each other. Solid-solid reactions in the bed region of the kiln were modeled using pseudo-homogeneous approximation. Melting of solids in the bed and formation of coating within the kiln were accounted. Clinker cooler was simulated by developing a two-dimensional model to capture cross-flow heat transfer between air and hot clinkers. The individual models were coupled with each other via mass and energy communication through common boundaries. The coupled model equations were solved iteratively. The model predictions agree well with the observations and experience from cement industry. The model was used to gain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nfluence of operating conditions on energy consumption in cement plant. Several ways for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were computationally investigated. The integrated model, the developed software RoCKS (for Rotary Cement Kiln Simulator) and results presented here will be useful for enhancing our understanding and for 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clinker manufactur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