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不管马克思及后代学人如何看待马克思的学说,马克思的学说具有思辨哲学的品质是毋庸置疑的。在马克思的学说中,存在着三个基本的解释框架:社会构成框架;阶级分层框架;历史解释框架。理解马克思的思想需要在他的叙述中去考察其概念使用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哪个框架下进行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对马克思不同解释框架的思想和论述作出具体分析,才能发展和重建马克思学说,从而进一步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历代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屈原及作品进行了多层次的评价。在这些评价中,我们发现其间存着许多分歧,每位学者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褒扬和贬责各有不同。认真寻求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分析出产生这些问题的缘由,对进一步研究屈原及作品会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陈桐生 《学术研究》2012,(2):129-136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王逸《楚辞章句》确认了屈原作品的具体篇目,由此奠定了中国楚辞学的基本格局.根据战国时期的著述署名习俗,结合近几十年出土文献来看,战国楚辞的发生发展是多元的,汉人确认的屈原二十五篇作品应该是战国南楚辞赋的合集,它像战国子书一样,署名权属于南楚诗坛盟主屈原.如果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现存战国楚辞作品可以分为骚体、天问体、招魂体、散文赋、楚歌五种体式,每一种体式都各有自己的源流.恢复战国楚辞多元发展的原貌,将某些作品与屈原进行剥离,有助于建立楚辞研究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史建桥 《河北学刊》2006,26(2):234-237
屈原创作《天问》在主观上并非为了探索历史,但在客观上却反映了他对诸多历史问题的认识。就历史起源而言,屈原从宇宙之初问起,并对诸种神话传说及臆说予以诘难。由此可以推断,屈原认为历史的源头应从宇宙诞生开始, 而且与上帝或天神无关。屈原以求真、求实的态度认识历史起源问题,这是其探究历史规律、揭示历史真相、阐述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王逸、洪兴祖解释屈原赋中的“彭咸”为“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的观点是错误的。一、殷大夫水死的身份不符;二、定死志的时间不符;三、《悲回风》中语言成为反证;四、死年作品未提及“彭咸”;五、屈原赋表达学研究表明,“彭咸”与投水而死毫无关系;六、屈原投水并非效法“彭咸”。另外,关于“彭咸”的其他假说,或因假设不当或因证据不足而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6.
浩浩江汉铸忠魂——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彪炳千秋,永垂不朽。屈原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与楚国独立发展的历史,楚人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养成的民族心理和爱国传统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7.
七十年来宋玉研究述评金荣权(信阳师院中文系)远在两千多年前,南国雄楚以其青山碧水、奇风异俗孕育了伟大诗人屈原。屈原既逝,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随之崛起,并以赋称,而以宋玉为著名,后人将他与屈原并称。但因种种原因,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影响远远不如屈原。时至近...  相似文献   

8.
论宋玉     
宋玉是仅次于屈原的先秦楚国的大诗人和大作家。他和屈原同时而稍晚,生卒年已不可考,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很少。《汉书·艺文志》记载他的著作十六篇,《文选》和《古文苑》录有他一些作品。现传据信是宋玉所作的,是《九辩》、《招魂》、《高唐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七篇。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几  相似文献   

9.
张毅 《兰州学刊》2008,(4):183-185
杨万里评价陆游“重寻子美行程旧,尽拾灵均怨句新”,历来被解释为陆游诗风似杜甫而爱国思想近屈原,这实际是一种误解。结合陆游本人和他的时代、他的环境对屈原和杜甫的不同认识和评价,把陆游的诗歌放在当时的诗坛上进行比较考察,会得到与传统的解释恰好相反的结论:陆游命运和思想接近杜甫,而诗风接近屈原。陆游与屈原诗歌的共性,在于善“怨”。陆游善于选取具有感伤色彩的素材并在诗中突出其感伤内涵,使诗歌呈现感伤风格。而这一特点在两宋诗坛是一种新异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屈原是上古巫文化时代的伟大诗人,他的作品带有深重的巫文化印迹。但从汉代来以文入学者多按儒家传统注解屈骚,在研究方法上多囿于考释。时至今日,在一般人心目中,屈原是一个竭忠事君的伟大爱国者,一个没有男女情欲的庄严偶像。屈骚中的“巫迹”被曲意淡化,甚至完全抹杀了。本文拟从巫文化角度重新对屈骚加以评价和解释,尽力恢复屈原和《离骚》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1.
苏慧霜 《云梦学刊》2009,30(5):45-51
《卜居》以对话体赋写成,屈原问卜于郑詹尹,以对问方式进行,八个问题的表,突显屈原人生态度与抉择,屈原心中实非真有所疑,问卜之意无非“自白廉贞”而已。《卜居》篇幅虽短,但形式特别,寓意深刻,全文以占卜始(郑詹尹乃端策扶龟……),以卜不决终(詹尹乃释策而谢……),这一场文学与宗教的对话,是隐喻的情结,既赋写了屈原“以情悟道”的心灵图像。更启示后世对话体赋的写作。屈原身遭迫阮,在“志-命-文”对应关系的建构和诠释中,对话提供含蓄婉藏的特殊情思.满足抒发情思意志的表白。  相似文献   

12.
建国以后,屈原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学者们力图用马列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对屈原的思想和艺术作出新的总结和评价。前三十年的屈学尤为偏重屈原的思想研究。这种状况虽至八十年代有所改变,但由于拨乱反正与深入阐述的需要,学术界也普遍重视关于屈原思想的讨论。这里,为了较详细和较客观地回顾四十年来屈原思想研究的方方面面,乃据我国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及政治生活对学术研究的影响状况,分作三个阶段试述之。建国至反右斗争前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结束了受压迫、被奴役的历史。历史上曾被推崇为爱国爱民之  相似文献   

13.
历代学界贬抑宋玉,认为他只是屈原所创辞赋的后继者,且其作品"没其风谕之义".这是受班固观点影响的后果.刘勰未走汉人以"风谕之义"评宋玉的老路,其<文心雕龙>立足于"论文".并注重实证研究,在具体剖析屈宋荀三家作品的基础上,论述宋玉有与屈原同创辞赋之功,然后再分辞、赋为两体,阐明宋玉与荀卿同为赋之鼻祖,且有使赋体成熟之功.刘勰反复论述宋玉所创的夸饰、淫丽艺术,是写赋的"立体之大要".因其"号依诗人"而"渊岳其心",即赋的思想内容丰富;因其"自铸伟辞"而"麟风其采",即赋的文辞彩丽夺人.宋玉赋魅力四射的艺术风采,笼罩千百年赋家之心,给后世五彩缤纷的赋作注入了活力,厥功大矣.我们不应囿于宋玉仅为屈原后继者的成说,而是要恢复宋玉仅次于屈原而与屈原同为我国文学鼻祖的这一地位.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他的《屈原列传》,既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的人物传记,又是杰出的文学批评著作。它为后世的屈原研究,为楚辞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正确地评价屈原及其作品,牵涉到文学继承什么传统,肯定什么倾向的问题。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就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篇正确地评价屈原的文章。屈原生活于战  相似文献   

15.
第五次全国屈原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三届年会于1988年农历端午节前后在湖南汨罗召开.全国二十余省市的120名屈学研究者参加了会?这次会议是对1986年富阳年会所提?科、多侧面综合研究的初步检阅.富阳?提出的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楚辞的主张,已成为这?年会的热门话题.代表们认为,多年来,不少学者以传统的训诂学方法研究楚辞,尽管从历史、社会、个人以至楚地名物风俗等方面作了大量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正> 山东大学的辞赋研究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基础。著名语言学家殷孟伦教授于30年代即将日本学者铃木虎雄的《赋史大要》译成中文,该书至今仍是外国人编写的唯一赋史。著名文学史家陆侃如教授于20年代即出版屈原、宋玉评传,40年代所作的《中古文学系年》,内容也多系赋家事迹。赵省之副教授是50年代国内少有的汉赋研究专家。当今刘乃昌、董治安、张可礼教授、王延梯副教授在各自教学科研领  相似文献   

17.
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屈原,把道德的政治化与政治的道德化合而为一,呈现出对传统伦理道德的高度认同。屈原的道德理想,主要在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中得到鲜明的表现。其峻洁的人格,是在进与退、去与留乃至生与死的冲突中展现出来的。屈原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最大贡献,不在于他在理论上对儒家传统有多少创新和发展,乃在于他真正全面地将传统美德身体力行,以生命熔铸出光耀千古的峻洁人格,成为中国历史上"善"的空前伟大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18.
<正> 汉魏六朝赋中有大量的“纪行赋”,其名称见于萧统《文选》,《文选》于赋卷中单列“纪行”类。这类赋与韵文体的游记相似,篇幅一般较大赋短,但内容很丰富,叙述行程、反映现实、抒发情感,可谓赋中奇葩。本文试图就这类赋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内容和技巧方面的特点作些探讨。纪行赋是在屈原《九章》的影响下产生的。《九章》的《抽思》、《哀郢》、《涉江》、《怀沙》等作品中,有许多记述屈原流放经历及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来,对于屈原爱国精神的研究出现了尖锐的对立,并由此提出了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条件下热爱祖国应具有怎样的性质和内容,屈原热爱楚国能否称为爱国精神等问题。屈原爱国精神研究的深化,使问题超出了文学研究的范围,而涉及到历史思想和历史理论问题。我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和爱国精神包括三种形态:一、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与西方列强侵略者斗争中的爱国精神;二、封建时代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斗争的爱国精神;三、奴隶制时代中华民族各族氏族集团之间斗争的爱国精神。我国历史上这三种形态的爱国精神,在历史纵向上形成了明显的发展系统,要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发展,必须正确认识爱国精神三种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特点。  相似文献   

20.
面对今天的政治现实 ,比较政治学传统的四种分析框架即系统理论、政治文化理论、发展理论与不发达理论、阶级理论不足以解释现在的政治现象。提出新的分析框架以研究新的政治问题 ,是摆在比较政治学家们面前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