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郝朴宁  郝乐 《学术探索》2015,(4):119-123
人类文化的积累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的记忆形式。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这种文化的记忆形式分为了民间记忆和国家记忆两个方面,这两种记忆并非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简单归类,也不是文化的对立,更多时候是一种互补和融合。当我们思考文化复兴的时候,恰恰需要的是两种文化记忆形式的融合,是对民间记忆的苏醒。  相似文献   

2.
闫秋红 《学术论坛》2006,3(5):147-151
与主流文学相比,现代东北文学长期存在着一种滞后性,然而,新鲜的、异质的东北地域文化又使其在某些机缘促动下获得了一种先锋性的品格。东北特有的地域文化是其独占风气之先的源泉和动力,而这种地域文化又是以萨满教文化为发展原点的。萨满教文化不仅影响了现代东北文学的主题意蕴和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也参与了小说叙事和形式技巧的革新与创造,为小说在形式方面的探索和实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对孝文化精神的强烈诉求与孝文化现代语境中遭遇的发展困境,使孝文化陷入尴尬境地。孝文化急需现代转向,找准孝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尤为关键。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孝文化的单向传承方式不再是主流,孝文化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本土文化资源,挖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法律制度的保护对象、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和社会治理的多元形式等,都是孝文化在现代语境中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非语言交际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也是文明发展的一种象征。体态语言、图形、符号语言、物态语言是非语言交际的三种形式,它们既有国际共通性又因文化和环境之差异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莫言和李安的获奖事实说明,强调经典文学的审美价值必须重视文学作品在当代的传播形式与接受程度,读者的审美经验不仅来自印刷品阅读,也来自影视作品观赏.优秀的电影、电视产品是对文学作品的进一步阐释,不同的媒介艺术形式能调动不同受众的参与,有助于发现更深刻、更广泛、可被更多受众接受的审美价值.由于以编剧、导演为代表的文化产品生产者会对文学作品进行一种“再生产”式阅读,所以,影视作品的部分观众会被转化成读者,这些读者的反馈将进一步推进影视产品和文学作品的创作,文学的审美价值将在这个“滚雪球”的过程中不断最大化.文学作品和文化产品在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交叉与重叠关系将形成五种价值:共通的文学审美价值、原料价值、文化审美价值、娱乐价值以及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需要挖掘更多的旅游资源来丰富我们的旅游市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沉淀了丰富的酒文化,酒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至今在中华大地上仍闪烁着光芒,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当中占有其独特的地位,将其与旅游业相结合不仅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是对中华酒文化的宣扬。本文着重讨论酒文化中能为旅游开发所利用的几种资源形式。  相似文献   

7.
向彪 《船山学刊》2002,(2):99-103
谶谣,是中国传统神秘文化的一种形式,是以阴阳五行为理论核心,用文字和图画等形式隐含未来信息,预言未来人事荣辱祸福、政治吉凶成败的符号。它无疑是一种迷信心理和活动,一种非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一些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家,却能够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将谶谣作为一种表意手段创造性的运用于文学的创作之中。曹雪芹的伟大巨著《红楼梦》就在这方面树立起一块不朽的丰碑!一曹雪芹首先是将谶谣形式广泛地运用于《红楼梦》的创作之中。《红楼梦》运用的谶谣表现形式主要有:(一)图谶。即配有图画的谶谣。《红楼梦》第5回…  相似文献   

8.
人类交际有两种形式: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这两种形式相辅相成,构成人类交际不可分割的整体。肢体语言是非语言交际手段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文化中,肢体语言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要进行有效的交际,要想避免误解和文化冲突,就必须了解其他文化的肢体语言,了解人在空间支配、目光注视、手势与面部表情等方面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9.
家族企业:有待于正确评价的企业制度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陈躬林 《东南学术》2002,(1):120-126
本文认为一种企业制度总是与它所存在的那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相联系的,在某种社会背景下,家族企业一定有着比非家族企业更多的优势,否则是不可能成为一种被普遍选择的企业制度。因此,必须正确地对待家族企业。  相似文献   

10.
人是进行符号活动的动物。对于任何物质或精神的现象,以及它们的许多运动形式,人都可以在相互交流中借助一定的符号或符号系统表达它们的意义,传递某种信息。服饰特别是头饰作为一个民族最易到明的外部形象的显著标志和一种非语言的文化形式,它和绘画、雕塑、版画、石刻、木刻、陶器艺术、青铜艺术以及各种器物、装滋等民族艺术作品一样,都是民族审美心理的外化形态的一种最基本的文化符号。为此,本文将从民族符号学的视角,对民族头饰这种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的三种不同的母题选择,进行全面的考察,以便使我们对我国少数民族头饰艺术…  相似文献   

11.
万琼华 《云梦学刊》2001,22(1):89-90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自由意志、创造精神和价值理想,是人类文化的灵魂,也是高等教育的灵魂、重要法则和永恒主题.因此,高等教育应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宋磊  常青 《学术探索》2013,(12):46-50
文化法制建设任重而道远,这不仅是构建我国法制体系的基本需要,也是一种权利回归和真实化的体现,更是构建文化强国的一种必须。文化法制建设遵循其他领域法制建设的基本路径,研究环节始于其基本理论终于文化法制的执行。在整个过程中必须以文化为基本的逻辑出发点,对文化基本问题的研究就成了文化法制建设的基本理论前提。文化具有自由性、整合性、社会性和经济性等基本特征,这些特征贯穿文化研究的始终,对这些问题的深刻研究有利于对文化进行系统和深入的探讨,从而为文化的法制建设的规范性、科学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公共资源的特性与治理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公共资源作为公共物品的一种,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竞争性、外部性等特征,容易诱发人们对公共资源过度的消费行为,以及在治理公共资源中的“搭便车”、规避责任及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致使公共资源面临耗竭性退化的困境。科层制治理、市场制治理、自主组织治理与网络治理正是人们为解决公共资源困境所作的制度安排。在公共资源治理中,应根据公共资源的内容和特性选择恰当的治理模式,以此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治理,使公共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除了需要对“非物质”文化的“物质”层面予以关注之外,更需要强调文化持有者在保护、传承工作中的文化认同意识,保证当地人利益表达的话语权,调动其自发意识和参与热情,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日常生活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5.
对外汉语教学虽为语言教学,但与文化密不可分。来华留学生居住某一地域,会与此地文化会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他们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和突破口。因此,把地域文化导入和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必将对提升对外汉语教学水平起到推动作用。本文阐释了地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分析了河北地域文化的鲜明特色和资源禀赋,从五个方面具体提出了地域文化导入和运用的方法、策略和措施,并就如何发挥河北地域文化作用,整合地域文化资源,从宏观视角提出了因应之策。  相似文献   

16.
先进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性、时代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文化,是充分体现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的文化,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文化,是适应并引导、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文化。  相似文献   

17.
网络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信息认知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非主流文化是流行于以90后为代表的群体中的一种文化现象。网络的普及以及多元文化的发展,催生了非主流文化,其内容与形式也在与时俱进地变化和发展着。通过论述网络非主流文化的现状,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对大学生认知方式的影响,提出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地理解和应对非主流文化,将其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8.
陵园文化与多种文化相融合,是一种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文化。河北双凤山陵园在陵园文化建设和发展方面,尤其是陵园革命文化的发掘、应用方面成绩突出,将“革命陵园”、“公墓”双重属性的陵园着力向“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转变,不断挖掘陵园文化内涵,因而使陵园文化凸显前瞻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19.
王继平 《云梦学刊》2003,24(2):50-52
近代中国文化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制约下传统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发生的近代性转换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整合是近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是以通商、遣使、求学、传教、游历、翻译等形式进行的,它表现为一种非和平背景下的和平方式。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文化交流经历了由冲突到整合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  相似文献   

20.
“文化安全”的悖论与“软实力”的正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体验和未来想象中形成的"文化安全"命题,将是民族国家长期应对的重大课题。对"文化安全"战略应从积极方面去理解,因为最强势的文化才是最安全的文化,而强势文化是通过文化自信、开放、创新、发展的实践逻辑获得的。文化安全不只是对于本土文化现状和当下价值的保护,更是对于文化未来发展潜力的坚信和发展方向选择的认定。文化安全是在不断接受强势文化的挑战和冲击的"不安全"的境遇中,不断发展自身而实现的;所以,维持现状的文化安全战略,只会成为自我封闭乃至保护落后的挡箭牌。文化软实力的本质是一种价值体系对世界的影响力以及世界性的认同程度,"中国模式"最终应该是一种思想文化模式。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不只是弘扬传统,而是传统文化、当代文化与人类文化的融合;同时,不能缺少文化批判和文化反思的必要环节。通过"文化立人"——以文化"立"人、以文化"化"人,提升民族的思想质量,扩大人类的思想容量,是增强文化安全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真正目的。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目的,一切"安全"和"实力"都是一个伪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