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颈椎前路钛板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骨折和颈椎椎体肿瘤前路减压后应用带锁钛板内固定的价值。方法对51例脊髓型颈椎病、46例颈椎骨折、5例颈椎椎体肿瘤患者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和颈椎带锁钛板内固定术。结果随访86例,平均随访时间2.3年,术后3个月植骨块获得骨性融合,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满意,感觉、肌力明显恢复,钛板及螺钉无松动及断裂现象。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术后应用带锁钛板内固定能促使植骨块融合,有效地维持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一期颈椎前路cage固定、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和一期颈椎前路钢板固定、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疗效。方法选择颈椎病患者88例,48例一期颈椎前路单节段cage固定、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A组);40例一期颈椎前路单节段钢板固定、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B组)。术后定期随访及行X线片、CT检查,观察疗效、椎间高度、椎间夹角、融合情况及后路单开门椎管矢状径增加量。结果88例平均随访14个月,A组和B组的术后疗效良好,两组术后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椎间高度均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前、术后椎间高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椎间夹角均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前、术后椎问夹角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3个月融合率为89.6%,6个月融合率为100%。B组3个月融合率为90%,6个月融合率为100%,两组3个月及6个月融合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后路单开门矢状径增加量均无丢失。结论一期颈椎前路cage固定、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和一期颈椎前路钢板固定、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均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期后前联合入路治疗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接受一期后前联合入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老年患者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日本矫形协会(JOA1评分及Nurcik分级对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后路手术均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前路手术采用椎间盘摘除Cage植骨融合术或椎体次全切钛笼植骨融合术。结果35例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椎体次全切8例,单间隙椎间盘摘除Cage植骨融合术17例,2个间隙椎间盘摘除CAGE植骨融合术10例。手术历时180~300min,平均245min。出血100—1600ml,平均505ml。术前JOA评分(9.34±2.40)分,术后(13.11±1.90)分,平均改善率为47%,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urcik分级,除1例术后仍为v级外,其余均有Ⅰ~Ⅲ级的提高。前路植骨均在术后4—9个月融合,未见假体移位、下沉;25例随访时进行了CT复查,未见后路再关门;30例术后进行了颈椎MRI检查,显示脊髓减压充分。术后发生吞咽时疼痛8例,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3例,声音嘶哑1例,深静脉血栓1例,后路切口感染1例。结论脊髓型颈椎病的老年患者常合并较多的系统性疾病,术后并发症较多。一期后前联合入路是治疗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前路选择性融合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5年6月~2008年12月,对66例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前路1~2个节段选择性融合手术治疗。其中男53例,女13例;年龄39~62岁,平均51.9岁。前方融合1个椎间隙49例,融合2个椎间隙17例;后方C3~6开门18例,C3~7开;548例。比较手术前后JOA评分及颈椎生理曲度(中立位C2~C7前凸角)。结果所有患者安全接受手术,无不可逆性神经损伤,无融合失败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3.5-5.0h,平均4.4h。术中出血量300~1100ml,平均590ml。所有患者都得到1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12~41个月)。术前JOA评分7~12分,平均9.5分;术后1年随访JOA评分9~16分,平均13.9分,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俨〈0.05),改善率为46%;中立位C2~C7前凸角术前为2°~13°,平均8.9°;术后1年随访为12°-21°,平均16.7°;二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前路选择性融合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安全,能获得良好的减压效果,改善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使用Zero-P椎间融合器钩椎关节植骨治疗颈椎病术后的融合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接受单节段ACDF使用Zero-P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患者38例。将颈椎椎间隙分为四个部分:两侧钩椎关节、终板间以及椎间融合器后方。通过CT三维重建评价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四个不同部位的融合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le index,NDI)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记录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8例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伤口感染、脑脊液漏、血肿形成、气管食管瘘、声音嘶哑、神经根或脊髓损伤等并发症。患者术后3、6、12个月随访总融合率分别为15.8%、63.2%、97.4%。植骨侧钩椎关节处术后3、6、12个月随访融合率分别为10.5%、47.4%、86.8%,终板间人工骨植骨处术后3、6、12个月随访融合率分别为2.6%、23.7%、78.9%,未植骨侧钩椎关节处术后3、6、12个月随访融合率分别为2.6%、13.2%、34.2%,椎间融合器后方术后3、6、12个月随访融合率分别为2.6%、10.5%、28.9%。植骨侧钩椎关节早期融合率高于终板间植骨融合率,植骨侧钩椎关节融合率高于未植骨侧钩椎关节融合率。患者术前、术后1周以及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随访VAS评分分别为6.7±1.6、3.3±1.1、2.1±0.9、1.6±0.9和1.4±0.7;NDI评分分别为31.8±5.4、18.6±3.3、11.9±3.0、8.5±3.0和7.7±2.6;JOA评分分别为9.6±1.4、13.5±1.6、14.5±1.1、14.6±1.0和15.3±0.8;椎间隙高度分别为(5.2±1.5) mm、(6.0±1.1) mm、(5.9±1.0) mm、(5.8±1.0) mm和(5.8±1.0) mm;C_(2~7) Cobb’s角分别为(14.7±2.3)°、(17.8±2.1)°、(18.9±2.0)°、(19.6±1.7)°、(19.3±1.3)°。所有患者的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JOA、VAS和N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Zero-P椎间植骨融合术中进行钩椎关节植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有效提高融合率。  相似文献   

6.
经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颈椎疾患;双侧寰椎椎板挂钩及寰枢椎关节间隙螺钉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两种下颈椎经关节固定技术的静力学比较;前路单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12例临床报道;椎动脉损伤后颈椎前路减压的疗效评价;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颈椎损伤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钛网笼、钢板在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和椎体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应用钛网笼、钢板在椎体次全切除和椎体融合术中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及放射学检查结果。方法2003年9月~2004年9月在椎体次全切除术中应用钛网笼、钢板治疗颈椎病35例。其中脊髓型28例,神经根型5例,混合型2例,切除1个椎体28例,2个椎体7例。结果35例患者中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4±1.2)个月。术后31例患者3~5个月随访时,植骨出现融合,1例于术后9个月出现融合。植骨融合率达100%。术前术后采用JOA评分评定脊髓功能,JOA评分从术前的(11.3±1.6)分提高到术后的(16.4±1.1)(P<0.05)。术后获得的颈椎前凸平均为7.36。,范围为3~16。。结论钛网笼、钢板应用于椎体次全切除脊柱融合术可以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前凸,使固定节段获得即刻和长期稳定,并可获得良好的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单开门减压经硬膜摘除突出髓核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8年8月,我院采用颈椎后路经硬膜切除突出髓核33例的临床资料。评估该术式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管矢状径、颈椎弯曲类型等变化情况。结果本组JOA评分从术前(7.75±1.52)分升至术后(14.75±0.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矢状径从术前(6.37±1.62) mm增至术后(10.4±1.7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弯曲类型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单开门减压经硬膜突出髓核摘除术是一种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2~77岁,平均年龄69.1岁.并发高血压病8例、糖尿病7例、心脏病4例.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19例,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9例,多点开窗减压后路固定植骨融合术2例.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手术均安全完成.平均随访2年1个月,术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69.1%.结论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内科并存症多,多节段退变和椎管狭窄者多.正确处理内科并存症,结合症状、体征、影像学及术中探查情况恰当减压,能获得较好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术式前路减压手术效果,为脊髓型颈椎病的前路手术治疗提供术式选择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至2009年6月笔者施行多种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06例脊髓型颈椎病病例,男73例,女33例;单间隙25例,双间隙71例,三间隙10例.术前术后按JOA评分标准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评估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 本组病例根据压迫情况不同而采用不同前路术式均获得良好效果,前路直接减压彻底、效果好.术后随访7个月至9年,平均3.9年,1年平均改善率86.26%,有效率100%,优良率89.62%.结论 对于压迫主要来自前方的脊髓型颈椎病,根据颈髓受压情况选择合适的前路减压术,可以直接切除脊髓前方致压物,减压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合并颈椎病的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2004年3月至2006年5月,共治疗56例合并颈椎病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32例,女24例,平均年龄59岁。A组24例仅行腰椎手术;B组32例在一次麻醉下对颈椎和腰椎进行一期手术,观察所有病例手术前、后及最后随访时的颈、腰椎JOA评分,分析手术并发症,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平均随访38个月,A组平均手术时间2.1h,出血量350ml,术后有4例需行颈椎二期手术。术前、术后及最后随访时的腰椎JOA评分分别为6.3±2.2,11.8±1.4和11.3±1.8,优良率为79.2%,而颈椎JOA评分较术前下降。B组平均手术时间5.2h,出血量1100ml,术前、术后及最后随访时的颈椎JOA评分分别为7.5±2.1,12.9±1.6和12.1±1.4,腰椎JOA评分分别为6.7±2.5,12.8±1.3和12.1±1.6,优良率为87.5%。结论术前全面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合并颈椎病的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前路手术治疗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 自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共收治24例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其中男21例,女3例;年龄40~68岁,平均52岁,术前均行颈椎X线片、CT及MRI检查证实患有2~3个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同时合并邻近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全部患者均行前路颈椎次全切重建联合邻近突出的椎间盘摘除Cage融合内固定术,分析比较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 24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6个月,平均22个月.术前神经功能JOA评分4~13分,平均7.5分,术后JOA评分10~16分,平均13.6分,神经功能改善率32%~81%,平均65.6%,其中疗效优7例,良12例,一般5例,无疗效差者,优良率79.1%.结论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常合并邻近椎间盘突出,应早期进行手术干预以避免脊髓功能出现急剧恶化;前路颈椎次全切重建联合邻近椎间盘摘除Cage融合内固定术减压彻底,并发症少,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椎结核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本组10例,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44岁。一期行颈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应用AO颈前路钛板内固定4例,Depuy颈前路钛板3例,枢法模颈前路钛板3例。所有病例术后佩戴颈托4~6周。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术后颈椎后凸畸形得以矫正,颈椎生理弧度得以恢复。神经功能有所恢复。术后3~6个月植骨融合,内固定位置良好,结核无复发。结论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颈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可以恢复脊柱稳定性,解除脊髓受压,有利于结核病灶的清除。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选择性椎管减压及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with stenosis,DLS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2月至2011年1月,我院经后路治疗DLSS患者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54~73岁,平均67.3岁。病程4~8年。术前Cobb’s角15°~49°,平均31°;腰椎前凸角(T12~S1)-30.6°~3.3°,平均-10.5°。对Cobb’s角<20°的5例行选择性椎管或神经根管减压,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对Cobb’s角>20°的23例行椎管减压,长节段固定侧凸矫正,后路椎体间融合及后外侧自体骨植骨融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应用SF-36调查问卷对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28例行减压手术节段113个,平均减压4.0个节段;共融合90个节段,平均融合3.2个节段。术后随访24~70个月,平均32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3.5±0.5)h,出血(600±30)ml,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侧凸由术前平均31°矫正至术后平均15.2°,改善率平均为51.0%。腰椎前凸角矫正为5.4°~28.2°,平均18.4°。腰椎前凸角及侧凸Cobb’s角均明显改善(P<0.05)。术前JOA评分平均13.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7.5分(P<0.05)。所有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SF-36调查问卷表中的8个维度分值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 DLSS的治疗应个体化地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治疗以减压为主、矫形为辅,应准确判断责任节段,临床疗效满意,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合并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要点。方法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收治21例AS合并脊柱骨折患者,其中下颈椎骨折7例( C5~6椎骨折脱位1例,C6~7骨折脱位6例):男6例,女1例,年龄平均47.8(40~52)岁。对7例均行手术治疗,采用单纯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1例,单纯后路手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1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5例。结果7例术后获得平均18.2(6~34)个月随访。术中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害症状加重情况,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脑脊液漏1例,换药对症处理2周后愈合。1例C5~6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手术后第2天出现内固定移位,急诊行前后联合入路翻修术;6例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术前为FrankelB级)。随访期间均达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现象。结论 AS脊柱骨折好发于颈胸交界区,大多合并有脊髓损伤,手术方式上宜行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固定或后路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术中应先充分减压后再精细复位,避免加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