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方证关系研究的新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业  谢鸣 《中医杂志》2011,52(3):181-183
有关"方证关系"科学内涵及其关键问题的研究探索已成为中医药现代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对中医方证研究的源流和发展的回顾,阐述了近现代"方证相对"、"方证相应"、"方证对应"、"方证相关"等学说或命题,讨论了方证关系的科学内涵及关键问题,并就研究中出现的方证相互分离、角度固定、方法单一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6,(8):1626-1627
关于方证关系的探讨已成为揭示中医药科学内涵的前沿领域。文章从"方证相对""方证相应""方证对应""方证相关"等方面得到启示,提出"理法相应"。明理知本,法由理生,理法合应,方药显其效也。从理与法的角度深层次探寻方证关系,为深入理解和运用中医药理论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方证相关的系统论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范颖 《中医杂志》2005,46(4):249-250
"辨证论治"是几千年来中医学实践的基本内容方式."有是证,用是方".因此,"方证相关"是中医辨证论治内涵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探索和建立方证相关的实践与理论体系是当前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和推进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命题.通过对方证相关系统论的深度探索,进一步揭示中医学辨证论治、方证相关的科学内涵,探讨按证用方的研究方向和中医药现代化理论体系,为中药方剂现代化和新药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是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以中医药临床实践为依据,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研制而成的药。在追求回归自然浪潮的今天,中成药已成为世界医坛的一朵奇葩,倍受重视。随着我国进入WTO和中药现代化的推进,其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如何使现代中成药的发展既能保持中医药特色,并能在合适的社会需求下抢滩国内外市场,是现代中成药研究发展急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加以重视和强调。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中医药报》2018年7月11日讯:2018年7月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局长会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专题听取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8个"重点专题"研究情况汇报,研究部署有关工作。局长于文明主持会议,党组书记、副局长余艳红,副局长马建中、王志勇、闫树江出席会议。会议对"重点专题"研究课题选题、研究进展及阶段性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对"重点专题"研究也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会议指出,"重点专题"研究必须进一步深入学习贯  相似文献   

6.
“分子中药学”内涵与现代中医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阐述"分子中药学"内涵与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必要性及其意义。方法:笔者在总结多年中医药理论学习与中药学科研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集大量业内人士中医药学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采用对比分析和总结及提炼的方法,愚述己见并与广大学者共勉。结果:一是传统中医药面临危机。近百年来传统中医药学发展缓慢,导致国内个别学者误称中华民族国粹之一的中医药学是"伪科学",甚者有"取缔中医药"的言论。二是中医药是21世纪全球普遍关注且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然学科。"八纲辨证"和"辨证论治"是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精髓,中药的临床治病多样性和多靶性揭示中药的多成分即多分子效应机制。由此认为中药是由诸多具有特定骨架(即结构)和药理活性的分子组成。研究和分析中药的分子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药理活性及其机制和规律是分子中药学的科学内涵。三是分子中药学是现代中医药理论的基础。现代中医药理论的关键是中医治病原理的现代化。现代中医临床证治实践的知情权是医患双方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揭示中药疗疾的物质基础是中医药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都将从研究分子中药学入手。结论:分子中药学是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必然,分子中药、方证组方和物效基础等研究将成为未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分子中药新药极有可能是将来中药市场的主流产品。  相似文献   

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指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其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在全球多个国家暴发,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治疗瘟疫历史悠久,病毒性疾病是中医药的临床优势所在。在当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的前提下,中医药在此次COVID-19的治疗中取得一定疗效,备受关注,并且已被升级为国家战略。关于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认为,在中医学病名方面,应当重新认识"寒温一统"的现代内涵,并且主张根据临床具体方证和指征用药。在病机方面,COVID-19存在由轻到重,由表入里,由实转虚的病机演变规律,应该重视初期的湿疫伤及太阳,中期的少阳、阳明合病,危重期的痰热壅肺,后期的肺脾亏虚。在临床治疗策略方面,早期予达原饮解表宣散,中期注重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表里双解,危重期酌情联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苇茎汤、宣白承气汤、小陷胸汤、三子养亲汤化痰清热,后期注重竹叶石膏汤、沙参麦冬汤、六君子汤益气健脾。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初期的轻症阶段,中期及危重期阶段,还是在后期的恢复阶段,中医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防止轻症转重症,缩短退热时间,改善咳嗽症状,提升血氧饱和度,减少死亡率。诸多研究表明,经典名方能够减轻细胞因子风暴、调节免疫失衡,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产生协同治疗COVID-19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7月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局长会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专题听取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八个"重点专题"研究情况汇报,研究部署有关工作。局长于文明主持会议,党组书记、副局长余艳红,副局长马建中、王志勇、闫树江出席会议。会议对"重点专题"研究课题选题、研究进展及阶段性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对"重点专题"研究也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会议指出,"重点专题"研究必须进一步深  相似文献   

9.
方证对应是中医学经典中蕴藏的一种较为独特的疾病辨治模式。该模式以经验为基础,以经典为依据。临证经验是形成其雏形的基础,《伤寒论》等经典中的方证对应是对临证经验的升华,临证实践又对其进行不断重复、验证、发展与完善。证据是方证对应中"证"的原始内涵,证据包括症状、体征,疾病和体质3个方面内容以及方证、药证2种形式,其中疾病和体质是对症状、体征的进一步延伸。临证时主张以症状、体征为治疗靶向,以方证、药证为诊断单元,进而表现为一种以直觉判断和跳跃性思维为特征的疾病辨治过程。  相似文献   

10.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方证相关理论研究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方证相关理论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重要命题,本文就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该理论研究的应用可行性及研究思路的建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方证相关"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方剂学中一个重要的逻辑命题。"方证相关"所蕴涵的重要科学问题是方与证间的关联性大小及其现代生物学基础。其内涵研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选择典型方证作为研究对象;坚持"病证结合"的原则;充分运用现代系统生物学的方法;重视"方""证"的相互作用,尤其要重视"方"的治疗作用,做到"以方测证;研究思路上要先进行方证关联性大小的比较研究,确定关联性最大的一对方证,进而对其"方证相关"的机理进行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2.
日本汉方制剂及其特点与中药新药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平  林丹  宋菊  阳长明 《中草药》2018,49(9):1985-1989
通过对日本汉方制剂目录、分类、审批、生产销售等基本情况的介绍,以及对其药材、剂型、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特点的分析,提出我国经典名方制剂研究应注意结合临床应用遴选经典名方,尊重中医药理论指导和中医临床应用特点,重视上市后再研究,加强质量控制研究,积极关注已上市"经典名方"制剂的再评价;中药新药研究应加强药材/饮片源头质量控制,基于人用历史开展中药复方新药研究,以"质量源于设计"的思路和理念开展中药新药的质量控制,加强工艺过程控制和质量标准研究。  相似文献   

13.
经典方剂的传承与创新对于中医药的发展有直接推动作用,葛根芩连汤作为《伤寒论》中治疗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的经典方剂,经后代医家传承创新并应用于多个方面。本文通过对葛根芩连汤的药物及配伍的分析,结合眩晕的病因病机,创新性地提出运用葛根芩连汤辨证论治湿热郁滞、清阳不升型眩晕的观点,现将其方证辨证特点加以总结,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4.
树立"中医大经典观"促进中医课程结构性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高等中医药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经典的重视不够,课程设置的结构性矛盾也非常突出。因此,笔者提出不要仅局限于"四大经典",更不要将各学科位列于经典之外,而要树立"中医大经典观",以中医药学从基础到临床各学科的经典著作为授课的主体内容,广泛地研读中医各科经典,从而全面地促进中医课程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15.
用中医理论指导中药及复方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阶  荆鲁 《中国中药杂志》2003,28(9):795-798
医药结合 ,强化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研究与应用 ,加快创新体系建设 ,成为新时期中医药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本文认为 ,在复方研究中 ,应依据中医临床要求 ,结合现代实验方法建立动物模型。复方研究需从药效学观察及临床疗效分析中找到突破口。复方药动学研究应注重方法学研究和有效物质的确定。由于复方的疗效在不同的证状态下作用不同甚或相反 ,重视中药复方行为有效性的主体———中医证候同样重要。多元化的中药研究思路从不同角度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中药研发及方证对应理论体系构建的目的在于建立治疗临床疾病的新型高效中药的组方优化理论和设计方法学及方证对应的规范标准及用药监测 ,从而在中药及复方临床实验中建立新型中药临床使用标准 ,以利于不断提高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通报》杂志为了弘扬中医经典文化,推广中医经典在临床的运用,自2008年开始重点推出"经典临床"专栏,主要探讨中医"四大经典"的理论研究、教学探讨、前沿进展以及中医经典指  相似文献   

17.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经典理论之一,通过阐述其理论内容及与肠道菌群间的关系,探讨肠道菌群对机体免疫的重要影响。这将从现代医学研究层面证实中医相关经典理论的正确性,以期提高中医药的研究水平,促进中医药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有关"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等精神,杏林书画摄影艺术研究会近期召开了专题工作会,重点研究了编辑出版《杏林  相似文献   

19.
本刊栏目及报道方向:专题论坛(最新科研进展及成果、理论探讨),信息技术与中医药(计算机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中医药信息学、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文献与情报研究(各研究领域热点分析、情报分析与研究、文献计量分析、专利分析、科技查新),图书馆知识服务(图书馆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人工智能图书馆、知识服务),学术广角(中医药研究领域及图书情报领域的学术探讨),经典与传承(古籍研究、经典文献研读、学术流派、名医经验、医案医话),教学园地(教学方法、教材改革),期刊研究(期刊评价、办刊之道、编辑与出版、编辑人才培养),综述(中医药研究领域及图书情报领域的综述性论文)。  相似文献   

20.
<正>《北京中医药》杂志是由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主管,北京中医药学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市中药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科技期刊。杂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本刊设有名家讲坛、专题笔谈、临床研究、京城名医、岐黄名家、经典研读、学验传承、学术探讨、临证纵横、方药经纬、燕京医史、医案医话、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