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下游目前共有险工130处,坝、垛、护岸5,200多道,大致分为砌石、丁扣石、散抛乱石三种结构型式。解放后治理黄河以来,随着大堤的不断加高,依附在大堤上的险工坝岸也相应加高,有的已加高三次。如山东河务局齐河修防段南坦险工99号和115号坝,1951年由乱石坝改为砌石坝,坝高分别为6.0和6.1米,1955年分别加高1.7米和1.6米,1964  相似文献   

2.
人民治黄以来,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由于泥沙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河床仍在不断淤积抬高,“悬河”形势日益严峻,黄河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加高两岸大堤以及防洪工程经常性的维修养护,需要大量的土方。以滨州地区黄河河务局(现行政区划,下同)为例,在1974~1983年10年间,完成基建土方2290万m~3主要用于大堤加高培厚),完成岁修工程土方170  相似文献   

3.
黄河口清水沟可以再行河50年以上。加上整治改造,还能延长更久。之后再向北改道二、三次,就能在200年内不必加高河口大堤。同时改造下游河道:调度小水流量,防止或减少小水淤积,靠大水刷槽就能使河槽变窄深、通畅,输水输沙能力增强,洪水位不再升高。与控制河口水位配合,200年内可以不加高黄河大堤。在这个长时期内,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和拦沙工作应能大见成效,黄河也达到最终根治了。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二级悬河"治理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小浪底水库已建成投人运用,四次加高了黄河下游的大堤,但黄河下游的防洪形势依然严峻。自1958年以来,在黄河下游的河滩上修筑了生产堤。生产堤的总长达600km,围去了80%的行洪滩地面积。由于生产堤的修建,大多数的洪水都被限在生产堤间行洪,只有两生产堤间的滩地可以上水和泥沙淤积。大堤和生产堤间的滩地没有行洪和泥沙淤积的机会。因此,生产堤间的主槽和滩地要比生产堤与大堤间的滩地要高得多。这就形成黄河下游的二级悬河。在主槽滩唇和近大堤的低滩之间形成很大的横比降。这就威胁到大堤的安全。有破坏性的横河、斜河可以发生,一旦遇较大洪水就要溢出生产堤并直冲大堤根部。上游水库的调节运用不可能阻止二级悬河的形成和发展,情况将进一步恶化。为了保障黄河下游大堤的防洪安全,作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拆除生产堤,恢复滩地的行洪沉沙作用;(2)利用泥沙加宽和加固大堤,淤筑相对地下河;(3)进行主河槽疏浚并将泥沙淤在生产堤和大堤之间,减小主槽和大堤根的横向高差;(4)将滩地的居民迁移至加宽了的大堤上居住,给他们解决去滩地耕种的道路和交通问题;(5)疏浚并整治主河槽,中水河槽的整治流量可以按3000~4000m^3/s,河道整治工程控导河势,但要允许洪水漫滩。  相似文献   

5.
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有水则有沙。经过几十年的治黄,搞了大批工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就下游河道整治谈点粗浅看法。由于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淤高,建国后平均每十年加高一次大堤,80年代由于水利战线投资缩减,物价上涨等因素,放慢了水利建设速度,因此,大堤加高一直拖到1985年还留下一些未完工程。  相似文献   

6.
文章提出,现黄河河口流路可以再走50年以上。之后再经人工改道二、三次,就能在今后约200年内不必加高河口堤防。下游河道应加以改造:通过调度小水流量,防止或减少小水淤积;然后靠大水对河槽的冲制,就可使河槽变得窄深、稳定,输水输沙能力加强,洪水位不再升高,甚至得以降低。与控制河口水位相配合,200年以上可以不加高黄河大堤。在这个长时段内,可以在上中游产沙区通过拦蓄利用洪水泥沙等办法,使输入黄河下游河道的泥沙大大减少。黄河也就最终得以根治。  相似文献   

7.
庾晋  白杉 《水利天地》2003,(9):33-33
泥沙淤积抬高“地上悬河”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河流。全球所有河流存在的问题在黄河上都能够寻到踪迹,而黄河的泥沙、悬河、断流以及生态问题均可堪称世界之最。黄河流经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高原,每年挟带约16亿吨的巨量泥沙进入下游。如果将这些泥沙堆成一米见方的土堆,可以绕地球27圈。因为水少沙多,泥沙难以全部排人海洋,其中约有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道里,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河床以年均10厘米的速度抬升。据测算,新中国成立后4次加高培厚黄河大堤的土方量可以垒就13座万里长城。  相似文献   

8.
1855年以来黄河泥沙输移系统的泥沙淤积分布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黄河上中游来沙量以及对下游和河口泥沙沉积量的估算 ,建立了 1 85 5年至 1 968年间黄河的泥沙平衡。结果显示 ,这期间上中游来沙为 1 878× 1 0 8t,其中淤积在下游的泥沙占 62 %,三角洲淤积占 3 2 %;下游淤积量随着大堤修建、大堤防洪能力提高、以及近期修建水库及引水引沙等人类活动的变化相应发生变化 ;三角洲淤积约有 60 9×1 0 8t,占河口来沙的比例为 84%。  相似文献   

9.
黄河山东段位于黄河的最下游,河道全长628km。河型由高村以上的游荡型河段经高村至陶城铺过渡到陶城铺以下的弯曲型河段,利津以下为尾闾段。其特点是上宽下窄,比降上陡下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造成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是黄河下游防洪与治理的症结所在。黄河山东段河道因泥沙淤积逐年抬高,而形成地上“悬河”,河床一般高出背河地面3~5m,洪水全靠两岸大堤约束。  相似文献   

10.
明代治河专家潘季驯,在黄河任总河时,曾有人问他,“水高堤高,不将隆堤于天乎”?意思是说:“黄河下游河道,年年淤高,水位抬高了,堤防也相应加高,这样下去,年代久远,不将大堤加高到天上了吗?”当时潘季驯曾解释说:  相似文献   

11.
黄河泥沙输移量巨大,大量泥沙淤积河道,势必危及河道防洪安全,因此及时对河道清淤,同时加固大堤,是黄河治理势在必行的工作,目前在黄河下游进行的机淤固堤(淤临淤背)就是有效地排除大堤隐患、实现黄河长治久安的一项战略措施。针对黄河机淤固堤工程特点,对这项重大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如施工方案设计、施工方法进行了讨论,对提高机淤固堤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黄河泥沙输移量巨大,大量泥沙淤积河道,势必危及河道防洪安全,因此及时对河道清淤,同时加固大堤,是黄河治理势在必行的工作,目前在黄河下游进行的机淤固堤(淤临淤背)就是有效地排除大堤隐患、实现黄河长治久安的一项战略措施.针对黄河机淤固堤工程特点,对这项重大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如施工方案设计、施工方法进行了讨论,对提高机淤固堤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游荡性河段的整治应持积极慎重态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黄河下游孟津铁谢至东明高村河段的治理目标。该河段坡陡流急,河槽宽浅,水流散乱,泥沙淤积严重,主流频繁摆动,河槽经常变迁,为典型的游荡性河道。常因发生“横河”、“斜河”及“滚河”造成严重险情,威胁大堤安全。  相似文献   

14.
从洪水发生的机理看,其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结果,所以可以说,黄河下游的洪水灾害是地质灾害。因此,从地质学角度来讲,黄河下游防洪减灾的对策有:①利用河道泥沙加宽大堤;②根据地质条件加固大堤;③重塑黄河下游河流地貌;④利用中游水利工程将泥沙输送到大海;⑤增大黄河径流量,减少下游河床淤积。  相似文献   

15.
黄河温孟滩(即温、孟县的黄河滩),是1958年大水淤积而成的,滩高土肥,而且又是温、孟黄河大堤的天然屏障。1968年以来,孟津铁炉靠河,主淄北徙,滩岸坍塌,大有吞噬温孟滩、顺堤行洪之势。1970年兴建化工控导  相似文献   

16.
黄河在下游是地上悬河,整个下游广阔的平原全靠黄河大堤保护。因此,自古以来,黄河始终是我国的一大忧患,黄河大堤历来是我国最为重要的防洪工程,历朝历代对黄河大堤的维修管理无不倾注了最大的心血,并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不少有关黄河大堤修防的制度,对黄河防洪渡汛、保护大堤、稳定河道、减少水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大堤就已开始修筑。当时,各诸候国之间签订条约,规定“毋曲防”,以避免不合理的堤防给邻国造成损失。从那时起就  相似文献   

17.
清水沟是黄河现在的入海河道,1983、1984年,人们提出黄河口应该改道了,报到中央,引起很大震动。由于改道对胜利油田影响很大,国家有关部、委、单位进行了多次讨论,但一直没能解决。1985年2月,受石油部委托,作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当时河口大堤防御水位尚有2m富余,河道比降也偏大较多。不必改道。以河道防洪条件作为改道标准,过去并不明确。作者进而用5种方法计算,得到河口还可以使用50a,不必加高河口大堤,而且都加了较大的安全系数,计算考虑了不能淤坏小清河的问题。还进行了河口依次淤积延伸、附近潮汐因素依次变化的…  相似文献   

18.
三门峡工程原系委托苏联人设计的,他们对黄河泥沙多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按清水河流水电站设计。而且是高水位运行,当坝前水位315m时,下泄流量只有3080m~3/s,而且无排沙底孔设施。该工程于1957年开工,1960年建成下闸蓄水。经3年运行,水库淤积泥沙即达50亿吨左右,损失有效库容约40亿m~3。由于泥沙大量淤积于库内,破坏了黄河原有的水沙大致协调关系,使下游河床发生严重的冲刷,原京汉铁路桥的两座桥墩基础因冲刷塌陷。花园口以下河道的险工位置上提下错,致汛期大堤防守处于极为被动局面,几乎造成大堤冲决的险情。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三门峡水库工程极为关心,由周恩来总理直接或间接主持两次陕豫  相似文献   

19.
黄河干支流已建的大量水库、电站、引水工程以及大面积水土保持措施等,极大地改变了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引起了黄河下游河道淤积萎缩。在新形势下,对河南黄河宽河段整治首要的任务还是确保黄河大堤和防洪安全,但其整治的重点应转向中水河槽,采取调水调沙和挖河疏浚等措施,保持河道主槽纵向输沙平衡和河势稳定;其次要充分考虑滩区群...  相似文献   

20.
渭河下游防洪形势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量的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河床逐渐淤高,是渭河下游水患威胁严重的根本原因。堤防质量差、河道整治工程不完善、河势多变和南山支流排洪通道不畅等是渭河下游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高加固防洪大堤、加强河道整治工程和控制潼关高程等防洪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