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免疫组化技术被广泛应用,许多特异性的肠道神经标志物被用于先天性巨结肠和同源病的研究和诊断,本文在此专门对近年得到关注和较广泛报道的几种肠道神经标志物及其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先天性巨结肠和同源病研究中的意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便秘是儿童较常见的胃肠道症状,多长期持续存在,影响患儿生活.虽然便秘的病因多种多样,但胃肠道动力异常是其主要原因.近年研究发现作为胃肠慢波起搏者的Cajal 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在肠道功能的正常发挥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已发现多种可致儿童便秘的胃肠动力性疾病存在ICCs异常,其数量减少或细胞网络异常与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本文拟对ICCs在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HD同源病及功能性便秘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便秘是儿童较常见的胃肠道症状,多长期持续存在,影响患儿生活.虽然便秘的病因多种多样,但胃肠道动力异常是其主要原因.近年研究发现作为胃肠慢波起搏者的Cajal 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在肠道功能的正常发挥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已发现多种可致儿童便秘的胃肠动力性疾病存在ICCs异常,其数量减少或细胞网络异常与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本文拟对ICCs在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HD同源病及功能性便秘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Cajal间质细胞与先天性巨结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jal间质细胞(ICCs)是以三维网络分布在胃肠道神经末梢与平滑肌之间的一类特殊细胞,是胃肠道平滑肌运动的起搏点及协调者,ICCs发育异常将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研究发现,在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变段ICCs明显缺少,甚至缺如,ICCs网络呈断续及紊乱状态,因此ICCs发育异常可能是先天性巨结肠肠运动障碍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先天性巨结肠及其同源病定义、病理诊断方法及标准.方法 记录2015年10月在武汉同济医院小儿外科召开的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及其同源病临床与病理国际高峰论坛峰会病理分会中的热点问题及展开的深入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直肠黏膜活检AchE染色被一致认可为术前诊断的金标准.巨结肠切除术中活检是必需的,但染色方法的选择未有统一.作为传统方法,单纯HE染色的精确性受到了质疑,普遍认为需要同时进行其他染色,而具体染色方法因各自习惯而异.目前缺乏大样本的正常新生儿和儿童肠道发育各项数据,因此对于神经节细胞减少症,神经元发育不良的诊断标准尚有争论.肠神经元发育不良(intestinal neuro-nal dysplasia,IND)是不是一种疾病实体,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疾病未有定论.病理发现的各类非神经节病变目前还不清楚应该如何定义和归类,因此更要求病理专家应对其作出详尽描述.结论 国内外对巨结肠及其同源病在定义、病理诊断方法及标准上有一定共识,但部分争论热点由于缺乏理论和实践数据支撑而未有统一结论,而这些热点必将成为将来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Cajal间质细胞(ICCs)是以三维网络分布在胃肠道神经末梢与平滑肌之间的一类特殊细胞,是胃肠道平滑肌运动的起搏点及协调者,ICCs发育异常将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研究发现,在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变段ICCs明显缺少,甚至缺如,ICCs网络呈断续及紊乱状态,因此ICCs发育异常可能是先天性巨结肠肠运动障碍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Zhang X  Wang X  Mei SP  Dong DC  Zhang Y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12):911-915
目的了解Ret蛋白在先天性巨结肠和具结肠同源病肠组织中的表达,并进一步研究Ret蛋白在先天性巨结肠和巨结肠同源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鼠抗人Ret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化SABC法对15例先天性巨结肠,11例巨结肠同源病肠组织Ret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10例正常结肠组织作对照。结果Ret蛋白在先天性巨结肠和巨结肠同源病的扩张段,对照组均呈现阳性反应(P〉0.05),在先天性巨结肠狭窄段大多数表现为阴性反应,极少数出现阳性反应,而巨结肠同源病狭窄段可见Ret免疫反应蛋白阳性细胞,而且偶见巨大的阳性细胞;先天性巨结肠狭窄段分别与巨结肠同源病狭窄段和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Ret蛋白对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生有重要作用,而与巨结肠同源病的发生无明确关系。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巨结肠与其同源病的RET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先天性巨结肠与巨结肠同源病RET基因突变及其突变的差异。方法 30例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14例巨结肠同源病,10例正常对照。取外周血,提取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RET基因第13外显子;单链构象多态(SSCP)分析外显子突变,并通过测序明确突变的位点和类型。结果 30例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RET基因13外显子检测5例存在基因突变,共发现三种突变类型:有3例在碱基18888位点,胸苷酸残基T被鸟苷酸残基G置换,导致亮氨酸的静默突变;有1例在碱基18919位点,腺苷酸残基A被鸟苷酸残基G置换,导致赖氨酸突变为谷氨酸,为错义突变;有1例在碱基18974位点,插入一个鸟苷酸残基G,导致框架移位突变。RET基因13外显子突变率为16.7%(5/30)。巨结肠同源病和正常对照组未见RET基因13外显子突变。结论 先天性巨结肠与RET基因突变有关,而巨结肠同源病未发现RET基因突变,提示这两种疾病具有分子遗传学差异。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巨结肠c-kit+肠间质细胞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了解先天性巨结肠(HD)肠壁内神经节细胞与肠间质细胞(ICCs)分布的关系。以进一步研究HD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兔抗人多克隆c-kit抗体,通过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了58例HD患儿及12例正常儿结、直肠壁内c-kit^ ICCs的分布情况,患儿年龄3个月-10岁,男46例,女12例,短段型HD7例,常见型30例,长段型16例,全结肠型5例。结果:对照组肠肌层内及肌间神经节周围分布有中等量至大量的c-kit^ ICCs,并连接成网络状结构,而在肌间神经节和粘膜下神经内均无c-kit免疫反应性表达,在HD有神经节细胞段肠壁内c-kit^ ICCs的数目和分布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HD有神经节细胞段及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c-kit^ ICCs的异常分布可能与HD肠动力障碍的发生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神经微丝蛋白在先天性巨结肠和巨结肠同源病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神经微丝蛋白(neurofilament protein,NFP)在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和巨结肠同源病(allied Hirsehsprung’s disorder,HAD)肠组织的表达,观察NFP与先天性巨结肠及其同源病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探讨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鼠抗人NFP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化法对15例先天性巨结肠,11例巨结肠同源病肠组织NFP的表达进行研究,10例正常结肠组织作对照。结果对照组正常肠段肌间神经丛中有大量NFP阳性纤维和NFP阳性神经细胞,阳性细胞突起少而粗短;HD狭窄段肠管肌间神经丛中未见NFP阳性细胞,但可见大量着色深的NFP阳性纤维;HAD狭窄段肌间神经丛中可见形态各异的NFP阳性细胞,细胞大,且着色深,突起多,丛中只见少量NFP阳性纤维。HD的扩张段和HAD的扩张段分别与正常结肠比较,NFP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HD狭窄段分别与HAD狭窄段和正常结肠比较,NFP的表达均有差异(P〈0.01);HAD狭窄段和正常结肠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NFP可能与HD和HAD的发生均有关系,但NFP在HD和HAD的表达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巨结肠及其同源病的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先天性巨结肠及其同源病的诊断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小儿外科(110003)王夫在谈诊断之前,有必要简单回顾对先天性巨结肠症(HD)的研究和认识历史。1886年丹麦医生HaraldHirschsprung在柏林的儿科病会议上,发表了“先天性特发性巨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小肠结肠炎发生的相关性,分析术后小肠结肠炎的高危因素.方法 收集2009 ~2012年先天性巨结肠及同源病根治手术治疗病例188例,根据病理诊断与手术切除范围不同分组,对比各组间术后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分析术后小肠结肠炎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先天性巨结肠与巨结肠同源病在术前小肠结肠炎发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巨结肠同源病发生小肠结肠炎的几率明显高于先天性巨结肠(P<0.05);术前发生小肠结肠炎与术后发生小肠结肠炎明显相关(P<0.05);术中结肠切除范围和术后小肠结肠炎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Soave与心形吻合方式对于术后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无明显相关(P>0.05);全结肠型巨结肠更易发小肠结肠炎.结论 术前小肠结肠炎、巨结肠同源病及全结肠型巨结肠仍然是影响术后小肠结肠炎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HAD)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Fadda等将其分为A型和B型,B型占95%以上。同源病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巨结肠(HD))合并出现,HI)的家族发病国内已有多篇报道,但巨结肠同源病的家族性发生甚为罕见,近年来我院发现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ce HD)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发育畸形,又称先天性肠无神经节细胞症,是引起小儿便秘的常见原因之一。本文介绍本院应用经肛门一期Soave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5.
由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主办、全国各地知名专家参加的"便秘与先天性巨结肠问题高峰研讨会"于2010年3月27日在武汉召开.本次会议旨在探讨临床上广为关注的功能性便秘、先天性巨结肠及其同源病等的病因、诊断及治疗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广泛的争鸣和讨论.会议主要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专题发言,由4位专家对儿童便秘、先天性巨结肠的腹腔镜手术和经肛门拖出术、以及巨结肠同源病等4个议题进行专题论述,提出问题.第二部分为大会发言,各地专家对4个议题各个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争鸣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巨结肠同源病的病理形态学特征,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对131例行巨结肠根治术患儿的病变肠段进行常规HE染色,观察肠神经元及神经节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与正常组进行比较,并对21例标本采用NSE和S-100蛋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巨结肠同源病(HAD)标本的神经元和神经节细胞数与正常组及巨结肠症(HD)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巨结肠同源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病理特征而定,在HE染色基础上结合NSE及S-100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能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Ⅰ期根治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以肠道末端肠壁神经节细胞完全缺如为特征的常见消化道发育畸形。主要原因是患儿在胚胎期肠神经发育过程中,肠神经元发育出现停顿,肠壁肌间神经丛内的神经节细胞缺失,以致受累肠段异常收缩,近端结肠代偿性扩张与肥厚形成巨结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与正常儿童肠道菌群差异, 阐明先天性巨结肠对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来河北省儿童医院就诊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与体检的正常儿童粪便样本。1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纳入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组(HDBNor组), 其中男7例, 女3例;年龄为(1.22±0.65)岁;14例正常儿童纳入对照组, 即正常儿童组(Normal组), 其中男8例, 女6例;年龄为(1.67±0.84)岁。利用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 通过QIIME 2平台对测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图, 对比分析两组肠道菌群组成、多样性、菌群差异、菌群物种间相关性以及菌群与疾病之间联系。结果在肠道菌群组成、Beta多样性方面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与正常儿童肠道菌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EfSe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假小链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瘤胃菌属等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组中物种显著增加;放线菌属、粘滑罗斯菌属及弗氏柠檬酸杆菌等三个细菌种属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组中显著减少。通过肠道菌群与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分析发现AKK菌属、大肠埃希-志贺氏菌属、肠球菌属和伯克霍尔德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Neurexin和Neuroligin基因在人类及鼠类动物肠神经系统(ENS)是否有表达,以及对ENS突触结构与功能的作用,探查其在先天性巨结肠各段的表达特征及意义.方法 首先制备小鼠、大鼠、豚鼠、正常人体肠管肌间神经丛铺片,通过双重免疫荧光细胞染色,证明Ne-urexin、Neuroligin基因是否在肠神经系统表达,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20例先天性巨结肠狭窄段,移行段和扩张段肌间神经丛铺片标本染色,判断Neurexin、Neuroligin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①Neurexin、Neuroligin蛋白在小鼠、大鼠、豚鼠、人体的肠肌间神经丛与神经细胞标记Hu在同一细胞表达;而Neurexin蛋白与突触前标记物synaptophysin,Neuroligin蛋白与突触后标记物PSD95也在同一神经组织出现;②Neurexin、Neuroligin蛋白在先天性巨结肠扩张段表达最多,移行段明显减少(P<0.05),病变段无表达;同一组织Neurexin和Neuroligin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Neurexin、Neuroligin基因在鼠齿类动物及人体肠神经系统都有表达,不仅在胞体,而且在轴突、树突都有表达,Neurexin在突触前表达,Neuroligin在突触后表达.它们对肠神经系统突触的结构功能起重要作用,与一些胃、肠道动力性疾病有密切关系,是导致先天性巨结肠蠕动功能丧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巨结肠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巨结肠属于多基因遗传病,所涉及的遗传因素复杂,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已发现RET、GDNF、NTN、SOX10、EDNRB、EDN3、ECE1和SIP1等八种基因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有关。本文主要介绍各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