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证候诊断标准是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核心。10余年来,诸多专家学者在该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如《中医证候辨证规范》(冷方南主编)、《中医证候规范》(邓铁涛主编)、《中医疾病诊疗纲要》(朱文锋主编)等。特别是近几年面世的国家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病证治法术语》等,不仅使证候诊断规范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也标志着中医学术标准化有了重大突破。但是,在临床辨证过程中,同一证候其所属症状的轻重程度往往有明显差异,给临床辨证论治与实验研究带来新的问题。可否对证候依其所属症状的轻重程度进行分度定量诊  相似文献   

2.
由于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医学也进人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并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在基础理论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发掘和整理,出版和诠译了大量的古典医籍,一些新兴的中医学科相继问世,如《中医方法学》、《中医心理学)}、《中医时间医学》、《中药药理学》等,使中医理论研究获得较大进展。为使中医学术更加规范化,相继出版了《中医证候规范》、《中医疾病诊断规范研究》、《中医内外妇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针灸(经穴部位)国家标准》等。许多学者运用多学科、多层次、多种方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对…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周围血管疾病中西医诊疗学》《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周围血管病中医研究最新全书》及统编教材《中医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等多种权威文献,以及学术界20年来发表的文献中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辨证的综合考察分析,揭示权威文献之间、学术界之间、权威文献与学术界之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辨证存在的各种问题,借以提出该病的中医辨证规范思路和方法。研究认为,该病的中医辨证存在如下问题:(1)标准不规范,各标准差异性太大;(2)各证所属症状繁杂,与病不相干的症状甚多;(3)同证异名、同症异名十分普遍;(4)临床辨证各行其是,中医辨证标准形同虚设。故应在统一证名、规范症状的基础上,对证和各证所属症状进行合理删减;开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前瞻性中医辨证规范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1949年以来,国内众多专家对中医内科疾病名称规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中医内科学》教材从第1版到第7版,其内容不断更新,质量也不断提高。特别是《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简称《国家标准》)、《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简称《国标配套》)、《中医内科疾病名称规范研究》(简称《中内规范》)的相继出台,  相似文献   

5.
黄晔 《中医药学报》1997,25(4):53-53
再论从临床探讨中医病证规范化的不可行性北京铁路总医院黄晔(100038)拙作“从临床探讨中医病证规范化的不可行性”(发表在本刊1997年第1期),已从中医本身对病证的规范、中医“病证”本身存在先天缺陷和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等三个问题论证了再对中医“...  相似文献   

6.
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症状体征是中医临床诊疗活动的基本表现,是识别证候的主要依据,其描述和判定是中医准确辨证、诊病的基础,也是证候规范化的前提。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医症状研究的现状,认为目前中医症状的规范研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症名不统一,症状的内涵与外延模糊,复合症状随意组合,症状量化方法不成熟等方面。针对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强症名的统一,明确症状的内涵与外延,合理对症状进行拆分与量化等相关建议。中医症状的规范化研究对中医辨证、诊病和学术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病、证规范化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卫东 《陕西中医》2002,23(12):1103-1105
作者依中医病证规范化中存在的病名定义不严 ,证的组织结构不清 ,证型缺乏动态观、整体观 ,病证诊断上缺乏专科特点 ,辨证论治的局限性等 5个方面提出了病证规范化研究的 5种思路和方法。强调中医理论的发展 ,必须要有规范化的病证 ,有一个统一而准确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8.
中医临床诊疗规范化研究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规范、标准、定量化研究是必由之路。通过中医临床诊疗规范化研究 (包括研究内容、方法和步骤 ) ,把握中医临床证治规律 ,完善临床病证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规范化 ,总结出有效的、特色明显的中医诊治模式  相似文献   

9.
段戡 《中医正骨》1998,10(1):39-40
中医骨伤科病证规范初探──兼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若干问题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长沙410007)段戡,刘向前,孙之镐,罗毅文主题词中医骨伤科学/标准,病证/标准近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已取得不少阶段性成果,但中医病证不规...  相似文献   

10.
帕金森病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是中医药发展的自身要求和必然,迄今帕金森病证候分型尚不规范。帕金森病证候规范化,应从"病证结合"入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宏观方面应在梳理与分析古代和现代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进行规范;微观方面则应从实验室等微观检测指标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医症状诊断的意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历史的原因,古今的演变,中医症状的主观性,对病证诊断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仍然是影响中医临床诊治效果的因素.因此,讨论了中医症状诊断的历史意义,对中医病证诊断的意义,旨在提高对中医症状规范的进一步认识,从对中医症状进行术语学意义的规范、定量化的研究、四诊仪器的研制等方面,促进对中医症状规范化、客观化的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医症状诊断的意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小青  韩丽萍 《中医药学刊》2004,22(9):1758-1759
由于历史的原因,古今的演变,中医症状的主观性,对病证诊断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仍然是影响中医临床诊治效果的因素。因此。讨论了中医症状诊断的历史意义,对中医病证诊断的意义,旨在提高对中医症状规范的进一步认识,从对中医症状进行术语学意义的规范、定量化的研究、四诊仪器的研制等方面,促进对中医症状规范化、客观化的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中医病案质控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改司编制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中医临床医疗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偏头痛的中医研究实践中,目前存在着中医分期治疗不明确及辨证分型混乱的不足,从而直接影响了偏头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建议遵循西医偏头痛的诊疗规范、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运用规范化的中医辨证标准分别研究偏头痛急性期和缓解期的中医辨证规律,以符合偱证医学证据标准的研究结论来总结偏头痛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而探索符合临床实际的中医分期治疗偏头痛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5.
论中医病证研究原则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王琦 《新中医》1998,30(8):3-5
中医病证研究对指导中医临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在病证研究中要坚持以下原则。继承原则:保持中医传统诊部体系,通过学习,整理,保留沿用与现代临床相适应的部分古下名称,分类方法,治疗方法,否定与反思原则,对不符合临床实际的错误认识进行了反思,否定;规范原则:中医病证命名要避免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尽量规范化,病名要的反映疾病的本质特征,要区别病,证,症3个不同的概念,用西医指标使病证诊断客观化,创新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中医症状规范化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旺华  朱文锋 《中医杂志》2007,48(6):555-556
中医的症状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症状规范是制订完善的诊断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推断预后等的前提。症状名称、内涵、外延、性质、程度的不规范是严重制约中医病证规范化的障碍。症状的规范化可从症名的规范,相关症状分离、独立,分离症状与病机,提出反应病情的症名,明确症状的内涵、外延,区别症状轻重主次的诊断价值,纳入实验室检测指标,作为四诊资料的延伸,明确其辨证意义,计量刻画症状对病、证素、证的诊断贡献度,避免使用定向诱导症状名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统编教材《中医外科学》、统编教材《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泌尿系结石》等多种权威文献,以及学术界近20年来发表的文献中泌尿系结石中医辨证的综合考察分析,揭示权威文献与学术界之间泌尿系结石中医辨证存在的各种问题。研究表明,本病中医辨证标准极不规范,各证所属症状杂乱无章,与病无关症状繁多;同证异名、同症异名非常普遍;临床辨证各行其是,中医辨证标准形同虚设。因此,应该在统一证名和规范症状的基础上,给证和各证所属症状合理"瘦身"。借以提出本病中医辨证规范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医文献没有高血压病的病名,对类似此病证的论述大多散见于"眩晕"、"头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保护靶器官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其证候分型缺乏规范、统一的标准,为高血压病中医现代研究带来了困扰,限制了临床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对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探讨未来发展思路。在发展模式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是“证诊断标准”和“病证结合诊断标准”并行发展的两种模式。在制定方法上,运用到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多种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在应用模式上,以病证结合诊断标准应用较为广泛,操作性强,更适于临床推广和使用。总体来说,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呈现出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趋势,为中医临床诊断提供了较为客观、标准化的工具。未来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发展主线或将以病证结合诊断标准为主,同时建立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方法学规范,强化诊断性试验的应用;重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名词术语的规范化研究;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探索并构建微观诊断指标体系或是未来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试述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中国古代医学文献的系统整理,探讨抑郁症与之相关的中医病证在病因病机和理法方药方面的特点,以期为抑郁证在今后的诊断标准的制定、辨证的规范化、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不断推动中医对抑郁症乃至精神心理疾病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