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31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明显提高,术后眼压较术前眼压有统计学差异,术后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巩膜突可见不同程度的增宽〉180°范围,术后5眼周边前房深度〉1CT,17眼周边前房深度1~1/2CT,18眼1/z~1/3CT,1眼1/3~1/4CT。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可有效控制眼压,迅速恢复和改善视力,减少手术并发症,是一种良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8例(94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4例(47眼)。对照组予以小梁切除术,观察组实施小梁切除术与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术后视力、眼压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术后两组视力和眼压明显改善,观察组视力高于对照组,眼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眼压性浅前房、前房炎症、黄斑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能改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术后视力、眼压,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至2008年4月在本院住院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2例(单侧),经三联手术,术后随访3月,观察其术后眼压及视力情况。结果患者术后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且视力较术前提高,在术后3月的随访中眼压均控制稳定,且部分视力仍有提高。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短期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邵卫星  覃淑华  朱峰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2):2552-255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方法,评价其疗效。方法:对38例45只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视力恢复迅速,30眼>0.5(66.7%),术后眼压控制好,40眼眼压<16mmHg(88.9%),术后有角膜水肿等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闭角性青光眼全并白内障病人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粱切除术临床疗效乾地观察。方法 对42眼闭角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5月。结果 术后眼压控制正常(6~21mmhg)39眼,需药物控制眼压3眼,25眼术后视力≥4.9,38眼≥4.7,4眼,视力4.1~4.6。结论 对闭角青光眼全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手术疗效好,眼压控制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22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患者术后3个月眼压平均为(15.3±3.2)mmHg,较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显著下降。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可获得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庄冰玲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4):2469-2470
目的 探索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19 例22 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单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 本文19例22眼术后视功能恢复良好,眼压控制良好,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减少,5眼出现角膜水肿、前房炎症反应,药物控制。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86例(98眼),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43例(52眼)和对照组43例(46眼)。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独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视力、眼压及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指标[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OD_(500))、小梁虹膜角(TIA)、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水平,以及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视力、眼压及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视力均较术前升高,眼压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ACD、AOD_(500)、TCPD较术前延长,TIA较术前增大;观察组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可提高患者视力,降低眼压,改善房角结构,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应作为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19例22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单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本组19例22眼术后视功能恢复良好,眼压控制良好,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减少,5眼出现角膜水肿、前房炎症反应,抗炎治疗5d后消退。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我院收治的19例22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均行单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患者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数量、结膜滤过泡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本组19例22眼术后视功能恢复良好,眼压控制良好,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细胞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减少(P>0.05)。5眼出现角膜水肿、前房炎症反应,抗炎治疗5天后消退。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8例(62眼),依据眼压控制、房角粘连情况采用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眼压≤30mmHg、房角粘连≤180°者35例(3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房角分离组);眼压〉30mmHg、房角粘连〉180°者23例(24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组)。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变化。结果2组术后6个月矫正视力均较治疗前提高,前房深度较术前加深(P〈0.01);房角分离组术后1d、小梁切除组术后1、7d以及2组术后1、3、6个月眼压均低于术前(P〈0.01)。结论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应根据患者眼压、房角粘连情况,采用合适的手术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选择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89眼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针对老年人闭角型青光眼进行治疗,并对治疗效果及机制进行分析.[方法]选择8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老年患者的89眼病例,其中男性患者38例38眼,女性患者48例51眼,平均年龄69.8岁.根据患者发病情况及其患眼的解剖特点选择不同术式,手术治疗方法分别为:小梁切除手术(12例)、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65例)、青光眼-白内障摘除联合手术(9例).[结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有11眼行小梁切除术恢复眼压.66眼通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眼压恢复正常,白内障摘除手术后前房深度及房角开放程度较术前有显著改善.9眼首选青光眼-白内障摘除联合手术后眼压均恢复正常,另有2眼为单纯白内障摘除术后眼压仍不能控制的病例又做了小梁切除手术,还有1眼小梁切除术后补充做白内障摘除术.[结论]单纯小梁切除术,容易出现滤过口关闭或过度滤过导致前房不形成.青-白联合手术需要白内障摘除及小梁切除两个手术同时进行,降眼压效果好.与这两者相比,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通过单纯摘除白内障解除了晶状体膨胀造成的瞳孔阻滞和浅前房,使得前房深度恢复,眼内房水行走正常循环通道,达到治疗青光眼的目的.该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损伤小、术后散光小、不易出现过度滤过等优点,解决了许多其它手术的不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06-2010-06于沧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跟合并白内障患者33例(39眼),男15例(18眼),女18例(21眼),年龄59~83(75.63±3.05)岁.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手术医师完成,行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于术前术后观察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角、周边前房深度变化,并分析术后并发症.随访6~12个月.结果 术后随访期间所有术眼眼压较术前显著降低,周边前房深度明显增加,29只眼(74%)房角完全开放,36只眼(92.31%)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结论 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能有效减低眼压,提高视力,开放房角,是安全按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行晶状体乳化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8月-2006年10月诊治闭角型青光眼26例(31眼),其中25眼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6眼为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均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行巩膜隧道切口晶状体乳化、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1~14个月(平均10.2个月)。结果:术后平均眼压(12.20±3.40)mmHg比术前用药后平均眼压(19.50±4.26)mmHg明显降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1.37±0.62)mm增加到术后(2.55±0.54)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恶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18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发病情况,联合手术治疗方法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随访6~14个月,平均9个月。结果:18例恶性青光眼患者均治愈,眼压得到有效控制,前房恢复正常,视力提高。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恶性青光眼是有效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2年3月至2007年5月本院收治的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6例(38眼),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测量并记录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前房深度、前房角宽度。【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患者术后3个月眼压平均为(15.5±2.7)mmHg(1mmHg=0.133kPa),较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显著下降(P〈O.05);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发现术后眼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显著增加,平均为(2.98±0.38)mm(P〈0.05);术后患者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房角粘连关闭象限不同程度开放。【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为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2例16眼,均伴有晶状体混浊,矫正视力<0.3,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1~6个月,对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进行对比观察。结果:16眼患者术后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伴有晶体混浊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34例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内压以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术后未发生视网膜脱离、角膜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眼内压2组术后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最佳矫正视力观察组术后较术前及对照组术后均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术后较术前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可明显改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视力,降低眼内压;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