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云南省登革热媒介埃及伊蚊的分布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在云南省的分布。方法 现场孳生地捕捞幼虫,带回实验室饲养至成蚊,分类鉴定计数;CDC诱蚊灯诱捕成蚊;吸蚊管人工捕蚊3种方法进行调查。结果 边境口岸捕获蚊虫5属8种1896只,其中在瑞丽市姐告国家级口岸捕获埃及伊蚊170只,占当地捕蚊总数的49.56%;内地城乡捕获蚊虫8属32种8722只,未发现埃及伊蚊;CDC诱蚊灯诱捕蚊虫6属32种7987只,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人工捕获蚊虫6属22种11293只,优势蚊种亦为三带喙库蚊。结论 通过4年采用不同方法调查,基本查清了埃及伊蚊在云南省的分布。且该省蚊虫种类繁多,虫媒病毒性疾病媒介较多,危险因素大量存在,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比较人帐法、人工小时法及紫外线灯诱法等3种不同调查方法捕获蚊虫的种类、数量,了解同一生境中3种调查方法捕蚊效果的差异。方法定人、定时、定点采用人帐诱捕法、人工小时法、紫外线灯诱法捕获蚊虫。结果 3种方法共采集蚊虫4属6种,计2 995只,其中人帐法捕获4属6种1 792只,占蚊虫总数的59.83%;人工小时法捕获4属5种883只,占蚊虫总数的29.48%;紫外线灯诱法捕获3属3种320只,占蚊虫总数的10.68%。结论 3种调查方法中,运用人帐诱捕法捕获的蚊虫种类、数量均占有明显优势,人工小时法次之,紫外线灯诱法的捕蚊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本地区吸血蠓主要种类及其密度消长。方法采用便携式全自动蚊虫采样器4-10月定时定点监测;5-10月在重点场所采用便携式全自动蚊虫采样器诱捕、人工挥网方法采集或电动吸蚊器人工捕捉。结果 4-10月监测吸血蠓平均密度为0.51只/(灯·夜),密度消长曲线呈单峰型,高峰在7月。吸血蠓种类有4种:荒川库蠓占50.00%、日本库蠓占38.18%、尖喙库蠓(亚非库蠓)占10.00%、上海库蠓占1.82%。不同生境优势种不同,居民区优势种为荒川库蠓,占61.70%;动物饲养场优势种为日本库蠓,占61.90%;公园优势种为荒川库蠓,占100%。结论初步掌握崇明区吸血蠓种群、分布、密度消长,为吸血蠓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驻浙某部营区蚊虫种群构成、密度情况,为有效控制蚊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二氧化碳诱蚊灯全夜诱捕法。结果共捕获成蚊888只,分为3属3种,其中三带喙库蚊占78.38%,中华按蚊占20.94%,骚扰阿蚊占0.68%,三带喙库蚊为该营区周边优势蚊种。在捕获的成蚊中,饱血蚊占1.38%,三带喙库蚊与中华按蚊吸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6,Ρ>0.05);稻田与猪舍的三带喙库蚊吸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81,Ρ=0.001)。结论初步摸清了某部驻浙营区及其周边环境蚊虫种类构成与密度情况,为今后开展有效的蚊虫防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驻湘西某部营区周边蚊虫种群构成、密度情况,为有效预防虫媒传染病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在驻区周边4个方向各选取猪圈、稻田、人居作为调查点,采用二氧化碳诱蚊灯进行诱捕。结果共捕获成蚊19 605只,分为3属4种,其中三带喙库蚊占98.18%,中华按蚊占1.28%,三带喙库蚊为某部营区周边优势蚊种。不同方向蚊虫捕捉数量无差异,但经LSD两两比较,稻田与人居之间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捕捉数量存在差异(P0.05),其他调查点之间无差异。在捕获的成蚊中,饱血蚊占2.62%,三带喙库蚊与中华按蚊吸血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驻湘西某部营区周边蚊虫种类构成与密度情况,具备传播乙型脑炎病毒的媒介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掌握首都机场周边蚊虫密度、种类及其季节消长规律等本底情况,为蚊虫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CO2诱蚊灯法诱捕成蚊,并对捕获蚊虫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共捕获成蚊22 715只,密度为44.54只/(灯·h),密度高峰期为8-9月.所捕成蚊隶属3属4种,分别为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和白纹伊蚊,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87.95%.结论 初步掌握首都机场周边蚊虫密度、种类、季节消长等情况,为蚊虫防治以及蚊媒疾病的预防奠定了基础.建议加强首都机场周边蚊虫的防制工作,同时,对蚊虫密度进行长期系统的监测,并结合蚊媒疾病进行相关分析,建立病媒生物预警体系,有效预防媒介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7.
灭蚊磁场诱捕蚊虫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灭蚊磁场诱捕蚊虫效果,为蚊虫密度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在市区一居民大院及市郊一度假村各放置一台灭蚊磁场,在不同时间观察所诱捕蚊虫数量、种类及性别,同时采用人工小时法及诱蚊箱法同步进行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在监测时段内共诱捕蚊虫1596只,其中致乏库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分别占91.1%,4.9%,2.2%;蚊虫雌雄比为9.2∶1。结论灭蚊磁场对多种蚊虫有良好的连续诱捕效果,是监测蚊虫密度较理想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济南国际机场,通过比较人帐法、挥网法、灯诱法等3种不同调查方法捕获蚊虫的种类、数量,了解同一生境中3种调查方法捕蚊效果的差异。[方法]定人、定时、定点采用人帐诱捕法、挥网法、灯诱法捕获蚊虫。[结果]3种方法共采集蚊虫5属8种,计2018只,其中人帐法捕获蚊类5属7种1107只,占蚊虫总数的54.68%;网捕法捕获蚊虫4属6种731只,占蚊虫总数的36.22%;灯诱法捕获蚊虫2属4种180只,占蚊虫总数的8.92%。[结论]3种调查方法中,运用人帐诱捕法捕获的蚊虫种类、数量均占有明显优势,网捕法次之,灯诱法的捕蚊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中缅边境地区孟连和澜沧县登革热媒介种类、生态习性和登革热病毒自然感染状况,为登革热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孟连和澜沧县选择3个自然村作为监测点,采用人工诱捕法白天诱捕成蚊,并在房屋内外积水容器捕捞幼虫,采用RTPCR方法对现场捕获的成蚊进行登革热病毒检测。结果 2010年6-10月在孟连和澜沧县监测点共捕获蚊虫6属8亚属22种3436只,其中白纹伊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蚊总数的33.82%;未捕到埃及伊蚊。3个观察点白纹伊蚊平均房屋指数19.3,容器指数5.84,布雷图指数30.3,千人指数68.5;白纹伊蚊孳生环境类型以竹筒、土罐类和旧轮胎等临时积水容器为主,分别占阳性积水容器数的34.1%、27.5%和17.6%;白纹伊蚊成蚊平均密度为8.98只/人工小时;成蚊密度高峰出现在7-8月;对捕获的29批白纹伊蚊(1162只)进行RTPCR检测,未发现登革热病毒感染。结论白纹伊蚊密度较高且分布广泛,应加强当地登革热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黑箱法和二氧化碳(CO2)诱捕法监测蚊虫密度的差异,探讨黑箱法在蚊虫密度监测中的作用。方法在2个区7个点比较黑箱法和CO2诱捕法监测蚊虫密度、种类的差异,比较2种方法监测蚊种构成比、性别比和季节消长趋势的相关性。结果黑箱法监测蚊虫平均密度为25.63只/箱,是CO2诱捕法平均密度(7.32只/器)的3.50倍,黑箱法监测雌蚊平均密度为14.65只/箱,是CO2诱捕法平均密度(6.23只/器)的2.35倍,2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密度指数无相关性;黑箱法捕获蚊种构成,淡色库蚊占捕蚊总数的94.97%,为优势蚊种;白纹伊蚊占4.97%,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各仅占0.03%;CO。诱捕法捕获蚊种构成,淡色库蚊占捕蚊总数的79.26%,为优势蚊种;白纹伊蚊占18.27%,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分别占2.10%和0.37%,2种监测方法蚊虫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黑箱法设备简单,易操作,经济成本低,适用范围较广,比较适合淡色库蚊的监测,在淡色库蚊为优势种的地区,可使用黑箱法进行蚊虫密度监测;CO2诱捕法除适合淡色库蚊监测外,还适用于白纹伊蚊监测。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18个县2002年蚊媒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传疟媒介的分布及季节消长情况,科学合理地开展疟疾媒介防制工作。方法在疟疾流行高峰季节的5~10月,采用人工小时法及宿主诱捕法测定蚊虫密度。结果用人工小时法在牛栏捕获按蚊25种11414只,其中中华按蚊占63.72%,密度高峰在5~6月,密度分别为49.25、56.56只/人工小时,10月份密度下降至15.50只/人工小时;微小按蚊占4.87%,密度高峰在8~10月。人房捕获按蚊15种1061只,其中中华按蚊占66.26%,密度高峰在6月份,为6.88只/人工小时,10月份密度下降至1.18只/人工小时;微小按蚊占3.96%,密度高峰在6、9月。用宿主诱捕法捕获按蚊16种648只,其中中华按蚊301只,占46.45%,密度高峰为6月份;微小按蚊108只,占16.67%,密度高峰为8月份。结论蚊媒监测能随时掌握主要传疟媒介的分布及季节消长,为疟疾防治及制定有效的蚊媒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宁夏某训练场蚊虫种群构成、密度情况,为有效控制蚊虫肆虐及蚊媒疾病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8月在宁夏某训练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生境的3个地点作为调查点,并采用二氧化碳诱蚊灯诱捕法进行蚊虫采集。结果共捕捉成蚊2 285只,分为2属5种,其中背点伊蚊占74. 49%,淡色库蚊占21. 88%,里海伊蚊占2. 28%,黄背伊蚊占0. 70%,凶小库蚊占0. 65%。背点伊蚊为该训练场区周边优势蚊种。在捕获的成蚊中,饱血蚊占0. 93%,背点伊蚊与淡色库蚊吸血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0. 146,P=0. 723 0. 05)。背点伊蚊在营区的吸血率与在水塘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26. 37,P=2. 81×10-7)。蚊虫活动高峰期出现在20:00—22:00和04:00—06:00这两个时段,捕捉数量占总数的46. 89%。结论初步摸清了宁夏某训练场蚊虫种群构成、密度及活动规律等情况,为后续蚊虫防控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某军事演习区域重要吸血双翅目昆虫蚊、蠓、虻的种类组成。方法采用CO2诱蚊灯、人帐诱、动物诱和网捕法定期采集各种吸血蚊、蠓、虻,并分类鉴定统计。结果在该军事演习区域共采获3类吸血昆虫6 474只,其中蚊类6属12种,优势种群依次为三带喙库蚊(35.04%)、致倦库蚊(25.91%)、中华按蚊(18.54%)、骚扰阿蚊(10.17%)、白纹伊蚊(7.11%);蠓类2属11种,优势种群依次为南方蠛蠓(40.62%)、荒川库蠓(27.27%)、端斑库蠓(19.41%)、尖喙库蠓(11.26%);虻类3属6种,华广虻最多,占59.19%,其次为骚扰黄虻,占21.25%。结论蚊、蠓、虻是某军事演习区域主要吸血双翅目昆虫,蚊虫威胁较大,吸血昆虫的防治必须要采取以蚊虫防治为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云南省临沧城区蚊类种群组成及特征,为预防虫媒传染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8月,采用诱蚊灯法,在临沧城区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各布放4盏诱蚊灯连续7夜诱捕蚊虫。结果捕获蚊类共5属22种1 327只,其中库蚊属11种1 210只,占捕获总数的91.18%;阿蚊属4种83只,占6.26%;按蚊属5种30只,占2.26%;伊蚊属和轲蚊属各1种2只,各占0.15%。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分别占57.72%和32.40%,其他蚊种均<3.69%。结论临沧市城区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多种蚊虫生长,致倦库蚊及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数量多且分布广泛,主要影响临沧城区蚊密度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驻京郊某部营区蚊虫种群及其调查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驻京郊某部营区蚊虫种群构成和密度情况,探索新型蚊虫采集手段。方法采用二氧化碳诱蚊灯诱捕法,同时以帐诱法进行比较。结果二氧化碳诱蚊灯共捕获成蚊676只,分为2属2种,其中淡色库蚊占95.71%,白纹伊蚊占4.29%;淡色库蚊主要于前半夜捕自工作区和小树林,白纹伊蚊主要于凌晨捕自生活区和小树林。帐诱法共捕获蚊虫178只(仅2h),淡色库蚊占83.70%,白纹伊蚊占16.30%。结论初步摸清了驻京郊某部营区蚊虫种类构成及密度情况,同时表明二氧化碳诱蚊灯可以作为蚊虫预警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2017—2019年单县白纹伊蚊种群消长情况,为指导该地区媒介蚊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成蚊调查采用双层叠帐法,幼虫采用布雷图指数法。结果 2017—2019年,单县各监测点共诱捕成蚊13 720只,其中2017年占40.07%,2018年占29.42%,2019年占30.52%。种群密度在8月达到峰值,幼虫略早于成蚊,布雷指数调查为高风险地区。结论单县地区白纹伊蚊密度较高,媒介疾病传播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7.
CO2灯诱法与人帐诱捕法捕蚊效果现场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现场调查CO2灯诱法与人帐诱捕法的捕蚊效果。方法采用CO2灯诱法与人帐诱捕法。结果捕获的1548只蚊虫中,淡色库蚊、白纹伊蚊和骚扰阿蚊分别占87.86%、11.95%N0.19%;2种方法捕获的蚊虫种类相同,但CO2灯诱法捕获的蚊虫密度指数[21.8只/(灯·h)]显著低于人帐诱捕法[84.0只/(帐·h)。结论CO2灯诱法可作为蚊虫种群调查的一种手段,尤其在发生蚊媒传染病的地区,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银川机场口岸鼠、蚊、蝇、蜚蠊类4种医学媒介生物本底情况,掌握种类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口岸媒介生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类调查采用夹(笼)夜法,蚊类采用人帐诱捕法,蝇类采用捕蝇笼诱捕,蜚蠊采用盒式诱捕法,对捕获的鼠形动物、成蚊、蝇类和蜚蠊进行分类鉴定及统计分析。结果捕获鼠形动物32只,经鉴定隶属于1目3科4属4种;捕获成蚊7 072只,经鉴定隶属于1科2亚科3属4种,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70.86%,蚊类平均密度为110.5只/人工.h;捕获成蝇19 017只,经鉴定隶属于3科7属11种,丝光绿蝇为优势种,7~9月为高峰期,平均密度为306只/笼;调查捕获蜚蠊670只,经鉴定隶属于2科2属2种,平均密度为0.93只/盒,优势种为德国小蠊。结论本次调查较全面的掌握了银川机场医学媒介生物的本底情况,为积极开展口岸医学媒介生物防制工作提供了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镇江口岸蚊类的种群和季节消长情况,为开展口岸媒介生物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帐诱捕法,定点、定人、定时在3个不同生态环境点上进行诱捕,从2004年5月~2005年4月进行、每旬监测一次。结果本次调查共捕获成蚊2 877只,密度为26.64只/帐.人工小时,蚊虫经鉴定为4属9种,其中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其次为三带喙库蚊。镇江口岸3月下旬开始出现蚊虫,7月达到最高峰,9月以后密度下降,11月底蚊虫消失。结论随着长江口岸不断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正在变化,蚊类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将随之变化,应加强蚊类的监测和控制,尤其是加强对外来蚊种和新发现蚊种的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金华市蚊类种群分布和季节性消长等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2010年3—11月,统一使用诱蚊灯法诱捕蚊虫,对蚊虫进行分类、鉴定和计数。结果金华市全年平均蚊密度为4.61只/h,蚊虫密度高峰在6—9月,占全年捕蚊数的83.00%。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占捕蚊总数的63.90%。5个不同生境中,以牲畜棚最多,占捕蚊数的66.75%。结论金华市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多种蚊虫的生长,淡色库蚊是金华市的优势蚊种,是防灭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