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河油田齐40块转蒸汽驱汽窜现象日益严重,井组汽窜比例已达到23.5%.蒸汽前缘发育不均衡,热损 失严重,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差.根据区块蒸汽驱汽窜井组的分布规律和汽窜特征,分析了汽窜的形成机理,并结合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探讨了适于不同井组的控窜措施,其中从注汽源头抓起的氮气辅助蒸汽驱和水汽交替注入措施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汽驱开发特征、蒸汽驱驱油机理、矿场跟踪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出发 ,系统阐述了这类油藏蒸汽驱开发技术策略。间歇注汽法可提高蒸汽比容 ,提高蒸汽波及体积和热利用率 ,改善油层渗流特征 ,达到改善驱油效果的目的。红一区八道湾组油藏采用间歇注汽方式 ,汽窜现象得到有效抑制 ,油汽比和采油速度大幅度提高 ,含水上升趋势得到控制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在研究稠油油藏渗流机理及稠油流体特性的基础上,推导出蒸汽驱特征曲线。由齐40块蒸汽驱先导试验和扩大试验的成功实践,总结了理想型蒸汽驱特征曲线。研究表明,影响蒸汽驱特征曲线的主要因素是油藏的水油粘度比和随温度变化的相渗特征,蒸汽驱过程由非汽窜向汽窜转变。实例应用表明,理论计算的蒸汽驱特征曲线与实际的反演特征曲线吻合较好,二者相互结合可以评价蒸汽驱开发效果,对蒸汽驱后期开发动态调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泡沫改善间歇蒸汽驱开发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歇蒸汽驱是提高稠油热采区块采收率的有效方式,伴随着汽驱轮次的增加,注汽井同生产井之间出现严重汽窜,导致生产效果急剧变差,为此,进行了高温泡沫封堵蒸汽汽窜提高蒸汽驱采出程度研究。利用蒸汽驱物理模拟装置、高温界面张力仪对适用于不同温度的泡沫剂驱替性能、界面张力进行评价,确定不同泡沫剂最佳作用温度;对现场注入气液比、注入方式进行优化研究,确定现场施工方式。研究表明,FCYL和FCYH组合注入效果优于单注一种泡沫剂,伴蒸汽注入氮气泡沫剂后驱替效率提高30个百分点。2004年在胜利油田单56-10-X8间歇蒸汽驱井组实施高温泡沫改善开发效果现场试验,现场应用表明,高温复合泡沫体系可大幅度改善间歇蒸汽驱热采稠油油藏开发效果,是进一步提高稠油热采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大庆朝阳沟低渗透油藏普遍存在启动压力高、高含蜡引起常规水驱开采冷伤害严重、注入能力差、产液水平低,天然裂缝及人工压裂裂缝广泛发育导致局部暴性水淹严重、水驱波及体积小等突出问题。为提高该油藏开发效果和采收率,采用室内机理实验与热采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剖析水驱冷伤害、裂缝窜流机理及高压亚临界蒸汽驱降低启动压力梯度、熔蜡解堵、蒸馏等提高采收率机理;在精细地质建模及水驱生产动态历史拟合基础上,依据裂缝发育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特征,设计出适合该裂缝性低渗透油藏蒸汽驱的矢量井网,并优化出最佳汽驱参数。矿场3个井组试验结果表明,亚临界蒸汽驱可大幅提高水驱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转汽驱后平均产量是水驱的4倍,预期提高采收率10%以上。  相似文献   

6.
齐40块自2006年12月转蒸汽驱以来,汽驱成熟度不断提高,目前已进入汽驱开发中后期,油井汽窜问题加剧,直接影响到原油采收率。通过应用油井汽窜远程监测技术,能够对油井汽窜现象实施有效监测并及时采取治理措施,为蒸汽驱油井注采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并为今后稠油、超稠油蒸汽驱的开展积累了经验。阐述了油井汽窜远程监测流程,总结了汽窜井生产参数的变化特征及汽窜井的分布特征,分析了汽窜发生的原因,提出了控制汽窜发生、发展的措施。实践证明,通过采取调整生产参数、掺液、减注、关井等控制措施,可有效抑制汽窜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针对排601北区水平井网转蒸汽驱后蒸汽突破导致油汽比低的现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结合油藏动态分析手段,研究了全水平井井网蒸汽驱突破影响参数和汽窜通道形成控制因素,明确了水平井汽窜通道3种模式(侧峰型、双峰型、中间单峰型),制定了“立足高温、高液量、高含水”,“微汽窜采油、变速度注汽、间歇注汽试验、氮气泡沫调驱、井组封窜治理”等配套措施的调整方案。矿场试验表明:该调整方案有效改善了蒸汽驱试验井组蒸汽热利用率、蒸汽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调整前后月度油汽比由0.12增加至0.27,达到了全水平井井网蒸汽驱提质增效的目的,为该类油藏后续转蒸汽驱开发调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重力泄水辅助蒸汽驱技术井网结构复杂,蒸汽腔的控制和超覆机理有别于传统蒸汽驱,需要结合不同原油黏度特点和蒸汽腔控制特点进行理论探索。考虑启动压力梯度、蒸汽前缘上边界变化和拟流度比,对蒸汽超覆理论进行推广,简化蒸汽超覆系数,得到液相等压面及蒸汽相前缘数学模型。经验证,该方法与数值模拟软件结果一致,同时直观展示了液相等压面及蒸汽相前缘变化趋势,揭示了蒸汽相超覆及前缘滞后规律。该研究为明确蒸汽超覆程度,提高蒸汽前缘波及效率,进一步挖掘剩余油潜力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低渗透油藏开发过程中存在启动压力梯度,CO2混相驱过程复杂,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将CO2混相驱过程分为原始油相带、注气前缘带、混相油带和注气后缘带,主要采取短岩心驱替实验测定启动压力梯度。研究表明,低渗透岩心的压力梯度与流量关系图都呈凹型分布,存在非线性流动和线性流动。启动压力梯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流体粘度、有效渗透率、流体密度和气油比等。启动压力梯度与岩心渗透率成幂函数变化,指数为-0.482。   相似文献   

10.
多元热流体吞吐技术在渤海稠油油藏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然而,随着开发程度不断提高,出现了较明显的井间气窜现象,较大地影响了多元热流体的吞吐整体效果。针对渤海复杂断块稠油多元热流体吞吐过程中出现的井间非凝析气体窜逸现象,开展数值模拟表征研究,应用CMG-STARS软件,以油藏实际数据建立井间窜逸模型,从油藏基础、开发方式以及注热参数三个角度探索分析非凝析气体窜逸程度的影响因素;同时,通过多参数的敏感性分析,筛选出影响程度最大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油藏油层厚度、水平井布井纵向位置以及注入气水比大小是影响窜逸程度的关键因素,分析结果对制定非凝析气体窜逸治理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