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了110具成人尸体的颅腔,见上矢状窦分为两个通道,较多的实例分支以硬脑膜相联系。本研究所见的变异类型可分为三种:Ⅰ型为矢状窦流入一侧窦,而直窦流入另一侧窦,其间无联合。Ⅱ型为上矢状窦及直窦分叉,两窦的分叉互相连接构成两侧窦。Ⅲ型有窦汇存在,依其存在的硬脑膜衬垫之分隔完全或不完全而变动于有一个总池或只有一个潜在的窦汇。以前未曾报告过的罕见之新发现有双直窦流入到一个横窦;上矢状窦分成在一侧有两个横窦的三个通道;一个横窦起于幕静脉和幕静脉流入窦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研究上矢状窦及其属支静脉的解剖形态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07年2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行头部或头颈部联合VCTDSA、符合上矢状窦及其属支静脉研究纳入标准的102例患者资料。观测上矢状窦起始点及输出端形态;上矢状窦的形态、大小;属支静脉的数目;上矢状窦与其他静脉窦间的吻合。结果上矢状窦起点为盲端占40.2%,59.8%由静脉汇合形成;输出端形态以直窦分支,上矢状窦偏侧型最多(48.0%、49/102),其次是双分支型(36.3%、37/102),而简单型只占12.7%(13/102);上矢状窦截面形态以三角形为主,占79.4%(81/102);显示Trolard吻合106个,Labbe吻合155个,上矢状窦通过大脑镰静脉与下矢状窦、直窦的吻合25个。结论VCTDSA是清晰显示上矢状窦及其属支静脉解剖形态的有效方法,从不同角度完整、充分显示血管的形态、分布,有助于临床上矢状窦病变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内窥镜及显微镜观察成年人上矢状窦、窦汇窦腔及其内的纤维索、蛛网膜颗粒结构的解剖学形态特征。方法:取新鲜成年人头颅标本5具,去除颅盖,完整取出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窦汇、两侧横窦及其周边硬膜,应用内窥镜观察上矢状窦、窦汇窦腔内纤维索及蛛网膜颗粒的原始结构特征,并沿窦腔上壁中线纵行剖开管腔,显微镜下观察纤维索及蛛网膜颗粒的形态结构。结果:上矢状窦管腔内纤维索分3种类型:瓣膜状(47.1%)、小梁状(30.6%)、板层状(22.3%)。蛛网膜颗粒多集中于上矢状窦中段侧壁及静脉隐窝处呈指状突起突入窦腔。上矢状窦最后段近窦汇区有纵行板层状纤维索结构,将上矢状窦最后段管腔分为左右两个单独管道,有分流和支撑作用。窦汇区腔内亦存在少量板层状纤维索结构,直窦开口常偏向右侧。结论:内窥镜较常规解剖手段可以更直接地观察窦汇及上矢状窦腔内结构的完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上矢状窦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剖和观察了54例成人脑标本的上矢状窦及其与之相关的吻合静脉,结果显示:上矢状窦前段的管腔较细,属支较少,中段的管腔较宽,属支较多且粗大,后段的管腔较宽,属支较少,上矢状窦通过大脑半球外侧面的吻合静脉和大脑镰中的吻合静脉与其它脑膜静脉窦构成吻合,作者认为,在根治办及上矢状窦不同部位的脑膜瘤时,应根据解剖学特点给予不同的处理,上矢状窦与其它硬膜静脉窦之间吻合的存在以及存在的百分比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国人硬脑膜直窦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90例成人标本,直窦的开口数为1~2个者占92.05±2.88%,口的形状近似园形者占53.44±4.36%,其开口的位置只在一侧横窦者占25.00±1.41%,在窦汇或在两侧横窦内均有开口者占75.00±4.62%。直窦的平均长度为43.06±7.11mm,平均宽度为4.90±1.23mm,平均横断面积为9.82±4.19mm~2。直窦内有纤维隔者占42.22±5.20%,前窦汇及幕窦的出现率分别为83.33±3.93%和33.33±4.97%。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枕骨螺钉内固定螺钉的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测量50块干燥完整的成人枕骨后下部的骨质厚度。在30例成人头颈部标本上测量窦汇和横窦的体表投影,在10例成人头颈部标本上分别作水平切面和矢状切面观测枕骨的骨质构造。结果枕骨后下部的骨质厚薄不一,但左右两侧基本对称,无明显差异,测量区最厚处位于枕外隆凸,为15.50±2.59(12.91~18.09)mm,最薄处大致位于小脑窝,为2.64±1.44(1.20~4.08)mm,骨质厚度大于8 mm的区域为EOP线与H2、H4线的相交点及H线与L、R线的相交点这四点相连所围成的菱形区域。窦汇的体表投影与枕外隆凸基本一致,左侧横窦主要位于上项线稍下方,右侧横窦主要位于上项线水平。窦汇和横窦大致位于枕骨骨质厚度大于8 mm的菱形区域的深面。枕骨主要为致密的皮质骨。结论枕骨螺钉内固定于枕骨的安全区域应选择在枕骨骨质厚度大于8 mm的菱形区域。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探讨与鼻内窥镜术有关的鼻腔外侧壁结构及其毗邻关系,为临床积累资料。②方法观察了30个尸头和75侧干燥颅骨标本上鼻腔外侧壁结构,测量自前鼻棘至有关结构的长度和矢状角。观测了钩突、筛泡和筛漏斗等结构的形态与数据。③结果自前鼻棘至中鼻甲前端长为36.1±3.4mm,矢状角为69.8°±7.9°;至中鼻甲后端长为51.2±5.2mm,矢状角为19.8°±4.1°;至上颌窦口的长为33.8±4.5mm,矢状角为34.2°±3.7°;至额窦口的长为42.9±8.2mm,矢状角为70.4°±4.4°;至前筛窦口的长为44.1±7.8mm,矢状角为68.3°±6.2°.④结论本文的观测结果对上颌窦、筛窦等鼻腔外侧壁鼻内窥镜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所测角度有助于手术的空间定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手术中上矢状窦的处理要点.方法:利用显微技术切除33例矢状窦旁脑膜瘤,重点针对上矢状窦破裂进行有效处理.结果:按Simpson切除标准,本组Ⅰ级切除26例(78.8%),Ⅱ级切除7例(21.2%),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后遗症.随访6月~2年,无复发.结论: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中,对于上矢状窦合理、有效的处理是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窦旁脑膜瘤手术治疗和护理措施。方法:对90例窦旁脑膜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及护理,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90例窦旁脑膜瘤患者中,全切78%,次全切22%。5例进行了上矢状窦的重建;矢状窦结扎者8例(包括二次手术的4例);横窦乙状窦结扎者各两例。本组无死亡病例,也未因护理措施不当而产生不良后果。结论:静脉窦是否通畅决定了肿瘤能否全切。如果通畅,则应该保留上矢状窦;结扎静脉窦的条件是完全梗阻,侧枝循环完全建立;如果次全切除,肿瘤生长活跃,则术后辅以放疗;如果部分梗阻,而且肿瘤侵入窦腔,可全切肿瘤后进行上矢状窦的重建修复。同时加强患者术后护理观察,针对易出现的并发症及早采取相应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膜瘤侵袭上矢状窦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案,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82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切除方法、上矢状窦的重建方案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按Krause-Merrem分型,其中Ⅰ型36例,切除程度按Simpson分级,1级切除17例,2级19例,术后2例轻度偏瘫,其余恢复均好;Ⅱ型24例,2级切除13例,3级11例,其中19例行上矢状窦破口缝合,5例使用动脉瘤夹夹闭破口,3例术后发生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溶栓治疗后再通;Ⅲ型11例,5例2级切除,6例3级切除,均行上矢状窦缝合修补,术后2例轻度神经功能缺失;Ⅳ型6例,2例2级切除,4例3级切除,用硬脑膜修补上矢状窦,1例出现偏瘫;Ⅴ型3例,均3级切除,2例行上矢状窦重建术,术后恢复良好,1例结扎上矢状窦中1/3段出现偏瘫;Ⅵ型2例,位于上矢状窦前1/3段,均2级切除,结扎上矢状窦前1/3段,预后良好。结论 术中切除上矢状窦内残留的肿瘤,重建上矢状窦,能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提高显微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9例先天性主动脉窦瘤,均经手术证实。窦瘤起自右冠状窦者7例,其中破入右室4例,未破3例。窦瘤起自无冠状窦者2例,其中破入右房1例,破入左室1例。合并室间隔缺损8例,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6例。并讨论了主动脉窦瘤的X线诊断及主动脉造影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用体表窦房结电图等方法研究中药参仙升脉液对17例病窦患者的治疗作用。发现治疗后平均心率提高7次/min,阿托品试验转阴4例,经食道调搏窦房结恢复时间及窦房结传导时间值不同程度缩短,并有4例转为正常。用体表窦房结图(SNEb)观察,8例治疗后由异位心律转为窦性心律。这提示SNEb可动态观察窦房结功能变化,可用于了解药物对窦房结功能影响,并建议将SNEb作为评定药物疗效、估计预后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认为,中药参仙升脉液对病窦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体表窦房结电图对窦房结功能障碍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体表窦房结电图(SNEb)对窦房结功能障碍(SND)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SNEb,心电图(ECG),动态心电图(DCG),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运动试验及阿托品试验,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病人(35全 心动过缓(窦缓)者(20例)及正常人(30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SNEb对SND诊断的阳性率达74.3%,优于ECG,与DCG和TEAP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14.
解剖观测了30具(男18、女12)新生儿尸的鼻旁窦,对如下结果作了报告:1.上颌窦以椭圆形为多见,窦底大多数高出鼻腔底,容积及各径均较小。2.对筛窦的各组小房及整体进行了观测。3.蝶窦半数以上发育较差(容积均在0.01ml以下)。4.额窦均不发育。  相似文献   

15.
对35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鼻窦CT片进行骨性结构测量,结果示前筛内外径0.79±0.06cm,后筛内外径1.71±0.08cm,筛板至鼻底部4.01±0.10cm,筛顶至鼻底5.18±0.11cm。该数据与经颅骨测得的数据近似,可以作为鼻窦手术的参考数据。35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中,各窦腔发病率不等,鼻道窦口复合体发病率(91%)最高,认为与其解剖部位狭窄有关,提示临床医生通过阅CT片掌握鼻腔、鼻窦微细解剖结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体表窦房结电图检测系统,通过C导联及程控双时值放大器等,分别对90例正常人、9例窦缓及46例病窦患者检测,对后二者还通过食道心房调搏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和窦房传导时间、ECG、24h动态心电监测及阿托品试验,并加以比较。认为体表窦房结电图较稳定可靠,便于重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报告6例较大的额筛窦骨瘤,1例采用额部骨膜成形瓣修补硬脑膜缺损。  相似文献   

18.
用窦房结电位标测法,对10条狗依次标定了正常时、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心得安、乙酰胆碱及刺激右颈迷走干时窦房结优势起搏点的位置。结果提示:窦房结头部对交感和迷走介质的敏感性均高于尾部。本文并对迷走张力改变致优势起搏点位移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报告额、筛窦粘液囊肿14例(额窦囊肿5例,筛窦囊肿3例、额-筛窦囊肿6例)。眼部症状是病人主要就诊原因。B型超声检查及CT扫描有助于本病的诊断,14例仅切除囊肿前下壁或将中鼻甲一并切除,建立充分的引流,均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磁共振对颅内静脉窦阻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阻塞性疾病(CVSOD)在磁共振(MRI)不同成像方法中表现,特别是CVSOD直接征象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收集我院2001年12月~2004年5月经临床、手术证实的CVSOD病人共14例,对其MRI表现,主要是对不同成像序列的平扫、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及增强扫描图像(CE-MRI)中的直接征象进行分析;并随机抽取无CVSOD临床症状、有颅内静脉窦流空效应减弱征象的29例病人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各种平扫成像序列中,除T2WI两组间信号强度差别无显著意义外,其余各序列,包括T1WI、FLAIR、DWI以及MRV,两组间信号强度差别均有显著意义,以T1WI和DWI像两组间信号强度差别最为显著(uc=2.764~5.729,P〈0.05).在CE-MRI,两组间信号强度差别无显著意义,但在形态上有明显差别.结论在MRI平扫序列中,T2WI对CVSOD造成的流空效应减弱较为敏感,但特异性较差;而T1WI及DWI特异性较高.MRV、CE-MRI中,形态的改变较信号改变对诊断CVSOD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