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梗死时体表心电图指标对判断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意义.方法 对6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三种体表心电图指标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相关梗死动脉右冠状动脉(RCA)组45例,左回旋支(LCX)组17例.(2)右冠状动脉组中ST段抬高幅度Ⅲ°>Ⅱ°发生率明显多于左回旋支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ST段抬高幅度Ⅲ°>Ⅱ°诊断右冠状动脉闭塞的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76.4%.(3)右冠状动脉组中aVL导联ST段压低发生率明显多于左回旋支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aVL导联ST段压低诊断右冠状动脉闭塞的敏感性为71.1%,特异性为82.4%.(4)左回旋支组中合并V 7~V 9导联s丁段抬高发生率明显多于右冠状动脉组,差别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合并V 7~V 9导联ST段抬高诊断左回旋支闭塞的敏感性为70.6%,特异性为88.9%.结论 ST段抬高幅度Ⅲ°>Ⅱ°、aVL导联ST段压低以及合并V 7~V 9导联ST段抬高对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血管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右冠状动脉和左回旋支闭塞导致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62例,根据冠状冠脉造影分为右冠状动脉闭塞39例,左回旋支闭塞23例,观察分析右冠状动脉闭塞组与左回旋支闭塞组临床、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心脏指标及并发症。结果右冠状动脉闭塞组的下壁及右心室、Ⅲ导联ST段抬高程度大于Ⅱ导联ST段抬高、a VL导联ST段抬高程度大于Ⅰ导联ST段抬高及侧支循环发生率均多于左回旋支闭塞组(P<0.05);而下壁及侧壁少于左回旋支闭塞组(P<0.05);右冠状动脉闭塞组射血分数低于左回旋支闭塞组,而心肌梗死面积、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大于左回旋支闭塞组(P<0.05)。结论右冠状动脉闭塞及左回旋支闭塞导致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不同,对于右冠状动脉闭塞导致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医师应该密切关注患者心功能及临床并发症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心电图表现正常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征.方法 回顾2005年7月至2008年8月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心电图表现正常,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分析其造影结果和临床特征.结果 52例患者中,31例梗死相关血管为回旋支,这些患者的冠状动脉呈右优势型分布,回旋支血管较细小,直径介于2.23~2.87mm之间,平均2.63mm.其中17例就诊时心电图在侧壁或后壁导联ST段有抬高趋势,但达不到0.1 mV;9例梗死相关血管为前降支或右冠状动脉,均已自发再通,血流达到TIM13级;12例梗死相关血管无法判断,呈弥漫多支病变,可见多处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形成.30例患者急诊行PCI治疗,平均就诊-球囊扩张时间大于6h.结论 回旋支闭塞是心电图正常的急性心肌梗塞最常见原因,调整目前侧后壁导联ST段抬高标准可能有助于提高心电图对回旋支闭塞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形态与冠状动脉造影梗死相关血管病变的对比分析。方法对4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组、7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组和80例对照组的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形态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相关血管病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组aVR导联QRS波群呈rs(S)型共计77.77%,80例对照组aVR导联QRS波群呈rs(S)型1.25%,P<0.01。Ⅰ、aVR导联的ST段抬高≥0.1mV时7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组中为66.66%,对照组为6.25%,P<0.01;而Ⅱ、Ⅲ、aVF导联的ST段压低≥0.05mV时前者74.35%,后者18.75%,P<0.01。相关血管病变比较:45例下壁心肌梗死aVR导联ST段抬高伴Ⅱ、Ⅲ>Ⅰ、aVL导联ST段压低,冠脉造影为右冠状动脉(RCA)病变55.55%,aVR导联ST段压低≥0.1 mV为左前降支(LAD)病变44.44%。7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VR导联ST段抬高≥0.1 mV,冠脉造影为左主干(LM)病变51.28%,LM+RCA(右冠状动脉)病变48.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例对照组均无冠状动脉病变,与前两者无可比性。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多呈rs(S)型伴ST段抬高为右冠状动脉(RCA)病变,伴aVR导联ST段压低为左前降支(LAD)病变;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aVR导联ST段抬高以左主干(LM)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avR导联ST段抬高对左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82例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的冠心病病人,根据是否伴有avR导联ST段抬高≥0.01 mV分为2组,其中ST段抬高组42例,无ST段抬高组40例,所有病人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ST段抬高组CAG阴性3例,阳性39例;无ST段抬高组CAG阴性4例,阳性36例.ST段抬高组左前降支近端发生率为58.97%,高于无ST段抬高组的33.33%(P<0.05);而左前降支远端病变发生率为5.13%,低于无ST段抬高组的50.00%(P<0.01).ST段抬高组左主干、右冠状动脉和三支病变发生率与无ST段抬高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vR导联ST段抬高组CAG阳性时对左主干病变阳性预测值为70.00%;如将左主干与左前降支近端合并,则阳性预测值为90.91%.结论: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并伴avR导联ST段抬高≥0.01 mV,对左冠状动脉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华珍  马春红  叶涛 《华夏医学》2004,17(6):903-905
目的 :用冠状动脉造影术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MI)对应导联 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94例 AIMI共分 4组 :1组 ,下壁梗死同时伴有 V1~ 6 导联 ST段下移。2组 ,下壁梗死同时伴有 I、av L导联 ST段下移。3组 ,下壁梗死同时伴有 V7~ 9导联 ST段抬高。 4组 ,下壁梗死不伴有其他导联 ST段变化。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在下壁心肌梗死伴有 V1~ 6 导联 ST段下移组 2 7例中有 85 .2 %为右冠状动脉病变 ,但同时伴有前降支病变的却有 77.8% ,其中单支病变仅 18.5 %。下壁心肌梗死未伴有 V1~ 6 导联 ST段下移组 2 6例中有 88.5 %为右冠状动脉病变 ,但同时伴有前降支病变的仅有 34.6 % ,其中单支病变达 6 1.5 %。两组统计学分别为 P<0 .0 0 1和 P<0 .0 1。下壁心肌梗死伴有 I、av L导联 ST段下移组 2 3例中 3支病变的占总数 5 2 .2 % ,双支病变的占总数的 2 1.7% ,共占总数的73.9%。与无 ST段下移的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比在累及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的比例均有明显差异 (P<0 .0 0 1和 P<0 .0 5 ) ,下壁心肌梗死伴有 V7~ 9导联 ST段抬高的患者中左回旋支病变达 5 5 .6 %。结论 :AIMI时对应导联 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与部位有关。 AIMI伴有 V1~ 6 导联 ST段下移多为伴有前壁心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来评价体表心电图(ECG)ST T改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集19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的ECG,分析其ST T改变的诊断价值,ECG采用常规12导联加RV3~5,V7~9,阳性诊断标准:病理性Q波,任何导联下移ST段≥0.05mV,损伤性ST段抬高(肢导抬高1mV,胸导抬高≥2mV),冠状T波;ECG定位:V1~V2前间壁;V3~V4心尖;V1~V5广泛前壁;V7~V9后壁;I,AVL高侧壁;V5~V6侧壁;I,AVL,V5~V6前侧壁;Ⅲ,AVF下壁。冠状动脉造影(CAG)采用Judkins法:阳性诊断标准为主要冠状动脉分支(左主干,左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狭窄≥50%。统计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真阳性率89.6%,真阴性率52.6%,假阳性率47.3%,假阴性率10.3%,阳性预测值74.2%,阴性预测值76.9%。ECG上出现下壁改变的有84例;前间壁8例;心尖4例;广泛前壁28例;后壁12例;高侧壁9例;侧壁76例;前侧壁52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前降支病变81例;左旋支75例;左主干10例;右冠50例。双支病变21例;三支病变39例。心肌桥5例。结论:通过体表ECTST T改变对预测冠状动脉病变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华敏  刘艺  李松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7):1420-1422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段改变与相关冠状动脉阻塞的关系。方法收集5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均在发病6h内做心电图,3周内做冠状动脉造影术,并对比分析心电图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单支病变18例,双支病变22例,多支病变13例;右冠状动脉狭窄38例(71.7%),左回旋支狭窄15例(28.3%)。ST段抬高Ⅲ〉Ⅱ,ST段压低aVL〉Ⅰ,诊断右冠状动脉阻塞的敏感性为92.1%,特异性为73.3%;反之诊断左回旋支阻塞的敏感性为73、3%,特异性为73.7%。Ⅴ3导联ST段压低与Ⅲ导联ST段抬高比值〉1.2,诊断左回旋支阻塞的敏感性为100.O%,特异性为86.8%。aVR导联ST段压低〈1mm,诊断右冠状动脉阻塞的敏感性为97.4%,特异性为86.7%;aVR导联ST段压低≥1mm,诊断左回旋支阻塞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94.7%。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段抬高Ⅲ〉Ⅱ,ST段压低aVL〉Ⅰ,提示右冠状动脉阻塞;反之提示左回旋支阻塞。Ⅴ3导联ST段压低与Ⅲ导联ST段抬高比值〉1.2,aVR导联ST段压低,提示左回旋支阻塞。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ST段改变可作为区分右冠状动脉和左回旋支阻塞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9.
鲜玉琼  郑昌柱  王玉华  徐迎辉  居海宁 《上海医学》2006,29(9):613-613,F0004
患者女,79岁。因反复胸闷5d,伴胸痛半天,于2005年4月16日入院。人院体格检查:神清,心率78次/min,心律齐,第一心音低钝。血压120/80mm Hg(1mm Hg= 0.133kPa)。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呈Qr型,ST段抬高2.0mV,V_2、V_3导联呈RS型,TS段抬高1.0~2.0 mV,V_4、V_5导联呈qRs型,ST段抬高1.5~2.0mV,V_6、V_7、V_8、V_9导联呈qR型,ST段抬高0.5~1.0mV,V_3R、V_4R、V_5R、V_6R呈QS型,ST段抬高0.5mV(图1,见封四)。肌酸激酶(CK)为189U/L,肌钙蛋白T(TNT)为0.91ng/mL。心电图诊断为急性下壁、前侧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入院当天行冠状动脉造影,初步印象为冠状动脉血供呈右优势型,左回旋支(LCX)开口狭窄50%,左前降支(LAD)7~8段局部狭窄75%,右冠状动脉(RCA)管壁弥漫性轻度不规则狭窄10%。结合心电图分析造影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ST段改变与相关冠状动脉阻塞的关系。方法 :对 4 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4 2例右冠状动脉阻塞者 ,ST段抬高Ⅲ >Ⅱ ,压低aVL >Ⅰ ;6例右回旋支阻塞者 ,V4 导联ST段压低 ,与Ⅲ导联ST段抬高比值 >0 .5 ,ST段抬高Ⅰ >aVL ,压低Ⅱ >Ⅲ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ST段抬高Ⅲ >Ⅱ ,ST段压低aVL >Ⅰ ,诊断右冠状动脉阻塞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V4 导联ST段压低与Ⅲ导联ST段抬高比值 >0 .5 ,ST段抬高I >aVL ,ST段压低Ⅱ >Ⅲ是诊断左回旋支阻塞敏感而特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与冠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体表心电图对判断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作用。方法 对 40例下壁AMI患者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①血管闭塞发生在右冠状动脉者占 65 % ,左回旋支占 35 % ;②下壁AMI时I、avl导联ST段呈对应性压低 ,提示右冠状动脉为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敏感性为 76 .9% ,特异性为 2 8.6 % ;ST段呈等电位线或轻度抬高 ,提示回旋支闭塞的敏感性为 2 8.6 % ,特异性为 76 .9% ;ST段抬高幅度Ⅲ >Ⅱ时诊断右冠状动脉闭塞的敏感性为 1 0 0 % ,特异性为 57.1 % ;ST段抬高幅度Ⅱ >Ⅲ时提示左回旋支闭塞的敏感性为 50 % ,特异性为1 0 0 % ;ST段抬高幅度Ⅲ >Ⅱ提示右心室心肌梗死的敏感性为 1 0 0 % ,特异性较低为 2 4 .2 %。结论 下壁AMI时心电图对判断梗死相关动脉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avl导联ST段抬高对判断左冠状动脉阻塞位置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6例心肌梗死急性期常规心电图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avl及相关导联ST段变化在左冠状动脉阻塞中的定位价值。结果发现心肌梗死急性期若ST段抬高在avl及V2-V5导联,梗死相关血管最可能是左前降支近段(第一对角支发出前;)若ST段抬高在avl及V2导联,同时V3-V5ST段处于等电位线或压低,提示梗死相关血管是第一对角支;若ST段抬高仅在avl导联,合并胸导V1-V6ST段等电位线或轻微变化(上抬或下降〈0.1mv),提示梗死相关血管为第一钝缘支。结论通过avl导联ST段抬高并结合其他导联ST段变化可较准确地判断急性心肌梗死左冠状动脉阻塞部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胸前导联心电图变化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诊治过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80例,依据胸前导联ST段压低幅度和持续时间分为4组,所有患者均在发病7~10d内完成冠状动脉造影,统计各组患者不同血管病变例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胸前导联ST段压低持续时间不足72h与持续时间超过72h患者造影结果对比和胸前导联ST段压低<2mm与≥2mm患者造影结果对比,右冠状动脉病变及左回旋支病变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合并左前降支病变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AMI)患者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根据所选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的ST段改变,将52例IAMI患者分为ST段正常组、ST段抬高组及ST段压低组,对所选患者进行选择性冠脉造影并比较各组患者冠脉病变情况。结果 ST段正常组18例,冠脉呈单支病变16例(88.9%),多支病变2例(11.1%);右冠脉远段病变10例。ST段抬高组13例,冠脉呈单支病变9例(69.2%),多支病变4例(30.8%);右冠脉近段病变6例,左前降支近段病变3例。ST段压低组21例,冠脉呈单支病变6例(28.6%),多支病变15例(71.4%);右冠脉远段病变11例,左前降支远段病变8例,回旋支远段病变6例(多支病变时,例数计算有重叠)。结论 IAMI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多提示冠脉多支病变,且远段病变多见;ST段抬高者多提示右冠脉及左前降支近段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运动平板试验心电图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相关性,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行运动平板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所得主要病变血管将患者分为右冠组11例、左前降支组21例及回旋支组18例,分别对三组患者运动平板试验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各组患者运动平板试验中ST段改变导联的差异.结果 右冠组:下壁导联(Ⅱ、Ⅲ、avF)ST段改变者明显高于其他导联ST段改变者;左前降支组:前壁导联(V4-V6)ST段改变者明显高于其他导联ST段改变者;而回旋支组各导联ST段改变者未见统计学差异.三组间比较,ST段改变导联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运动平板试验的心电图可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大致定位,临床可参考治疗.  相似文献   

16.
赵迎  孙福成  季福绥  许锋  何青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5):377-379,382
目的研究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随访结果。方法对7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一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随访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7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均有心绞痛症状;3例心绞痛发作时ST段抬高,其中1例一过性V1~V3导联ST段抬高2mm,2例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1~2mm。冠状动脉痉挛的血管包括右冠状动脉3例,左前降支3例,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1例;冠状动脉痉挛血管的管腔狭窄程度为50%~99%;4例为正常冠脉患者,2例为轻中度冠脉病变基础上出现的冠脉痉挛,1例为已行支架植入治疗的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冠脉痉挛患者。7例患者均完成了临床随访,随访期间无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结论变异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痉挛可为正常冠脉或在冠脉病变基础上发生;随访发现部分患者即使坚持服用抗痉挛药物治疗,仍有症状发作,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入院心电图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预测左前降支 (L AD)近段急性闭塞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37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行急诊 PTCA或入院 2周内行冠脉造影患者的入院心电图和冠脉造影结果。结果 :LAD近段急性闭塞组下壁导联 ST段压低幅度和 a VL导联 ST段抬高幅度均较 LAD中远段急性闭塞组明显 (P<0 .0 1)。 导联 ST段压低和 a VL导联 ST段抬高经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呈负相关 (r=- 0 .80 ,P=0 .0 0 1)。下壁导联 ST段压低和 a VL导联 ST段抬高对 LAD近段急性闭塞的特异性高于敏感性。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入院心电图的下壁 ST段压低和 a VL导联 ST段抬高提示左前降支在第一对角支分叉近侧段的急性闭塞。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ST-T变化与相关梗死冠状动脉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萍 《医学综述》2011,17(7):1102-1103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ST-T变化与相关梗死冠状动脉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6月瑞金医院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12导联心电图、心肌蛋白检测,根据需要加作18导联心电图;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观察不同部位心肌梗死心电图ST-T变化。结果 19例右冠状动脉病变中,ST段Ⅲ>Ⅱ19例,ST段Ⅰ、aVL下降15例;左旋支病变中,ST抬高Ⅱ>Ⅲ8例,ST段Ⅰ、aVL抬高7例。前壁心肌梗死,左前降支近端狭窄引起,V1~V5ST段抬高8例;左前降支中远端狭窄引起,V1~V3ST段抬高6例。结论根据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ST-T变化可以预测相关梗死血管,有助于预计可能出现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Brugada综合征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洁  肖红兵  关平  冯小弟  张大东 《上海医学》2004,27(12):916-916
患者男,57岁。因反复头晕、晕厥20年,加重10年伴胸闷入院。近5年有晕厥史5次,严重时因跌倒致头外伤,诊断为癫痫,长期应用苯妥英钠治疗。心电图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和胸前导联V1~3 ST段抬高,心肌酶及心肌肌钙蛋白T(TNT)均正常。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均无狭窄及斑块。双肾动脉未见狭窄及斑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胸前导联心电图变化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03例,并依据胸前导联ST段压低幅度和持续时间分为四组,统计各组患者不同血管病变例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结果 胸前导联ST段压低持续时间不足48小时与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患者造影结果对比、胸前导联ST段压低小于2mm与大于等于2mm患者造影结果对比:仅右冠脉病变及仅左回旋支病变例数差异无显著性,右冠脉或左回旋支合并左前降支病变例数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下壁心梗患者若胸前导联ST段压低幅度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则右冠脉或左回旋支合并左前降支病变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