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内科学症状术语规范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借鉴中医术语研究和术语标准化研究经验,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医内科学范围的症状术语,开展规范化研究。通过搜集标准和规范性的权威性文献等,提取原始中医症状词语,按照准确性、单义性、系统性、简明性、稳定性、派生性、语言正确性原则,确定术语词条。对遴选的症状术语按照疾病部位进行分类,并参照术语定义原则对概念进行界定,最终确立中医内科学常见症状术语。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中医治疗脾胃病药物配伍使用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通过文献调研以及有关的研究方式加以剖析,并结合本院脾胃科在治疗脾胃病过程中药物配伍,对使用特点进行总结。结果中医治疗脾胃病过程中,药物配伍使用特点包括升降相依、清热利湿、寒热并用以及阴阳兼补等。结论对于脾胃病的中医治疗,应该在辨证基础上,依据相关的原则,根据药物配伍使用特点,保证方药的选择的合理性,提升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制能够测量情志因素与脾胃病症状、辨证分型之间关系的调查问卷.方法:根据问卷设计的原理,结合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制定情志与脾胃病关系调查表,收集510例脾胃病患者资料,采用相关分析统计方法,研究脾胃病与量表各因子项之间的相关性.结果:510例脾胃病患者中,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在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女性高于男性),脾胃病的病程及严重程度与情志因素呈显著性相关,各证型的脾胃病患者心理障碍的分布权重基本一致.结论:情志与脾胃病有密切关系,治疗当以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并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不和"与"卧不安"的相关性,为临床脾胃病和失眠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参考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收集失眠症相关信息,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内科学》等,收集脾胃病常见症状。设计调查问卷,在江苏省中医院普内科门诊收集患者,分级积分并整理信息录入数据库,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数据中脾胃病症状评分与失眠症状评分数值均呈正态分布;散点图显示脾胃病组和失眠组坐标点均较为密集;运用多元线性相关分析表明,2组脾胃症状与失眠症状存在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病与失眠症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情志因素作为病因或诱因参与并影响脾胃病发病及预后,研究情志与脾胃的关系、探析脾胃心身问题对诊治脾胃心身疾病十分必要。从中医心身关系、脾胃对情志刺激的易感性、情志与脾胃病的关系以及情志相关性脾胃病的辨治四个层面对脾胃心身问题展开讨论,以期为脾胃心身关系研究及情志相关性脾胃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中医升降理论治疗脾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41例脾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中医升降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分析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41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治疗总有效率为100%,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出现。结论:采用中医升降理论治疗脾胃病效果显著,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脾胃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推广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100例脾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并对临床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中医辨证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均有较大改善,且治疗期间和和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全部患者均已治愈出院。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疗效显著,显著提高了患者的临床疗效,缩短了住院时间,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近20年来发表的中医症状术语标准方面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与评价,为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研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统计1994~2014年间发表的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相关的期刊论文和著作,通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中医症状术语标准已经从分类、规范化、症状量化等方面开展了初步研究,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结论: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的研究应立足于信息化,进一步开展更适合临床和科研实际应用的标准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中医四字格脾胃病机术语英译,探讨中医术语英译的原则与方法。方法根据四字格汉语的词法结构,对29个四字格脾胃病机术语进行分类,并从中提取出12个动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以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和系统性为主要原则,以目前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国内外3位学者(谢竹藩、李照国、Wiseman)的中医术语英译词典为语料来源,对比分析四字格脾胃病机术语中动词英译特点,探讨中医术语英译方法。结果总结出中医四字格脾胃病机术语中动词的参考译本。结论四字格中医病机术语动词的翻译是关键;动词在英译时应做名词化处理以使其英译词条保持名词的特性同时兼具动词的特征。中医术语的翻译应遵循准确性和系统性,兼顾简洁性、民族性和回译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中医脾胃病理论的发展源远流长,自先秦到明清,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医家均有独特的脾胃病学术观点。故从文献角度对脾胃病理论的发展源流进行整理,简述先秦两汉、魏晋唐宋、金元、明清4个历史时期医家对脾胃病的认识和贡献,以期更加清晰地探究中医脾胃病学发展的历史沿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中医治疗脾胃病症的诊断及辨证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患有脾胃病的患者208例,对所有患者给予中医辨证中药治疗。结果:208例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后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中医诊断辨证治疗脾胃病,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脾胃病的辨证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分析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阐述脾胃病的辨证用药规律。[结果]根据其相反相成的特殊关系辨证用药,疗效显著。[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3.
廖志峰教授是甘肃省名中医,第四、五、六届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50年,擅长治疗脾胃病、肝胆病、内分泌疾病、肺系疾病及临床各科疑难杂病,学验俱丰。基于对廖教授的著作、论文及经验文献的深入研究,结合对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的理解,从明理、诊病、治则、治法、遣方、用药等6个方面探析廖教授论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廖教授认为,脾胃主要的生理功能为化生营血,运化水液,协调气机升降;脾胃病的诊断应以生理功能的失常为依据,以虚实、燥湿、升降为辨证纲领,知常察变,准确辨证。脾胃病的治疗要以治病求本为根本原则:①要彻底追究病因,从源头论治;②要固护后天之本,恢复脾胃功能;③要注重扶助正气,使脏腑功能协调有序。廖教授治疗脾胃病以通、和两法为主要治法,因阳明胃气以通降为顺,太阴脾土以居中调和为用;遣方以临床症状、病机分析、患者体质3个层次为依据,以谨守病机、方证对应为原则,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将经方与药对相配合,标本兼治;用药力求平和,注重扶正,重视升降平衡,推行东垣王道之法。紧扣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廖教授治疗脾胃病的临床思路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  相似文献   

14.
脾胃理论最早源于《黄帝内经》,书中详细记载了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病相关症状、以及人们应当如何顾护脾胃等内容。张仲景继承《黄帝内经》思想,亦重视脾胃理论,并进一步发展。经统计,在《伤寒杂病论》中大量篇幅都是有关脾胃病的论述,其中许多方剂亦可用于治疗各种脾胃病。兹就《伤寒杂病论》对脾胃病的认识,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吴海淮老中医治疗脾胃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吴海淮分析各类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并结合临床经验,认为升脾阳与养胃阴在中医脾胃病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以《脾胃论》清暑益气汤为基础,自拟吴氏养阴益胃汤,治疗各类脾胃病效果显著。组方:黄连10g,酒大黄5g,苍术25g,厚朴15g,金  相似文献   

16.
<正>通过对脾胃的相互关系及重要性的阐述,了解五脏六腑的升降运动是以脾胃为枢纽。若脾胃虚弱,升降失常,就会发生种种病证,需以肝脾同治进一步指导脾胃病的治疗。刊名:中医临床研究2015年08期47-47,49页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描述中医精神症状的现代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中医精神症状的辨证现状,为规范中医精神症状术语,探索中医精神症状辨证规范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医精神症状辨证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使用Excel表格建立中医精神症状数据库,并使用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中医精神症状名词术语表述具有较大差异,症状内涵不明确,学术共识度较低;中医精神症状辨证意义不明确,精神症状的辨证多依附于躯体症状的辨证思路进行辨证,目前临床形成了以躯体症状辨证为主,精神症状辨证为辅的辨证模式。结论:中医精神症状术语需要逐步规范,精神症状的辨证意义亟待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病的中医临床证型,以此来指导临床辨证施治。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病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回顾,了解本领域研究现状,总结其中医证型的文献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临床调查问卷,通过较大样本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采集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基本信息,以方差分析、频数统计等方法,归纳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84例患儿中肺脾胃气虚者58例(69.0%),脾肾阳虚者18例(21.4%),肝脾不和者8例(9.5%)。其中,肺脾胃气虚者和脾肾阳虚者年龄以30 d~2岁为主,分别占55.2%和55.6%;肝脾不和者年龄以6~14岁为主,占62.5%。结论: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病以肺脾胃气虚、脾肾阳虚、肝脾不和为辨证分型,肺脾胃气虚为主要辨证分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思路进行探析。方法:根据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总结治疗方法,并对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观点进行分析,并附验案佐证。结果:小儿脾胃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为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小儿脾胃疾病的诱因多由喂养不当、久病损伤或先天不足,其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脾湿胃燥、脾化胃纳等功能失调,脾胃受损后会衍生许多相关疾病。将治疗脾胃疾病的总的治疗方法归纳为健脾养胃护肝法,并可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分为多种治法如健脾、运脾、补脾、泻肝、疏肝、清胃、和胃、降逆等。并根据上述治疗方法可应用于鹅口疮、腹痛、厌食症等病症的治疗中,且获得验证。结论:对小儿脾胃病采用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241-2243
目的:通过了解脾胃病患者的体质类型及出生时的运气特征,探讨脾胃病患者体质与出生年岁运特征的关系,揭示两者的相关性,从而为脾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同时亦为优生学提供理论补充。方法:汇集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脾胃病患者中医体质分类问卷260例,调查者通过计算体质评分来判断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同时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等,并计算出生当年的岁运、司天及在泉。回顾性统计收集资料的指标,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初步探索脾胃病患者体质类型与出生当年岁运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脾胃病患者的体质与出生当年的岁运情况呈正相关(P0.01),与岁运太过、不及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脾胃病患者体质与出生年岁运特征之间有密切联系,阳虚、气虚体质最易罹患脾胃病,提示出生年的岁运特征是体质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