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3例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进行临床资料及光镜和免疫组化标记观察.结果 组织学特点:纤维结缔组织把肿瘤细胞分隔成丛状或结节状.结节则由单核或多核组织细胞样细胞构成,结节外周围绕短梭形的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样细胞.部分结节则主要由纤维母细胞样细胞组成,不见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单核或多核组织细胞样细胞表达CD68、α-ACT和溶菌酶,梭形细胞表达Vim和SMA.结论 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软组织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2.
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与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探讨其鉴别诊断及组织学起源。方法:采用光镜观察结合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标记对7例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6例为儿童,1例为35岁成年人。男性5例,女性2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躯干和四肢皮下缓慢增大的无痛性结节,平均直径2.9cm。镜下显示,肿瘤境界不清,主要位于真皮层。瘤细胞主要由轻至中度异型的梭形细胞组成,多呈疏松的束状或波浪状排列,间质呈纤维黏液样,部分区域呈致密胶原化。本病的特征性形态表现肿瘤内含有一些不规则分布的裂隙样或扩张窦样的假脉管性腔隙,其腔隙面内衬一层不连续的梭形细胞和核深染多核巨细胞,两种细胞在形态上有移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梭形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均表达波形蛋白和CD34.5 附有随访资料,其中2例术后复发。结论:(1)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的中间性纤维母细胞性肿瘤,较易局部复发,掌握其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对避免误诊为一些具有相似形态的病变具有重要意义;(2)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与好发于成人的隆突性皮纤维肉瘤的在临床表现、免疫组织化学、细胞及分子遗传学上均极为相似,在组织上也可共存,提示两者在组织学发生了关系密切,可能同属CD34阳性树突状纤维母细胞肿瘤一族。  相似文献   

3.
Mao RJ  Li QM  Guo YM  Li WQ  Fan CS  Zhu XZ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39(11):752-756
目的 探讨巨细胞血管母细胞瘤(GCAB)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特点、免疫学表型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15个月的男患儿发生于左侧胫骨、腓骨中上段的GCAB进行影像学、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 X线片及CT片显示左侧胫骨、腓骨中上段骨病变,以胫骨改变明显,病变骨干明显增粗变形,髓腔内密度增高不均匀,骨皮质不规则增厚,骨内缘局部皮质缺损,邻近的软组织肿胀.镜下病变组织位于骨小梁之间,肿瘤组织呈结节状、梁索状或丛状聚集,瘤细胞卵圆形至梭形,散在胞质丰富、核仁明显的单核组织细胞样巨细胞及多核巨细胞;肿瘤组织内可辨认出数量不等的无或含有少量红细胞的微血管腔隙;部分瘤细胞呈同心圆样围绕在微血管腔隙周围并与周围间质胶原共同形成洋葱皮样外观.肿瘤间质疏松,其间为少量梭形纤维母细胞样细胞、星形间质细胞、单个核炎性细胞及散在的肥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卵圆形至梭形瘤细胞及巨细胞弥漫性强阳性表达波形蛋白;多数瘤细胞显著表达CD31及CD34,少数弱阳性表达第八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单核组织细胞样巨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强阳性表达CD68,偶见个别巨细胞胞质内局灶性表达FⅧRAg;肿瘤实质内小血管腔隙周围瘤细胞显著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其他部分瘤细胞呈弱阳性表达.结论 GCAB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婴幼儿并具有独特形态学特征及局部具有侵袭性行为的血管源性肿瘤,不仅可发生于皮肤、黏膜、皮下及深部软组织,还可发生于骨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观察1例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的形态学特征,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肿瘤主要有两种细胞组成,一种为单核细胞,分为组织细胞样单核细胞和梭形或多形性瘤细胞两型;另一种为多核巨细胞,分为非肿瘤性的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和瘤巨细胞两型.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显示,这两种细胞Vimentin均阳性,均不表达cytokeratin(AE1/AE3),CK5/6,CEA,CgA;其中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组织细胞样单核细胞CD45,CD68阳性,而瘤巨细胞和梭形瘤细胞阴性.结论: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是一种罕见恶性肿瘤,可能为胰腺未分化癌的一个亚型.诊断需与胰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转移的骨巨细胞瘤或黑色素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malignant perivascular epitheliod cell tumor,PEComa)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恶性PEComa进行临床、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及电镜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见肿瘤组织由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构成,细胞异型性明显,细胞胞质透明或嗜酸,细胞核大,有核仁,瘤细胞由纤细的纤维结缔组织及薄壁血管将其分隔成巢状、腺泡状、片状结构,部分区域可见多核瘤巨细胞伴肿瘤坏死,核分裂多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HMB-45、S-100、SMA及desmin;电镜下见肿瘤细胞胞质内可见高电子密度核心的内分泌小体和少许不成熟的黑色素小体.结论 恶性PEComa罕见,病理形态多样,熟悉其临床、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电镜下改变,有助于临床、病理医师对其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阴茎硬化性脂质肉芽肿(sclerosing lipogranuloma,SLG)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阴茎SLG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检测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眼观:不规则结节状组织4块,切面灰白色、灰黄色,质硬,无出血、坏死。镜检:肿物呈多结节状,无包膜,界不清,脂肪坏死、组织变性,混有多量组织细胞、泡沫性吞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少量多核巨细胞胞质内可见放射状星形小体。间质伴有广泛纤维化和玻璃样变,较多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免疫表型:组织细胞、泡沫性吞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均弥漫表达CD68、vimentin,不表达S-100、HMB-45。FISH检测MDM2基因无扩增。结论阴茎SLG为罕见病变,国内尚无报道,患者一般有局部矿物油注射史。需与腺瘤样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高分化脂肪肉瘤相鉴别。完整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肠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 kapos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 KH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小肠KHE患儿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以肠梗阻、肠套叠为主要表现,不伴有Kasabach-Merritt综合征。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呈多结节状或多小叶状排列,向肠壁浸润生长,可见梭形细胞区、毛细血管瘤样结构和特征性的肾小球样结构。免疫表型:肿瘤细胞中CD31、CD34均强阳性, SMA 灶阳性, GLUT1、D2-40、S-100、CKpan、CK5/6、CR、desmin、DOG1和CD117均阴性。结论小肠KHE是一种罕见的中间型血管肿瘤,好发于婴幼儿和儿童,应与婴幼儿毛细血管瘤、丛状血管瘤、卡波西肉瘤、胃肠道间质瘤和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等鉴别,诊断依靠典型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完整切除是治疗小肠KHE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 MTSCCa)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对4例MTSCCa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该肿瘤好发于女性,发病年龄17~82岁(平均53岁),临床症状不明显。组织学:肿瘤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切面实性、灰白色,肿瘤细胞形态呈双相(小管状和梭形细胞)或三相(小管状、梭形和脊索瘤样或黏液样)。其他组织学表现:泡沫样巨噬细胞聚集、典型的透明细胞和乳头状或乳头结构。免疫组化显示复合性免疫表型。结论MTSCCa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多形性肿瘤,组织学谱系在不断扩大,免疫组化表型及组织学形态与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a)有重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卵巢黏液性囊性肿瘤伴肉瘤样附壁结节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观察3例卵巢黏液性肿瘤伴肉瘤样附壁结节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3例肉瘤样附壁结节主要由破骨样巨细胞、卵圆形的单核细胞以及多少不等的梭形细胞构成.可见核分裂象和病理性核分裂,部分区域细胞显示多形性,类似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但结节体积均较小且境界清楚,缺乏血管浸润.单核细胞和梭形细胞vimentin(+),desmin、CK(-);多核巨细胞CD68、vimentin(+),CK、desmin(-).结论 肉瘤样附壁结节是一种良性病变,卵巢黏液性肿瘤伴肉瘤样结节的生物学行为取决于黏液性肿瘤本身的性质.熟悉肉瘤样附壁结节的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可避免将其误诊为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乳腺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进行研究,并文献复习。结果该例肿块3cm×2cm,边界不清,向周围乳腺及脂肪组织浸润。肿块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其中含少量破骨样巨细胞。梭形细胞表达Vim、SMA和MSA,破骨样巨细胞表达CD68(KP-1),未发现CK阳性细胞。结论结节性筋膜炎很少复发,也不转移,组织学形态易与一些良恶性肿瘤混淆,需做免疫组化检测以明确其性质。  相似文献   

11.
骨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病理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骨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HE)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生物学特征。方法 对2例发生于儿童长骨的KHE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和电镜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儿临床以肢体持续性隐痛为主,1例伴局部皮温升高,病程较长(发病1年余就诊),影像学示局限性骨密度减低或蜂窝状骨质破坏。临床未见血小板减少及低纤维蛋白血症(Kabasach-Merritt syndrome,卡梅综合征)。光镜下肿瘤呈多结节状或小叶状分布,浸润性生长,见特征性的肾小球样结构。部分瘤细胞梭形,呈束状排列并形成裂隙状血管腔,肾小球样结构区瘤细胞多为上皮样,见空泡形成及胞质内脂褐素沉积,部分区域见明显的毛细血管瘤样结构。免疫表型:瘤细胞呈CD31、CD34和Fli-1强阳性表达、SMA灶性阳性,GLUT1、CKpan和FⅧRAg均为阴性,Ki-67有少量散在阳性表达。结论 KHE是一种罕见的好发于儿童的潜在恶性肿瘤,诊断主要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确诊,须与幼年性毛细血管瘤、卡波西肉瘤、丛状血管瘤、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等鉴别,病变切除干净是治疗KHE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临床、影像、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对发生于纵隔及合并肺癌的2例LAM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LAM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病变的发生与淋巴管和血管密切相关,不同发病部位临床症状各不相同。显微镜下示淋巴管、血管壁周围可见不同成熟度的平滑肌细胞弥漫性异常增生,肿瘤细胞可呈梭形或上皮样。免疫表型:梭形肿瘤细胞desmin和SMA阳性,HMB-45和MELAN-A阴性。结论LAM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进行性恶化的肿瘤性疾病,常累及全身多个系统,肺是主要累及的器官。依据临床症状、影像学和组织学特点再结合免疫表型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巨细胞血管母细胞瘤(giant cell angioblastoma,GCAB)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骨原发性GCAB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为成年女性,1例为男童。病变分别位于第2腰椎、左股骨远端和左手第3~5掌骨。患者均以局部骨疼痛就诊,其中2例伴活动受限,2例伴周围软组织肿胀。影像学显示为骨质破坏,2例累及邻近软组织。低倍镜下见组织由丛状增生的不规则形血管瘤样结节组成,结节之间为纤维结缔组织。高倍镜下,血管瘤样结节由增生的小血管和周围的胖梭形周皮细胞组成,后者可呈同心圆状围绕小血管,结节内可见散在的破骨样巨细胞。免疫表型:结节内小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D31和CD34,其周围的周皮细胞表达α-SMA和vimentin,破骨样巨细胞表达KP-1。结论 GCAB属于局部侵袭性的中间型血管内皮瘤。除周围软组织外,少数病例可原发于骨内,并可发生于成人。GCAB需与慢性肉芽肿性炎症、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簇状血管瘤和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青少年沙瘤样骨化纤维瘤(juvenile psammomatoid ossifying fibroma,JPOF)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JPOF及相关病变的命名、分类、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例JPOF的临床资料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对JPOF的大体病理学、组织病理学改变和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JPOF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鼻窦,常见症状是突眼和复视,影像学特征为局部软组织肿块,部分可侵犯周围组织.组织学上JPOF主要由有胶原带包绕的骨小体和梭形间质细胞构成,可伴黏液变、囊性变和多核巨细胞浸润.梭形间质细胞表达vimentin,不表达EMA和S-100蛋白.结论 JPOF具有特殊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组织学特征,需与经典型骨化纤维瘤、青少年小梁状骨化纤维瘤、异位砂砾体型脑膜瘤、动脉瘤样骨囊肿、骨肉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状腺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A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等。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A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患者中3例女性,2例男性,年龄61~86岁。5例均有甲状腺肿物史,于术后1周~9个月死亡。眼观:2例为囊壁样组织,2例为囊实性肿物,1例为结节性肿物。镜检:肿瘤组织由梭形细胞、巨细胞及上皮样细胞构成,其中2例以梭形细胞为主,1例以梭形细胞及巨细胞为主,2例以上皮样细胞为主。免疫表型:CK、vimentin均阳性,Tg、TTF-1大部分阴性,Ki-67增殖指数高于30%。结论ATC由部分或完全未分化的细胞构成,细胞成分多样,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长骨骨纤维结构不良型釉质上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生物学特征。方法对2例长骨骨纤维结构不良型釉质上皮瘤进行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长骨骨纤维结构不良型釉质上皮瘤患者均为年轻人,临床以小腿疼痛或无痛性肿胀为主,病程较长,影像学均示胫骨骨干病变。光镜下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散在的新生编织骨组成,梭形细胞密度较高,呈束状或编织状排列,纤维组织间见少数巢团状或裂隙状的上皮样细胞巢,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均无明显异型性。免疫表型:上皮细胞巢表达CKpan、CK14和CK19,但不表达CK8、CK18。EGFR阳性表达主要见于上皮样细胞,Ki-67在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均有少量散在阳性表达。结论长骨骨纤维不良型釉质上皮瘤是一种罕见的好发于年轻人胫骨骨干的低度恶性肿瘤,主要根据影像学、光镜及免疫组化确诊,应与骨纤维结构不良、转移癌、滑膜肉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指(趾)纤维骨性假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指(趾)纤维骨性假瘤(fibroosseous pseudotumor,FP)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生物学特征.方法 收集9例指(趾)FP资料,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观察.结果 9例FP男女比为7:2,平均年龄为24.8岁,部位分别为指2例、掌2例、趾3例和足跟2例.临床上以局部肿胀或肿块伴疼痛为主.镜检:病变主要由增生的梭形细胞及散在的不规则骨组织构成且伴间质胶原化.梭形细胞形态较温和,偶见核分裂象.其中2例梭形细胞丰富,细胞肥胖,轻度异型性,核较大,卵圆形或梭形,见较多核分裂象.免疫表型:梭形细胞及骨母细胞表达vimentin,Ki-67<1%+,α-SMA、actin、S-100、desmin、cK和EMA均阴性.9例FP患者术后随访,一般情况良好,未见复发.结论 指(趾)FP是一种罕见的、好发于指(趾)的良性增生性病变.熟悉F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对避免将其误诊为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间质肉瘤( prostatic special-ized stromal sarcoma, PS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PS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梭形及短梭形PSS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排列,细胞核主要呈卵圆形、短梭形,核仁不明显,可见多角形细胞。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CD34呈弥漫阳性, PR 呈弱阳性。结论PSS起源于前列腺激素依赖性特异性间质细胞,是一种罕见肉瘤。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vimentin、CD34阳性可鉴别诊断,需与肉瘤样癌、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ectopic hamartomatous thymoma,EHT)的临床特点、发病部位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EHT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影像学特征,分析、总结EHT的复杂结构及不同细胞的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EHT具有典型的临床特点:中年女性,发生于右胸骨下窝的无痛、生长缓慢的肿块。(2)具有典型的混合瘤样的组织学形态,可见上皮细胞、梭形细胞及脂肪细胞3种细胞。(3)上皮细胞岛及梭形细胞均表现出复杂的免疫表型。结论 EHT具有典型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镜下见混合细胞及双向分化的形态学特点可明确诊断,但仍需与头颈部的其它软组织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青春期前型外阴纤维瘤(PVF)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2例PVF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文献.结果 1例发生于8.5岁幼女,1例发生于54岁成年女性,均以右侧大阴唇复发性肿块就诊.大体上,肿块不明显,切面呈灰白色,纤维组织样.组织学上,病变位于真皮层内,周界不清.细胞密度低,由稀疏的梭形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和大昔的胶原纤维样间质组成.梭形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象罕见.病变向皮下组织延伸,在邻近的脂肪组织之间、血管之间或在神经周围穿插性生长,形成类似错构瘤样的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梭形细胞主要表达波形蛋白,部分弱阳性表达CD34,不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肌特异性肌动蛋白、结蛋白、高分子钙调蛋白(h-caldesmon)、CD99、S-100蛋白、bcl-2、β-catenin、ER和PR.结论 PVF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前幼女外阴的良性间叶性病变,偶可发生于成年人.PVF可能代表了一种外阴正常间叶组织的过度增生.临床上近1/3的病例如切除不净可发生局部复发,偶可自发性消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