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研究胸外按压联合物理增加外周血管阻力法(PCPVR)对心跳骤停家猪复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通过电致颤法建立8分钟室颤家猪模型,16头动物随机分为胸外按压组(对照组)和胸外按压联合PCPVR组(PCPVR组)。两组动物均使用机械按压,而PCPVR组复苏开始动物的四肢由远及近紧密缠绕弹性止血带以此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复苏5分钟后予150J双向波电除颤。复苏过程中连续记录冠状动脉灌注压和颈动脉血流。结果:复苏过程中使用胸外按压联合PCPVR显著改善不同时间点的冠状动脉灌注压及颈动脉血流量。两组动物全部成功复苏。结论:胸外按压联合PCPVR显著改善心跳骤停家猪心肺复苏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2.
目的:治疗性亚低温是目前被证明能够有效保护心跳骤停复苏后靶器官,改善生存预后的方法之一。本研究旨在研究早期亚低温对复苏后家猪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雄性家猪16头,体重35±5 kg,制作经右心室电极电诱发室颤动物模型。室颤诱发后持续8分钟,随后实施标准徒手心肺复苏6分钟。复苏成功后动物随机分为常温组和亚低温组。亚低温组动物采用4℃生理盐水快速输注(30 m L/Kg),降温毯等低温诱导方法快速(120分钟内)降温动物核心体温至32℃-34℃,维持2小时,之后2小时逐渐复温至38℃。常温组维持复苏后体温在38±0.5℃。连续观察复苏后6小时内动物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复苏后生存时间及每24小时神经功能评分。结果:16头家猪均被成功复苏,亚低温组动物全部存活超过96小时,常温组动物仅2头存活超过96小时(P0.05),6头存活超过24小时。复苏后24小时家猪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亚低温组显著优于常温组(P0.05)。结论:在长时间心跳骤停与复苏家猪模型中,早期亚低温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复苏后动物的生存预后及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O-CPR技术控制心肺复苏(CPR)质量,以观察在心脏骤停动物模型实施不同质量的CPR对复苏期间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18头体质量为(30±1)kg的北京长白猪麻醉后,右侧股静脉送入Swan-Ganz导管并连接爱德华VigianceⅡ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仪,左侧颈内静脉置管并放置电极到右心室,并分别行主动脉、右心房置管,连续记录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然后使用医用程控刺激仪电击致动物心博骤停,在室颤4 min后,将实验猪随机分为2组,标准CPR组和不标准CPR组,利用飞利浦HeartStart MRx监护仪/除颤器的O-CPR进行质量控制,监测胸外按压的深度、频率和回弹等.其中标准CPR组在复苏时进行标准胸外按压,频率为100次/min,按压通气比为30:2,按压深度为38~51 mm,胸廓充分回弹;不标准CPR组按压频率和按压通气比不变,但是按压深度为标准按压的60%~70%,每次胸廓回弹均不完全.在按压和通气9 min后开始电除颤.在各个时间点监测心排血量(CO)、平均主动脉压(MAP)等,计算冠脉灌注压(CPP),监测动静脉血气并计算氧输送量(DO2)和氧耗量(VO2)等,记录复苏成功的实验猪头数.数据处理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y2检验和两个样本的t检验.结果 标准CPR组的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成功率达90.9%,明显高于不标准者的28.6%(P=0.013),标准CPR组主要血流动力学指标CPP、CO、MAP高(P<0.05),全身血液氧合程度好,D02和VO2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室颤心脏骤停猪模型中,应用规范化标准心肺复苏较不标准者能够明显提高CPP和CO2改善复苏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并可以提高DO2和VO2,对氧代谢的改善产生积极作用,因此ROSC成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线粒体水平研究心跳骤停与心肺复苏期间,激动δ阿片受体诱导药物性心肌冬眠保护复苏后心功能的机制.方法:交流电致颤法诱发大鼠心室颤动,8 min的室颤后开始包括胸外按压和机械通气的心肺复苏,6 min后电击除颤.动物随机分为3组:(1)心肺复苏组;(2)δ阿片受体激动剂组;(3)δ阿片受体拮抗剂+δ阿片受体激动剂组.δ阿片受体拮抗剂在室颤前15 min预先给药,δ阿片受体激动剂或者生理盐水在室颤5 min时给药.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在复苏成功后6h处死动物电镜观察心肌线粒体损伤情况.结果:δ阿片受体激动剂组复苏后心功能明显改善,δ阿片受体拮抗剂预处理完全取消其保护作用;和心肺复苏组和δ阿片受体拮抗剂组相比较,δ阿片受体激动剂组动物心肌的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完整性明显保存完好.结论:在心跳骤停与心肺复苏期间激动δ阿片受体诱导药物性心肌冬眠通过保护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完整性,从而减轻复苏后心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高氧液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过程中的作用,评价其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心跳呼吸骤停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每组其它抢救措施均相同,对照组输入复方乳酸钠溶液10~20mL/kg,治疗组输入等量的高氧液。观察记录复苏过程中患者血气指标的动态变化、心跳和呼吸恢复正常率及心肺复苏成功率。结果:治疗组心跳恢复和呼吸恢复正常率较对照组增高(P<0.05),血气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提早(P<0.05),心肺复苏成功率较对照组提高(P<0.05)。结论:静脉输注高氧液是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时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夏燕亮 《临床荟萃》2006,21(9):654-656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惟一有效的方法.心肺复苏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心电除颤,气管插管或气囊面罩,机械通气,心脏复苏药物应用等一系列抢救措施.现将18例小儿呼吸心跳骤停复苏成功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氢气对长时程心脏骤停家猪复苏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家猪电诱发室颤并维持10分钟后开始心肺复苏(CPR)。动物恢复自主循环(ROSC)后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ROSC后全程使用空气进行机械通气;氢气组ROSC后使用含2%氢气与21%氧气的混合气体进行通气,至复苏2小时(PR2h)改普通空气通气。动物复苏后持续监测心率、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参数6 h,分别在PR0.5 h、2 h、4 h、6 h检测血清神经损伤标志物NSE、S100B的浓度。观察和评估动物复苏后24 h、48 h、72 h、以及96 h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及生存结局。结果:氢气吸入组动物复苏后血清神经损伤标志物NSE、S100B的浓度较对照组更低,动物的生存时间以及24 h、48 h、72 h、96 h NDS评分均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复苏后氢气吸入可以改善长时程心脏骤停家猪复苏后的脑功能和生存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本院两年来急诊初级心肺复苏情况,为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4年1月~2005年12月间44例心肺复苏病例。观察其心跳骤停发生地点、骤停时间、病因、肾上腺素用量、有无电除颤及机械通气等指标。结果:成功组复苏前骤停时间比失败组短(P<0.05);在院内发生骤停的复苏成功率比院外要高(P<0.01);成功组需要的胸外按压时间和肾上腺素总量均低于失败组(P<0.05)。结论: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基础因素包括心肺复苏前骤停的时间、地点、基础病,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是否及时开放气道、进行胸外按压的时间、肾上腺素的用量等可预测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腹部按压心肺复苏(CPR)方法对呼吸骤停猪肺通气的影响.方法 健康家猪8头,窒息法建立呼吸骤停模型后进行腹部按压复苏,测定并比较8头猪在基础状态下和呼吸停止行腹部按压复苏时的潮气量值(VT),呼气末二氧化碳值(PETCO2)和经皮血氧饱和度值(SpO2).结果 腹部按压产生的VT达到基础值50%左右,与基础状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TCO2达正常值范围,SpO2达90%左右,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呼吸骤停猪模型中,腹部按压可以提供一定的肺通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心跳骤停家猪模型复苏后自主呼吸时胸腔内压的压力时间乘积(PTP)的改变。方法:8头健康家猪应用电刺激法诱发室颤,不处理10min,心肺复苏6min,复苏后予机械通气,测量并计算复苏前以及复苏后1 h、2 h、4 h、6 h猪模型自主呼吸时胸腔内压的压力时间乘积。结果:复苏后各时间点压力时间乘积均较复苏前显著升高(P0.05),各时间点之间未见显著差异。结论:心肺复苏后肺损伤致呼吸做功增加,常规机械通气治疗6h未见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utopulseTM MODEL100型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及其心脏复苏效果.方法:对院前急救中44例心跳呼吸骤停息者随机分组,立即分别应用AutopulseTM MODEL100型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和徒手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按照2010年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给予相应的复苏措施,观察两组复苏效果.结果:自动心肺复苏系统较徒手心肺复苏在>30min的超长时心肺复苏中可提高ROSC成功率.结论:Autopulse自动心肺复苏系统是有效的心肺复苏工具,在超长心肺复苏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2.
连续7次心肺复苏抢救格林-巴利综合征成功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病历简介 患者男,64岁.入院诊断:格林-巴利综合征.诊疗过程中,患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立即心电监护,行胸外按压,1分钟后心律未转复,即改用自行设计、北大方正集团生产的F2M-1型心肺复苏器提压胸廓.患者先后7次心跳骤停,每次均在胸外按压无效的情况下以心肺复苏器转复,患者自主呼吸未恢复,行气管内插管,呼吸机支持呼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短时程亚低温对长时间室颤家猪短期复苏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取体质量34~ 36 kg左右健康雄性种猪14头,通过右心室致颤电极诱发室颤并维持11 min,之后采取人工胸外按压及球囊面罩通气,按压通气比为30:2,每2 min轮换操作者.复苏6 min后给予120 J双向波除颤,若未能获得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继续给予心肺复苏及必要时电除颤.连续复苏12 min仍无ROSC认为复苏失败.对ROSC家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常温组(normothermia group,NT)及复合降温组(combined hypothermia group,CH).CH组立即给予4℃生理盐水静脉输注并联合体表物理降温,在120 min内将核心体温降至32 ~ 34℃并维持2h后主动复温,2h将体温升至基础体温水平.记录两组家猪致颤前基础状态下血流动力学、血气及乳酸.记录ROSC后心输出量、心率、核心体温变化.每24h评估动物神经功能直至观察终点.组间比较采用Fisher检验或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动物基础状态下体质量、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Ph、呼气末二氧化碳水平、血乳酸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苏过程中,两组动物在总复苏时间、首次除颤成功率、ROSC比例、首次除颤ROSC比例、总除颤次数及肾上腺素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时间上,CH组明显长于NT组[(96.00±0.00) h vs.(49.71 ±43.65)h,P=0.031],同时NT组96 h生存率亦高于N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方面,CH组在复苏后96 h内各时间段均优于N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即使2h短时程的亚低温,也可以明显改善11 min室颤家猪的短期复苏预后.  相似文献   

14.
心肺复苏中碳酸氢钠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肺复苏时,常规应用碳酸氢钠至今已有30多年。传统的观点认为,碳酸氢钠可逆转心跳骤停时降低的动脉血 pH ;对先前有酸中毒的动物复苏有利。但近10年来的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则提示,心跳骤停时主要是呼吸性酸中毒,适当的通气即可使 pH 恢复正常,而短期内反复应用大量碳酸氢钠尚有潜在危险性。本文介绍近10年来心肺复苏中应用碳酸氢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李路生 《全科护理》2016,(18):1943-1944
正心跳呼吸骤停为最紧急的病症之一,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有效提高病人的抢救成功率~([1])。据相关研究显示,对心脏呼吸骤停病人最短时间内实施有效的复苏措施能有效挽救病人的生命,该抢救措施必须遵循时间就是生命的原则~([2])。心肺复苏的成功与病人心跳、呼吸停止时长密切相关,同时长时间胸外心脏按压体力消耗大,不易做到有效按压,增加了按压并发症,如肋骨骨折、血气胸、心包积液等。我院2015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Utstein模式下心肺复苏仪联合叠加通气对心搏骤停(CA)患者PETCO_2的影响。方法:依据国际Utstien心肺复苏评价指南模式,90例C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机械胸外按压+叠加通气,对照组患者给予机械胸外按压+A/C模式机械通气。比较2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血气指标和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结果:2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各时段PETCO_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复苏0.5h和复苏1h血乳酸、血清BNP、cTn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Utstein模式下心肺复苏仪联合叠加通气可以改善CA患者呼吸功能降低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与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治疗心跳呼吸骤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WanFang Data和CBM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4月15日,同时补充检索clnicaltrials.gov registry、百度学术引擎等查找相关文献,手工检索所有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筛选关于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对比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治疗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中、英文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纳入文献的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出院生存率、长短期生存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仅有4篇随机对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偏倚风险评价显示研究质量不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组的ROSC率高于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46,95%CI:1.10~1.94,P=0.010);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组患者的短期生存率(小于2周)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4.73,95%CI:1.98~11.29,P=0.0005)。与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组相比,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组胸肋骨骨折的发生率更小(RR=0.08,95%CI:0.01~0.61,P=0.01)。无研究报告患者的出院生存率、长期生存率及腹部脏器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可能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复苏方法,但仍需进一步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猪心肺复苏中颈动脉血流与脉搏血氧波形衍生参数的相关性,为心肺复苏中颈动脉血流监测提供新指标。方法:选择7只雄性家猪通过电刺激法建立室颤心脏骤停模型。心脏骤停8 min后予以人工胸外按压4 min,在按压2 min后予以肾上腺素20 μg/kg静脉注射。持续监测并记录按压频率、按压深度、右颈动脉血流量、脉搏血氧...  相似文献   

19.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有效措施,除及时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人工通气和电除颤外,药物复苏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维持生命器官的灌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本院在标准CPR的基础上,同时使用血管加压素及胺碘酮联合应用救治心跳骤停患者,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有效措施,除及时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人工通气和电除颤外,药物复苏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维持生命器官的灌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院在标准CPR的基础上,同时使用血管加压素及胺碘酮联合应用救治心跳骤停患者,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