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探寻中提出并发展了社会有机体理论,实践性、整体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及运动性是其重要的理论特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启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也要积极发展社会事业,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同时还要重视人的主体能动性,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之路以及坚持改革开放,走国内外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社会有机体内各个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一个系统工程.本文认为,心理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有机体和谐发展的重要表征.本文还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持续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三个方面,详细探讨了个体心理和谐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动力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3.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付荣 《天府新论》2005,(6):18-20
以人为本,是党治国理政新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使人各尽所能,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使人各得其所,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使人和谐相处,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相似文献   

4.
关系范畴既是认识事物存在的深层根基,又是研究事物运动、发展的逻辑起点.所以,探讨和谐社会的内在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应以此为切入点.要善于在和谐关系与冲突关系的对立统一中,把握多种多样和谐关系的总和,使之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从而使社会有机体和谐地运行,平稳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用以人为本来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用以人为本来检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效。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是谋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总体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做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实现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侧重于否定性、革命性、批判性倾向来理解辩证法的实质,是传统意义上矛盾辩证法的一个基本特征的话,那么,阐扬马克思的和谐辩证法,确立以和谐为主导的辩证思维方式,则是顺应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应更加重视矛盾同一性在社会发展中作用,重视同一性在社会运用中具体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马克思思想理论中具有独特性地位,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揭示了社会有机体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由诸多要素构成且要素间是互相联系、彼此制约、不可分割、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笔者试图从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思想渊源、发展轨迹和思想内涵三方面,全面认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基础,科学理解和深刻探究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思想的演变及重要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道明 《天府新论》2005,1(5):25-27
追求、崇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中国哲学的根本范畴,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由联合体"或者"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的表述,无疑是指高级的和谐社会.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  相似文献   

9.
人的心理健康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需求,社会和谐发展是人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为促进人们心理健康发展,以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做到: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以保证社会和谐和人的心理和谐;缩小阶层贫富差距,谋求各阶层的心理平衡;提供安全保障制度,满足弱势群体的心理安全需要;合力构建社会主义道德大厦,提高公民心理素养;坚持将以人为本作为贯穿和谐社会构建过程的主线.  相似文献   

10.
曹延莉 《理论界》2009,(8):32-33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二者统一的基础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地、合理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为了人、依靠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充满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社会理念.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努力解决我国社会人的发展不均衡现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展开人的全面发展由理想到现实的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2.
追求和谐是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理想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有赖于相应的制度保障,法治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保障形式,通过法律的实际运行来实现人类的和谐理想.马克思自由法律思想与其共产主义理论在本质上一脉相承,都以和谐为本.在当下中国,马克思自由法律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为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法治国家的内在关联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维度,二是丰富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依法治国的理论内涵,三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依法治国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发展是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发展主要是人的发展;和谐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即"和而不同"。发展与和谐是我国当代社会的双重主题,也是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双重张力。它们一体两面、辩证统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为科学、合理地处理两者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当前,我们应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指导下,正确处理好我国当代社会中发展与和谐的关系,努力提升我国当代社会中发展与和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论乡村社会和谐的体制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沿阵地,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同步,我国当前应从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健全和完善和谐乡村中的村民自治制度;构建促进社会和谐的乡村文化体制;构建城乡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入手,来构建乡村社会和谐的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阐明了社会活动中人的实践性,揭示了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和整体性,论证了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人的主体性,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整体性,构建系统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开放性,构建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6.
体育的人文内涵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育精神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体育运动在促进人的身心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贺祥林 《江汉论坛》2006,1(1):24-26
提出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如同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样,都是从社会的整体或整体性的社会,而不是从社会的某一层面或领域来考虑的,因而对构建和谐社会应当作全面把握。马克思阐发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最切近的理论基础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系列中就已经蕴含着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初步精神,它们体现或展示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本构成内容。胡锦涛同志对于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精辟概括及其展开论述,闪耀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思想光辉,是我们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8.
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十七大上又重申了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是要实现人的和谐与全面发展。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不仅是现实层面的生产劳动.还是人类实现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价值诉求上,马克思的实践观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根本的契合性。所以,马克思的实践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协调发展以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特征。坚持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根据社会发展规律所采取的应对之策,是消除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和谐因素的根本途径,更是顺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具有和谐意蕴:从辩证认识社会矛盾出发,主张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从辩证系统观出发,主张统筹协调发展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出发,主张实现社会公平和人人平等;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入手,主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本,要求保持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从和谐视角分析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对于当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