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学校教育是最系统、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形式——课堂教学,就要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的发展、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出发,构建“以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是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2.
创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是当前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而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主体参与型单元教学模式”。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课堂教学理念(一)养德、开智、健体、立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角度看,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应该具有“养德、开智、健体、立美”的功能,而不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养德——是创新教育的灵魂;开智——是创新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和谐德育作为一种德育模式提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渗透德育的智体美劳全方位教育的和谐”,“德育的价值在于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在班级管理中和谐德育应体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何谓投入循环教学法投人循环教学法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主要精神是:按照教学规律,师生投入到教学之中;按照认识规律,理论投人到实践之中;按照成长规律,素质培养投人到日常学习之中,达到师生多向联系,生生多向联系,营造愉悦、宽松、合作、和谐的学习氛围,并通过“立志誓言——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启发思考——模拟讨论——拓展训练——社会实践——体会总结”的单元式教学循环,激发广大同学的学习热情,改善同学的心智模式,塑造同学的人格力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  相似文献   

5.
关怀理论是一种新兴的西方德育教育理论。关怀理论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我——他"的人际关系,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关系模式"我——你",学生被看作是有主见的、有思想的、完整的人,而不再是单纯的受教育者和客体;教师也不再是权威、高高在上了,而是与学生平等交往与沟通中的关心者,促进了师生关系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本文旨在探讨由关怀理论指导下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的主体应该是和谐的人,而培养和谐的人需要实施和谐教育。和谐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相统一的实际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一、民主化原则下的“问题——讨论——体验”模式 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是创造者的重要人格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力求营造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质疑提问的学习情景。如教学歌曲《迎红军》时,教师先让学生提出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其中有位学生提出:为什么这首歌后面部分要采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探索走自己的路的曲折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系列关于自身发展的重要理念——本文归之为“和谐发展观”,而正是这一日益凝练的“和谐发展观”还将引领要去走的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并逐渐外化为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和谐发展模式”。中国和谐发展模式是由三个不同层次——和谐国内社会、和谐地区与和谐国际社会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地建构起来的,而它们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能否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建设。则需要构建相应的和谐机制。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谋求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更是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现。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我们要以新的教育观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实践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当前,学校教育脱离学生实际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学校校园生活因为唯智、唯分的盛行,而陷人了一种精神的困境:校园生活越来越枯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越来越匮乏,这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是背道而驰的.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和要求。为此,我们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生命自由”’这一育人宗旨.建立了自己特色的“主体——活动——发展”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一、模式的提出 天津市第五十九中学在探索课堂教学“教”与“学”和谐的实践中,学习研究了和平区教科室提出的“和谐教学导学式模式”,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经过几年的实验,形成了适合我校特点的“激趣一导学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以增强学生自信心为手段,以使学生获得成功、愉悦、体验为基础。 其目的是: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教师的讲授活动发生“同频共振”,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其基本模式为:即:创设和…  相似文献   

12.
和谐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以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的一种教育模式,“以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为出发点,协调学校内外教育诸因素,创设尽可能和谐完美的教育环境,以实现学生各种素质和健康个性和谐发展”,其内涵在于两个“和谐”:第一,教育要努力营造教育的和谐;第二,教育要追求受教育  相似文献   

13.
一、平等对话——分享和谐的课堂 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这对数学教学而言,就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精神交流的过程。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上走下来,与学生平等交流,构建一种充满民主和谐的课堂。  相似文献   

14.
“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的这一教育理念,已深入师生的心灵,成为学校文化和行动的准则。我们深刻认识到学校教育应该反映当今社会的共识——“促进人类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人类对健康的关注也对小学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逻辑起点。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的健康的整体性,学校应该通过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的和谐发展。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学校应该为每一个学生和教师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5.
“引导——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着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教师重在引导、激励,贵在传道、授法;学生重在参与、获取,贵在乐学、勤思。从而让学生乐学、会学,减轻学生负担,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模式的具体实施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新知导入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可分为复习准备和激趣引入两个环节。   2.新知探究阶段   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知过程的关键,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  相似文献   

16.
天津市和平区教育科学研究室进行“和谐教学”的研究,探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教育者积极地适应受教育者学的节律,在和谐的教学场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益。在探讨中,我们认为持续不断地追求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和谐性,使教与学的活动处于和谐的状态之中是和谐教学质的规定性。据此规定性,我们构建了和谐教学的基本模式——导学式教学模式。 和谐教学导学式模式是侧重于学科教学的模式,它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师生间平等、民主、融洽、和谐关系为前提,以创设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和谐教学场为…  相似文献   

17.
语文学科的性质之一就是人文性,要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就必须立足于人文性而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只有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去除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师生之间“人——物”关系,从而构建一种新型的“人——人”关系,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8.
<正>于丹老师对"和谐社会"的解读是:"它绝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一定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那"和谐课堂"又是什么样子呢?循着于丹老师的思维轨迹,笔者认为"和谐课堂"即:教师运用文本的和谐——教师科学处理教材;师生之间的和谐——教师民主对待学生;生生之间的和谐——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一、科学处理教材,是对文本本身和学生学习的尊重作为教师,要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则,正确、合理地  相似文献   

19.
在课堂教学改进行动中,我们提出了“互动式”教学的复习模式。其设计思路是:倡导师生共同配合,教学相长,促使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其教学流程是:展示目标——自我定位——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全面提高。下面谈谈“互动式”教学复习模式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0.
论教育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他们的疾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