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7 毫秒
1.
通过普查1971~1985年500hPa、700hPa天气图,发现700hPa环流形势与榆林大于或等于25mm的降水天气有较好关系,找出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2.
用逐步判别法选出预报咸阳大雾的三个前期因子:水汽压,08时500hPa兰州与西安温度差,08时700hPa银川与安康温度差,用三个因子建立判别方程,对1991年冬季大雾回报结果,准确率80%,概括率67%。  相似文献   

3.
西北区东部“1998年8月19~20日”暴雨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8月19~20日,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退退北跳的背景下,受500hPa青藏高原中尺度低涡和700hPa东西向切变线影响,甘肃、平西两省南部出现区域性暴雨,物理量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区700~100hPa是一致上升运动,最大中心在700hPa,700~300hPa为正涡度,正Q矢量涡度中心在500hPa,Q矢量散度自地面到200hPa为副合上升区,中心在500hPa,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区来自两个地方,主要部分位于青藏高原,其次是来自东侧850~700hPa。  相似文献   

4.
广汉机场秋季降水低云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编码法作降水低云预报。降水低云对飞机着陆影响很大,严重危及飞行安全。本文利用80年至89年9月、10月850hPa、700hPa、500hPa空中资料和本站的气象资料,根据多年预报经验,筛选出六个相关关系较好的因子,进行有序排列,利用六因子二八进位制关系进行编码预报降水低云。  相似文献   

5.
根据榆林地区1971—1990年各站冬半年日降水资料和历史天气图,论述了本区自然降雪的时空分布特点,多降雪期的环流背景和形成大降雪的天气条件。归纳出有利降雪500hPa影响系统四种天气型式,700hPa影响系统三种天气型式。  相似文献   

6.
利用1996年丹江口水库流域50个代表站月平均和水资料以及常规天气图资料(500hPa、700hPa、850hP及地面图)和500hPa月距平资料,地丹江口水库的异常降水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其分析结论可为今后预报水库流域一年中最后一场明显降水天气过程和做到及时收水、蓄满水库,兴利防灾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李子良 《四川气象》1998,18(3):18-19
利用1984-1992年7月和8月500hPa、700hPa、850hPa高空图和地面图及枰 气象资料,把影响我地的降水系统分为西风和太平洋高脊两类找预报因子,并预报因子采用0、1回归统计方法,对广汉地区大于10mm以上的降水进行统计预报,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分析对流层中低层500、700、800hPa标准等压面的能量场台台风暴雨落区及其增幅的关系,发现台风未来12-36小时的暴雨落区与当前500hPa层台风中心附近的高能系统相对应,特大暴雨发生前在850-700hPa层之间存在一个中尺度的对流不稳定系统与500hPa台风中心高能系统相对应。  相似文献   

9.
用济南平原的雷达回波资料和探空资料,分析了山东冰雹云回波特征和700hPa,500hPa的平均绝热含水量,得出济南周围200km内冰雹季节的700hPa,500hPa平均绝热含水量和用以确定雹云演变不同阶段的雷达回波综合参数BB值,以及该区冰雹云的判别依据和人工消雹作业的用弹量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0.
分析对流层中低层500、700、800hPa标准等压面的能量场与台风暴雨落区及其增幅的关系,发现台风未来12~36小时的暴雨落区与当前500hPa层台风中心附近的高能系统相对应,特大暴雨发生前在850~700hPa层之间存在一个中尺度的对流不稳定系统与500hPa台风中心高能系统相对应。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0-2001年6-9月份日本数值预报产品,郑州市降水实况资料及同期天气图,对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在郑州市汛期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用FSFE02,FSFE03作郑州市24h汛期降水预报效果最好的是晴雨预报;各月预报能力有差异;空报率高于漏报率。在500hPa为偏南气流的条件下,该数值产品的预报效率较高;对于两层均为偏北气流及高层低槽中空西北气流的天气系统配置预报效率也较高;若中高层均为低槽,则预报效率最低。  相似文献   

12.
利用水平平滑滤波方法对不同等压面上大尺度场的分析结果表明:在1991年7月1日—5日的暴雨过程中,从高层到低层青藏高原北部有一急流中心,急流中心位于40°N附近。和这次暴雨过程直接对应的急流中心位于29°N附近。1-5日这两个急流中心均稳定少动且中心风速比常年大。大范围降水区中的强暴雨中心和中低层的流场、风场辐合区以及扰动低压中心吻合较好。低层等压面上大中尺度系统相互作用项的区域平均值对700hPa中尺度系统发展的贡献最大。高层200hPa和中层500hPa贡献数值接近,高中低层大尺度系统相互作用项对700hPa中尺度系统发展的贡献具有同步性。  相似文献   

13.
西江流域面雨量与区域大气环流型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Lamb-Jenkinson大气环流分型方法,对西江流域1971—2015年逐日平均850 hPa和500 hPa高度场进行环流客观分型,分析流域降水天气环流型出现概率及主导环流型变化特征,探讨主导环流型对西江流域总面雨量和子流域面雨量的贡献率及环流型配置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850 hPa为西南风型、500 hPa为西风型时,流域出现降水天气的概率最大;850 hPa气旋型和500 hPa西风型对年总面雨量和各子流域面雨量的贡献率均为最大,且对东部子流域面雨量的贡献率大于西部子流域,850 hPa南风型与500 hPa反气旋型的环流配置是西部子流域秋季降水偏多的主导环流型配置;春季850 hPa气旋型与500 hPa西风型、夏季850 hPa气旋型与500 hPa西风型、秋季850 hPa南风型与500 hPa反气旋型、冬季850 hPa西南风型与500 hPa西风型的环流配置时,出现强降水天气的概率分别为18.7%,21.1%,4.0%和2.0%,即夏季最大,其次为春季,冬季最小。近45年,850 hPa气旋型、500 hPa西风型对流域年总面雨量的贡献率呈增加趋势,是西江流域面雨量呈偏多趋势的主导环流型。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雷达及NCEP 1°×1°资料,在诊断2013年4月19日河北省一次回流多相态降水过程成因的基础上,总结了降雪漏报的原因。结果表明:冀中南降水区位于700hPa切变线南侧、700 hPa西南低空急流与850 hPa东北风急流交汇处,暖湿空气在冷垫上爬升和急流的次级环流为降水提供了动力条件,低空急流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及变化可作为降水预报的重要参考。对比分析雨区和雪区的温度廓线发现:通过温度平流分析温度的垂直分布和演变比单独分析温度特性层高度对于辨别降水相态更为可靠,而雷达风廓线资料可作为识别冷暖平流进而辨别大气温度层结变化的有益补充。本次降水相态预报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是对温度垂直分布和演变判断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等,对所选取的2004—2013年共78例降水过程进行分析,将中部区域春秋季降水过程分为3个类型:低槽/切变线冷锋型、低涡(西南涡/西北涡)气旋型、低槽/切变线冷高压型。统计结果表明,中部区域春秋季降水出现概率最多的类型依次为切变线冷锋型、低槽冷锋型和西南涡类型,各天气类型的雨区移动方向均以自西向东为主,低层700 h Pa和850 h Pa多存在西南或偏南急流,水汽主要来自于孟加拉湾。分析中部区域3种主要降水类型特征及其增雨潜力区位置发现:1)低槽冷锋类型降水一般出现在500 h Pa和700 h Pa低槽前部、地面冷锋后部,多为连续性降水;其增雨潜力区主要位于500 h Pa低槽前部、700h Pa槽前和西南急流出口区的左侧,以及地面冷锋后部或锋线附近区域。2)切变线冷锋类型降水多出现在地面冷锋后部、低层切变线两侧附近;其增雨潜力区主要位于700 h Pa和850 h Pa两切变线之间且较靠近700 h Pa切变线一侧、急流出口左侧的带状区域。3)西南涡波动类型降水一般出现在低涡中心及700 h Pa暖式切变线两侧附近,降水持续时间较长;其增雨潜力区主要位于700 h Pa和850 h Pa低涡中心附近及暖式切变线北侧区域。  相似文献   

16.
设计基于GRAPES_Meso的不同试验模拟2014年3月28日-4月8日的广东前汛期降水过程,评估风廓线资料对同化和预报的影响。对资料同化后分析增量的分析表明:相比同化时仅使用自动气象站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对1000 hPa到850 hPa纬向风增量均有贡献,在850 hPa,700 hPa高度以上贡献迅速减小。应用3个试验的预报结果计算探空站、风廓线雷达站预报值与观测值的11 d均方根误差发现,同化加入风廓线雷达资料对各预报要素的改善在850 hPa高度最明显,其中风速预报误差显著降低,为0.7 m·s-1。此外,风廓线雷达资料对700 hPa风速预报有一定改善,而在925 hPa高度模拟效果反而降低。通过对2014年3月30日12:00(世界时)的个例分析发现,同化加入风廓线雷达资料的风速预报均方根误差在大雨级别以上的降水落区更大,其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天气图资料和AREM中尺度数值模式逐时预报产品,用天气学方法对2006年5月8日发生在湖北省东南部的大暴雨过程进行天气背景、动力、热力特征及潜势预报分析。分析表明:200~500hPa上贝加尔湖至四川盆地深厚的西风带低槽以及配合低槽东移的南支槽系统、脊线稳定在19°N附近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850hPa上新生的低涡是本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200hPa上高空急流右后方强烈辐散,其抽吸作用加剧了中低层的上升运动,700hPa上西南急流的稳定维持为本次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水汽。大暴雨发生在se高能舌、对流稳定度指数负值中心以及700hPa、850hPa比湿之和的湿舌的左前方。对流有效位能CAPE、风暴相对螺旋度SRH等对流参数对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有较好的潜势预报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华南前汛期大范围暴雨的合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广东1959—1982年前汛期13次大范围暴雨过程的普查分析结果,发现这些暴雨过程全部与低空急流密切相关。选取850百帕的大风核中心点为基准,计算了18—30°N,105—120°E间的合成气象场,得到两类大范围暴雨的主要特征,指出了大风核附近的气象要素与广州站5—6月多年平均状态的差别。最后,作了简短的讨论,并给出简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三门峡市回流形势下“雷打雪”天气的物理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兰 《河南气象》2014,(2):58-63
利用高空与地面观测资料、1°×1°的NCEP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回波演变特征等方面对三门峡市2013年2月3日回流形势下"雷打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和700 hPa的低槽是这次暴雪伴雷电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地面倒槽与回流冷空气的共同作用是造成此次过程对流发展旺盛的直接原因。地面温度对降水相态的变化有明显的指示意义:在降水相态转变前的1 h内的纯雨阶段,地面温度基本维持在1~2℃之间;在降水相态转变时,地面温度会降至0℃及以下;在固态及固液态混合降水期间,地面温度基本维持不变。逆温层及"上干冷、下暖湿"的垂直结构是判定此次不稳定能量强度的重要依据。雷达风廓线资料显示出此次过程中雷电活动发生在低层冷暖平流交汇处、风切变逐渐加大时,随着风速切变的稳定,以及暖平流的向上扩展,雷电活动结束。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天气、地面危险天气报、自动站加密、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2011年7月12—20日持续9 d的华北冷涡过程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涡过程降水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北部、华北和东北南部,发展阶段对流性强,多雷暴大风和冰雹,水汽来源于西南和东南气流,850 hPa上有强暖温度脊,高空急流较完整;减弱阶段以短时强降水为主,水汽来源于偏东气流;两阶段700 hPa以下为斜压,上升运动区主要位于东侧;发展阶段500 hPa为干区,南侧存在干空气侵入和θe梯度;减弱阶段整层相对湿度较大,θe锋区及不稳定度减弱。中层冷平流及中高层正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强是冷涡发展的主要因子,冷涡减弱是由低层冷平流进入冷涡中心、中层冷平流及中高层正涡度平流减弱共同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