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合并2型糖尿病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102例老年冠心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与不合并糖尿病患者比较,合并2型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压比例、最高收缩压、最高舒张压、三酰甘油、血糖、尿酸均显著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酯水平显著降低,平均冠状动脉病变处数、长病变、分叉病变和多支病变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冠状动脉病变更严重、更弥漫,平均置入支架数目多(P〈0.01),平均支架直径小而长(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代谢异常更显著,冠状动脉硬化范围更广、程度更重,多支病变、弥漫病变常见,需要介入干预的比例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老年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对比分析159例2型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糖尿病组)和193例心肌梗死不合并糖尿病患者(未合并糖尿病组)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与未合并糖尿病患者比较,糖尿病患者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增多(P〈0.05)。糖尿病组三支病变和双支病变发生率明显增高,单支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合并糖尿病组(P〈0.01)。糖尿病组左主干病变和弥漫性病变血管支数均高于未合并糖尿病组(P〈0.05和P〈0.01)。结论 中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复杂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对45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和51例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血糖、吸烟、高血压、家族史及总胆固醇(TC)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在血脂方面糖尿病组的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下降(P〈0.05)。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的多支血管病变及弥漫性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单支和双支血管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受累明显较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严重,且病变更为弥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32例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组的76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在年龄、吸烟、家族史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高血压、血脂异常在糖尿病组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的冠造结果显示,多支病变多于单支、受累血管数目较多、弥漫l生病变较多,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受累较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严重且病变更为弥漫。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造影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怀祯  刘迎午  王禹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4):2789-2790
目的:总结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方法:分析68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和68例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血脂、血尿酸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结果:糖尿病合并冠心痛患者在性别、年龄构成比、吸烟、冠心病家族史与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糖尿病组总胆田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回醇(LAL-C)水平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高血压发生率、血尿酸水平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冠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糖尿病组明显少于非糖尿病组,为13.24%,三支病变发生率为57.35%,而非糖尿病组发生率为11.27%,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双支病变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多支病变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其血脂异常为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以多支血管病变、弥漫性病变多见,且病变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痛患者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8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患者42例,为冠心痛组;46例确诊为未合并冠心病患者,为非冠心痛组;根据冠状动脉受累情况,分为1支、2支、3支病变组,并测定空腹血糖(FBS)与餐后2h血糖(PBS)水平。结果FBS水平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PBS水平冠心病组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组之间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BS水平是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但预防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还应考虑其他危险因素,控制血糖仅仅是控制大血管病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5月至2009年6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80例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在各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的多支血管病变及弥漫性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单支和双支血管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与冠心病在临床上关系十分密切,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冠脉病变较非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血管受累及多支病变比例高,病变较弥漫,心功能不全发生率高,预后较差。因此糖尿病患者尽早积极有效地控制血糖,减少危险因素的发生对冠心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金红  李靖  关怀敏 《中国综合临床》2005,21(12):1073-1074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放置术后管腔再狭窄的相关因素以及预防再狭窄发生的方法。方法实施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133例,按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无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对比分析可能与再狭窄相关的临床、支架和药物因素。结果133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33.8%。糖尿病的发病率再狭窄组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P〈0.05)。再狭窄组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的比例明显低于无再狭窄组(70.3%比88.5%,54.6%比80.2%,均为P〈0.05),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和钙离子拮抗剂服用情况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再狭窄与病变发生的部位、病变长度无关,但与病变血管的直径有关(P〈0.05);再狭窄还易发生于支架置入部分较长(P〈0.01)和支架置入部位大于1个的患者(P〈0.01);充气时间较长(P〈0.05)和病变复杂(P〈0.05)也与再狭窄的发生有关,但充气压力与再狭窄无关。结论糖尿病可能促进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术后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可能预防再狭窄发生;再狭窄与病变血管的直径有关,支架置入部分较长、支架置入部位大于1个、充气时间较长和病变复杂患者易于发生再狭窄。但充气压力与再狭窄无关。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致急性肠梗阻37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时冠脉造影情况,进一步认识糖尿病对心血管的危害及其严重性。方法25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为观察组,糖尿病病史1-15年;对同斯随机抽现32例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采用Judkins法行选择性冠脉造影,对两组患者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型病变观察组占72%,对照组占6%(P<0.01);A型病变观察组占8%,对照组占75%(P<0.01);B型病变两组分别为20%、19%、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冠脉病变多为严重、弥漫、多支、多处病变,应积极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以减少冠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接受国产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63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植入国产DES(37例患者共65处病变)或金属裸支架(BMS,26例患者共32处病变)治疗并接受临床随访9个月。记录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复发心绞痛、靶血管重建)。全部统计分析以SPSS11.5软件包进行。结果:两组患者均达到操作成功标准,未发生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在9个月的随访期间发生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差异无显著性,而国产DES组的复发心绞痛和靶血管重建方面较BMS组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国产DES对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BMS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程度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研究冠心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冠状动脉病变部位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的121例患者进行HRV分析.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造影正常组。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组,轻度及重度狭窄组。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病变组。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HRV指标显著低于造影正常组(P〈0.05);双支厦三支病变组分别与单支病变组相比,SDNN、rMSSD、PNN50、LF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三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相比只有LF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组HRV指标均显著低于轻度狭窄组(P〈0.05);右冠状动脉病变组HRV指标虽低于左冠状动脉病变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HRV下降,且与冠状动脉狭窄范围程度相关。提示冠状动脉缺血病变可导致自主神经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和介入治疗相关特点.方法:入选7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及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70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特点进行对比.结果:糖尿病组女性、高血压、血脂异常患者的比例均较非糖尿病组高.糖尿病组三支血管病变、长病变显著多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置入支架平均教均显著多于非糖尿病组患者[(1.82±0.81)vs(1.58±0.61),P<0.05];置入支架平均直径则较小[(3.18±0.56)mm vs(3.43±0.53)mm,P<0.05];支架平均长度较长[(24.04±6.67)mm vs(20.15±5.55)mm,P<0.05];两组球囊平均最大充盈压力以及最长充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较非糖尿病患者复杂,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痛患者行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选择2003-01/2003-10在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住院患者60例(合并糖尿病组)。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选择本院同期心内科住院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血压与合并糖尿病组患者相匹配的不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60例为不合并糖尿病组。采用Judkins冠状动脉造影法对合并糖尿病组和不合并糖尿病组的患者进行常规多体位照射,观察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范围及程度。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最终进入结果分析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和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各60例。①两组的病变血管分布情况相似.但合并糖尿病组右冠状动脉病变例数明显高于未合并糖尿病组(48,37例,χ^2=4.88,P&;lt;0.05)。②合并糖尿病组和未合并糖尿病组患者单支、双支、三支病变例数比较基本相似(10,17,33例;17,15,28例,P&;gt;0.05)。③两组的弥漫性病变血管数量(89/74,χ^2=0.94,P=0.33)以及平均累计支数比较无明显差异【89条,(2.38&;#177;0.85)支;74条,(2.18&;#177;0.76)支,P&;gt;0.05】。④合并糖尿病组和未合并糖尿病组患者在冠状动脉50%。74%狭窄,75%-90%狭窄,9l%狭窄至完全闭塞的血管病变程度的数量比较无明显差异(88,89,45条;71,78,47条,P&;gt;0.05)。结论:合并与不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的血管病变,除了在右冠状动脉累及数量有差异外,在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性和范围等方面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背景:已有研究认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和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风险增加。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支架内再狭窄和非靶病变进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纳入399例冠心病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n=179)和非糖尿病组(n=220),收集一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相关参数;将糖尿病组根据是否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n=66)和无再狭窄组(n=113),根据有无非靶病变快速进展分为非靶病变进展组(n=48)和非靶病变无进展组(n=131),检测支架置入3,120,210,360d的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 结果与结论: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冠状动脉支架长度更长(P=0.018),支架直径更小(P=0.002),支架置入后即刻和造影随访的最小管腔直径更小(P=0.001,尸=0),支架置入后即课和造影随访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更严重(P=o.038,P=0.004),造影随访晚期管腔丢失和再狭窄发生比例更多(P0,P=-0.097)。在糖尿病患者的亚组分析中,再狭窄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无再狭窄者更高;非靶病变进展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非靶病变未进展者更高。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和非靶病变进展的比例较高,同时血浆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可辅助预测再狭窄和非靶病变进展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男性早发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传统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和血管造影结果,对60例男性早发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PCAD组)、106例男性非早发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非PCAD组)、66例男性非冠心病患者(非冠组)的传统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危险因素分析显示,PCAD组的超重和阳性家族史的比例,显著高于非PCAD组(P〈0.01)。与非冠组比较,PCAD组与传统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PCAD组较非PCAD组的单支病变比率高(P〈0.05),冠脉造影平均积分低(P〈0.01)。结论传统危险因素与PCAD组的发病密切相关。PCAD组比非PCAD组的单支病变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合并不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早发冠心病患者临床类型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入选100例因胸痛或胸闷不适行冠状动脉造影并确诊为早发冠心病的患者。以HDL-C水平分为两个亚组,并对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分型,与100例非冠心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早发冠心病组血清HDL-C(1.07±0.27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1.16±0.26mmol/L,P〈0.05);早发冠心病患者中HDL-C低于0.9mmol/L亚组中,临床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比例高(69.2%),且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23.9%,P〈0.05)。冠状动脉为C型病变组HDL-C明显低于A、B型病变组(P〈0.05)。结论早发冠心病患者血清HDL-C水平与临床类型及冠状动脉病变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电子束CT(EBT)心脏扫描。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情况,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脉动脉病变发生的危险挂。方法:回顾分析经心脏EBT平扫厦增强扫描94倒受试者,其中糖耐量受损纽30例.糖尿病组28例,冠心病组11例,正常对照组25例。通过观察各组冠状动脉钙化发生率、冠状动脉狭窄支数和软斑数.以及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指标,进行冠状动脉病变的组间比较和危险性评估。结果:糖耐量受损组、糖尿病组、冠心痛组冠状动脉钙化发生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31),冠状动脉狭窄支数和软斑数明显增加(P〈0.001):血糖异常患 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对危险度为7.514(95%可信区阃1.885-63.77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痛患者有明显的及高度的冠状动脉病变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背景:多种分叉病变的治疗焦点仍然在于最佳置入方法是单支架置入还是双支架置入。 目的:比较双对吻挤压与即兴支架置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非随机对照前瞻性试验,于2006—08/2007—04于南京市第一医院完成。 对象:入选62例真性分叉病变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目测分支血管直径〉2.0mm)。其中32例患者接受即兴支架置入治疗,30例患者接受双对吻挤压技术治疗。 方法:主支血管及分支血管所置入支架均选用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即兴支架组主支常规置入支架,如果球囊对吻后分支仍然有大于50%残余狭窄或有影响前向血流的夹层出现则根据术者经验采取T支架、Culotte支架或Reverse crush支架术。双对吻挤压组按常规置入支架。 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支架置入后即刻及置入后6-9个月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随访终点为1年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具有可比性(P〉0.05)。冠状动脉造影测得支架置入后即刻双对吻挤压组分支血管开口部位最小管腔直径明显大于即兴支架组(P〈0.01),同时双对吻挤压组残余狭窄度显著小于即兴支架组(P〈0.01)。6-9个月造影随访结束,双对吻挤压组分支血管最小管腔直径显著大于即兴支架组(P〈0.01),残余狭窄度小于即兴支架组(P〈0.01)。即兴支架组晚期管径丢失较双对吻挤压组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住院期间两组均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1年随访期间双对吻挤压组发生1例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即兴支架组发生4例主要不良心脏事件(P〉0.05)。 结论:双对吻挤压与即兴支架置入治疗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均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由于双对吻挤压可以有效降低分支血管再狭窄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故具有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方法:对86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结果:糖尿病组冠脉造影表现为三支病变和多支多节段病变,而对照组冠脉造影表现为单支病变和双支病变;糖尿病组冠状血管的狭窄程度、血脂异常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表现为冠状血管病变弥漫、广泛、严重。  相似文献   

20.
脉压、收缩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长征  陈风  过云峰 《临床荟萃》2006,21(22):1608-161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脉压(PP)、收缩压(SBP)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性。方法选择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4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狭窄组(n=135)与非冠状动脉狭窄组(n=106)。比较冠状动脉狭窄组与非冠状动脉狭窄组以及不同病变支数患者的血压参数。分析各血压参数与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的关系,各血压参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①冠状动脉狭窄组冠状动脉狭窄评分、年龄、收缩压、脉压显著高于非冠状动脉狭窄组(P〈0.05~0.01),且年龄、冠状动脉狭窄评分、SBP、PP随着狭窄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增高,尤其以3支病变患者更为显著(P〈0.05)。而DBP低于非冠状动脉狭窄组(P〈0.05)。且随着狭窄支数的增加有逐渐降低趋势,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年龄、糖尿病史、吸烟、SBP、PP、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狭窄记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5,0.241,0.227,0.385,0.517,0.087,0.053,P〈0.05~0.01)。③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SBP、PP、年龄、糖尿病史、吸烟与冠状动脉3支病变的发生有相关性(OR分别为:1、283,1.787,1.535,1、950,1.779,P〈0.05)。④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SBP、PP、吸烟、与冠状动脉狭窄记分呈正相关(β=0.301,1.955,0.107,0.240,P〈0.05~0.01)。结论 PP、SBP增高,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发生率增加,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PP、SBP呈正相关,PP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