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国外的恶臭控制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渭恶臭,一般是多组分低浓度的混合气体。各成份之间有协同和拮抗作用。人们对恶臭的感知,随大气条件、各人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在我国的大、中城市中,许多行业、场所都会产生恶臭污染,如化工、石油、禽畜养殖、印刷、垃圾站、污水处理场等。因此,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恶臭控制标准系列,以有效地控制恶臭污染,已为刻不容缓。本文介绍了国外恶臭控制标准的类型、制定方法和原则。重点阐述了美国、日本的恶臭物质浓度控制标准、恶臭官能实验控制标准的制定方法和原则,可供各地制定恶臭控制标准时参考。 1 美国恶臭控制标准概况美国是最早致力于恶臭控制标准研究的国家。各州根据大气污染状况,已划分了许多大气污染防治地区,并分别制定了恶臭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2.
国外恶臭污染管理办法对我国管理体系构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GB 14554-19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当前我国控制恶臭污染的主要手段,该标准的制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恶臭污染造成的不利影响,但随着投诉情况的逐年增加,已无法满足当前复杂严重污染形势的需要.为了全面系统地控制恶臭污染、提高恶臭污染管理工作能力、改善整体恶臭污染形势,需要掌握我国恶臭污染情况,并借鉴国外管理经验建立我国的恶臭污染管理体系.从法律法规、控制标准和评价方法3个方面,深入研究公害法、无组织源排放标准、有组织源排放标准和技术标准、安全防护距离、气味强度范围、气味指数、投诉标准和综合因素评价法等10种国外常用的恶臭污染管理方法,分析我国恶臭污染情况和恶臭污染管理现状,并结合国内外对比分析结果指出我国恶臭污染管理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我国恶臭污染管理存在起步晚、法规标准体系不完善、环境监管手段缺乏、恶臭污染防治系统缺失以及公共宣传、教育不到位等问题.建议将恶臭污染防治与管理纳入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法规体系;筛选、开发有效的检测技术,建立科学的标准化监测技术体系,提升监管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恶臭污染评价体系,形成企业积极采取措施开展控制技术升级改造的良性循环;加强与受控方、高校等科研单位和机构的交流合作,提高制订政策的有效性和执行性;加大公共宣传和教育力度,推动恶臭污染知识普及和建立民众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3.
为了识别恶臭污染源排放特征以及了解不同行业恶臭物质排放差异,对恶臭污染排放源指纹谱指标物质进行了筛选,并依据筛选结果对6家典型恶臭排放企业进行样品采集及分析,绘制了各家企业的指纹谱图.结果表明:①通过物质嗅觉阈值与AMGE(ambient multimedia environmental goals,周围环境目标值)和RfC(reference concentration,健康风险参考浓度)对比以及结合国内外恶臭标准受控物质和现有的标准检测方法,最终确定了包括三甲胺、硫化氢、甲硫醇等典型恶臭物质在内的19种物质作为指纹谱指标物质.②依据我国现行的标准监测分析方法对19种恶臭指标物进行检测,初步得到了各家企业的恶臭物质指纹谱数据,绘制了各家企业的指纹谱图.③指纹谱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污水处理厂主要的恶臭物质是硫化氢,ρ(硫化氢)为44.566 mg/m3;涂料企业ρ(甲基乙基酮)、ρ(丁醛)和ρ(乙酸乙酯)较高,分别为39.037、28.757、27.840 mg/m3;制药企业ρ(丙醛)较高,为4.791 mg/m3;汽车和家具制造企业ρ(二甲苯)较高,分别为15.209和2.081 mg/m3.④应用分歧系数法分析不同企业指纹谱之间的相似程度,分析结果显示,分歧系数在0.331~0.809之间,不同企业之间指纹谱存在较大差异.研究显示,建立恶臭污染排放源指纹谱可进行恶臭源排放特征识别,为恶臭污染溯源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完善中国恶臭环境标准体系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恶臭污染防治事业起步较晚,现仅有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恶臭测定方法标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恶臭环境标准体系。本文将在分析国外恶臭环境标准的基础上,针对中国恶臭污染形势和标准现状,提出完善中国恶臭环境标准体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恶臭污染控制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美国、荷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恶臭污染控制标准的制定思路和管理经验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对比,分析了我国现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存在的问题,为我国的恶臭污染控制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嗅觉测定技术的进展与恶臭污染管理政策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湘中 《环境科学》1999,20(2):107-109
介绍了3种有关恶臭的测定方法及其发展趋向,即色谱质谱法(GC/MC),电子算法和嗅觉测定法,目前世界上广泛采用以臭味浓度作为恶臭污染的控制指标,嗅觉测定法是广泛接受的臭味测定方法,本文就嗅觉测定法的定义,设备及其质量控制的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并比较了欧洲、美国、溴大利亚以及香港等地区当前对于恶臭污染的将嗅觉测定法进行标准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恶臭成分、恶臭控制标准以及恶臭产生原因,针对主要恶臭源提出了控制方案,为我国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臭气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8.
国外恶臭污染研究早在五十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了,到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对恶臭的分析测试以及嗅觉标准均已建立了,但最早可以追朔到三十年中期美国就已经提出了恶臭污染问题。而我国从环境保护的观点对恶臭污染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我国的恶臭污染研究及如何进行恶臭污染防治,才能更好地适应于四化建设,更快地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笔者就此问题,提出一些争议。 1.首先要搞清我国的恶臭污染状况; 我国由于传统的耕作、积肥和施肥方式,造成农村及市郊的恶臭污染严重,特别是春,夏季污染尤为突出。近年来,由于农村的乡镇企业的迅速兴起,特别是小电镀、小造纸等都加剧了农村的恶臭污染。  相似文献   

9.
恶臭污染源环境影响评价要点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恶臭发生源的无组织与无组织排放方式及臭气成分复杂且大多属复合臭气成分的特点,重点对恶臭源的监测、组分分析方法以及源强综合评价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恶臭污染的防治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纪树满 《重庆环境科学》1999,21(2):27-28,41
恶臭污染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文章介绍了恶臭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综述了常用的恶臭物质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国内恶臭污染物优先控制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国内恶臭污染控制现状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了优先控制恶臭污染物的筛选原则和筛选方法,建立了恶臭物质的定量评估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分法对主要恶臭物质进行筛选和排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30种优先控制恶臭污染物名单。  相似文献   

12.
浑河治理的成功为国内外其它同类河流的治理提供了成功经验,而治理过程中分析得出的河流恶臭控制因子具有普遍适用性,本文就河流恶臭控制因子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川崎市对餐饮业等生活设施相关的恶臭指控事件不断增加,污染因子已超出现行规定项目的范围。为改善生活环境质量,强化现行标准,针对区域、时段及企业性质和规模,在川崎市法规中补充臭气指数标准。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化学氧化法、微生物抑制法和pH值调节法对广州某景观水体恶臭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采用pH调节法可以有效抑制水体发臭,使水体臭强度大幅降低,除臭效果最佳的pH值为8.6~9.5。运用该除臭方法进行工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短期内迅速降低水体臭强度,除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加工高硫原油恶臭污染及其控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加工高含硫原油炼厂恶臭污染现状的详细调查,在针对炼油生产的各个环节、各种工况所发生恶臭污染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治理措施,并对各种处理效果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以孝感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为例,介绍了高温蒸汽处理过程的二次污染控制工艺。结果表明:采用生物脱臭处理工艺,废气中的恶臭污染物可以达到《恶臭污染排放控制标准》(GB 14554—1993)相应排放速率限值要求;采用生化和物化相结合的废水处理工艺,出水水质可以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二级排放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7.
洛阳分公司恶臭污染调查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洛阳分公司恶臭污染源,提出了解决恶臭污染的常用方法及对洛阳分公司恶臭污染源的控制及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18.
臭气(恶臭)的测定与气味传感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气味"具有芳香(香味)和恶臭(臭味)等多种多样的特征,所以很难用同一尺度进行评价。因此,进行气味评价(量化)时,需要在明确目的的基础之上,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在此对恶臭的相关测定方法以及在企业等现场进行自主管理时使用的简易测定方法,气味传感器(恶臭测试仪)的使用事例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9.
沧州炼油厂恶臭污染与防治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炼油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易引起环境恶臭污染,通过对污染源进行治理,加强生产管理,杜绝无组织排放,实行有效监督是防止恶臭污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