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病中的阳性率及相关性。方法选择106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为观察组,90例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水平,比较两组患儿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率及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水平。结果观察组肺炎支原体IsM抗体阳性率为35.8%(38/106),对照组是14.4%(13/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5—12岁组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率较1~5岁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患儿的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是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生的危险因素,肺炎支原体感染容易诱发咳嗽变异性哮喘。两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血清学检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通过对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MP)特异性抗体IgM(抗-MP-IgM)及冷凝集试验(CAT)的检测,协助临床早期诊断MP感染,及早治疗,缩短病程。方法对154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同时作血清冷凝集试验及用μ-捕获ELISA方法检测其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IgM。结果:154例受检样品中抗-MP-IgM阳性检测结果25例(占16.2%);在26例临床诊断为MP感染的病例中,血清抗-MP-IgM和(CAT均阳性10例;MP-IgM阴性,CAT阳性4例;抗-MP-IgM的敏感性84.6%,冷凝集试验的敏感性53.8%,抗-MP-IgM敏感性较冷凝集试验高(P<0.05)。结论:临床上同时检测抗-MP-IgM和冷凝集试验可提高MP敏感的早期诊断率、然而抗-MP-IgM检测阳性率也受到患儿年龄、病程及免疫功能状态等的影响。在临床诊断中不容忽视,以免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3.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9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发病规律,提高对小儿MP肺炎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2006年2月至2008年3月间96例确诊为MP肺炎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多为学龄儿童,6~13岁占50.0%。持续发热伴刺激性咳嗽的患儿占88.54%,早期无明显阳性体征。MP痰培养阳性率低,仅为8.33%。但用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MP—IgM阳性率高(91.67%)。外周血白细胞大多正常(占77.1%),血沉(30.21%)及CRP(51.04%)都升高。胸片以一侧大片絮状阴影为多见,占总病人数的85.41%,右侧(占一侧大片阴影病人数73.2%)多于左侧,下叶多于中上叶。29例(30.2%)有肺外合并症,其中伴有渗出性胸膜炎者占31.0%,此外尚有肝损害、贫血等。所有病例用红霉素、阿奇霉素治疗效果良好,尚未发现耐药情况。结论儿童MP肺炎好发于学龄儿童,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Mp—IgM阳性率高,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慢性咳嗽患儿感染肺炎支原体的状况,为临床诊治儿童慢性咳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快速培养/药敏与间接凝集法检测慢性咳嗽患儿咽拭子和血清样本,回顾性分析376例患儿肺炎支原体培养和抗体检测结果。结果:在376例患儿中,肺炎支原体培养结果阳性率35.9%(135/376),抗体检测结果阳性率38.0%(143/376),两项联合检测总阳性率45.2%(170/376),联合检测阳性率高于单项检测,P〈O.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岁以下小儿感染百分比明显高于7岁以上少年,P〈O.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药敏报告结合耐药趋势分析报告选取合适药物治疗后,所有感染肺炎支原体的慢性咳嗽患儿症状消除并痊愈。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性别无关,以7岁以下小儿多见,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诊断水平,根据药敏报告结合药敏趋势报告选药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肺炎支原体(MP)近年来已成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自2004年~2006年我院共收治45例MP感染患儿,对45例MP感染患儿进行MP—IgM检测,并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王恒申 《临床荟萃》2010,25(15):1329-1331
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各年龄段儿童上、下呼吸道感染的较常见呼吸道病原体。肺炎支原体占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病原体的20%~40%。MP常合并肺不张、肺部大片浸润,且可引起肺外多系统并发症。目前MP的确诊仍然依据MP培养阳性结果和特异性IgM升高,但这两项检查均不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105例MP患儿的临床资料,旨在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小儿慢性咳嗽的关系。方法:对确诊的150例慢性咳嗽小儿和对照组126例小儿采用ELISA方法定性检测慢性咳嗽患儿血清中的Mp特异性IgM抗体,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50例慢性咳嗽患儿中,Mp—IgM阳性46例,阳性率30.60%,对照组126例患儿中,MPAb阳性15例,阳性率11.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p感染可能是小儿慢性咳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肺炎支原体(Mp)感染婴幼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研究结果的变化规律,探讨临床相关的诊断指标。方法收集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的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表面分化抗原 CD3、CD4、CD8的表达,利用生化仪检测血清中 IgM、IgG、IgA 的浓度;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结果肺炎支原体患儿外周血 CD3+ T 淋巴细胞、CD4+T 淋巴细胞比例、CD4+/CD8+淋巴细胞比值和免疫球蛋白 IgA、IgG 浓度低于健康儿童,免疫球蛋白 IgM 浓度高于正常儿童;低拷贝组患儿外周血 CD4+ T 淋巴细胞比例和免疫球蛋白 IgM 浓度低于高拷贝组。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免疫状态发生明显变化,T 淋巴细胞免疫功能被抑制,体液免疫功能发生一定的紊乱。  相似文献   

9.
2015年桂林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015年桂林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状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对2015年儿科门诊及儿科病区住院呼吸道感染患儿1704例肺炎支原体抗体IgM检出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2015年桂林地区呼吸道感染患儿的MP总阳性率为18.19%,女性患儿MP阳性率(22.48%)高于男性患儿(1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1岁、1~<3岁、3~<6岁、6~14岁患儿MP阳性率分别为6.25%、18.59%、25.56%、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春季、夏季、秋季、冬季MP阳性率分别为21.56%、15.29%、16.52%、18.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是导致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其感染具有性别和年龄差异。主要流行季节为春冬季节,6~14岁儿童为MP感染高危人群,应着重做好MP感染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0.
谢媛媛  李静  麦贤弟 《新医学》2006,37(10):667-668
目的:探讨血清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特异性抗体IgM滴度在判断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病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MP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双变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研究应用间接凝集试验法检测所得的血清MP-IgM的滴度与MP感染患儿病情的关系。结果:113例患儿中,轻度MP感染58例(51.3%),中度感染32例(28.3%),重度感染23例(20.4%);MP-IgM滴度1:80有19例(16.8%),滴度1:160有24例(21.2%),滴度1:320有28例(24.8%),滴度1:640有29例(25.7%),滴度1:1280有13例(11.5%)。经统计学分析血清MP-IgM的滴度与MP感染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682,P〈0.01)。结论:血清MP-IgM滴度的测定有助于判断患儿的病情,为临床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10~2011年重庆南岸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肺炎支原体(MP)的感染特点及流行规律,为MP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血清标本256例,采用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抗体(MP-IgM)检测试剂进行血清MP-IgM检测,对不同季节、年龄及性别MP感染患儿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检测MP-IgM阳性78例,阳性率为30.5%。MP阳性患儿中,39.7%(31/78)为4~7岁的学龄前儿童,不同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具有季节性差异,秋冬季感染率最高。MP感染的临床诊断主要为大叶性肺炎和节段性肺炎28例(35.9%)、间质性肺炎23例(29.5%)。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56.4%)、咳嗽(98.5%)、喘息(35.9%)、气促(67.7%)等,但肺部体征不明显。结论 MP感染是重庆南岸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因之一,其感染率有增高趋势,临床需加强对MP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427例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瑾  袁艺  陈燕  孙春荣  崔小岱 《临床荟萃》2010,25(10):854-856
目的 分析我院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状况.探讨近年来MP感染在下呼吸道感染儿童中的流行规律.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427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鼻咽深部分泌物、肺泡灌洗液及咽拭子MP D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MP IgM.结果 427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MP DNA阳性206例(48.2%),MP DNA含量5.01×102~3.66×107copies/ml.≤3岁(211例)、>3~6岁(73例)和>6岁(143例)组MP感染阳性分别为55例(26.1%)、43例(58.9%)和108例(75.5%);MP DNA阳性患儿中肺炎患儿94.2%(194/206).MP全年每月阳性率>29.2%,秋冬季感染呈现高峰(阳性率>60.0%).实时定量PCR与ELISA检测法结果一致性良好(Kappa=0.798.P<0.05).结论 MP是近年来住院惠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下呼吸道感染尤其是肺炎中感染率较高;随年龄增长阳性检出率逐渐上升;感染与季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合并肺炎链球菌(SP)性肺炎与单纯MP体液免疫功能及胸部CT表现的差异。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肺炎患儿70例,其中MP感染46例,MP合并SP感染24例,通过检测患儿机体体液免疫指标和观察CT表现,分析两种不同感染类型患儿体液免疫和CT表现间的差异。结果 在病灶分布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P组比较,MP合并SP组支气管血管束增厚、支气管壁增厚、网状影、磨玻璃影和扇形薄片影等影像征象发生率较低,实变影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合并SP组胸腔积液厚度较厚、淋巴结最大横径较大(P<0.05);两组患儿IgA、IgG、IgM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SP感染相比,MP合并SP感染引起的小儿肺炎体液免疫功能紊乱差异不明显,但在CT影像征象上差异较大,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影响病情程度的因素,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早期诊断和病情程度评估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6年3月~2018年3月医院儿科收治的15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记录患儿性别、年龄、临床特征、感染疾病类型、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根据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重症标准和患儿病情程度分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重症组(62例)和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轻症组(94例),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156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中,年龄最小2月,最大14岁;142例发热患儿中,以不规则热或弛张热为主,其中以高热或超高热常见,103例患儿热程为1~7 d,39例患儿热程为8~14 d;咳嗽106例,多为阵咳及干咳;98例患儿查体闻及细湿啰音;148例患儿胸片检查示胸部有炎症表现。实验室检查情况比较,重症组患儿与轻症组在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是小儿支原体肺炎病情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小儿支原体肺炎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存在过度炎症反应,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的升高程度是疾病加重的危险因素,可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咳嗽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金标免疫斑点法,对96例慢性咳嗽患儿(咳嗽组)及50例健康儿童(健康组)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检测.结果:咳嗽组MP-IgM阳性50例,阳性率52.0%,以3~6岁组阳性率最高(74.2%).健康组阳性4例,阳性率8%,两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MP感染与小儿慢性咳嗽关系密切,在对慢性咳嗽患儿寻找病因时,应常规进行MP-IgM检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在呼吸道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呼吸系统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早期诊断。方法采用肺炎支原体快速液体培养法对320例临床拟诊为呼吸道感染患儿咽拭子及340例呼吸道感染的成人痰及咽拭子进行培养,并对32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作血清冷凝集试验及血清特异性抗体IgG检测。对检测结果和临床诊断进行分析。结果患儿肺炎支原体快速液体培养法阳性157例,阳性率49.1%;成人呼吸道感染咽拭子阳性112例,阳性率为32.9%,痰阳性28例,阳性率为8.2%;血清肺炎支原体IgG抗体阳性率为62.8%(201/320),冷凝集试验阳性率为35.6%(114/320)。结论肺炎支原体快速液体培养法快速、简便、敏感、特异,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适合基层实验室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慢性咳嗽儿童百日咳感染情况,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3年1-6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就诊的14岁以下、咳嗽时间持续在3周以上病例进行百日咳抗体检测,了解其感染百日咳情况。结果 共调查慢性咳嗽病例127例,百日咳感染病例(PT-IgG100 U/ml)27例,其中未满1岁的婴儿21例(占77.8%)。27例百日咳感染病例中,16例(59.3%)出现发热,体温37.9~40 ℃。百日咳感染病例与非感染病例出现发热、阵发咳嗽、咳痰、青紫、鸡鸣回声、憋气等症状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两组中出现肺炎表现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4), 27例感染病例放射检查均有肺炎表现;咳嗽持续时间越长,百日咳感染率越高,存在线性递增趋势(趋势2=5.354,P=0.021)。结论 百日咳是引起儿童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之一,非典型症状病例的存在,提示慢性咳嗽持续时间长的患儿应进一步加强百日咳的排查。  相似文献   

18.
陈彩凤  李薇  黄柏枝 《新医学》2009,40(7):439-441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频率分布。方法:对101例慢性咳嗽患儿进行病因调查,并对其中获得明确诊断的病因进行数理分析。结果与结论:101例中,明确诊断82例90例次,其中仅1种病因76例,2种病因4例,3种病因2例,疑似诊断17例(16.8%),病因未明2例(2.0%)。确诊的82例中,主要病因有气管支气管异物,肺炎,咳嗽变异型哮喘或哮喘,鼻后滴流综合征和上呼吸道感染,其病因频率分别为26%、21%、18%、10%、7%。其中1岁以下患儿的病因以肺炎居多(8例次,占67%);1~3岁患儿的病因以气管支气管异物居多(15例次,占54%);大于3岁患儿的病因以咳嗽变异型哮喘或哮喘居多(13例次,占26%)。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复杂,不同的年龄段患儿的慢性咳嗽病因分布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与红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疗效比较,做出比较分析的结论。方法212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对照组92例,治疗组给予阿奇霉素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红霉素静脉滴注治疗,对两组疗效做出数据统计对比。结果应用阿奇霉素组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咳嗽好转的时间,都比对照组为少,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效果比红霉素更为显著,而且副作用小,安全、经济,治疗过程和方法简便,可作为儿童支原体肺炎治疗的药物首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关系。方法儿童哮喘专科门诊及住院哮喘发作期患儿193例(哮喘组)及同期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患儿213例(对照组),采用MP被动冷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结果哮喘组MP-Ab阳性93例,阳性率48.2%;对照组阳性53例,阳性率25.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MP感染与儿童哮喘关系密切,MP导致呼吸道慢性炎症,进而改变呼吸道高反应性是最根本的机制。对哮喘发作期的患儿要考虑MP感染可能,应常规行MP-Ab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