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边际建筑创作实践——以四川省风景区游人中心设计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喆  戴宇 《规划师》2006,22(9):27-29
游人中心作为边际建筑的一种类型,具有典型的边际特征,它既为风景旅游提供了必要的服务,又弱化了人工环境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成功实现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的建筑风貌.峨眉山游人中心和剑门关游人中心的设计既体现了传统风景的边际文化特色,也成功运用了风景区传统的、本土的设计理念,吸收了本土的建筑形制特点.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世人将峨眉山视为精神寄托.峨眉山也因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与优美的自然风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年前,如恩设计研究室蠃得国际知名烈酒和葡萄酒集团保乐力加威士忌酒厂设计竞赛,为其打造在中国的首座麦芽威士忌酒厂,即叠川麦芽威士忌酒厂,希望通过永恒的建筑来传承峨眉山的物质与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正>依托峨眉山周边宗教文化底蕴,强化"净心养神、修身养性"为文化主线,通过对项目周边古迹、传统建筑及文化的研究,将建筑与环境、传统与现代融合,再现禅意生活与古镇巷景院落。1地域文化柳江古镇肇始于南宋十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四川十大古镇之一。古镇东依峨眉山,南靠瓦屋山,西接玉屏山,杨村河、花溪河穿镇而过。这里有川西风情的吊脚楼、中西合璧的曾家大院。访古寻悠水码头、川西民居汇老街,靠山、依水、人居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烟  相似文献   

4.
回归现场—峨眉山温泉度假区规划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乔 《新建筑》2000,(5):35-36
峨眉山温泉度假区的开发,强调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同步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并根据场地的地形、地貌塑造既与峨眉山风景名胜区大环境相协调又不失度假区独特品质的整体风格。  相似文献   

5.
肖遥 《古建园林技术》2020,(149):79-82转下期
峨眉山作为四大名山之一,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整体,是中国名山风景区景观理法的典型代表。以峨眉山为切入点,对名山自然意境与人文景观结合的理景方式进行研究 。从自然意境的视角探讨峨眉山的历史沿革。并从空间营造与鉴赏指引两个方面,分析寺庵择址、朝向、尺度形态、庭院环境塑造意境,题名、题对、诗文、民间传说引导意境认知的过程。提取并总结了峨眉山寺庵空间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的特征与具体方法,对名山风景区景观理法研究具有支持意义。  相似文献   

6.
肖遥 《古建园林技术》2020,(150):10-11转16
峨眉山作为四大名山之一,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整体,是中国名山风景区景观理法的典型代表。以峨眉山为切入点,对名山自然意境与人文景观结合的理景方式进行研究 。从自然意境的视角探讨峨眉山的历史沿革。并从空间营造与鉴赏指引两个方面,分析寺庵择址、朝向、尺度形态、庭院环境塑造意境,题名、题对、诗文、民间传说引导意境认知的过程。提取并总结了峨眉山寺庵空间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的特征与具体方法,对名山风景区景观理法研究具有支持意义。  相似文献   

7.
依托峨眉山周边宗教文化底蕴,强化“净心养神、修身养性”为文化主线,通过对项目周边古迹、传统建筑及文化的研究,将建筑与环境、传统与现代融合,再现禅意生活与古镇巷景院落. 1 地域文化 柳江古镇肇-于南宋十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四川十大古镇之一.古镇东依峨眉山,南靠瓦屋山,西接玉屏山,杨村河、花溪河穿镇而过.这里有川西风情的吊脚楼、中西合璧的曾家大院.访古寻悠水码头、川西民居汇老街,靠山、依水、人居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烟雨水墨画.近年来,游客对古镇休闲旅游的青睐和热衷,使得柳江古镇的旅游空间扩容成为必然,因此,“大峨眉”国际旅游区柳江古镇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峨眉山发展(控股)责任有限公司办公楼外立面改造设计为例,从建筑符号学视角探讨办公楼外立面改造设计"隐喻"的重要意义。结合了当代新办公理念与模式对建筑空间的需求转变,重新审视国内外对于办公建筑外立面更新的设计方法,为地域性建筑隐喻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讨论峨眉山酒店建筑的空间现象,从场地设计和建筑设计两个方面去研究空间的艺术特征,从场地的物质地形和场所精神进行讨论,针对建筑本体展开论述,以单体构筑物和成为地景本身两种酒店建筑空间类型进行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0.
史俊燕  武建林 《山西建筑》2012,38(18):24-25
基于峨眉山大庙飞来殿古建筑文化、佛道共存、风水文化与峨眉山景区其他景点形成了互补,对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指出在峨眉山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形势下,应该充分利用大庙飞来殿的资源优势,以拜佛问道、古建筑观光为主题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使其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从而更好地宣传了古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1.
峨眉山古建筑防火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所在地。峨眉山自晋代开始修建寺庙至清代前后 ,全山共建大小寺庙 170多座。但人世沧桑 ,山河变异 ,许多寺庙几度兴废 ,至今仅存 2 6座寺庙 ,不少寺庙曾多次毁于火灾。因此 ,加强对峨眉山古建筑寺庙的防火管理 ,保护好古建筑寺庙不受火灾的侵害 ,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针对古建筑火灾危险性 ,切实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确保古建筑的消防安全 ,利在当代 ,功在千秋。笔者对峨眉山古建筑防火工作做一些探讨。1 峨眉山古建筑寺庙防火工作现状(1)古建筑寺庙耐火…  相似文献   

12.
佛教文化与中国名胜园林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庆洲  吴锦江 《中国园林》2007,23(10):73-77
探讨了佛教文化对中国山水名胜景观、城市名胜景观和园林艺术景观的影响,提出2个观点:(1)佛教文化为山水名胜景观添彩,以佛教四大名山之五台山、峨眉山以及乐山大佛的建设为例进行论述;(2)佛教建筑为城市名胜景观增色,分别从历史上佛教建筑对城市景观的贡献以及现代城市中佛塔对城市景观的重要作用2个方面说明这一观点。还从佛教建筑成为园林景观的构图中心或视线焦点、佛教建筑构成园林名胜景观、以园林展示佛国世界图式、佛教寺庙的园林化4个方面论述了佛教文化与园林艺术景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鲍大忠  游桂芝 《矿产勘查》2020,11(8):1664-1670
水城龙场锐钛矿属与峨眉山玄武岩有关的低温热液沉积残坡积型矿床。通过收集、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水城县龙场锐钛矿普查资料,矿体主要赋存在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第三旋回顶部的强蚀变玄武岩中;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共圈定2个矿体,矿体厚1. 00~10. 00 m,均厚4. 04 m; Ti O2品位为6. 50%~8. 12%,平均品位6. 95%,333类Ti O2资源量57.20万t;矿石具细粒、微粒、微晶结构;土状、杏仁状、块状、网脉状构造;工业类型以锐钛矿为主,分布率为93. 97%。主要为高钛峨眉山玄武岩喷发至地表,含钛矿物在低温、低压、弱碱环境下原地富集再经过风化淋滤作用形成的锐钛矿。本成果为今后在峨眉山玄武岩风化壳残坡积物内寻找钛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海涛 《城乡建设》2005,(10):14-17
9月中旬,本刊记者随建设部联合采访组专程赶往峨眉山,采访峨眉山管委会党委书记马元祝.峨眉山雄奇秀丽,山上,有碍景观的设施早已经拆除;山下,穿西服、打领带的经营户笑容可掬,摊前摆放着峨眉山管委会签发的景区经营资格证、营业执照,让游客买着放心.眼前的一切,令记者惊叹:这就是原来的峨眉山吗?  相似文献   

15.
峨眉山游人中心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4月设计,本人是方案设计主持人,方案构思者。建筑用地面积为1380m2,总建筑面积为1838m2。游人中心拟建于峨眉山报国寺东南面的一块不规则梯形斜坡草地上。地势北高南低,高差7m左右。方案设计是在尽量保持其原有地貌、保持风景区整体环境,尽量少动土方的原则下去精心营造空间和构思造型。使最终所形成的建筑与地形密切吻合,犹如镶嵌在山坡上一般最终又成为山坡的一部分。两片斜屋面也刻意设计成植被屋面,权当因建造而失去绿地的一种补偿和完善,并巧妙地成为周围绿地的延伸,又几乎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景点周围的原有风貌。主入口前沿设有一…  相似文献   

16.
建筑物理环境包括建筑的声环境、光环境与热环境,建筑物理环境直接影响到建筑的舒适性。当前建筑物理的研究与发展日益深入,建筑物理环境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对建筑设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对建筑物理环境进行分析,对建筑物理环境要求进行了探究,以期为建筑设计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建筑是历史文脉的一种延续 ,建筑与环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建筑设计离不开环境 ,环境需要建筑来点缀 ,使环境与建筑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8.
王功  赵鸣 《古建园林技术》2012,(1):24-26,51,I0001
建筑的营造离不开周边环境这一背景,其构思与布局和环境密不可分。因此,建筑立基与园林立基一样,是在相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环境不同则建筑的布局与形式各异。山地建筑这一类特殊的建筑形式对于环境的关注度更高,更加强调与环境的融合,而非建筑  相似文献   

19.
从场所理论的角度研究了峨眉山白龙洞景区人文资源再利用的问题。从遗产地场所特征入手,考查和挖掘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传说。在充分尊重遗产地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恢复文化原生环境以及为其注入新的文化活力的场所建构方法。通过人们对景区场所精神的感知与认同,进一步对景区场所精神的营造进行了阐释,论述了如何运用地形、地貌以及光、水、石等场地特征突现遗产地的人文精神。从而为峨眉山白龙洞景区人文资源的再利用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邢海霞 《山西建筑》2007,33(31):52-53
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单体建筑与群体建筑的关系及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以寻找建筑与环境内在的关联性,从而处理好空间环境因素在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