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相互作用建构实在论是结构实在论中的一员。相互作用是结构的动力学成因,曲率模型是量子力学理论结构的具体化。"现象实体"、"曲率模型"是科学哲学与量子力学中现有矛盾协调统一的纽带。  相似文献   

2.
在物理学发展的量子革命中科学家们提出的量子理论认为我们不可能获得关于粒子的确切知识.因此,有些科学哲学家相信对量子力学的非实在论解释是惟一合理的选择,并因而向科学实在论提出质疑.本篇文章从玻爱之争、测不准原理和可观察性三个方面对反实在论的论证进行了分析,证明量子力学接受实在论的解释同时也是最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充分肯定了新创的量子力学曲率解释的优点,赞扬改进后的“相互作用实在论”,解决了不可知论的疑难。重点强调了直觉图像思维模式对于理解量子物理学和对于科学创造的启发性功能,并用多元主义方法论的观点,分析了几种典型的量子力学解释,表明它们各有独特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关系实在论的认识论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系实在论是基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成就而建构的一种新的存在理论。这里的关系概念来源于相对论的参照系概念和量子力学的量子测量。关系概念的根基在于主体与世界的原初关系。文章将通过主体性的视角,探索从认识论进路阐述和论证关系实在论的先验基础。  相似文献   

5.
论爱因斯坦的科学实在论思想●赵树峰韩艳一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长期科研活动基础上,坚持实在论的立场,认为任何科学理论(包括量子力学)都是对客观实在的描述。这种实在论的立场成为爱因斯坦构建自己科学理论体系的前提。他以此为出发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动用理论思维...  相似文献   

6.
充分肯定了新创的量子力学曲率解释的优点,赞扬改进后的"相互作用实在论",解决了不可知论的疑难.重点强调了直觉图像思维模式对于理解量子物理学和对于科学创造的启发性功能,并用多元主义方法论的观点,分析了几种典型的量子力学解释,表明它们各有独特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是众所关注的一个焦点。实用主义存在于这一论争的思想氛围中,自然不能不受到这一氛围的强烈影响。本文按历史顺序阐述了从古典实用主义者到新实用主义者对“实在”的各种看法,并梳理这一论争在实用主义内部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波普尔的实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来说,实在论的含义比较模糊,但实在能通过真理、可检验性等概念在语义学中得到严格的规定。波普尔并没有很好地理解塔尔斯基的真理定义和语义学方法,他的第三世界理论建立在一些语义学概念的误用之上。实际上,从波普尔确认的哲学前提出发,语义学要求他应该是“内部实在论”者,而形而上学实在论却是他所信奉的先验教条。  相似文献   

9.
在关于可能世界的解释理论中,实在论以克里普克为代表的温和实在论和以大卫·刘易斯为代表的(极端)模态实在论为代表.学界普遍接受克里普克的解释,而拒斥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并称之为极端实在论.通过对两种理论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种实在论在本质上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可能世界来自于我们的直观.在跨界同一问题的回答上,他们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两种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对可能世界的理解不同.克里普克指出可能世界就是“可能的状态或历史”这种观念,刘易斯在此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步,提出了“可能的状态或历史”这种认识的来源.所以,对可能世界的认识程度的不同导致了克里普克与刘易斯在可能世界实在论上的差异.相较于克里普克的理论,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更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0.
模态逻辑研究的模型是集合论的结构,所以人们可以把模态逻辑的模型论看作是集合论的一个分支。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哲学问题:在模型论中所研究的集合论结构和任何一种客观性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我们凭什么能够解释这些结构的研究能够产生出关于模态逻辑原理和推理的真正洞见?对这类问题的回答是由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提供的。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彭加勒被视为约定主义者,然而,这一观念有理由受到质疑。因为,通过进一步研究可以看到,除“约定主义”之外,彭加勒科学哲学中还包含有“关系实在论”、“多元主义”、“整体论”及“马赫主义”等丰富的思想。因此用“结构实在论”来概括彭加勒的科学哲学比用“约定主义”或“经验约定论”更合适。  相似文献   

12.
西方形而上学整体演进的理论视域下,实在一词具有核心性价值。当代实在论、反实在论思想的特定形态,是由哲学传统中不同形态的本体论,经过认识论的过渡,最终转向语言从而生成的。这为西方形而上学发展脉络的明晰提供了关键支撑。代表不同哲学发展阶段具体形态的实在论思想,定会引发与之对应的反实在论。这种构成各个阶段的形而上学主题的方式,应被视为“实在—反实在”哲学范式。西方形而上学的整体发展在这一独特视角下呈现为二者具体理论形态之演进。戴维森、达米特的实在论、反实在论之争是以此为理论渊源,基于现代逻辑、当代意义理论的新进展所形成的西方哲学后语言转向的新产物。继弗雷格、维特根斯坦之后,戴维森、达米特开启的基于意义与真的实在问题之争,决定了各类不同程度、形态的实在论观点所坚守的共同理论底线。这一理论临界点和论争焦点就是是否坚持二值原则。  相似文献   

13.
美国批判的实在论产生于1920年,它是以七位哲学家的合作著作《批判的实在论论文集》为标志的。本文拟对这一流派的基本观点(认识本性与真理问题,本体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近代实在论思想大致开始于本世纪初,它主要是在反对新黑格尔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早期实在论者(摩尔、罗素)主张,常识的自明性是不容置疑的,哲学方法应当是对语言的分析方法;提出以“感觉材料”的总和来代替“物质对象”的概念,把物质和意识都看作是逻辑的结构,认为理念(共相)与物理对象一样是实在的。后来,  相似文献   

14.
对实在概念的误用是当前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不休的主要原因。人们常把实在概念和实体概念相混淆,然而,前者是-个认识论概念,后者是一个本体论概念。仔细分辨这两个概念,那么就可以找到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争论的症结所在。实际上,二者争论的根潭来自于休谟问题,只有解决体谟问题才能确立科学实在论。从现代逻辑和语言哲学看,休谟问题是可消解的,而科学实在论正是在科学现实基础上得以成立。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形而上学实在论把自然物体作为研究对象,在本体论上提出了独立性论题,认识论上则引申出"无知原理"和"错误原理"。对非独立性实体的考察可以表明,传统实在论的本体论论题和认识论原理都是不适用的。因此,如果要建立一种实在论来说明我们的生活世界,我们只能接受一种弱意义上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以来,科学实在论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哲学发展中最有前途的哲学流派,郭贵春先生近期的一系列论著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了全面阐述,对其逻辑框架进行了系统建构,对其发展脉络进行了清晰梳理,对其未来走向进行了前瞻性预测。透过这些论著发现,科学实在论在理论形态上表现出“强一元论”的基本特征。其中,这种“强一元论”特征的横向展开,形成了科学实在论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逻辑框架;这种“强一元论”特征的纵向演化,构成了科学实在论的发展脉络;这种“强一元论”特征的进一步升华,表现为语境论在科学实在论中渗透和发展的必然走势。  相似文献   

17.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取消了摹状词的指称功能,只保留专名的指称功能,由此罗素从柏拉图和梅农的共相实在论转向殊相实在论.在罗素把亲知作为专名的重要特征之后,他把普通专名当作缩略的摹状词,只保留自我中心指示词的专名地位,并由此转向主观经验论甚至唯我论.斯特劳森从日常语言学派的立场出发,批评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从而坚守殊相实在论的阵地.蒯因从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存在是约束变项的值”,由此进入多元实在论.  相似文献   

18.
胡塞尔称自己的哲学为“超越论的观念论”,这使得当代实在论者将其视为重要批评对象,他们主张,胡塞尔哲学因为其超越论的立场而错失超越本身。胡塞尔关于实在论—观念论的讨论是借助“内在—超越”概念展开的,他区分了两组内在—超越概念,这两组概念通过与两个意识概念的对应,同构造的两个基本范式联系起来,这样,实在论—观念论之争就落实在这两个基本范式的有效性问题上。正是从这个方向上,胡塞尔有效地辩护了超越论的观念论与自然的实在论的可兼容性,从而证明,他的超越论的观念论并未错失超越本身。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实在论在逻辑经验主义之后成为科学哲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而科学实在论本身的发展又呈现出前后明显不同的两个阶段,这中间有一个转向的过程,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在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历史背景下,分析了科学实在论转向中的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三种倾向,指出这种转向的实质一方面是为了抵御来自反实在论的攻击,另一方面也是适应当代科学哲学整体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从转向后的科学实在论者对待真理的态度来看,这种转向至少目前很难将科学实在论引上成功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科学哲学的研究发生了历史学转向,关于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争论,成为科学哲学发展中最激烈持久且最令人注目的争论之一。目前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虽存在对立,但它们之间对立的形势正在趋于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