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膜假性黏液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总结18例腹膜假性黏液瘤的CT表现特点,并结合病理进行分析。结果: CT影像主要表现为腹、盆腔内实质脏器边缘的扇贝形压迹 16 例;腹、盆腔内多房黏液性团块13 例 :大小多为0.5~8cm;团块内水样均匀密度,多发线样分隔影,分隔囊壁较薄9 例,增强扫描后分隔可见强化 ,2例可见分隔囊壁厚薄不均,但未见明确软组织结节影突入,3例黏液性团块囊壁可见散在钙化 ; 8例合并有网膜、肠系膜增厚,呈网饼状或种植性团块状改变 ; 2例出现肝脏内浸润性病灶 ; 3 例可显示原发病灶; 3 例表现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6 例合并有腹水,1 例伴发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和下胸壁胸膜肥厚。 结论: CT 检查对腹膜假性黏液瘤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关键词】 腹膜假黏液瘤 ;临床病理学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膜假性粘液瘤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选取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膜假性粘液瘤8例,全部病例术前均行腹部CT平扫和增强检查;回顾分析其CT影像表现。结果 (1)典型CT表现:8例均出现腹、盆腔脏器扇贝形压迹;7例表现为腹腔、盆腔脏器周边的分房粘液团块,可多发或单发;单发/多发者其内密度均匀,CT值略高于水,增强后边缘性强化;囊壁厚度一致或不均。(2)不典型CT表现:3例可显示原发病灶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5例合并有网膜、肠系膜浸润性改变。7例合并有腹水;2例合并钙化。对于不典型CT表现,在CT征象上与其它非粘液癌性腹膜炎相仿,也较难鉴别。结论 CT检查对腹膜假性粘液瘤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膜假性黏液瘤(PMP)的CT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与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地分析经手术、病理及穿刺证实的10例PMPCT表现。结果(1)10例均可见腹、盆腔脏器扇贝样压迹,其中8例表现典型的扇贝样压迹,2例肝脾实质脏器周围仅见轻微压迹;7例有肠系膜浸润性改变;8例见腹、盆腔内分房粘液团块,其中2例腹壁皮下可见黏液样低密度团块;6例伴有腹水,1例合并钙化。结论腹、盆腔脏器扇贝样压迹、分房黏液性团块是PMP的CT影像特征,CT检查对PMP有重要的诊断价值。CT检查可作为PMP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膜假性黏液瘤的MSCT表现,提高对本病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腹膜假性黏液瘤CT表现。结果本组患者均为腹腔内弥漫性病变,CT表现为胶冻样腹水伴有分隔囊性包块,肝脾表面扇贝形压迹,肠管受压移位,腹膜外囊性包块,腹膜、大小网膜弥漫性不规则增厚;增强病变的边缘、系膜、腹膜轻度强化。结论 MSCT检查是诊断腹膜假性黏液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和MRI对盆腔腹膜外间隙囊性畸胎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盆腔腹膜外间隙囊性畸胎瘤的CT/MRI表现特征,着重观察病灶大小、密度/信号、边缘、强化特征,肿块所在的解剖部位及其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等.结果 4例均可见直肠受压移位,3例髂血管受压移位,2例肿块到达皮下或与臀部形成窦道.良性囊性畸胎瘤3例,恶性1例.CT表现为形态规则或不规则,边界清楚,液性或混杂密度,内可见脂肪、软组织、钙化及条形分隔,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呈不均匀中度强化;MRI表现为形态规则或不规则,边界清楚,液性或混杂信号,内可见出血、钙化及条状分隔.结论 CT/MRI能对盆腔腹膜外间隙囊性畸胎瘤做出准确的定位诊断,并能进行一定程度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6.
    
林婷婷  董江宁  韦炜 《安徽医学》2012,33(11):1523-1526
目的探讨胰腺常见囊性病变的CT表现特征。方法结合临床病史及病理类型,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3月间共31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的CT影像资料,其中包括假性囊肿14例,真性囊肿2例,浆液性囊腺瘤4例,黏液性囊腺瘤4例,黏液性囊腺癌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3例,胰腺癌2例1例伴明显液化坏死,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胰腺假性囊肿12例发生于胰周,2例发生于胰腺实质内,呈圆形或椭圆形囊状低密度影;真性囊肿2例均发生于胰腺实质内,呈多囊状改变;囊腺瘤8例均位于胰腺体尾部,浆液性呈类圆形囊状低密度影,黏液性囊较大,可见条状分隔及斑点状钙化影;黏液性囊腺癌2例位于胰体部,可见壁结节;实性假乳头状瘤2例位于胰腺体部,1例位于胰尾,均以囊性成分为主,边缘可见条片状软组织密度影及斑点状钙化影;胰腺癌2例,1例位于胰头部,坏死囊变区内见索条状软组织成分,1例位于胰颈部。结论胰腺囊性病变的CT表现有很多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征性表现,多层螺旋CT(MSCT)可以显示病变内部的细微结构,对胰腺囊性病变的有较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吴志涛  黄洪磊  黄兴  范峥荣 《中外医疗》2012,31(18):178-179
目的总结腹膜假性粘液瘤的CT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就诊的11例经病理手术确诊为腹膜假性粘液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CT影像图表现为腹、盆腔粘液团块,9例为肝、脾、肠系膜等腹、盆腔脏器的扇贝形压迹,7例患者合并腹水和肠系膜浸润性改变,5例患者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PMP的CT影像上表现出部分相互重叠、腹、盆腔内粘液团块、内脏器表面扇贝形压迹是PMP的重要诊断依据,临床上也可结合病理进行确诊。  相似文献   

8.
腹膜假性粘液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吉平  薛晨晖  刘立恒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6):96-97,F0003
目的总结腹膜假性粘液瘤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膜假性粘液瘤10例,术前均行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回顾分析其CT影像表现。结果10例出现腹盆腔脏器扇贝样压迹;9例表现为腹腔、盆腔脏器周边的分房粘液团块,可单发或多发,囊内密度均匀,CT值略高于水,增强后边缘强化;5例显现原发肿块,6例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7例合并有网膜、肠系膜浸润,出现网膜饼状改变,5例有腹水;3例合并钙化。结论腹膜假性粘液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充分认识其CT征象,有利于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膜假性黏液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 2017-03 ~ 2018-11 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13 例腹膜假性黏液瘤病人,分析其声像图特点及临床特征。结果: 腹膜假性黏液瘤 病人的声像图均可探及腹腔、盆腔及肝脾周围大量液性暗区,液性暗区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囊泡,内见密集点状、 条状分隔带,用探头轻轻冲击腹部可见飘动,呈特征性“礼花样”改变。结论: 腹膜假性黏液瘤的超声表现有其 特征性,利用这些特征诊断腹膜假性黏液瘤安全、有效、诊断准确率高,可作为腹膜假性黏液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儿童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淋巴管瘤64例,其中54例行彩超检查,22例行CT平扫,16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 超声检查:36例表现为囊壁有完整光滑的线形回声,类圆形,其内无或少量分隔,内为无回声区;5例继发出血者囊内可见点状回声,转换体位有点状回声浮动;13例瘤体表面覆有增厚的强回声,断面呈海绵状、网格状或蜂窝状.CT检查,11例表现为类圆形囊性包块,可见囊壁;囊壁厚1~2 mm,瘤内呈均匀低密度,CT值为-6~24 Hu,无或有少量分隔;3例出血者有分层征(液~液面),8例病灶边界不清,呈密度较均匀的软组织块影,瘤内可见分隔,CT值在35 Hu左右;CT增强者:增强前后瘤内密度无强化,囊壁和分隔可轻度增强.结论 淋巴管瘤是儿童常见的良性肿瘤,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囊性淋巴管瘤超声和CT根据其特征均能得以诊断,但超声简单易行,无损伤宜首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腹膜假性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的MRI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MP 3例,结合文献对其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例出现腹盆腔脏器扇贝样压迹,腹腔、盆腔脏器周边多发长T1长T2信号分房黏液团块,合并有网膜、肠系膜浸润,出现网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腺囊变的CT的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症实的75例胰腺囊性病变的CT表现。结果胰腺假性囊肿38例,平扫为囊状水样密度影,增强扫描,囊壁轻度强化,内无分隔;胰腺脓肿22例,平扫为类圆形液性密度,内见小气泡影;胰腺囊腺瘤11例,平扫为类圆形的水样或肌肉样密度影,增强扫描囊壁分隔及壁结节呈不规则强化;胰腺囊腺癌4例,平扫呈囊状水样密度及壁结节,其内有分隔,增强扫描囊壁、壁结节及分隔可见不规则明显强化。结论 CT能显示病变本身和胰腺及胰周形态学改变,有助于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8,(2):186-188
目的:探讨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多层螺旋CT(MSCT)的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9例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患者的MSCT影像学特点,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例位于右侧髂窝内;12例位于右下腹盲肠内侧,近段与盲肠相连,远端游离;1例肿瘤巨大,占据整个腹盆腔;1例原发灶破裂,形成腹腔假性黏液瘤。阑尾腔增宽,大小不一,病灶长径3~43 cm、短径1~23 cm;12例病灶呈圆形、椭圆形或长茄子状单房囊性改变,6例呈多房分隔样囊性改变,其中3例呈囊实性;囊壁厚度3~15 mm,5例囊壁见斑点状或条形钙化,4例病灶周围有炎症反应;增强扫描囊壁、分隔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内容物未见强化。结论: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在MSCT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及MPR重建对腹膜腔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活检及手术等病理证实的腹膜腔囊性病变的临床、病理及影像齐全的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并与病理对照,探讨其在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5例腹膜腔单纯性浆液或黏液性的囊肿,CT均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囊性包块.8例囊腺瘤或囊腺癌可见增厚的囊壁和结节.5例肠系膜囊肿发现囊肿与肠系膜根部相连.3例腹膜腔假性黏液瘤则在肝脏前、后间隙和结肠下间隙见多个有分隔状囊性肿块.3例腹膜腔囊性间皮瘤局限于下腹腔,壁稍厚,有强化.4例腹膜腔淋巴管瘤位于胃脾肾间隙和胃肝间隙.4例腹膜腔脓肿均有腹部手术和术后发热史.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及MPR重建能清晰地显示腹膜腔囊性病变的部位、形态和范围,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女性盆腔囊性占位病变的CT表现,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对收集明确诊断的36例女性盆腔囊性占位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卵巢囊肿12例,卵巢囊腺瘤10例(浆液性7例,黏液性3例),CT表现为囊、实性包块,部分(浆液性)分隔;盆腔囊性感染性包块7例,囊壁略厚、边缘毛糙;卵巢畸胎瘤4例,宫外孕3例,以囊性为主的囊实性肿块影,实性部分强化.结论 CT检查对女性盆腔囊性占位病变的定位、定性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腹膜假性黏液瘤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腹膜假性黏液瘤CT表现的特点。方法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膜假性黏液瘤患者共行8次CT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所有患者CT均显示密度不均匀腹水,肝脾表面贝壳样压迹,腹膜浸润,网膜增厚,其中3例示网膜饼表现,2例示阑尾占位性病变。其他少见征象包括钙化、分隔、黏液性团块、胸腔积液、输尿管扩张等。结论腹膜假性黏液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放射科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知程度。  相似文献   

17.
赵文灿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9):1013-1013,1016,F0004
目的探讨阑尾黏液囊肿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阑尾黏液囊肿的临床与CT资料。结果CT平扫均表现为右下腹髂窝区圆形、椭圆形或管状囊性包块,囊内密度均匀,7例边缘清晰,1例边缘稍显模糊,2例囊壁伴有颗粒状或线条状钙化。6例行增强扫描,4例增强后囊壁可见轻度强化,2例囊壁未见明显强化。结论阑尾黏液囊肿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术前作出正确诊断可避免穿刺引流或术中破裂而引起腹膜假性黏液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胰腺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与黏液性囊腺癌的CT表现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6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囊腺肿瘤患者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总结其CT表现?结果: 浆液性囊腺瘤13例,多为圆形或分叶状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影,7例见纤维分隔,5例中央可见点状钙化,门脉期囊壁及分隔强化较明显?黏液性囊腺瘤8例,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影,单囊2例,多囊6例,囊壁厚薄不均,2例囊壁及分隔可见钙化?黏液性囊腺癌5例,壁结节较大,位于胰头者1例伴胰管扩张和 CA-199增高,内见钙化者1例,胰周脂肪间隙欠清晰者2例?结论: CT能较好显示胰腺囊腺肿瘤的大小?形态,内部特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膜病变的64层CT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36例腹膜病变,其中结核性腹膜炎12例,腹膜转移瘤16例,腹膜假性粘液瘤6例,腹茧症2例。结果①结核性腹膜炎表现为腹膜及网膜增厚,大网膜污垢样改变;腹腔少量及中量积液;肠系膜受累、腹腔淋巴结增大。②腹膜转移瘤表现为中量及大量腹腔积液;腹膜、网膜或肠系膜不规则增厚伴结节,网膜饼样增厚。③腹膜假性粘液瘤表现为腹盆腔脏器周边的单发或多发的粘液团块,相邻脏器出现扇贝形压迹。④腹茧症表现为小肠聚集成团,其周围见膜样的包裹物。结论 64层CT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能够清楚显示腹膜及腹膜病变,有利于腹膜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冯秋伟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2):123-124
目的探讨肠系膜性淋巴瘤的CT表现及诊断。方法分析我院2003—2007年7例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结果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为腹部肠管外面单房或多房囊性肿块,大小不等,囊壁均较薄,其内可见纤细分隔,有时可见肠系膜血管穿行于病灶之间;囊内密度均匀,密度近似于水;肿块在肠间隙蔓延生长,增强CT扫描病灶无强化。结论肠系膜淋巴管瘤的诊断一般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和其他腹部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