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睡眠觉醒障碍是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对PD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1])。PD患者睡眠觉醒障碍的发生与多巴胺能和非多巴胺能系统病变导致睡眠网络异常相关,而肌张力障碍、开关现象、异动症等运动并发症和常见的夜间幻觉、夜尿增多、焦虑、抑郁、疼痛等非运动症状都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1])。此外,抗帕金森病药物如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金刚烷胺等也可导致睡眠结构改变、加重失眠及日间嗜睡症状~([2-3])。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是治疗中晚期PD的有效方法。DBS对PD患者运动症状的改善是确切的~([4]),然而对非运动症状睡眠觉醒障碍的改善作用尚不明确。用于PD治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病(PD)是一种进行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理可见黑质纹状体中含有黑色素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变,目前认为氧化应激、兴奋毒性和线粒体功能衰竭是发生变性的主要原因。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的减少伴有基底节神经核团的功能改变,其中丘脑底核(SIN)是唯一兴奋性增强的核团,与纹状体与黑质间有密切的解剖和功能联系,在PD的病理变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临床通过SIN损毁或慢性高频电刺激(DBS)可抑制STN的过度兴奋,改善PD患者的运动功能,尤其是STN—DBS,已经逐渐成为PD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病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帕金森病(PD)的主要病理特征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表达的酪氨酸羟化酶(TH)减少或者活性降低。目前外源性多巴是最有效的抗PD药物,但常在数年后失去其有效的治疗作用。用胚胎脑细胞移植虽有效果,但胚胎脑来源困难。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有效治疗方法。本研究将遗传修饰的成肌细胞植入偏侧PD鼠模型纹状体进行基因治疗。移植转TH基因的成肌细胞(治疗组,n=24)和未经遗传修饰的成肌细胞(对照组,n=10)于偏侧PD鼠损毁侧纹状体。用阿朴吗啡(APO)诱发旋转行为,RT-PCR、TH免疫组化检测TH基因的表达和TH蛋白的合成以及HPLC-ECD检测纹状体多巴胺及代谢产物含量以此评估基因治疗的效果。治疗组移植治疗后APO诱发的旋转行为明显改善(P<0.01),且可持续13个月,而对照组APO诱发的旋转行为无改善(P>0.05),应用RT-PCR、TH免疫组化和HPLC-ECD在治疗组移植部位检测到TH基因的表达、TH蛋白的合成和移植侧纹状体部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含量增高。遗传修饰的成肌细胞能够在体内长时间、有效地表达TH,并改善PD鼠的病理行为,是PD基因治疗的合适靶细胞之一。  相似文献   

4.
帕金森病(PD)患病率随着人口老化逐渐升高,PD早期运动特征可见震颤、强直和运动缓慢,姿位不稳常见于疾病晚期。非运动特征包括认知功能和精神改变,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睡眠紊乱。现在推荐早期应用的一线药物,如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MAO-B)等,均可增强多巴胺能神经传递。随着时间延续,出现疗效衰减和运动障碍,影响生活质量。近年发现抗癫痫药物唑尼沙胺添加治疗可明显改善PD病人临床症状,确切作用机制未明。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引起的以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和步态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药物治疗为主,但长期药物治疗可引起运动波动和多巴胺失调综合征,而运动锻炼作为PD的辅助治疗,可贯穿PD治疗的始终,不仅能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还能减少PD的药物剂量及不良反应。近年来,运动锻炼已成为国内外PD治疗关注的热点,包括太极、八段锦、虚拟现实、舞蹈、瑜伽、渐进抗阻力训练、水疗以及有氧跑步机锻炼等。本文将对以上运动锻炼对PD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帕金森病(PD)的主要病因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表达的酪氨酸羟化酶(TH)减少。本文在应用6-羟多巴胺(6-OHDA)制备偏侧PD大鼠模型的前提下,首次将TH cDNA移植到PD大鼠纹状体内,模型动物的旋转行为明显改善,用免疫组化法及PCR法证实了外源性THcDNA可以进入脑细胞内,并表达出有生物活性的TH。  相似文献   

7.
持续性多巴胺能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上世纪60年代后期左旋多巴开始被用于帕金森病(PD)的治疗,多巴胺替代治疗已经成为改善PD症状最有效的方法;但是长期左旋多巴治疗伴随着运动并发症的发展也成为PD治疗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可以出现运动症状和认知功能改变、神经精神症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各种非运动症状.近十几年来,自从脑深部电刺激术(DBS)进入临床后,已经被用于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其中丘脑底核(STN)DBS治疗PD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1993年,Benabid等[1]用STN-DBS治疗第1例晚期PD患者,发现这种方法可以明显改善PD患者的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和运动迟缓的症状,并因此使得患者多巴胺药物用量平均减少了60%[2].多巴胺药物用量的减少又可以缓解多巴胺药物诱发的运动症状波动和异动症.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晚期PD患者接受STN-DBS治疗.DBS有效、安全、可调节等优点使之取代毁损术,逐渐成为晚期PD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现简述STN-DBS治疗PD的临床效果和可能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探讨其需要改进之处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晚期帕金森病(PD)常并发视幻觉、偏执狂样妄想及精神混乱等精神病。长期应用左旋多巴及其它抗PD药物治疗可以导致精神障碍,精神病是PD恶化的一种标志。突触后超敏多巴胺受体的过度刺激及5—羟色胺(5—HT)能神经系统受损可能是造成PD病人精神症状的机制。PD病人的精神症状可能系多巴胺的增加导致5—HT释放增多,使皮层突触后5—HT受体受到过度刺激的结果。基于此,作者采用选择性5—HT_3受体拮抗剂ondansetron治疗16例PD病人的精神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功能显像研究探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 DBS)对纹状体多巴胺系统代谢的影响。方法对2只偏侧帕金森病(PD)模型猴及4例临床PD患者在施行单侧STN DBS手术前后给予SPECT检查,测定纹状体区域多巴胺转运体(DAT)及多巴胺D2受体(D2R)含量变化。结果STN DBS电刺激后2只偏侧PD模型猴及3例疗效较好的PD患者纹状体区DAT含量明显增加,2只PD模型猴D2R含量逐渐下降,4例患者D2R检测与术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N DBS可以明显改善PD症状,SPECT检查显示刺激侧纹状体区DAT含量升高,提示STN DBS可能改善了刺激侧纹状体区多巴胺的代谢,这可能是STN DBS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偏侧猴帕金森病模型的脑深部电刺激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 DBS)对纹状体多巴胺代谢的影响.方法 2只偏侧帕金森病(PD)模型猴,在电极植入术前及电刺激后1、3个月分别行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测定脑内多巴胺转运体(DAT)及多巴胺D2受体(D2R)的含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E-ECD)检测脑脊液中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和变化.结果 偏侧PD模型猴在深部脑刺激下症状明显缓解,SPECT显示在有效刺激后纹状体区DAT特异性摄取率增高,D2R特异性摄取率下降.脑脊液中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STN DBS可有效改善偏侧PD模型猴的症状.SPECT提示有效电刺激STN提高了纹状体区多巴胺代谢活性.  相似文献   

12.
帕金森病(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是由于脑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引起的多巴胺缺乏所致[1].目前主要是应用左旋多巴结合多巴脱羧酶抑制剂等对症治疗.初期疗效显著,但长期治疗疗效减退,还会导致症状波动、异动症等运动并发症及精神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非常棘手.吡贝地尔是一种非麦角类缓释型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以直接作用于纹状体多巴胺受体,缓解PD的症状.过去在PD初期使用吡贝地尔治疗的研究较多,但对于治疗晚期并发症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价吡贝地尔在治疗PD晚期运动并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为晚期PD患者临床优化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选择性丢失。目前治疗PD的传统药物,主要是基于增加脑内多巴胺递质,包括复方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传统药物治疗PD的作用有限,只能改善症状并不能阻止病情的进展,而且还会引起诸多不良反应。基于此,本文就当前PD传统药物治疗以外的治疗方面,包括药物剂型的转变、免疫疗法、基因疗法、干细胞疗法、脑深部电刺激术、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术、运动疗法七个方面对PD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正白天过度嗜睡(EDS)被描述为一种在不适当的时间或地点出现的短暂性的睡眠或思睡,可发生在一天当中的任何时间,是PD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影响高达约50%的PD患者。EDS对帕金森病(PD)患者及其照顾者的生活质量都有极大的影响。EDS的病因是多因素的,也许与年龄、PD的病程变化、多巴胺药物和非多巴胺药物的使用、夜间睡眠障  相似文献   

15.
对巴金森氏病(PD)患者经左旋多巴制剂治疗获效后发生的运动失调(Dyskinesia)目前尚无满意治疗。作者基于提高5—HT水平有可能改善各种运动失调的认识,对左旋多巴治疗有效的PD患者施用多巴胺激动剂阿朴吗啡激发,然后观察在运动缓慢和僵硬症状改善的同时所出现的运动失调的状况以及口服氟西丁(Fluoxetine)的疗效。 共观察7例非痴呆PD患者,平均年龄60±4  相似文献   

16.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以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行性变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姿势不稳以及一系列其他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当PD患者按照目前的临床诊断标准确诊时,已有30%~70%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生了变性,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已减少了80%[1].因此,寻找PD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检查方法,在PD患者运动症状出现前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帕金森病丘脑底核深部电刺激术后注意事项和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帕金森病(PD)是以黑质多巴胺神经元渐进性减少为病理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随着病程进展,早期有效的多巴胺能药物会引起运动并发症.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十几年来国外多个PD研究中心运用双侧丘脑底核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治疗重症PD,研究结果表明STN-DBS是目前公认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1~3],这项技术可以明显地改善PD症状,改善程度分别为:震颤68%~84%、强直36%~63%、少动46%~52%、步态48%~64%,每日强直/震颤持续时间减少了72%[4,5].  相似文献   

18.
<正>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及姿势步态障碍为主要特征;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进行性丢失,从而导致纹状体DA递质含量减少,目前PD的临床主线治疗——DA替代疗法正是以此为基础。DA替代疗法于早期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症状,但长期应用会导致运动并发症等,且不能阻遏疾病进展,不能从  相似文献   

19.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临床SPECT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 DBS)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症状的改善及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的影像学变化。方法4例施行单侧STN DBS患者术前和给予电刺激后进行帕金森病综合评分(UPDRS)和SPECT测定。结果STN DBS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UPDRS运动评分缓解60%。3例改善良好的患者SPECT检查提示纹状体区域多巴胺转运体(DAT)含量较术前提高,另1例疗效欠佳的患者DAT含量降低,所有的患者多巴胺D2受体(D2R)检测与术前无明显差异。结论STN DBS可以明显改善PD患者的临床症状,SPECT检查显示刺激侧纹状体区DAT含量的升高提示STN DBS可能改善了多巴胺的代谢,而这种改善可能是STN DBS缓解PD症状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很多研究证明长期应用左旋多巴(L-dopa)治疗帕金森病(PD),可明显改善PD患者的症状,而且应该在PD的早期应用适量的左旋多巴进行治疗,以改善患者的早期症状。长期应用左旋多巴治疗PD与长期应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对疾病导致的病死率相同。长期应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PD的疗效与长期应用左旋多巴相同,前者并未显示出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