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静力压桩临界深度和最小厚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土塑性力学基本原理 ,用空穴球形扩张理论推得了沉桩时沉桩阻力沿深度变化的理论计算方法 ,对有软弱下卧层的桩基持力层、桩尖离下卧层顶面应留的最小厚度 ,无软弱下卧层的桩基持力层、桩尖进入持力层的临界深度 ,以及最小厚度或临界深度在不同土层或土层组合时的差别等三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计算结果与工程实测结果对比 ,二者比较接近。还就现行规范中桩基进入持力层深度或离软弱下卧层距离大小的规定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沈川 《浙江建筑》2007,24(7):36-38
根据杭州西子丝绸印染厂扩建工程所处的地质状况以及地质报告提供的设计参数,对预应力管桩和钻孔灌注桩两种桩型进行了比选,最终确定钻孔灌注桩为该工程基础。进而又对钻孔灌注桩进入持力层的深度以及桩间最小中心距的参数进行计算和论证,认为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以大于1倍的桩径,桩间最小中心距以2.5~3.0倍的桩径最为合理。文章最后强调了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3.
进入持力层不同深度对单桩承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了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对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提出了持力层的临界深度和临界厚度的参考数据。这是根据桩端进入粉砂持力层的两根桩(按进入深度变化分11个阶段进行试验)及进入硬粘土持力层的两根桩(按进入深度分12个阶段进行试验)的静载荷试验资料。用静力触探法估算了相应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及其侧摩阻力和端阻力。  相似文献   

4.
<正> 桩的持力层选择和入土深度是桩基设计的重要环节,就砂性土持力层而言,如何合理地确定桩尖插入持力层的深度,发挥它对桩基的支承作用,则是影响桩基工程可靠性和经济性的重要前题。南通市桩基工程为解决这一问题,曾在9根桩的静载荷试验中分别对不同桩端标高进行了测试,由此找出桩入砂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本文系综合该项试验成果,就提高当地打入桩承载力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在桩基工程勘察设计中,选定桩尖持力层以后,如何确定桩尖进入持力层的深度,是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对此进行了一些试验研究,均认为桩的承载能力不但同持力层的厚度及其物理力学特性有关,而且和桩尖进入持力层的深度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Meyerhof理论的桩基临界深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梅耶霍夫课题探讨了桩基的临界深度,得出了临界深度与桩径、持力层土体的抗剪强度指标有关,推导临界深度的计算公式。对于现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有关桩进入持力层深度的条文进行了讨论,给出了一些修正建议。  相似文献   

7.
桩基中软弱夹层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天 《住宅科技》1999,(1):30-31
1工程概况某十二层综合楼,框架结构,占地面积1058m2,建筑总面积12930m2。2工程地质情况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揭示,本工程地质随深度分层顺序为人工填土,第4系残积土,强风化岩带,中风化岩带(见附图1),在中风化岩中还有厚、薄不均的强风化岩层。地质报告提供的中风化岩单轴极限抗压强度为23.9MPa(区间值13.6~23.9MPa),最小平均值为18.3MPa。3桩端持力层中软弱夹层的处理经过建筑物的结构计算,结合本地区地质岩层的分布特性及理深情况,本工程采用人工挖孔桩作为桩基。通过对单桩竖向承载力的计算,桩基采用D。=1.…  相似文献   

8.
结合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论述了刚性桩的判别及刚性桩嵌岩深度的计算方法,并认为对于相邻桥墩桩端持力层不同的桩基,如果是摩擦桩则应进行后注浆处理,以减小桩基差异沉降对上部结构内力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针对广州珠江新城地区经常遇到的桩基持力层"夹层风化"的处理方法进行探讨,结合工程实例给出了基岩"夹层风化"的验算计算方法。实践证明,在桩基持力层厚度不满足规范要求(桩底以下完整基岩厚度不小于3D)的情况下,只要复核"夹层风化"中软弱夹层的承载力满足原桩端设计承载力需求,即可满足工程安全,大大降低施工难度、节约工期,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对类似工程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直径超长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变形规律复杂,对其承载性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理论及实际意义。本文依托某大直径超长桩实际工程,将实例中多层地基土层简化为较好持力层及其上覆土层两层,利用快速拉格朗日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大直径超长桩进入持力层与否两种工况的承载性状分别进行了模拟分析比较,获得了桩基竖向荷载-沉降曲线,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研究结果对大直径超长桩的合理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岩土工程学报》2 0 0 1年第 5期刊登的“钻孔灌注桩承载力异常现象分析”一文 (以下简称原文 ,作者楼晓明等 )详细分析了桩的施工对承载力的影响 ,可以开扩思路 ,指导未来。现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与原文作讨论。 (1)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仍遵循预制桩的特性 ,只是影响值小。笔者经验 :计算单桩承载力时 ,桩端承载力Qpk 必须考虑以下两个关键因素 ,才能减小目前计算的偏差。a)进入持力层的厚度效应hp 。原文作者陈强华先生是研究的先行者 ,分析与应用却与笔者有异。对预制桩桩尖持力层上为淤泥质土 ,持力层为IL <0 .4的粘性土、中密以上的粉土和粉砂 ,桩尖进入持力层厚度h =1d(桩径或边长  相似文献   

12.
该文结合萧山地区部分工程实例,着重介绍了沉管灌注桩在倾斜持力层中应注意孔的垂直度、持力层深度与利用、单桩承载力取值、最后贯入度、拔管速度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等问题,并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选取京沪高速铁路3处桥梁群桩深厚软土地基为试验点,采用单点沉降计和液位沉降计联合观测,并通过远程自动监测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自动采集和传输,对深厚软土地基群桩的沉降计算深度进行现场测试。现场实测表明,对于粉砂类持力层、粉质黏土持力层和黏土类持力层,计算沉降深度分别约为桩基外缘轮廓短边长度的1.2倍、1.5倍和2.1倍。测试结果和规范法计算结果对比分析表明,在10%应力比的情况下,应力比法计算得出的计算沉降深度与实测值较接近,其平均值比实测值高约15%;在20%应力比的情况下,应力比法计算得出的计算沉降深度较实测值偏小,平均值比实测值低27%; 由变形比法计算得到的计算沉降深度通常偏大,平均值比实测值大77%。  相似文献   

14.
谢瑛 《岩土工程学报》1981,3(4):104-107
<正> 原作者通过现场原型桩的系统试验得出了桩端进入持力层不同深度对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十分显著,在临界深度范围内单桩极限承载力随深度呈线性增大等结论,作者的这些工作很有价值。但笔者认为原作者所得出的结论之二,即用静力触探法予估临界深度(原文p.26)似有不妥,现提出与作者商榷如下: 原作者建议用静力触探法予估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公式为(原文p.23)  相似文献   

15.
感谢陈如连先生对“钻孔灌注桩承载力异常现象分析”一文 (以下称原文 )的关注 ,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 (1)关于深度效应问题。原文主要就施工因素导致钻孔灌注桩承载力异常现象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比较对象基本是同一场地、同一桩型、同一几何尺寸的桩 ,进入持力层深度相同 ,因此未涉及深度效应对桩端承载力的影响问题。根据现有的初步成果 ,钻孔灌注桩桩端承载力的深度效应有以下一些特点。由于孔底沉渣的存在 ,使桩端持力层的承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也就是说桩端极限承载力对土层特性影响的敏感性下降了 ,这只要对照有关规范中的预制桩与钻孔灌注桩的桩端极限承载力分布范围就不难理解 ,因此钻孔灌注桩桩端承载力  相似文献   

16.
结合两个高层建筑桩基工程实例,详细阐述了钻孔灌注桩必须实施“双控”(同时控制有效桩长及进入持力层深度)的概念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实际工程中具体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鹏 《四川建材》2013,(5):64-65,68
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迅猛发展,桩基础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冲孔桩具有冲孔直径大、深度深,施工成本低,操作方便,桩端能可靠进入持力层,单桩承载力大等特点,在高层建筑桩基础中被广泛应用。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分析,对岩溶地区冲孔灌注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及溶洞顶板力学特性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为该技术在实际工程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8.
结合湿陷性黄土地区大直径扩底桩现场浸水载荷试验,利用PLAXIS有限元软件,在考虑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的基础上,从桩端持力层厚度及变形模量的变化对单桩竖向承载力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对其影响程度进行了定量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湿陷性黄土地区,持力层临界厚度为3D(D为扩底端直径),桩端持力层变形模量的提高可以显著增加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单桩极限承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桩端阻力的提高来实现,而且桩侧摩阻力对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分担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9.
1引言近两年来,随着设计人员对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以下简称PHC桩)的承载原理和承载力认识的深入及其整体成本的不断下降,我市已有越来越多工程采用该桩型,其中大部分是以卵石层、密实砾砂层、强风化泥岩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进入持力层的深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与桩尖  相似文献   

20.
安海锋  张军齐 《山西建筑》2010,36(24):110-111
结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及《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相关条例,根据工程实例计算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持力层条件越好,勘探孔深度要求越深的结论,从而论证了沉降计算深度与勘探孔深度两者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