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观察吡格列酮在治疗STZ诱导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血小板反应素Ⅰ(thmmbospondin-1,TSP-1)的变化,探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影响和可能作用机制。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随机分正常对照组(C组),糖尿病安慰剂组(D组)和糖尿病吡格列酮治疗组(DP组),8周后取视网膜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RT-PCR半定量检测TSP- 1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在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中均有明显的TSP1表达,对比于糖尿病对照组,糖尿病治疗组视网膜单位面积表达TSP1的细胞数量要较二组对照组高;糖尿病治疗组、糖尿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间TSP-1的荧光灰度值分别为528.2±47.78、493.4±39.36和417.7±28.74:内参照GAPDH的荧光灰度值分别为796.4±21.18、811.2±36.80和832.4±43.18,各组间TSP-1 mRNA表达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吡格列酮对糖尿病早期视网膜中TSP-1的表达变化有影响,吡格列酮可能在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心肌病是极度危险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它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本研究采用3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2组:糖尿病大鼠组(15只),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茵素造模,正常组大鼠(15只),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成模4周后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两组大鼠心肌细胞纤维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同时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糖尿病大鼠与正常大鼠心肌细胞中凝血酶1(TSP-1)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进行观察.糖尿病大鼠成模前,两组动物的体重、血糖和尿糖检测结果间无显著差异(P>0.05).成模四周后,糖尿病大鼠与正常大鼠体重、血糖和尿糖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光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结构有明显改变.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内TSP-1和TGF-β的表达显著增强(P<0.01).本研究结果表明TSP-1和TGF-β在糖尿痛大鼠的表达增加可能是糖尿病心肌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探讨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M)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发病中的作用。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造模,以血糖测定和尿糖水平测定进行筛选,正常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等量枸橼酸钠缓冲液。成模后继续饲养4周,取出眼球视网膜组织,连续冰冻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RPE细胞AM的表达情况。糖尿病大鼠成模前,两组动物的体重、血糖和尿糖检测结果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成模后4周,糖尿病组与正常组大鼠体重、血糖和尿糖数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AM在正常组大鼠视网膜节细胞层及内核层均有表达,正常组大鼠视网膜AM的光密度值为76.3±5.3,单位面积AM阳性细胞数为(4.5±1.1)×103/mm2。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内RPE细胞肾上腺髓质素表达显著增强,糖尿病大鼠视网膜RPE细胞AM的光密度值为105.7±11.9,单位面积AM阳性细胞数为(17.9±2.3)×103/mm2。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AM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RPE细胞表达量增加很可能是DR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一步了解糖尿病引起视网膜受损的分子机制、探讨牛磺酸保护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用链脲佐茵素诱导SD大鼠患糖尿病,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1%牛磺酸干预糖尿病组、5%%牛磺酸干预糖尿病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胰岛素治疗组饲以基础饲料,牛磺酸干预组饲以基础饲料分别添加1%、5% 牛磺酸的饲料喂养,胰岛素治疗组每天皮下注射20U/kg胰岛素.在第2周、1月、2月、3月取视网膜,用RT-PCR、免疫组织荧光化学、Western-blotting检测视网膜Muller细胞VEGF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经链脲佐菌素诱导惠糖尿病2周后,SD大鼠视网膜Muller细胞VEGF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且随病程的延长表达量有持续增加趋势(P<0.05).患糖尿病3月后,整个视网膜中VEGF免疫染色明显增强,尤以外网状层(OPL)、内网状层(IPL)和视网膜外段变化最明显.牛磺酸干预糖尿病1月后.大鼠视网膜Muller细胞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下调(P<0.05).结论:牛磺酸抑制糖尿病患者视网膜Muller细胞VEGF的表达,减轻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损害.  相似文献   

5.
观察2型糖尿病大鼠不同时期肺组织谷氨酰胺果糖转移酶1(Gfat1)的表达情况.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对照组18只,模型组28只.模型组高脂饲料喂养2个月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 15mg/kg)复制糖尿病模型,统计体重变化及空腹血糖值.RT-PCR方法检测造模成功后2周、4周和6周肺组织Gfat1 mRNA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较快,造模开始第28天,第42天,第56天和第70天高脂模型组与对照组体重差异有显著性(P<0.05).注射STZ的高脂模型组空腹血糖值较高(FBG≥10.0),和对照组比较,FBG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后2周,模型组肺组织Gfat1的表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4周模型组Gfat1的表达高于对照组,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6周模型组Gfat1的表达高于对照组,但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大鼠饲喂高脂饲料结合腹腔注射STZ可成功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在不同时期2型糖尿病大鼠肺组织中,Gfat1表达水平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6.
探讨TSP1表达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和机制,为治疗和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新的实验和理论依据。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8周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TSP1在早期链尿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SD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在早期糖尿病大鼠的视网膜表面血管、神经节细胞层、内外核层中均有明显的TSP1表达,糖尿病视网膜组TSP1 mRNA表达要高于对照组,其中实时荧光定量PCR CT值的结果显示糖尿病组TSP1 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要高约3.48倍,二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TSP1在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密不可分,TSP1表达的增加可能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葛根素对糖尿病心肌细胞的保护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葛根素(Puerarin)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讨血小板反应素1(Thrombospondin-1,TSP-1)的表达改变及其作用。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三组(n=15):糖尿病组和葛根素治疗组采用一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5mg/kg制备糖尿病模型,其中葛根素治疗组于造模后葛根素腹腔注射4周(100mg/kg/day),正常对照组仅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6ml/kg),同样喂养4周。四周后各组大鼠处死。H—E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三组大鼠心肌细胞纤维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观察大鼠心肌细胞中TSP-1蛋白和mRNA表达的变化.同时利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法测定各组大鼠心室肌细胞功能。结果发现葛根素治疗组较糖尿病组大鼠的体重增加明显,同时血糖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1)。H—E染色显示糖尿病大鼠多处心肌肌丝紊乱伴少量炎症细胞浸润,电镜下发现有线粒体嵴消失溶解,肌丝排列紊乱等病理改变,而葛根素治疗组大鼠偶见上述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显示葛根素治疗组心肌内TSP-1阳性细胞密度小于糖尿病大鼠,TSP-1 mRNA表达也比糖尿病大鼠要低。此外葛根素治疗组大鼠的左室收缩末压(LVSE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等心功能指标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但较糖尿病组有显著改善(P〈0.01)。上述结果显示葛根素能保护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的高糖损伤和维持心室肌细胞的功能,而该机制可能与抑制心肌细胞TSP-1表达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枸杞多糖(LBP)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6):正常对照组(NC),糖尿病模型组(DM)和LBP治疗组(DM+LBP),通过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DM+LBP组按1 mg/(kg·d)剂量的LBP灌胃12周。治疗结束后检测大鼠体重、空腹血糖、视网膜活性氧簇(ROS)的生成、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和无长突细胞的表达、视网膜NF-E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蛋白表达。结果: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率100%。与NC组相比,DM组大鼠体重明显降低、空腹血糖值升高、ROS的生成明显增加、RGCs和无长突细胞的数量均明显减少(P<0.01)。与DM组相比,LBP治疗组大鼠体重升高、血糖降低、ROS的生成减少、RGCs和无长突细胞的数量均明显增加(P<0.01或P<0.05);视网膜Nrf2和HO-1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LBP能改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氧化应激状态,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有一定的保护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制备类似人类Ⅰ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取40只SD雄性大鼠分糖尿病组28只及正常对照组12只,糖尿病组28只SD雄性大鼠腹腔注射STZ65mg.Kg-1,建模成功后分别在1周、2周、3周、4周各取糖尿病组7只及正常对照组3只摘取大鼠眼球,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ng-1、VEGF在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Ang-1、VEGF在正常大鼠视网膜的染色均为阴性,Ang-1在1、2、3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内界膜、内核层及散在血管旁周细胞及Mǔller细胞中呈阳性表达,4周时呈阴性染色反应,Ang-1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表达1周阳性率约为39.5%,2周阳性率约为59.7%,3周阳性率约为78.9%,4周阳性率约为19.0%。VEGF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表达1周阳性率约为38.6%,2周阳性率约为54.3%,3周阳性率为78.9%,4周阳性率约为42%。结论:Ang-1、VEGF可能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形成中起到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内皮素-1(ET-1)的含量,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DM)大鼠,分别在成模后2周、4周、12周时处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放免法测定肾组织中ET-1含量.结果:糖尿病大鼠2周、4周、12周时,血糖、内生肌酐清除率、24 h尿蛋白量、肾重/体重比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P<0.01).ET-1主要分布于肾小球内皮细胞、系膜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中,髓质高于皮质.糖尿病大鼠2周时肾组织中ET-1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大鼠(P<0.01),并与内生肌酐清除率呈负相关(r:0.75,P<0.05);而4周、12周时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ET-1含量明显升高,并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P<0.01).结论:ET-1参与早期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小球高灌注及肾小管间质损伤;糖尿病晚期时,可能参与肾小球硬化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山茶科金花茶系七种会花茶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育苗技术,研究了在改良的ER培养基中~[1],七种金花茶在胚状体形成,假珠芽成苗~([6,7]),愈伤组织分化芽及用成年树茎尖进行腋生株快速繁殖等再生方式中的不同效应,试验证明:金花茶系植物同其他山茶科植物一样,其体细胞能通过多种再生方式产生大量的完整植株。本试验所用的七种金花茶无论在所用分化配方,再生方式及移栽方法上都与我们做过试验的茶树,油茶,山茶花等多种山茶科植物极其相似,因此本试验进一步证明可分化配方与种属密切有关,而且在分化情况及再生方式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共性,我们根据此一结果正把此方法用于金花茶杂交幼胚的早期培养上,现已得到大量的杂交小金花茶苗。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水仙六倍体的诱导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水仙(Narcissus tazetta L.var.chinensis Roem)属于石蒜科水仙属多年生草本花卉植物。中国水仙的品种不多,在福建漳州地区主要栽培品种为单瓣水仙,此外,还有重瓣和“金三角”两个品种。中国水仙为三倍体植物,染色体数目为2n=3x=30[1-3],其高度不孕性,只开花不结实,靠子鳞茎进行无性繁殖繁衍后代。由于长期的无性繁殖和病毒感染,现存种质退化、品质下降,花朵数明显减少、香味变淡、生长势差、鳞茎变小、抗性减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花卉的进一步生产和发展。因此,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体细胞杂交技术、转基因技术等)改良中国水仙,培育中国水仙新品种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已经知道,对预定脊索的决定起重要作用的是位于它两侧的预定肌节。电子显微镜的观察指出,预定脊索和肌节细胞相互靠得很近,或者相隔一定距离,以突起相连形成腔隙。有被小窝和小泡在两类细胞的外缘常被观察到。最引人注意的是在肌节细胞近腔隙的部位或者附近,球状体的出现。它们大小不等,内含物主要是颗粒,有的松散分布,有的致密地充满整个球状体。这些颗粒的大小和电子染色与这时期胚胎细胞中的核糖体很相似。在预定脊索细胞中以及附近,未见上述结构,但是,观察到它们伸出突起包吞腔隙中物质的现象。讨论了这些球状体的出现与脊索决定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排卵过程中,滤泡壁必须变薄作为卵母细胞得以离开滤泡的前提。Schochet最早提出水解酶的作用可能使滤泡壁降解的看法。Espey用一些蛋白水解酶在离体条件下处理滤泡组织条,见到组织条的张力减弱;此外,给兔子的成熟滤泡注射小剂量浓缩的蛋白水解酶,则引起滤泡壁排卵点(Stigma)的形成和类似于排卵时的破裂现象。Beers等看到,  相似文献   

15.
用DNA磷酸钙盐沉淀方法把含人PD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链cDNA的表达质粒pSV_2neo-A转染CHO细胞(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然后经G 418(400-800 μg/ml)筛选分离20个转染细胞株。选出其中At_1和Aot7细胞株所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这些细胞的形态和生长行为均发生明显的变化,PDGF-A链mRNA的表达水平比CHO细胞明显增高,胞质有强阳性的PDGF荧光反应,显示有PDGF样蛋白的合成。这些细胞不但生长速率加快,有高密度持续生长的特性,而且能在软琼脂培基上形成大集落和在裸鼠体内接种形成纤维肉瘤,提示外源PDGF-A链基因的表达有使CHO细胞生长失控和发生细胞恶性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莼菜根分生区细胞中,部分粗糙内质网片断转化成单个潴泡,游离于细胞基质中的单个潴泡相互叠加后形成具6—8个潴泡组成的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在伸长区进入分泌高峰期,由于其成熟面的潴泡溢出大量分泌泡后消失或潴泡游离出去,使高尔基体潴泡数目减少,部分高尔基体形成面有内质网溢出的小泡互相融合后形成新的潴泡补充,另一些高尔基体由于得不到潴泡补充而逐渐消失;这可能是成熟区细胞内高尔基体数目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以随机屠宰山羊的卵巢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直径卵泡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进程。结果显示,不同直径卵泡卵母细胞在体外成熟培养条件下的减数分裂能力不同:≤0.5mm直径卵泡的卵母细胞不能恢复减数分裂;0.8-1.2mm卵泡的卵母细胞可恢复减数分裂,但只能发育到MⅠ期,培养24h发育到MⅠ期比率60%;1.5-5.0mm卵泡卵母细胞已经完全获得减数分裂能力,培养24h发育到MⅡ的比例91%。完全获得减数分裂能力的1.5-5.0mm卵泡卵母细胞处于生发泡(GV)期的比率在成熟培养2-8h期间明显下降;其中,4-6h期间GⅤ比率下降最为迅速(由61%降低到19%,p<0.0005);体外培养6-12h期间MⅠ比率由25%上升到60%,随后下降,到24h仅有2%卵母细胞处于MⅠ期;培养16h有21%卵母细胞进入MⅡ期,24h 91%卵母细胞到达MⅡ期。对卵母细胞体外核成熟进程的数据做折线图计算结果表明,1.5-5.0mm卵泡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各细胞周期事件出现和维持的时间)为:0-3.0h为GⅤ期,3.0-7.0h为前中期Ⅰ,7.0-14.6h为MⅠ期,14.6-18.4h处于后期-Ⅰ和末期-Ⅰ,18.4-24h为MⅡ期。本实验还证明,部分获得减数分裂能力(0.8-1.2mm卵泡)与完全获得减数分裂能力(1.5-5mm卵泡)的卵母细胞,其各细胞周期事件一旦发生,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山羊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机制及其调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胚泡注射法制作嵌合体对家兔交配后96,120和144小时的ICM细胞的发育能力进行了研究。供体胚胎取自青紫兰灰免,受体胚胎取自新西兰白兔,结果表明96和120小时供胚的ICM细胞与96小时受胚胚泡组合后均能参与发育,形成嵌合兔,144小时者未获得嵌合体。由于120小时的ICM细胞发育的2只表型为雄性的嵌合兔,其中1只不育,其性腺和外周血核型表明不育兔为xx/xy性嵌合,性腺中有处于不同发育程度的卵巢和精细管,外周血含xx和xy两种核型。本实验结果首次证明家兔交配后120小时胚泡的ICM细胞仍具有参与嵌合体发育的能力。它不仅能参与体细胞的分化,并具有形成生殖细胞的能力。交配后144小时胚泡的ICM细胞其发育能力似乎已发生了局限。  相似文献   

19.
以天然的细胞外基质——鸡胚视网膜基膜作为培养基底,用层粘连蛋白、纤维粘连蛋白、多聚赖氨酸和鼠尾胶等物质包被的表面为人工培养基底,比较了孵育10天的鸡胚视网膜条在这些不同培养基底上神经纤维生长的图像。第一次尝试用计算机对多根神经纤维的生长图像进行辅助定量分析。选择的四个参数是每根神经纤维平均总长度(L)、平均偏转角度(Q)、平均弯曲度(R)和平均分支点数(B)。结果表明,纤维生长图像的各个参数值和培养基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三肽囊素(bursin)是法氏囊组织提取物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活性因子,由Audhya T.等在1986年首次报道。近十几年,有关三肽囊素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涉及对三肽囊素的生物学活性、组织学定位、功能机制及其应用前景。本研究分别探索了三肽囊素在鸡、鸭免疫器官中的定位,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以期更深入理解三肽囊素的存在及其生物学意义。鸡用近交系(CB系),由12、14及20日龄胚、新生雏、1—9周龄鸡,采集法氏囊、法氏囊T细胞区、胸腺、哈德氏腺、脾脏及骨髓。鸭用北京鸭,由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