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强迫障碍与人格障碍共病及其与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强迫障碍(OCD)与人格障碍共病及其与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关系.方法:符合DSM-Ⅳ临床诊断标准的44例OCD患者为被试,应用PDQ+4筛查,筛查阳性后再用PDI-Ⅳ做半定式查询确定其中的人格障碍患者.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IQ-SF)测查OCD患者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结果:有32例OCD患者共病人格障碍.OCD与人格障碍共病除性虐待、情感忽视外,情感虐待(Wald x2=6.428,P<0.05)、躯体忽视(Wald X2=4.608,P<0.05)、躯体虐待(Wald x2=5.031,P<0.05)三因子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其中情感虐待(b=1.021,exp(b)=2.776)和躯体忽视(b=0.617,exp(b)=1.853)两因子的回归系数(b)均>0、比值比(OR)=exp(b)均>1,而躯体虐待(b=-1.435,exp(b)=0.238)的回归系数(b)<0、比值比(OR)=exp(b)<1.结论:童年期的情感虐待和躯体忽视是OCD与人格障碍共病的危险因素,而躯体虐待则可能不是OCD与人格障碍共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强迫障碍(Obsessive-Com pu lsive D isorder,OCD)患者的发病与其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关系。方法符合DSM-IV临床诊断标准的45例OCD患者为被试,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施测。另招募正常对照50例施测CTQ-SF。结果 OCD患者除情感虐待、性虐待外,情感忽视、躯体忽视、躯体虐待3因素进入Log istic回归方程。情感忽视(W ald卡方=13.473,P<0.001),躯体忽视(W ald卡方=4.602,P<0.05),躯体虐待(W ald卡方=9.977,P<0.05)。其中情感忽视(b=0.429,exp(b)=1.536)、躯体忽视(b=0.242,exp(b)=1.273)两因素的回归系数(b)均>0、比值比(OR)=exp(b)均>1,而躯体虐待(b=-0.559,exp(b)=0.572)的回归系数(b)<0、比值比(OR)=exp(b)<1。结论 OCD患者的童年期的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是OCD发病的危险因素,而躯体虐待则不是OCD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强迫障碍(OCD)与人格障碍共病患者的童年期被虐待经历。方法:符合DSM-IV临床诊断标准的OCD患者,应用DSM-IV-TR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I/P)做定式检查,最终确诊44例患者为被试,用PDQ+4在OCD患者中筛查,再用(PDI-IV)做半定式查询确定人格障碍患者,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施测。另招募正常对照50例施测CTQ-SF。结果:OCD患者除躯体虐待外,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除躯体虐待外,伴有人格障碍组的CTQ-SF各因子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5.50/32.54,49.63/36.30,55.84/32.32,51.03/34.76,52.72/34.32,P〈0.01)。不伴有人格障碍组则只有情感忽视显著高于对照组(42.50/28.25,P〈0.05)。结论:OCD与人格障碍共病患者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较正常对照组严重,提示共病人格障碍的OCD患者童年期遭遇过较多的情感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而“纯粹OCD”患者则受到较多的情感忽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强迫障碍(OCD)患者共病轴障碍的情况。方法符合DSM-IV临床诊断标准的44例OCD患者为被试,应用DSM-IV-TR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I/P)半定试检查OCD患者共病轴障碍。结果 OCD与心境障碍的共病率为41%(18/44),OCD与其中的重性抑郁障碍(心境障碍的亚分类的一种)的共病率较高,为32%(14/44);OCD与其它的焦虑障碍共病率为27%(12/44),OCD与其中惊恐障碍伴/不伴广场恐怖(焦虑障碍的亚分类的一种)共病率较高,为11%(5/44)。结论 OCD可以与轴I障碍共病,其中OCD与重性抑郁障碍共病较常见,OCD与其它焦虑障碍的共病亦较常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童年创伤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关系。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一般情况调查表对52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正常对照组48例进行测查。结果: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情感虐待、情感忽视、性虐待及躯体忽视4因素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情感虐待(Waldχ2=9.163,P0.01),情感忽视(Waldχ2=4.750,P0.05),性虐待(Waldχ2=4.519,P0.05),躯体忽视(Waldχ2=4.602,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童年期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性虐待及躯体忽视是抑郁症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焦虑障碍患者童年创伤经历与成人依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某精神专科医院住院及门诊焦虑障碍患者166人(焦虑障碍组)和专科医院及综合医院医务人员292人(对照组),运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亲密关系体验问卷(ECR)进行测评。结果:焦虑障碍组的CTQ总分及各维度得分、ECR依恋回避及依恋焦虑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所有被试(n=458) CTQ总分正向预测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β=0.67、0.66,均P 0.01);焦虑障碍组CTQ性虐待得分正向预测依恋回避得分(β=0.14,P 0.05),CTQ躯体忽视得分正向预测依恋焦虑得分(β=0.21,P 0.05)。结论:童年创伤经历中的情感忽视与躯体忽视是依恋回避与焦虑出现的危险因素,创伤经历对成人依恋的影响存在组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患者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了解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被试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特点。方法:先用PDQ+4问卷筛查,冉以PDI—IV对筛查的阳性被试进行半定式查询确诊B群人格障碍患者,然后用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测查所有被试的章年负性经历。结果:除情感忽视因子外,B群人格障碍组CTQ各因子和总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进一步将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l ,BPD)组和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发现BPD组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的因子分和总分屁著高于正常对照组。NPD组与对照组比较无鼎著性差异。结论: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被试的童年期创伤较正常组严重。BPD在情感方面的创伤性经历尤其明显,提示情感虐待和忽视是大学生BPD发病的特征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学生抑郁症症状水平与儿童期创伤经历的关系。方法对抑郁症组39名大学生进行抑郁症症状的评定,同时发放儿童期创伤经历问卷(CTQ-SF);给正常组77名大学生发放儿童期创伤经历问卷(CTQ-SF)。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重度抑郁症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得分显著偏高(t=2.506,3.117;P均0.05),轻中度抑郁症组情感忽视的HAMD得分显著偏高(t=2.831,P0.05);情感虐待因子、性虐待因子分别进入抑郁症症状水平与焦虑症症状水平的回归方程(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342和0.372)。结论情感虐待、情感忽视是影响大学生抑郁症症状水平的重要因素,性虐待则是影响大学生抑郁症患者焦虑症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强迫型人格障碍(OCPD)和童年创伤性经历之间的关系。方法:先用PDQ-4+的强迫分量对5340例大学生进行筛查,再用DSM-IV结构式临床访谈问卷(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 SCID)对178例OCPD阳性者进访谈和半定式查询。然后用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CTQ)对73名强迫型人格障碍和81正常对照进行童年创伤经历的调查。结果:OCPD的CTQ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OCPD量表总分和CTQ各因子(性虐待除外)显著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躯体忽视(OR=0.75,P0.05)和躯体虐待(OR=0.38,P0.05)对OCPD患病存在显著预测作用。结论:童年期躯体虐待、躯体忽视可能是OPCD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强迫障碍(OCD)与人格障碍共病患者的人格五因素(FFM)特征。方法:符合DSM-IV临床诊断标准的OCD患者,用DSM-IV-TR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I/P)做定式检查,最终确诊44例患者为被试。用PDQ 4在44例被试中筛查,再用PDI-IV做半定式查询确定其中的人格障碍患者,用NEO-PI-R对所有被试做人格测查并与全国12个城市正常成人NEO-PI-R分比较。结果:44例OCD患者中有32例同时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共病率为72.7%。OCD与人格障碍共病组的FFM特征为高神经质(67.9±7.7),低外向性(39.0±10.3)、低顺同性(42.6±7.7)和低严谨性(39.3±12.4),开放性正常(45.6±8.8)。OCD不伴有人格障碍组除开放性维度(38.3±13.4)较低外,其余四个维度均正常。结论:OCD与人格障碍共病的患者除了高神经质、内向以及严谨性较差外,人际关系方面信任感、坦诚性和利他性也较低,体现了人格障碍患者核心的人格特征。OCD不伴有人格障碍的患者主要表现兴趣狭窄,缺乏好奇心,不适应变化,保守等人格特质,却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违法劳教群体及其B群人格障碍患者章年期被虐待经历的情况。方法:先用PDQ+4筛查,再以PDI—IV对筛查的阳性被试做半定式查询确定B群人格障碍患者,然后用章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测查所有被试的童年被虐待经历。结果:劳教人员B群人格障碍组的章年期躯体和情感虐待性经历较对照组严重(P〈0.05)。性虐待、躯体和情感忽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住反社会人格障碍组和对照组、其他人格障碍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发现五种形式的虐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违法人群中,多种人格障碍共病的个体童年期受到的虐待较非人格障碍者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创伤后成长(PTG)状况及PTG的预测因素。方法:选取4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首次确诊为AMI的患者97名,在出院前1天(T1)用创伤后成长调查量表(PTGI)、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问卷中文平民版(PCL-C)、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童年期创伤问卷(CTQ)进行调查;其中43名患者在发病后第8周(T2)完成PTGI随访。结果:97名患者中,71.1%报告了PTG。43名完成随访的患者中,T1阶段32名患者存在PTG(74.4%),T2阶段10名患者存在PTG(23.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CR依恋焦虑得分能正向预测AMI患者T1阶段PTG的发生(OR=1.01~1.07);CTQ情感忽视得分能负向预测AMI患者T1阶段PTG的发生(OR=0.76~0.96),也能负向预测接受随访的AM I患者至少一个阶段PTG的发生(OR=0.67~1.00)。结论:出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较高水平的创伤后成长,但随着时间变化其水平逐渐降低。依恋焦虑水平高的患者更容易产生较高水平的创伤后成长,而经历童年期情感忽视的患者不易产生创伤后成长。  相似文献   

13.
B群人格障碍与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B群人格障碍与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在3140名大学生和600名劳教人员中,用PDQ“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做筛查和问卷测查,用个性障碍晤谈手册(PDI-IV)做半定式查询。结果:3140名大学生和600名劳教人员中共确诊B群人格障碍患者117人,大学生38人,检出率1.21%,劳教人员79人,检出率13.17%。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呈正相关(r值为0.16、0.27、0.20、0.31、0.24,P〈0.01)。情感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呈正相关(r值为0.16、0.16、0.23和0.12,P〈0.05)。性虐待与自恋型人格障碍正相关(r=0.15,P〈0.05)。躯体虐待进入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回归方程(Wald卡方=9.29,P〈0.01);情感忽视进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回归方程(Wald卡方=4.24,P〈0.05)。结论:躯体虐待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情感忽视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调查高校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患病率.方法:用PDQ"从3227名大学生中筛选出边缘型划界分阳性者.以PDI-Ⅳ晤谈确定BPD的发病情况,使用CTQ对BPD被试做进一步测验.结果:3227名大学生中有31例(女18例)符合PDI-Ⅳ晤谈的评定标准.总患病率为0.96%,女性是男性的1.38倍;31名BPD被试合并其它常见五型人格障碍18例,男女各半,总共病率为58.00%;BPD被试的CTQ得分显著高于对照,CTQ中躯体忽视因子和情感虐待因子与BPD的症状呈显著正相关.结论:BPD在大学生人群中存在一定的发病率,与常见人格障碍存在较高的共病率;BPD患者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创伤的程度跟临床症状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有关成长经历与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的关系。方法:使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CTQ)、依恋问卷(AAQ)对67名工读学校学生和283名普通中职学校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边缘型人格障碍阳性筛查率为26%;BPD阳性检出组与阴性组在PBI、CTQ和AAQ各因子(除性虐待、躯体忽视外)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BPD症状与PBI、CTQ和AAQ各因子间除父亲角色倒置外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情感虐待、对母亲愤怒、母亲角色倒置、父亲控制因子对BPD有显著预测作用,共解释BPD总变异的28%。结论:童年期情感虐待、不良的亲子关系模式和父亲控制过严的教养行为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焦虑障碍患者共病人格障碍的情况。方法:对127例符合DSM-IV轴I焦虑障碍的患者进行了DSM-IV轴II人格障碍的诊断评估,并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疾病严重程度(CGI-SI)、社会功能缺陷(SDSS)等评定。结果:①焦虑障碍与人格障碍的共病率为73.2%;②共病者焦虑障碍的发病年龄更早(P<0.01),焦虑障碍病程更长(P<0.05),疾病更加严重(P<0.01),其焦虑、抑郁水平更高(P<0.05;P<0.05),社会功能更差(P<0.01)。结论:焦虑障碍与人格障碍有较高的共病率,焦虑障碍与人格障碍共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某市儿童童年期创伤经历和行为问题,并探讨单亲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和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248例单亲家庭儿童及346例完整家庭儿童进行评定和对照。结果 1单亲家庭的儿童在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及总得分上均高于非单亲家庭(t=4.119,11.869,3.175,10.790,15.170,14.746;P0.05);2单亲家庭男生各维度得分均高于非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女生除违纪维度外,其他维度得分均高于非单亲家庭。结论单亲家庭更易造成童年期的创伤体验,容易引发行为问题,应尽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8.
社交焦虑障碍与人格障碍的共病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目的:探讨社交焦虑障碍与轴Ⅱ人格障碍的共病情况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人格障碍评估手册(PDA)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分别对50例社交焦虑障碍患者、40例强迫症患者和40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进行测查.结果:社交焦虑障碍与回避型、强迫型人格障碍共病率较高,社交焦虑障碍组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得分和PDA总分明显高于强迫症组和广泛性焦虑症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社交焦虑障碍与回避型人格障碍关系密切,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与社交焦虑障碍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青少年抑郁患者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对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的影响。方法:对200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测量,选取符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抑郁程度在重度以上的患者136名进行问卷调查,组成研究组。同时,选取130名心理健康的高中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儿童期创伤性经历问卷对两组被试分别进行调查,并采用回归方式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青少年抑郁发病前有较多的创伤经历,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呈正相关(r=6.42,P0.01)。结论:童年期创伤性经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非常大,是导致青少年罹患抑郁发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童年期负性生活经历与大学生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R osenberg自尊量表(SES)、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 BU)、童年期负性生活经历问卷(CTQ-SF)对55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测试资料采用SPSS16.0进行分析。结果①除过分干涉外,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相关(r=0.25,-0.12,-0.13,-0.15;r=0.29,-0.13,-0.17);②大学生自尊与童年期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呈显著负相关(r=-0.14,-0.21,-0.13);③除父亲的过分干涉外,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与童年期负性生活经历呈显著相关(r=-0.43,0.36,0.26,0.10;r=-0.43,0.36,0.18,0.31)。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童年期负性生活经历均会影响大学生自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