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微博用户都凭借其自身在社区中的影响力来对信息传播做出贡献,尤其是活跃的大V用户能够引起信息广泛的传播。为了在微博社区中提高用户影响力衡量的准确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传统的PageRank算法和用户交互行为的用户影响力改进算法(IUIR算法),此算法通过直接质量指数和间接质量指数来构建微博用户的质量指数,再结合近期用户的活跃度来构造用户影响力评价公式。在新浪微博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并与传统的PageRank算法作比较,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更有效地反映微博用户影响力的排名。  相似文献   

2.
基于动态主题模型融合多维数据的微博社区发现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微博用户的不断增加,微博网络已经成为用户进行信息交流的平台.针对由于博文长度受限,传统的社区发现算法无法有效解决微博网络的稀疏性等问题,提出了DC-DTM算法.DC-DTM算法首先将微博网络映射为有向加权网络,网络中边的方向反映结点之间的关注关系,利用提出的DTM模型计算出结点之间的语义相似度,并将其作为节点间连边的权重.DTM模型是一种微博主题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够挖掘博客的主题分布,而且能计算出某一主题中用户的影响力大小.其次,利用提出的复杂度低的标签传播算法WLPA进行微博网络的社区发现.该算法的初始化阶段将影响力大的用户结点作为初始结点,标签按照结点的影响力从大到小进行传播,克服了传统标签传播算法的逆流现象,提高了标签传播算法的稳定性.在真实数据上的实验表明,DTM模型能很好地对微博进行主题挖掘,DC-DTM算法能够有效地挖掘出微博网络的社区.  相似文献   

3.
随着Web技术的发展,微博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社交平台之一了。在中国,微博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2.42亿。微博用户影响力计算对社会信息在微博里面有效传播,正确传播,健康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新浪微博数据为实验的对象,通过改进传统的PageRank模型,提出了的新型用户影响力排名算法---MBUI-Rank(Micro-Blog User Influence Rank)算法。在考虑传统PageRank方法的用户链接关系的同时,MBUI-Rank算法还考虑到微博用户自身行为活动,构建用户对微博的影响的动态挖掘模型。实验结果表明,MBUI-Rank算法与传统的PageRank算法相比,可以更加真实有效地反映微博用户的实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用户影响力度量是目前微博研究的基础和热点方向,为了提高微博传播影响力度量的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行为权值的微博用户影响力度量算法。对网络用户的转发、评论和提及等行为进行分析,将数据输入到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中进行学习找到最合理的权值,并建立传播影响力度量模型,采用具体数据对算法的性能进行仿真测试。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微博用户影响力度量算法,该算法不仅提高了微博用户影响力的度量准确性,而且可以准确刻画各种用户行为对网络传播力贡献。  相似文献   

5.
微博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交媒体,许多学者都对微博中用户的影响力进行研究,但大多数影响力的评价算法都是根据微博话题中用户的静态属性或微博话题发生后用户的行为特征对用户影响力进行评价。从用户的转发、评论和点赞三种行为入手,结合突现计算模型,提出一种基于Swarm模型的用户影响力排序算法,SMRank算法可以在微博话题发生的过程中对用户每个时间段的影响力进行计算,给出了一种计算微博话题用户影响力的新方法。通过使用真实的微博话题数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SMRank算法可以有效地发现微博话题中影响等级较大的用户,并能计算出不同用户不同时刻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由于微博高影响力用户在商品营销、社会舆论引导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挖掘高影响力用户成为了微博社交网络中的热点研究问题。针对微博用户影响力计算中存在交互行为与用户自身因素分析不全面的问题,提出了微博用户影响力计算方法MBUI-SFIM(Micro-blog userinfluence based on user’s self-factors and interaction computing model)。该方法考虑了微博用户直接影响力和间接影响力两个方面:在用户直接影响力计算中,通过对用户的自身因素如微博用户粉丝数、用户活跃度、近期微博质量等的分析,计算出用户的初始影响力,然后分析用户互动行为如用户的微博可见率、微博用户互动系数,计算出用户传播能力,最后将初始影响力与用户传播能力相结合,基于改进PageRank算法计算出用户直接影响力;在用户间接影响力计算中,通过对用户网络图连接结构进行分析,根据不相邻用户连接路径的不同,将用户间接影响具体分为简单路径、重复路径、复杂路径3种情况进行讨论,从而计算出用户间接影响力。实验结果表明,相比PageRank算法和MR-UIRank算法,所提算法在用户排名准确性上分别提高了14.8%和8.3%。  相似文献   

7.
微博作为舆情分析中基础数据的主要来源之一,如何对其进行有效提取是数据获取的关键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用户影响力的数据提取算法,以满足舆情系统对数据的需求。该算法首先利用模拟登录技术获取用户关系并依此构建用户网络,再根据自主设计的用户影响力计算方法计算出影响力,进而建立符合微博特征的影响力最大化模型挖掘出最具传播能力的k个节点,最后爬取相应的微博数据。实验证明,该算法能够有效提高获取数据的质量,为舆情分析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为了模拟信息在微博环境中的传播情况,根据微博用户行为(发布、关注、转发和评论等)和微博内容,提出一种融合用户行为和内容的微博用户影响力算法。通过对微博用户行为的分析,得到行为因子数据,进而计算出用户影响力的权值。利用微博用户内容建立词共现矩阵,继而运用狄利克雷分配(LDA)模型进行潜在主题分布的识别,通过KL(Kullback Leibler)散度的方法得到用户之间的相似性,最后结合用户影响力权值,得到用户的影响力。实验表明,此算法较为有效。  相似文献   

9.
由于信息传播模型是社区挖掘、社区影响力研究的基础,文中提出结合用户兴趣的信息传播模型,设计基于频繁子树的信息传播微观模式挖掘方法.首先,基于微博社交网络图表示及用户多标签建模,将微观信息传播模式转换为频繁子树挖掘问题.然后,针对微博社交网络图单节点多标签特性,设计多标签节点树的频繁子树挖掘算法(MLTreeMiner).最后,结合主题提取方法,使用MLTreeMiner挖掘信息传播模式.在人工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MLtreeMiner能高效地对多标签节点树进行频繁子树挖掘.针对新浪微博真实数据的实验也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微博客的信息传播网络进行分析和测量,从区域信息传播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微博信息传播的微观过程。通过真实测量用户的信息传播行为,构建了信息收听网络和信息转发网络模型。通过实测数据发现,在区域信息传播中少量核心节点覆盖了主要的网络信息传播行为。针对这些核心节点,提出了一种类PageRank算法的Weibo-Rank用户传播影响力识别算法,提出了基于真实测量的信息传播覆盖率的评价指标,并通过与多种社会性传统用户影响力分析算法进行对比,实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刘功申  孟魁  谢婧 《计算机科学》2014,41(12):33-37
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基于用户特征将用户对微博转发量的影响力进行量化,提出了一种微博预警算法。首先,分别研究了大转发量与小转发量的微博作者的用户基本特征,获得其中对关键用户与非关键用户具有良好区分度的特征,并基于信息增益的特征选择法获得用户特征对用户关键性的区分度。随后,基于特征加权模型,提出了一种用户对微博转发量的影响力的量化算法。最后,提出了一种微博预警算法,该算法对给定的新发布的微博,以其作者及已有转发用户的特征就用户对该微博转发量的影响力进行量化,当影响力超过一定阈值时,输出预警信息。该算法可以有效控制敏感微博在网络上的传播及扩散。  相似文献   

12.
马慧芳  师亚凯  谢蒙  庄福振 《计算机应用》2015,35(12):3487-3490
为快速检测出信息传播的途径,减少恶意信息造成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迭代的融合用户内容与关系结构的用户影响力算法(CSIAI)。该算法通过用户微博内容建模,迭代计算出词-用户文档的相似性;另外通过微博的关注和被关注行为,建立用户关系结构,计算用户影响力权值,得到用户的影响力邻接矩阵,提取k个较大影响力的节点作为信息传播的路径。在检测仿真实验中,CSIAI以影响覆盖率和响应时间作为评价指标,根据扩充后的新知识库,确定CSIAI中参数αβ的关系。随着用户数量增长,CSIAI的影响覆盖率和响应时间性能明显优于PageRank、CELF和非迭代的融合用户内容与关系结构的用户影响力算法(CSIA)。实验结果表明,CSIAI能有效地检测到信息的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13.
微博用户影响力分析作为社交网络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针对现有研究工作分析用户行为时间性的不足和忽略用户与参与话题之间关联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微博话题的用户影响力分析算法——基于话题和传播能力的用户排序(TSRank)算法。首先,基于微博话题分析用户转发行为时间性,进一步构建用户转发和用户博文转发两种话题转发关系网络,预测用户话题信息传播能力;然后,分析用户个人历史微博和背景话题微博文本内容,挖掘用户与背景话题之间的关联性;最后,综合考虑用户话题信息传播能力以及用户与背景话题间关联性计算微博用户影响力。爬取新浪微博真实话题数据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话题关联度更高用户的话题转发量明显大于关联度很低的用户,引入用户转发行为时间性相比无转发时间性,TSRank算法的捕获率(CR)提高了18.7%,进一步与典型影响力分析算法WBRank、TwitterRank和PageRank相比,TSRank算法在准确率和召回率上分别提高了5.9%、8.7%、13.1%和6.7%、9.1%、14.2%,验证了TSRank算法的有效性。该研究成果对社交网络的社会属性、话题传播等理论研究以及好友推荐、舆情监控等应用研究具有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社区发现方法大多基于链接或主题关系, 且没有考虑获取微博用户社会信息时的限制, 无法有效识别微博中多个社区的问题, 提出了一种综合基于主题和链接分析的微博社区发现算法来挖掘微博中多个社区。算法首先研究微博用户的链接及博文主题特性, 定义了链接相关度和主题相关度公式; 然后推出用户总相关度公式, 以此来计算节点间的传递概率, 用改进后的标签传递算法对用户分类; 最终划分出兴趣相似且社会联系紧密的用户群。真实数据集上的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徐文涛  刘锋  朱二周 《计算机科学》2016,43(9):66-70, 86
微博凭借其即时发布、实时传播、简便易用的特点逐渐成为最为主流的自媒体平台。用户影响力评价是微博社交网络中基本而又重要的问题,它对于优化与推动社会信息传播来说有着重要意义。以新浪微博为实验对象,通过综合考虑微博用户关系网络特性和用户行为,结合MapReduce编程计算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MapReduce的新型用户影响力排名算法——QRank。在Hadoop平台上的实验结果表明,QRank算法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有效结合微博用户关系网络与行为特性,从而更加真实与充分地反映用户的实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为快速、准确地识别微博网络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节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关系、行为以及社团结构的影响力评价算法。首先,根据模块度对加权有向微博网络进行社团划分;接着综合微博网络中用户的粉丝数量、粉丝质量以及跨社团数目等特性度量节点的影响力。同时,对粉丝质量进行深入的分析,利用粉丝对用户的关注度作为粉丝质量的分配标准,最终完成用户传播影响力的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显著提高了评估用户传播影响力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由于影响范围的重叠效应,单纯的影响力度量算法并不能解决微博网络中的影响力最大化问题,针对这一研究现状,提出一种用于微博网络中Top-K节点挖掘的算法GABE。通过归纳决定微博用户影响力的关键因素,提出了节点间影响率的概念,进而建立了用于用户影响力度量的WIR算法;根据得到的WIR值提出了符合微博特性的影响力传播模型,运用贪婪算法挖掘出微博网络中的Top-K节点。以爬取到的新浪微博数据进行了模拟验证,结果发现GABE在影响范围上与传统的最大化算法和影响力度量算法相比分别提高了7.7%和20%。这表明通过引入微博特性和贪婪思想,GABE较好地解决了微博网络中的影响力最大化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现有的社交网络快速划分社区算法存在质量低、不能充分利用节点链接信息的问题,而效果较好的划分算法也存在时间复杂度高、无法应用于大规模社交网络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MapReduce的社区发现算法。利用PGP算法内信任者推荐模型迭代计算用户之间的信任强度,通过社区传播的方式聚合节点。在经典数据集上和大规模新浪微博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度量用户间的信任度,得到准确的社区发现结果。  相似文献   

19.
微博已经成为网民信息获取、分享的主要平台之一。对信息分享进行预测, 是对微博信息传播进行监管控制的基础。微博用户和信息属性中包含着用户偏好、生理特征、内容类型等数据, 基于这些数据可进行信息分享预测。分析了微博信息传播模式、分享预测理论方法, 基于PA算法提出了信息分享预测模型, 以新浪微博数据为例验证了预测模型。结果表明, 该模型对信息分享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为了有效研究社交网络中意见领袖在新浪微博传播所起的作用及微博的生命周期和传播模式,提出了一种OLB微博传播预测模型。首先通过爬取微博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其次,拟合出与影响力有关的四个因素的数学表达式,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给出权重计算方法;最后利用计算的影响力以及转发数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构建出OLB模型,从而对意见领袖传播作用及微博生命周期进行实验预测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微博信息传播中意见领袖影响力与其微博的传播作用成正比例关系,通过误差分析得到四组数据的平均误差值分别为1.0%、5.0%、2.4%及5.1%,提出的OLB模型对于预测微博传播模式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