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圣经》中的“乐园”神话是西方文学的一个宝藏,它蕴涵有丰富的人生寓意,是文学家创作出传世佳作的温床,由“乐园”神话构筑了一个个文学原型。这一切在基督教文化中又被以原罪与救赎、迷惘与净朗、善与恶等思想形式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2.
乐园神话的世界是一个神、万物、人构成的体系,这里没有战争,没有压迫,自然无为,和平安逸,自得其乐,是一个美好的乐园。乐园神话对魏晋南北朝游历仙境小说具有深远的影响,主要包括不死观念、地理定位和乐园的构设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古犹太文学的《旧约》中,伊甸园神话或乐园神话具有丰富而深奥的内涵,对后世西方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较突出例子是弥尔顿的《失乐园》和T·S·艾略特的《荒原》。前者借伊甸园原型抒写出英国17世纪中叶的时代精神,后者寓言式地展露了现代西方人因“丧失乐园”而陷入的悲哀。另一例即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1804—1864)的《拉帕其尼的女儿》。该  相似文献   

4.
神话原型批评产生在1957年,创始人是加拿大学者诺思罗普·弗莱,他的著作《批评的剖析》被视为该批评的"圣经"。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石是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仪式派"人类学思想和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及原型理论。弗莱在弗雷泽和荣格等人的理论基础上建构起系统的神话原型批评,他认为文学是神话的位移,文学中潜藏着神话的原型,人们只要把全部文学纳入到一个完整的系统之后就可以找寻到神话原型。神话原型批评既有突出的优长之处,同时也有异常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福克纳将《熊》作为一个现代实验室,使殖民地思想中的"另外化"与欧洲现代时间与历史时间相关联,将历史的记忆糅合浣熊皮英雄、基督教和杰斐逊民主的神话,试图构建一个与基督教"伊甸园"相似的理想乐园,以救赎人类自纪元时代继承并延续至美国奴隶制度的"原罪"。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作为中国一部完整的神话小说,有着无限阐释的可能。本文即从神话原型的角度,分析《西游记》中“乐园”这一神话原型意象,并重点以《圣经》中的“乐园”模式为基础进一步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分析孙悟空的“得乐园”、“失乐园”、“复乐园”这一神话模式。以发现一些新东西来加深对这一部著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罗兰·巴特将文学看做是一个封闭、自足的符号结构系统,同时也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包括文学在内都应该是一个记号系统,这种符号学的系统构建了罗兰·巴特文学的"现代神话"。罗兰·巴特的文学符号理论,表明了他对文学概念的看法和理解,在文学理论界掀起了一次大变革。  相似文献   

8.
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的问世,标志着"原型批评"理论的崛起。所谓"原型批评",也叫"神话批评"。原型,就是"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文学原型就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是浸润于人类文学文化体系的各个层面,成为研究人类文学的起点。弗莱《批评的解剖》主要是一部原型批评(神话批评)的代表作,通过将《批评的解剖》的不同批评模式运用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可以窥见古希腊罗马神话别样的风采,也是将原型批评理论运用于实际文学批评的一次有益尝试。依照上述分析方法,我们能够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找到符合弗莱原型批评理论的众多意象,也能够根据这如此众多的原型意象映衬弗莱理论的正确性与前瞻性,进一步让读者把握古希腊罗马神话除了赏析与文化的作用之外,更深层次地体现了神话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古老的人类创造出了一个个神话系统,而人类又以神话为系统模仿出了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文学当属此类仪式的模仿和复制。神话是文学创作的起源,也是文学成为文学的一个重要遗传因子。在文学中有关神话的转引或叙述,则成为作家拷问人类生存困境和精神世界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原型批评理论认为,各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作品,都能从该国或该民族所处的文明系统的最初神话作品中找到其各个要素的神话母题。《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童年相嬉,成人相离,死后相聚。这一故事情节,恰恰印证了《圣经》中关于乐园、失乐园、复乐园这一神话母题,单个文学作品无不是民族心理结构与民族文化的集体无意识结晶。  相似文献   

11.
西西弗作为西方神话里的一个典型人物被不断地阐释和演绎,然而加谬却从西西弗的行为中读到了荒诞、品味到了生命。《西西弗神话》兼有文学的审美性与哲学的思辨性,通过对自杀、希望和离异、冲突、反抗、自由的分析逐步进入了“荒诞”概念的内核,并阐释了一种全新意义上的荒诞观。应该说,《西西弗神话》已超越了简单的文学“写人”与哲学“探人”的功能,而具备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导读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讽刺幽默的语言、反讽手法的运用、悲喜剧因素的融合三个方面对《天堂消息》喜剧特征进行探讨,从理论来源和创作实践两方面阐述了戴维·洛奇喜剧小说风格的形成,从而认识作者对喜剧性本质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13.
对海明威认识的矛盾一直延Dang到他死去后多年,1985年人们又对这个硬汉作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为遗作《伊甸园》仿佛表现了异常的温柔。在大卫与凯瑟琳的爱情背后一直隐喻着海明威的理性乐园-男性的孤独。  相似文献   

14.
神话不断呈现着一种流动的变化,研究"牛郎织女"的神话,探讨其原始的内容及意义,梳理该神话的流传及其演变非常重要。由于宗教观念、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原因的影响,"牛郎织女"神话主要经历了胚胎期、雏形期、形成期、演变期等,每个时期都深深植根于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也因此形成了诸多独有的特征。"牛郎织女"神话发展至当下,已全然不同于初步形成期的形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神话精神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人的生产生活经验,"牛郎织女"神话以七夕节的形式传承至今,并演变为中国的情人节。并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向世界传达中国古老而美好的爱情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失乐园》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思想家、政治家弥尔顿的最伟大诗作。它的题材取自《圣经旧约.创世纪》,但并不是对这一经典的简单描摹和扩写,而是在英国清教影响下进行的阐释,充分体现出英国清教的教义和信条。  相似文献   

16.
“女强人”从被用来形容女性的自强自立,到如今发展到不但男性对之反感,而且越来越多的女性也对之说“不”。这一变化表面上有社会的、个人的等太多原因。但究其深层原因,就在于女强人破坏了潘多拉神话构建之下的男女关系原型,包括女性美原型、欲望原型和性别角色原型。  相似文献   

17.
《天堂鸟》与《牵手》是出自男女不同性别的当代作家,对比分析两个文本的男女艺术形象,揭示出一个家庭应该建立科学合理家庭观的问题。即摒弃家庭唯我观思想和家庭唯他观思想,充分尊重并体现家庭男女双方的平等主体性。唯如此,才能建立和谐完美的家庭。这需要家庭男女双方都要更新思想,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神话植根于民间文化的沃土之上,很多广泛流传的神话已经成为经典,渗透到各国文学、文化领域。“重述神话”这样一个主题,呼应了当下“神话复兴”和“重构经典”的潮流。现以“重述神话”已出版的几部作品为例,从文本指向和意义指向的角度分析“重述神话”现象的狂欢化表现。  相似文献   

19.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中心人物。他的故事分两个阶段一是从花果山称王到大闹天宫,主要表现他“天性冲突”的特征;二是护卫唐僧西天取经,集中体现他“人格放逐”和“人性回归”的精神特质。前后两个阶段的斗争对象不同,也体现了孙悟空的人生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从问世起,就在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意义上被解读着,它所由诞生之地的日本的文化背景却一直被忽略了.然而,<女神>的文本,可以说是建立在一个再创世神话的叙述框架内."女神"与"太阳"的意象,有力地表达了<女神>毁坏与创造的基本主题.这样的叙事方式和这两组意象的获得,更多的是诗人从日本传统文化中存留的创世神话系统及其传统文化语境中感悟到的.郭沫若<女神>时期的创作与日本文化有着诸多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