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冯友兰先生的一生从未放弃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他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特别强烈,他晚年对历史现实的反思更为深刻.冯友兰先生的政治意识始终呈现在他的学术思想中,已成为他的思想学术的生命、灵魂,他的哲学与政治意识是完全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到了晚年,他更多地提到"旧邦新命",旧邦新命寄托了冯友兰先生的政治理想,也体现了他的道统意识.  相似文献   

2.
俞祖华 《河北学刊》2020,40(5):72-81
新儒家学人对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复"其本来与"兴"其未来、老中国("旧邦")与新中国("新命")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梁漱溟提出了既能避免"将中国化连根的抛弃"又能"领受接纳西方化"、既能传承"民族精神"(主要指"伦理情谊"和"人生向上")又能"吸收近代西人所长"(主要指"科学技术,团体组织")的"老根新芽"说。冯友兰一再引用"旧邦新命"这一典故说明复兴古老文明与实现民族复兴的关系,希望通过"新旧相续",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古、又是最新的国家","使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放出新的光彩"。牟宗三系统阐释了"返本开新"思想,提出了"三统并建"说,强调"道统必须继续"、"常道不可舍弃",要回归"以仁教为中心的道德政治的教化系统",又要"开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外王,亦即开新的外王",即开出民主与科学。三者有一些思想共识,如均把民族复兴寄希望于民族文化复兴尤其是儒学复兴,认同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复"其本来、"复"其固有即传承中华文化生命,认同民族复兴必须"兴"其未来、"兴"其未有即迎受现代文明,认同"老根"与"新芽"、"旧邦"与"新命"、"旧内圣"与"新外王"之间可以实现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冯友兰的文化三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志明 《中州学刊》2005,1(4):135-140
冯友兰从"类"即共相的视角看待中西文化的异同,主张由"以家庭为本位"的文化转型为"以社会为本位"的现代文化.他强调文化的时代性,也注意到文化的民族特点,强调"新性"与"旧情"的会通,进一步弘扬"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中国文化精神.他关于中国文化精神的具体说法是可以讨论的,但他坚持时代性和民族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正确的,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喻中 《江淮论坛》2012,(2):117-128
从思想史的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承载着"阐旧邦以辅新命"的功能,具有"旧邦新命"的思想地位。"旧邦"是指古老的中华民族,"新命"是指在转型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秩序。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一个新生的、还在继续成长的思想形态,是对现当代中国在转型过程中逐渐凝聚而成的文明新秩序的表达与概括,体现了文明秩序原理的价值与功能。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建宁 《河北学刊》2003,23(5):74-79
毛泽东的文化观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三特征与四特征、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批判继承法与抽象继承法、古今中外法与综合创新法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认为这对于总结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 ,建设既继承优良传统又富有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俞吾金 《社会科学》2013,(5):101-110
在如何继承中国传统哲学遗产的问题上,中国学术界一直在两个极端——虚无主义和偶像主义——之间滑动。冯友兰先生于1957年提出的所谓"抽象继承法"试图走出这两个极端。我们的研究表明,尽管他提出这种方法的动机是好的,但这种方法仍然是缺乏理据的。合理地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遗产,不仅需要在本体论层面上做出新的思索,也需要超越抽象继承法,重构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许宁 《齐鲁学刊》2007,(5):23-26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梁漱溟着眼于儒学思想与乡村改造的结合,致力于儒学的社会化,重构社会组织系统。梁漱溟的文化哲学体系通过文化批判、文化价值、文化主张和文化实践诸层面获得展开,展示了与熊十力、牟宗三等不同的致思理路,较为鲜明地体现了现代新儒学的理论特点,是传统哲学现代化的重要创获。  相似文献   

8.
曾在1957年引发一桩文化公案的冯友兰的道德继承论,以其新理学“共相/殊相”二分法立论,以社会的共殊之分,析道德的常变之别,把道德分为“可变的道德”和“不可变的道德”,从而论证了古今存在着恒常不变的共同道德以及道德演化的连续性。这一道德继承论是对激进主义伦理观的反拨和修正,旨在寻求中国古典道德传统中的普世价值,从而解决百年中国“旧邦新命”的道德难题。  相似文献   

9.
从哲学的层面辨析事物的共殊关系,是中国现代哲学的重要理论课题.当人们过于看重一般性原则和经验时,我们应当冷静地意识到自己民族和文化的特殊;当人们过于强调自己民族和文化的特殊时,我们又应当对作为一般的民族和文化的发展方向、目标保持清醒的头脑.  相似文献   

10.
从事文化安全研究,首先要明晰人与文化的关系.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看,人与文化之间具有一种共在关系.一方面,人是有文化的人,具有一定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质,文化是人的精神家园和身份象征;另一方面,文化是人的文化,文化具有属人的性质和人为的必然,文化来自于、表现于和存活于生生不息的人的世界之中,是人的生命力和主体性的张扬与展示.人的存在离不开文化的存在,文化的存在也离不开入的存在.人与文化的共在关系使得文化安全研究具有人类终极关怀的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中,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是海内外影响最大且最久的著作。近年来对冯著《中国哲学史》有一些批评本属正常,但有的批评并不符合实际或有所误解。比较对冯著《中国哲学史》的今昔不同评论,笔者仍认为此书对中国哲学史的论述应属最能客观,且最能深观,并认为此书将中国古代哲学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亦有作者之卓识。在中国传统学术中有其固有的哲学思想,但哲学这一学科的引进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战略哲学论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战略哲学即战略之道,战略的基本矛盾是自由和限制的矛盾,战略是竞争自由的方式,21世纪主导的战略范式是时间战略范式,“战略机遇期”中存在“战略黄金点,”“以弱胜强”“、以劣胜优”不成立,战略的根本问题是力量的自由和限制的问题,将发生战略革命,战略哲学将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3.
杨冬梅 《阴山学刊》2013,(1):69-73,111
"哲学之意与哲学之用"是一个复杂而广阔的问题,不同的哲学家对之有不同的看法。哲学的本质是"向上和求新",哲学的问题和哲学的思维尤其体现着哲学本质的特点,哲学的意义在于造就人生的思想者。  相似文献   

14.
余其铨  田启波 《学术研究》2001,23(12):90-94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认识的深化.2."要按辩证法办事"是对唯物辩证法的新思考.3.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全面发展唯物史观.4.邓小平思维方式的唯实性实现了对传统思维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道家社会哲学思想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道家社会哲学是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哲学主要包含道本论、弃绝论、至德之世论及齐物论。道本论是道家的社会本体论, 弃绝论是其社会批判理论, 至德之世论则是道家的社会理想论, 齐物论是道家的社会价值论。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发展了唯物辨证法的发展观,强调利用矛盾的统一性,把两点论和系统论统一起来,运用系统辩证思维,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法.邓小平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恢复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解决了生产力发展的内部动力问题;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既肯定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又承认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反作用,巩固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指出邓小平干部人事思想精辟论述了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的重要原则及相关的认识和制度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古希腊教育思想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实践性、人民性和创造性作一些探讨。其实践性主要体现于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对实践标准的具体化;强调实践功效。其人民性体现于认识主体、历史主体、价值主体相统一的人民观。其创造性体现在于对时代精神的准确把握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创造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万年的生活锤炼,形成了我国以农为本、渔樵为辅、伴随着读书明理的农耕文化特色,这种传统农耕文化就是我国传统社会生活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像基因一样,根深蒂固在国人心中.新农耕文化的阐发,离不开传统的农耕文化,是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新农耕文化大概有四个要素:尊重土地、尊重环境、现代生产生活观念和文化传承.新农耕文化是大趋势,对其进行的建设方法主要有:建设新农耕文化示范区、整治文化和自然环境等,这是当代人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