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4种环境因子对芒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铖  肖亮  陈智勇  易自力 《草业科学》2016,33(11):2254-2258
为研究芒(Miscanthus sinensis)种子的萌发特性,探究了不同温度、光照时间、土壤含水量和播种深度对芒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25℃为芒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低于10℃时,抑制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2)光照时间对芒种子萌发率无影响,但对萌发指数、活力指数及幼苗生长有显著(P0.05)影响,光照12h为最适光照时间;3)芒种子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10%,土壤含水量25%时,芒种子萌发受到显著(P0.05)抑制;4)播种深度对芒种子出苗与建植影响较大,3mm播种深度最为适宜。综上所述,本研究为芒进行温室育苗与大田建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土壤含水量(2.5%、5.0%、7.50%、10.0%、12.5%、15.0%、17.5%、20.0%、22.5%、25.0%)对沙地雀麦Bromus ircutensis Kom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旨在探索沙地雀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为沙地雀麦合理利用和沙地植被恢复提供基本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明显影响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在恒温25℃条件下,沙地雀麦种子在土壤含水量为2.5%时就可以萌发,土壤含水量15%时萌发率达到最大,此时发芽势也达到最大为34%;从土壤水分对幼苗根系影响来看,沙地雀麦最适宜生长的土壤含水量为15%,土壤水分过高或高低均不利于根系生长。  相似文献   

3.
通过室内控制试验探究醉马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不同埋藏深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醉马草出苗速率随着埋藏深度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1cm和2cm埋藏深度时出苗速率最大,同时发芽势(86.67%、72.22%)和萌发指数(1.83、1.66)均显著高于其他埋藏深度(P<0.05);醉马草种子在0~8cm埋藏深度范围内萌发率均在66.67%以上,但是出苗率在1cm和2cm埋藏深度时最高,分别为90%和88.78%,当埋藏深度≥4cm时会抑制出苗,埋藏深度9cm时不再萌发;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醉马草茎长、幼根长和幼苗总长都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总茎长在4cm埋藏深度时最长(116.71cm),幼苗总长在2cm埋藏深度时最长(192.23mm),幼根长度在1cm埋藏深度时最长(97.37mm),而根茎比则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总之,醉马草种子萌发出苗最适埋藏深度为1~2cm,当埋藏深度为9cm时种子不再萌发。  相似文献   

4.
不同水分处理对野生早熟禾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3%、5%、10%、15%、20%、23%,6个水分处理,研究了水分对8个野生早熟禾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旨在为野生早熟禾的引种驯化和草坪建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8个野生早熟禾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苗长、根长和鲜苗重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下降的趋势;肃南草地早熟禾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在土壤含水量5%时最大,其他7个材料在10%时最大,且显著高于同种其他水分处理(P<0.05);小药早熟禾和硬质早熟禾在土壤含水量10%时幼苗最长,其他6个材料在土壤含水量15%时幼苗最长;土壤含水量5%时8个野生早熟禾的幼根均最长;水分梯度过高或过低都会明显抑制早熟禾的鲜苗重。  相似文献   

5.
苦豆子种子形态特性及发芽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进  张勇  陈叶  罗光宏  颜霞 《草地学报》2007,15(5):486-490
野生苦豆子种子硬实率高,因种皮不透水和不透气,而具有深休眠性。本研究观测了野生苦豆子种子的形态特征、种子大小、千粒重和硬实率,并对H2SO4破除种子硬实的处理浓度和时间,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聚乙二醇(PEG)处理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及种子田间萌发的适宜土壤含水量和播种深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苦豆子种子长为3.865mm,宽为3.358mm,厚为2.321mm,千粒重为20.775g,硬实率达99%;破除硬实处理适宜的H2SO4浓度为65%,时间是20min;0.02%GA3对提高种子发芽速度和幼苗生长量具有显著的作用,此外PEG处理种子能显著提高幼苗的生物量;苦豆子种子田间萌发的适宜土壤含水量为8%~12%,播种的最适深度是1~3cm。  相似文献   

6.
紫花苜蓿种子水引发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苗与建植难是限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黄土高原干旱雨养区栽培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种子引发技术可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提高种子活力、增强幼苗抗性,从而提高幼苗建植率。基于此,本研究以陇东苜蓿为材料,探讨了种子引发温度(10、15、20℃)、引发时间(12、24、36、48h)以及加水量(原始种子质量的90%、120%、150%)对种子引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多数条件下引发能显著提高苜蓿种子的萌发速率,促进幼苗生长,但对种子最终萌发率没有影响。当引发加水量为种子初始重的90%、引发温度为10℃、引发时间为36h时种子的活力指数最高,可作为紫花苜蓿种子引发的最适条件。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类盐胁迫对孜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颜霞  金芳  杨凤翔  王进 《草原与草坪》2010,30(4):71-75,80
用不同浓度的MgSO4、NaCl和CaCl2对孜然种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盐胁迫对孜然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MgSO4胁迫下孜然种子萌发率、发芽指数、发芽率适宜浓度为0.1%~0.3%,而促进幼苗苗高、根长和鲜重增加的最适浓度为0.1%;NaCl胁迫下孜然种子萌发率、发芽指数、发芽率适宜浓度为0.1%~0.3%,而促进幼苗苗高,根长和鲜重增加的最适浓度为0.1%~0.3%;CaCl2胁迫下孜然种子萌发率、发芽指数、发芽率适宜浓度为0.1%~0.3%,而促进孜然幼苗苗高、根长和鲜重增加的最适浓度为0.1%。  相似文献   

8.
环境因子对苦豆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王进  韩多红  陈叶  金自学 《草地学报》2007,15(3):259-262
研究光照、温度、水分和土壤盐分等因子对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持续光照、持续黑暗和16 h光照/8 h黑暗下种子萌发最适宜的温度为25℃;在16~8 h光暗交替下,25℃/16℃昼夜变温发芽率最高;种子萌发对光照不敏感;种子萌发最适土壤含水量为8%~13%;种子发芽期对NaCl的耐受浓度为1.2%。  相似文献   

9.
水肥耦合不仅可以维持草坪草的正常生长,而且可以减少一定的灌溉量。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条件下硅对坪用高羊茅种子出苗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添加硅时,高羊茅种子适宜出苗时的土壤含水量应为饱和含水量的45%~60%,植株生长适宜的土壤含水量应为饱和含水量的75%以上;当土壤含水量大于或等于饱和含水量的60%时,添加硅不仅能够提前坪用高羊茅种子的初始出苗时间,缩短集中出苗时期,提高出苗率,而且能够显著促进高羊茅的株高和叶长生长,增加地上和地下生物量(P<0.05),而当土壤含水量小于或者等于饱和含水量的45%时,添加硅对高羊茅种子出苗和生长发育没有明显影响,说明添加硅对坪用高羊茅生长的有益作用受土壤含水量的约束;土壤含水量为饱和含水量的60%时,添加硅处理中植株的分蘖数、株高、叶长和生物量与对照处理中土壤含水量为饱和含水量的75%时植株的分蘖数、株高、叶长和生物量差异不显著,说明添加硅能降低高羊茅植株正常生长所需的土壤含水量,有利于节约灌溉量。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热带常见杂草飞扬草(Euphorbia hirta)的种子萌发特性,本研究运用培养皿滤纸法和盆栽法,分别研究温度、光照和水分条件对飞扬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飞扬草种子在20~40℃范围内均可萌发,其中30℃为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萌发率和萌发指数均最大),25℃时幼苗生长最好(根长/苗长为1.031)。恒温条件(25℃)下,光照8~24h时的种子萌发率无显著差异(平均值94.07%)、光/暗0h/24h时萌发率降至52%(P0.05),萌发指数随光照时间缩短先增大后降低,光/暗16h/8h时最大(93.93),0h/24h最低(30.59);有光照时幼苗的根长均显著大于苗长,无光照时苗长显著大于根长(P0.05)。变温条件(光/暗,35℃/25℃)下,光照时长对飞扬草种子萌发率和幼苗苗长无显著影响(P0.05),随光照时长缩短萌发指数和幼苗根长均显著减低(P0.05)。综合各指标,12~16h光照为飞扬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最佳光照条件。25℃、光/暗12h/12h条件下,飞扬草在土壤最大持水量60%时的种子出苗率达39%、幼苗根长苗长比为1.10∶1。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水土流失区表层土壤砂砾化环境对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选取我国南方水土保持良种宽叶雀稗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温度梯度(15、20、25、30 ℃),按不同径级的土壤颗粒组成配制5种不同程度砂砾化的土壤作为种子发芽基质,研究温度和土壤颗粒组成对宽叶雀稗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土壤颗粒配比对宽叶雀稗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升高,宽叶雀稗种子发芽初始时间提前,发芽率稳定所需时间缩短,发芽速率加快;20、25 ℃时,种子发芽率与发芽势较高,地上部与根系生物量较大;20、25、30 ℃时,种子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较高,苗高较高,根长较长;长度根冠比随着温度升高先降后升,25 ℃时最小。宽叶雀稗种子在土壤粗颗粒含量较高(>2 mm:1~2 mm:<1 mm=100%:0%:0%)时,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为最低;土壤粗细颗粒含量适中(>2 mm:1~2 mm:<1 mm=25%:37.5%:37.5%或50%:25%:25%)时,种子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较高。苗高随着土壤粗颗粒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大,根长、长度根冠比则随土壤粗颗粒比例的增加而降低,幼苗地上部与根系生物量则在土壤粗细颗粒含量适中(>2 mm:1~2 mm:<1 mm=50%:25%:25%或75%:12.5%:12.5%)时较高,说明土壤粗颗粒比例高有利于宽叶雀稗苗高生长,土壤细颗粒比例高有利于根系生长,土壤粗细颗粒比例适中有利于种子发芽及幼苗生物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硅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盆栽条件下证实了硅能够促进紫花苜蓿生长的基础上,研究了水培条件下硅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硅对紫花苜蓿种子初始萌发时间和最终发芽率没有影响,但硅处理明显缩短了紫花苜蓿种子萌发所需时间,显著增加了发芽指数,种子活力和发芽势(P<0.05),说明硅不能改变紫花苜蓿种子品质的优劣,但能提高其活力。硅对紫花苜蓿幼苗茎叶和根系生长的影响并不一致,表现为硅处理紫花苜蓿幼苗茎长显著大于对照处理紫花苜蓿幼苗茎长(P<0.05),而硅处理紫花苜蓿幼苗根长和对照幼苗根长差异不显著。硅处理紫花苜蓿幼苗生物量显著大于对照处理紫花苜蓿生物量(P<0.05)。紫花苜蓿种子发芽指数,发芽势、幼苗根茎长度和生物量对硅的响应不存在浓度剂量效应。研究表明,硅至少直接参与了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生理生化过程,而且紫花苜蓿对硅的需求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水土流失区植被恢复中植物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适宜条件,选取我国南方水土保持良种宽叶雀稗种子为试验材料,以长汀水土流失区的表层土壤为种子发芽基质,添加4个土壤粘着剂PAM浓度梯度(0、0.5、1.0和2.0 g·L-1),采用人工气候箱控制4个温度梯度(15、20、25和30 ℃)进行种子萌发试验,研究温度和土壤粘着剂对宽叶雀稗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5~30 ℃随着温度升高,宽叶雀稗种子发芽开始时间由第10天提前至第3天,结束时间由第26天提前至第9天,温度越高,种子开始发芽时间越早,发芽速率越快;20和25 ℃时,宽叶雀稗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较高,20~30 ℃种子发芽指数与活力指数、幼苗生长与生物量显著高于15 ℃处理。添加土壤粘着剂有利于延长宽叶雀稗种子发芽历程与生长期,提高种子发芽速率;中低浓度粘着剂(0.5、1.0 g·L-1)可提高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与活力指数,高浓度粘着剂(2.0 g·L-1)对种子发芽有抑制作用,但中高浓度粘着剂(1.0、2.0 g·L-1)可促进苗高和根长生长,提高幼苗生物量与根冠比。研究结果为宽叶雀稗在水土流失区的植被恢复应用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细柱西番莲为研究材料,分别选取采收后常温储存1m、2m、4m和5m的种子进行实验,通过动态监测种子的发芽时间、发芽率、发芽势、子叶大小、第一片真叶大小以及幼苗的生物量,了解细柱西番莲种子萌发特性、活力变化等特性以及幼苗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下,储存时间为1m的细柱西番莲种子发芽最快,发芽势和发芽率最高,同时幼苗子叶大小、第一片真叶大小、生物量等幼苗生长指标亦是最高的。而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幼苗生长指标也随着下降。可见,细柱西番莲种子的活力和幼苗健壮程度与储存时间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4份菊苣种质材料苗期抗旱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温室盆栽干旱胁迫方法,研究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4份菊苣材料苗期11种抗旱性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加重,菊苣叶片含水量及相对含水量、株高、生物量降低,叶片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根冠比变化趋势比较明显,株高胁迫指数与干物质胁迫指数变化不大;综合分析认为叶片含水量、相对含水量、株高、根冠比、细胞膜透性、可溶性糖含量可以作为菊苣抗旱性评价的主要指标,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株高胁迫指数、干物质胁迫指数、脯氨酸仅可作为菊苣抗旱性评价的参考指标。通过对11种抗旱性指标进行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出4份菊苣材料抗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2>C1>C4>C3,该结果与田间观测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三种药用甘草种子位置效应对幼苗建植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甘草属3种植物,光果甘草、胀果甘草、乌拉尔甘草植株不同部位种子的萌发特性、幼苗生长特性、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和比较,探讨了3种药用甘草植株不同部位种子的萌发策略、幼苗的生长适应性,为更清楚地认识甘草属植物种子萌发与幼苗建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光果甘草植株中、上部,胀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植株中、下部种子具有较高的出苗率,是种子繁殖的主要保障,但存活率无差异。2)具有较高出苗率的种子萌发形成的幼苗具有较大的生物量、较长的根长,且根冠比也相对较高,其分配到地下部分生物量多于地上部分,发达的根系可增强幼苗的抗逆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而地上部分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可变荧光(Fv)、最大荧光产量(Fm)、PSⅡ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的光化学活性(Fv/F0)和光反应阶段电子传递的速率也相对较高,荧光动力学曲线也反映出其具有较强的荧光强度、电子捕获和光能利用率,进而增强了幼苗建植能力。3)具有较低出苗率的种子萌发形成的幼苗具有较高的株高,较多的叶片数,可以通过优先占领空间和光源来维持生长。综上所述,3种药用甘草不同位置的种子具有不同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策略,这对野生甘草自然种群的幼苗建植和种群更新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南方红壤侵蚀区土壤表层沙砾化影响植被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是限制其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为了促进沙砾化土壤植被恢复,本研究以水土保持先锋草本植物类芦种子为材料,采用不同土壤颗粒组成模拟5种不同沙砾化程度的土壤,添加不同含量土壤黏着剂PAM(0、0.125、0.250和0.500 g·kg-1),研究土壤颗粒组成及土壤黏着剂对类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PAM使类芦种子发芽提前1~2 d,提高种子发芽率和促进幼苗生长;黏着剂含量对类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极显著影响,黏着剂含量为0.125 g·kg-1时最有利于种子萌发;0.250和0.500 g·kg-1较有利于幼苗生长。黏着剂对幼苗生长影响还与土壤颗粒组成有关,随着土壤粗颗粒比例增加,黏着剂的添加量增加对幼苗高生长有利。土壤颗粒组成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存在显著影响,在土壤粗细颗粒比例适中(>2 mm、1~2 mm、<1 mm配比为2∶3∶3)时适宜类芦种子萌发,粗颗粒(>2 mm)含量比例较大(≥75%)时可以促进类芦幼苗生长。研究结果为类芦在水土流失区的植被恢复和边坡治理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不同方法处理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种子,测定沙生针茅种子发芽率和种子出苗率,以探明影响沙生针茅种子萌发和播种出苗的制约因素。结果表明:60℃蒸馏水浸泡种子24 h,种子吸水率、发芽率、发芽势分别为26.3%,38.0%和32.0%;-20℃、20℃低温变温处理96 h,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为46%和48%;用80 mg/L GA_3水溶液浸泡种子24 h,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为54%和48%;沙埋深度会影响沙生针茅种子发芽和出苗,沙埋0.5 cm沙生针茅的种子发芽率和幼苗出土率最高;埋深超过2cm的深度,发芽率和出苗率降低;埋深6~8 cm,随着沙埋深度增加,出苗率显著减少;当埋深8 cm的深度,沙生针茅出苗率为0。  相似文献   

19.
温度和水分对中华羊茅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室内盆栽法对不同温度和水分互作条件下中华羊茅幼苗生长的形态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设定4个土壤水分梯度(80%,65%,50%和35%FWC,FWC为田间最大持水量)和3个生长温度(15,20和25 ℃)来模拟自然生长条件来探究适宜中华羊茅幼苗生长的温度和土壤水分条件。结果表明,中华羊茅在25 ℃、65%水分条件下的出苗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和水分处理(P<0.05),而对照和其他水分处理的幼苗株高在20 ℃条件下均显著高于15和25 ℃处理(P<0.05);3种温度下中华羊茅幼苗的茎粗在65%水分条件下均达到最大,在35%水分条件下最小,且与其他水分处理差异显著(P<0.05);在15和20 ℃条件下,中华羊茅幼苗的叶宽、组织含水量、株高胁迫指数和干物质胁迫指数均在65%水分条件下最大,在35%水分条件下最小,而在25 ℃条件下,其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而逐渐减小,且在80%水分条件下达到最大;3种温度下中华羊茅幼苗的根冠比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而逐渐增大,其在35%水分条件下最大,且显著大于对照和其他水分处理(P<0.05);20 ℃条件下,中华羊茅幼苗的根长在35%水分条件下最大,而在15和25 ℃条件下,其根长在50%水分条件下最大,且均与对照和其他水分处理差异显著(P<0.05)。因此,由结果得出20 ℃温度和65%水分条件最适于中华羊茅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