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最近听了一节数学课《年月日》,课始老师问:“关于年月日,你都知道什么?”几个学生汇报后,老师准备向下进行,这时,一个男孩子依然高高地举着手:“老师,我还知道闰年是怎么产生的。”“好,我们等会儿再说闰年的产生,好吗?”老师请他坐下了。课继续进行,终于学到了闰年的特点,男孩子又一次举起了手,边举边站起来:“老师,我知道是为什么。”老师用手势示意孩子坐下,继续教学。下课的铃声响了,男孩子一下子站了起来:“老师,我还没说呢!”老师愣了一下:“噢,下课后你再讲给同学们听吧。”其实,让他说说又何妨!闰年、平年的来历,对于孩子们理解掌…  相似文献   

2.
那天在完小听一位年轻教师上三年级的《年月日》,课中教师让学生在年历片中找出爸爸妈妈的生日。教师话音一落,课堂中一片惊呼:“我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我也不知道。”老师看到大多数学生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只好改为在年历片中找出自己的生日,于是教室中马上安静下来,学生低头找起来……这是偶然现象吗?这件事引起我的思考。于是我在我校三年级和六年级中各抽一个班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这是“年月日“的第二节课.这节数学课的标题是“看日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年之中有哪些重要节日.……  相似文献   

4.
唐爱华 《山东教育》2005,(19):128-128
最近听了一节数学课《年月日》,课始老师问:“关于年月日,你都知道什么?”几个学生汇报后,老师准备向下进行,这时,一个男孩子依然高高地举着手:“老师,我还知道闰年是怎么产生的。”“好,我们等会儿再说闰年的产生,好吗?”老师请他坐下了。课继续进行,终于学到了闰年的特点,男孩子又一次举起了手,边举边站起来:“老师,我知道是为什么。”老师用手势示意孩子坐下,继续教学。下课的铃声响了,男孩子一下子站了起来:“老师,我还没说呢!”老师愣了一下:“噢,下课后你再讲给同学们听吧。”  相似文献   

5.
那天在完小听一位年轻教师上三年级的《年月日》,课中教师让学生在年历片中找出爸爸妈妈的生日.教师话音一落,课堂中一片惊呼:"我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我也不知道."  相似文献   

6.
秦梅 《四川教育》2003,(12):42-43
一天,有两个学生到办公室来交本子,看见我正在备“飞行表演”(即“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于是好奇地问我:“我们要学习这课吗?”我笑了笑说:“是啊,你看飞机正在进行飞行表演呢。”“老师,飞机也能表演节目吗?”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没等我回答,另一个学生抢着说:“当然能,我在电视里见过。但如果飞得像书上画的这么近,恐怕早就撞到一起了!”我一愣,不由得停下了我正在创设的教学情景。是啊,一个学生没见过书上的情景,另一个学生认为书上的情景是假的,这样的素材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吗?再看看这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我陷入了沉思……我重新考虑了这节…  相似文献   

7.
下课后,许多教师总爱这样问自己:“这节课中,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这节课我上得成功吗?”却鲜有教师这样自省:“这节课上,我的学生快乐吗?他们在课中享受到了什么?我自己得到了享受吗?”两种不同的反思角度,折射出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学生观。赞可夫说过:“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才能和禀赋。”然而,当我们走进小学音乐课堂,却分明看到了以下令人深思的镜头。一、课堂的纪律如此“井然”上课伊始,教室里鸦雀无声,教师环视教室一周后,微笑着说:“第×组的×××同学坐得…  相似文献   

8.
10以内的加减法共有90道算式。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分三个步骤、五个层次安排这堂“游公园”练习课。第一步激起练习兴趣。上课一开始,我问学生:“你们喜欢游公园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喜欢!”我说:“这节课,我就带大家游公园!”学生顿时兴奋起来,精神处于最佳状态。第二步按知识层次进行练习。1.得数是5的加减法首先练。因为它是10以内的加减法的中间阶梯,上接下连的关键一环。我问学生:“走到公园门口,我们先做什么?”“买门票!”“对!门票是5分钱一张,我要求小朋友不直接说5,而  相似文献   

9.
今天下午的一节写话课,我和学生做了一项“复印”的游戏,就是老师每做一个动作,便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来,并用笔“复印”下来。我感觉这节课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首先,我从教室门口走上讲台,有位同学马上说:“老师从  相似文献   

10.
这件事已经过去两年了,每当我脑海里浮现出升旗手S伤心落泪的模样,我的心便一阵难以抑制的沉重。 我是学生的班主任,可正是由于我的自私,为了片面追求一堂成功的“优质”课,而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了S,让一名升旗手成功的喜悦化作了伤心的泪水。或许S再也不会毫无顾忌地闪现自己智慧的火花,从此变得循规蹈矩。果真如此,那将是我永远的伤痛。 那堂“优质”课,是我准备参加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大赛的演习课。课题是三年级数学——年月日的应用。为了演习好这堂课,我特地邀请了两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前来助阵。演习过程非常顺利。当…  相似文献   

11.
通过教学实践,我悟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本文旨在以“年月日”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详细探讨适合学生的教学。  相似文献   

12.
在一次自然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探究声音的传播。在这节课中,我故意“为难”学生,学生却迎难而上,给了我一个又一个惊喜。情况是这样的,在学生自己提出了“声音能不能在水中传播”之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研究,一会儿就有同学设计出“拿两块石头,在水中碰撞,试一试能否听到声音”这一方案。我笑着征求大家的意见:“你们认为这个方案设计得怎样﹖”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可以。”我知道,这中间有不少同学是课前看了书的。这时,如果按方案马上动手实验,非常容易得出结论:声音能在水中传播。这节课会很顺利的结束。但是,这样的话学生有…  相似文献   

13.
四月十四日,听了银川新城区第九小学姜瑞华老师的一堂“看图写话”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看图写话”教材是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中的“基础训练9”.这项训练原来只要求学生“看图听故事,再把故事讲出来”.姜老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在观察、想象和口述故事的基础上,写出一篇完整的故事,这就把原来的教学要求提高了一步.下面就这一训练课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四年级上册“统计”的最后一课:“你寄过贺卡吗?”这节课的德育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我是这样设计的:  相似文献   

15.
《草地夜行》(六年制第九册第九课)是一篇革命回忆录.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红军为了帮助一个小战士赶上队伍而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动人事迹.学习这篇课文,可紧扣题眼“行”字,理解课文内容.一、紧扣“行”,理线索在学生初读课文,理解大意后,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文中含有“行”字意的句子.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画出了:①我“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②他“和我并肩朝前走”;③“听了他的话,我快走  相似文献   

16.
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严育洪老师执教的“年月日”一课,在教学中,严老师在任务驱动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听着歌曲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近知识、领着任务走入学习、朝着目标走向成功,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一个具有趣味性、实用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任务——“制作新年年历”中快乐而快速地完成了知识任务——“认识年月日”.下面借用元·范德玑在《诗格》中所说的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来赏析本课.  相似文献   

17.
教学设计说明:今年二月,我市举行了关于“自然学具的使用”的讲课活动,并邀请了中央教科所的专家应飞老师进行了听课指导。在这次活动中我执教了“平衡”这一课。我设计这一课的意图就是想体现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因此在使用原教材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补充、调整。如“想办法使杠杆尺平衡”这一环节,教材中是分两部分进行教学的:一是要求学生左右挂得一样多,想办法使它平衡,并得出结论:左右挂得一样多,距离一样长,平衡;二是要求学生左右距离一样长,想办法使它平衡,并得出结论:左右距离一样长,挂得一样多,平衡。而我则在引导学生初步使杠杆尺由不…  相似文献   

18.
案例背景前不久备《年月日》的第一课时,看到一个教案上引导学生探究有关年月日的这一环节,是这样设计问题的:在这张年历上,有着许多秘密,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年历,看谁找得又快又多。当时我看到这个问题时,就想这样的问题是很开放,但是否有太开放的嫌疑呢?学生会不会看出一些不符合本节课教学需要的问题来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想到了这样一个方案,可以直接提:“问请你仔细观察年历,并思考这些问题:一年有几个月?31天的有哪几个月?30天的有哪几个月?2月  相似文献   

19.
在校语文教学研究课中,我展示了一年级上册《小熊住山洞》一课。下课了,我们班小朋友纷纷围住我,说:“王老师,这节课我上得真高兴!”“我喜欢上这样的课。”……望着孩子们一张张笑脸,我深感欣慰,同时我又陷入沉思:这节课学生为什么喜欢上?我找到了答案:因为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课堂的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课堂中心发生了转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课学生能不喜欢上吗?记得在这节课试讲时,我也曾力求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但在无意识中,却仍在行使教师的…  相似文献   

20.
这节课教授的是讲读课文《枣核》 ,主要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 ,领会文中美籍华人深厚的爱国之情。以往讲完课下来 ,感到学生虽然对课文的思想感情表示接受和理解 ,却有些漠然 ,我意识到这是缺少一个感情共鸣点。于是 ,我决定在“煽情”上下点功夫。课一开始 ,我给学生放了一首抒发浓浓乡情的歌曲———《月之故乡》 ,并用投影打出一幅“月夜思乡图”的画面 ,学生们立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问学生 :“这首歌曲抒发了什么感情 ?”学生多数回答说 :“思乡情”。然后 ,我引入课题 :“表达思乡的方式很多 ,可以用歌曲、绘画、诗歌等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