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建立了以地质、物理模式为核心的一套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工作程序,并对其在查明川东高陡构造地腹形态的作用进行了论述。近几年,应用该程序在川东地区重新查明了一批石炭系顶面的构造圈闭,经钻探,显著地提高了勘探成功率,从而使该区天然气勘探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川东高陡复杂构造的油气勘探经历了数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现了不少气田,其中地震资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高陡复杂构造的地震勘探技术至今仍然面临严峻的考验,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面对的地质问题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人们对高陡构造引起地震资料的畸变以及各种解释陷阱仍然认识不足,特别是解释技术人员由于经验较少,往往用解释一般构造的思维去对待高陡复杂构造,其结果自然会产生错误的结果,从而造成决策失误。文章从大天池构造带主体的钻探实例入手,分析地震资料存在的一些问题,借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龙门山地区不仅地表地质条件复杂,地腹构造及其断裂体系也复杂多样,使构造地震成像困难。因此,近十几年开展了一系列地震勘探研究工作:首先通过在矿山梁、天井山等复杂构造区的二维地震勘探攻关,形成了基于地表条件的动态观测系统设计和宽线组合高覆盖采集技术,发现了一批潜伏构造,但是其构造复杂带的准确成像仍然存在问题;2007年,开始对三维勘探"禁区"的龙门山南段莲花山—张家坪地区开展三维地震勘探攻关,逐渐形成了有效的复杂山地三维地震采集、资料处理及解释的配套勘探技术,使山前带逆掩推覆构造成像问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加强钻井跟踪地震地质评价工作以提高钻探成功率。从而加速了龙门山山前带油气勘探开发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川东北碳酸盐岩地区地震勘探技术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川东北山区针对碳酸盐岩储层开展的地震勘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也面临诸多技术难点,主要有:碳酸盐岩裸露区地震资料采集难,高陡构造地震成像难,碳酸盐岩地震储层预测难。对难点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难点的对策技术。这些对策技术可以归纳为以下4点:①加强碳酸盐岩裸露区地震波场传播规律研究,加大单点高密度地震观测、三维地震观测的研究和应用力度;②从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的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加强照明分析在地震采集中的实用性研究,加大高陡构造的构造样式研究,提高构造建模能力,在考虑表层模型与地下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开展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应用研究;③加强多学科综合,探索地震-地质一体化的形式,提高碳酸盐岩地震储层识别和预测的精度,特别是碳酸盐岩优质储层的有效预测方法研究;④随着对精细勘探的要求,加大钻机、炸药、检波器、地震仪的研制和应用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5.
山地高陡构造地震资料采集质量分析、评价及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山地高陡构造区地震地质条件可描述为地表起伏大、地层倾角大、变速和非均匀介质 ,不满足多次覆盖的假设条件 ,因此限制了现行的多次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 ,制约着地震资料反射品质。地震资料采集质量不仅与野外施工质量有关 ,还取决于地震地质条件。本文根椐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应用非零炮检距模型正演 ,模拟野外地震资料采集过程 ,结合实际资料 ,全面深入地分析影响山地高陡构造地震资料品质的因素 (构造几何形态、地层及岩性变化、地形起伏和表层地质结构 ) ,提出山地高陡构造地震资料的品质评价标准及采集建议  相似文献   

6.
川东地区自1977年发现石炭系气藏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勘探开发,已成为四川盆地天然气的主要产区之一。回顾二十多年的勘探历史,川东高陡构造勘探经历了由低潜背斜到高陡构造,由构造圈闭气藏到构造-地层复合圈闭气藏,从简单到复杂的勘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从根本上认识到了川东高陡构造勘探难度,首先,川东高陡构造地区地表地震地质条件差,地下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应用地震勘探技术要可靠地查明地下构造形态存在一系列技术难题;再则是石炭系厚度小,变化大,埋深普遍超过4000m,要掌握其变化规律。并可靠地预测厚度十分困难,因此这二十多年的勘探过程是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勘探技术难题,取得技术发展的过程;与勘探技术的创新,改进和发展是分不开的,本以川东高陡构造地区典型测线的处理解释为例。分析了川东高陡构造地区地震地质条件及地质与地球物理模型。着重介绍该区处理解释技术(这里指针对高陡构造石炭系勘探中暴露的问题,经攻关研究后创建或改进发展的技术方法)以及取得的地质成果。  相似文献   

7.
库车和川东分别代表了西部(新、甘、青)和中部(川、渝、湘、鄂)的山地高陡复杂构造特征。对于地震勘探而言,虽两地区构造和石油地质特征有所差异,但都属于山地复杂高陡构造地震勘探类型。通过对比分析两地区的构造特征及褶皱变形机理、地震地质条件及反射特征,表明其勘探方法和经验具有相似性、可比性和互补性。对于落实构造圈闭而言,偏移处理和解释显得尤为重要:勿对地震剖面修饰性处理过强,要保真反射波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充分认识山地复杂构造畸变规律,做好叠加成像和偏移归位;处理解释一体化,有利于提高地震剖面信噪比和构造可靠性;做好精细地震解释,切忌模式化解释,为油气勘探提供可靠的圈闭形态和井位;应重视小型构造圈闭勘探,积极开展非背斜圈闭的油气藏研究;采用地震测井综合层速度量板法进行时深转换,有利于提高圈闭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高陡构造地震勘探圈闭要素畸变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高陡构造勘探开发风险远大于平缓构造,其原因在于高陡构造地震圈闭要素及反射层产状与实际情况有效大差异,即高陡构造地震圈闭要素及反射产状已发生畸变。在应用地震勘探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采用模型正反、演技术,分析畸变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然后提出校正方法。根据多年来从事高陡构造勘探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高陡构造井位部署的4项基本原则,它可起着校正高陡构造地震圈闭要素畸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陡构造勘探开发风险远大于平缓构造 ,其原因在于高陡构造地震圈闭要素及反射层产状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异 ,即高陡构造地震圈闭要素及反射层产状已发生畸变。本文应用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采用模型正反、演技术 ,分析畸变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然后提出校正方法。作者根椐多年来从事高陡构造勘探的实践经验 ,提出高陡构造井位部署的 4项基本原则 ,它可起校正高陡构造地震圈闭要素畸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陡构造变动剧烈,形态复杂。它具有地层上陡下缓,差异悬殊,构造两翼不对称,地层倒转逆掩、下盘牵引,厚度变化,断面平躺等特征。在地震资料上各类波干涉严重,时间剖面的位置和形态都有严重畸变,因此认识陡构造的地质规律和地震波特点是解释陡构造资料的基础。本文对陡构造的地质和地震波特点作了细致分析,用勘探实例和图幅论述了陡构造地震资料解释的复杂性和有效作法。文中指出,在利用钻井资料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地面地质资料;在资料解释中强调解释工作与处理紧密结合,并用正演模型验证解释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西河口潜伏构造属川东高陡构造区凉水井构造带东南陡翼断层下盘潜伏构造,先后进行了4轮地震资料重新处理构造解释,并针对石炭系目的层布井9口,但由于构造的复杂性,有4口井失误,有3口井实行动态大井斜变轨,其靶心构造形态的多解性仍同样可能存在。文章从地震资料方面入手,结合川东高陡构造及区内实钻和跟综井的显示情况,对西河口潜伏构造在地震剖面时间域-深度域的构造纵、横变异及地震资料的对比解释要点进行了论述,取得了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经过几十的勘探,、开发已成为重要的天然气工业基地,碳酸盐岩地层为主要油、气产层。在四川山区针对碳酸盐岩储层开展地震勘探取得丰富成果,但也面临诸多技术难点。将其归纳为五点:(1)碳酸盐岩出露区地震资料采集难;(2)薄碳酸岩地层及波阻抗差微弱的储层界面反射成像难;(3)碳酸盐碉储层横向预测难;(4)特殊油气储集体预测难;(5)碳酸盐岩储层含油、气、水判别难。文章分析了这些难点形成的原因;提出了  相似文献   

13.
�Ĵ������������̽��״��ǰ��չ��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四川油气地震勘探在已走过45年的历程。通过对四川地震勘探发展现状,主要方法和技术进行系统,详细的介绍,向读者展现了四川地球物理工作者,为攻克“大山区,陡构造,石灰岩”三大难题,经过不懈努力,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它们可归纳为:山地地震资料采集技术,高陡复杂构造资料处理技术,碳酸盐岩储层横向预测技术和山地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在此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四川地震勘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勘探成本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14.
多方位VSP技术在川东寨沟3井目标选择论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川东高陡构造,由于地腹构造的复杂性以及二维地震资料预测的多解性,钻探中存在着较高风险。近年来随着勘探开发领域的扩展,其钻探对象巳由相对单一可靠的目标,逐渐转至构造更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更低的区块,一定程度增大了钻井失误的机率。因此,尽力减少失误,尤其是对失误井下步侧钻目标的选择论证十分重要。历年来,对失误井的论证,主要是通过再次消化地震资料,分析原因,重新拟定目标,因此,引入不同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失误井侧钻目标论证十分必要。文章以在川东寨沟湾潜伏构造上首次利用多方位VSP技术对寨沟3井进行侧钻目标选择论证,最终获高产气流为成功范例,介绍了该项技术在解决复杂构造失利井侧钻目标论证中的重要性及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5.
����ɽ��������ε��𡢵����ۺ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东缘的盆地区中已发现了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气田,但在推覆带上还未有突破。由于龙门山逆掩断裂带地理条件十分恶劣,地震勘探很难得到好的地震反射资料,难以查清推覆构造带下的构造形态,阻碍了该区油气资源的勘探进程。2003年在龙门山构造带北段广元地区开展的“变线元多线(宽线)剖面采集”试验,于龙门山“前、后山带”获得了相当好的地震反射剖面,在推覆带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大型背斜构造。从山前带的东边界开始,这一隐伏构造带向西延展的宽度在25 km以上,直到后山带的中段。隐伏构造的发现,使近期在该区找到大型油气田的希望成为现实。文章依据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模式对宽线剖面进行综合解释,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解析了龙门山构造北段的变形历史。  相似文献   

16.
川东高陡构造上部地层倾角大,在钻井中极易发生井斜、井塌、井漏 、卡钻等复杂情况,且目的层靶区要求严格。如何有效地控制井斜、保证井身质量,提高机械钻速、降低钻井成本,是高陡构造上钻井的一大难题。文章通过分析上部大倾角地层复杂的地质特点,提出了使用一新工具、新工艺、新技术、以达到井身质量的有效控制和较大幅度地提高上部大倾角地层钻井速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ӹ���ĵ����������չ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高陡复杂构造及其油气藏是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高陡复杂构造的准确成像是高陡复杂构造及其油气藏地震勘探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影响高陡复杂构造准确成像的主要问题有:①山地条件下,因地形起伏、表层结构横向剧烈变化所引起的静校正问题;②地层速度的各向异性对速度分析和动校叠加的影响;③复杂构造对共中心点叠加的影响和复杂波场的准确归位问题。通过多年研究,在高陡复杂构造成像技术上取得了四项重要进展:一是形成了基于大炮初至层析反演表层结构的配套静校正技术;二是形成了基于各向异性条件的动校叠加技术;三是形成了构造模式指导下的叠后偏移技术和叠前叠后相结合的混合偏移技术;四是开发出了复杂构造的变层速度成图技术。应用这些技术取得了很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中国海上首次多波地震勘探的野外采集概况和应用国内研制的海上多波地震处理系统进行处理的流程和主要处理技术.处理结果表明,处理质量与挪威GECO-PRAKLA地球物理公司的处理质量相当,取得了预期的地质效果,证实了一批含气亮点,解决了一些常规纵波勘探所不能解决的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9.
理论技术和油气勘探的突破——以塔里木盆地勘探为例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满加尔油气系统和库车油气系统.满加尔油气系统中油气勘探的关键是了解储层的发育、风化壳和裂缝的分布规律.库车油气系统中下第三系盐的塑性流动、地层的强烈变形和高陡的构造形态给勘探带来巨大的困难.轮南是满加尔油气系统中油气富集区之一,勘探实践证明地震、测井储层评价、裂缝分布数值模拟、产能测试、综合地质分析等多学科联合应用,对碳酸盐岩储层进行勘探是十分有效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轮南中部和西部地区是最有利的勘探地区.在库车油气系统中,对于具有地表山地、巨大地应力、厚层盐分布的高陡构造带,通过应用平衡剖面技术、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和先进的地震采集、处理、成像和解释,快速钻过巨厚盐层钻井技术,建立符合实际的地质构造模型,实现了油气勘探的突破,发现了克拉2大型气田.上述两个地区的实践表明,新理论和先进的技术能带来油气勘探的重大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