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减轻立堵截流难度措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立堵截流难度包括抛石稳定性问题、截流规模问题、截流安全度问题。抛石稳定性涉及龙口水力因素、基础与抛投材料因素、人为因素等;截流规模涉及河道水文特性、分流条件等;截流安全度涉及堤头坍塌等。基于各影响因素及关联要素分析,归纳了减轻立堵截流难度的措施及其运用条件,包括提高导流建筑物分流能力及优化分流特性、双戗截流适用条件及落差分配控制、宽戗效应机理及其运用、增强截流块体抗冲稳定、平抛垫底提高截流安全度及其梯级调度、优化抛投方式、增大抛投强度等,探讨了深厚软基覆盖层条件下立堵截流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论述江河截流的发展历程,具体研讨了流水中截流抛石的稳定性、群体抛投不均匀粒径石块截流的稳定性、深水截流问题、双戗堤截流问题、宽戗堤截流问题等近年来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的进展。认为我国现在的导截流理论、关键技术、模型试验等的水平已全面跨进国际导截流工程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3.
立堵截流抛石粒径计算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论述了计算截流抛石粒径的理论和基本概念 ,介绍了截流中常用的S .V .Isbash公式的背景及适用条件 ,提出了计算截流抛石粒径及混凝土块体尺寸的方法和公式 ,最后总结了实际截流工程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三峡工程三期截流水力学问题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三峡工程第三期截流工程是确保实现初期围堰挡水发电及同时修建右岸大坝和电厂的关键性工程。 三期截流采取单戗单向立堵截流,其特点是截流落差及龙口流速均较大。通过水工模型试验成果,分析了影响截流落差的因素,并研究了非龙口段进占及龙口段进占中有关截流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5.
龙口下游水深对截流难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洲坝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其截流水力学指标在当时国内甚至国际截流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认为这与龙口下游较大的水深有关.试验研究结果显示,龙口下游水深 ht 与龙口上下游落差z有密切关系,ht的增大可使相对落差z/ht明显减小,z/ht的减小有利于抛料在戗堤前沿冲刷面的稳定;同时,龙口下游水深的增加,能有效降低河槽底部流速和垂线平均流速,而抛石重量对流速的变化非常敏感,流速的降低,可使抛石重量大大降低,从而降低截流难度.  相似文献   

6.
王圪堵水库坝基由左岸冲湖积细砂夹砂质、粉质壤土、河床冲积细砂和左岸基岩斜坡构成。由于沙漠区地下水埋深较大,左坝肩坝基砂层和砂质壤土天然含水状态下属基本稳定岸坡,水库蓄水后水位抬升,存在浸水湿化变形和压缩变形等问题。对坝基砂层浸水后的湿化和压缩变形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左坝段坝基砂土存在一定的湿化变形,进行处理后方可作为坝基利用。  相似文献   

7.
河道截流工程的进展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例介绍国内河道截流工程采用的方法和进展。其中戗堤截流,包括立堵、平堵和平立堵结合,以及单戗堤、双戗堤进占等。80年代以来,为了减少截流难度,多采用综合措施。此外,还介绍了长科院对葛洲坝等工程截流抛投块体的稳定研究,促进了抛石截流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立堵进占截流的方法,近来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发展。如苏联从1931年第一次截流筑坝到1950年的20年中,截流方法几乎完全是平堵法。但最近10年来(1954~1963年),苏联主要的大中型水利工程截流共有27项,其中除3项系冲填截流及定向爆破截流外,其余24项抛石截流中,立堵为15项,占抛石截流总数的62.5%(表1)。在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的一  相似文献   

9.
初次蓄水过程中的水力劈裂破坏是土质心墙土石坝面临的最主要安全问题之一。为探索这一难题,回顾了疑似水力劈裂事故及暨有研究尚不能回答的问题,探讨了水力劈裂所需的必备应力条件和可能原因。分析了既有浸水湿化变形试验并建议了采用时间对数演进模式、单位时间湿化体变和湿化剪应变分别取决于围压和剪应力水平的湿化变形时间过程计算模型,并应用于模型坝数值模拟,再现了初蓄过程水力劈裂破坏所需应力条件,得到了顺岸坡方向上后期变形增量空间分布导致心墙拉伸和水力劈裂破坏的机理。最后提出了确保坝壳压实度、控制后期浸水后变形,保证心墙与坝壳后期变形量值和速率协调为核心的水力劈裂防控方法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三峡大江截流戗堤坍塌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突变理论及自组织临界性理论,对三峡大江截流戗堤坍塌机理进行研究。认为在三峡大江截流特定的水流条件下,可以形成临界坡度和稳定坡度两种坡度。抛投体堆积达到临界坡度时,发生坍塌,是一种自然规律。在水流中,堆积体是否坍塌主要取决于堆积体粒径与水流流速的相对关系,坍塌的规模取决于堆积体的高度。据此以研究解决坍塌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采用干态和湿态的邓肯张参数,通过自编的有限元程序分析了不同压实度下某一典型堤防在不同浸水高度下湿化引起的应力变形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压实度越大,工后沉降就小;相同压实度下,湿化引起堤顶最大水平位移随着浸水高度增大而增大,湿化引起堤顶最大沉降随着浸水高度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压实度越大,产生的湿化沉降越小,本文的成果对堤防浸水后变形控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抛石块体稳定重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研究抛石块体稳定重量与水流流速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平原河流与山区河流的抛石稳定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平原河流流速较小,对块石的重量要求不会超过70kg,抛石稳定问题并不突出;山区河流流速较大,对块石的重量要求达数吨之重,且采料不易,施工也难,抛石稳定问题十分突出.据此建议:在进行抛石重量计算时,应尽可能准确估算流速值,慎重选取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13.
堆石料湿化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大三轴单线法对堆石料的湿化变形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在不同密度、不同围压、不同应力水平状态分别对堆石料进行浸水后变形特性的规律性研究,根据建议的湿化模型整理了计算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围压增大、浸水应力水平提高,堆石料的湿化轴向应变变大,在围压和应力水平增加超过某一范围后,堆石料的湿化轴向应变明显增大。湿化轴向体变随围压浸水应力水平的变化不是很明显。随着堆石料密度的提高,堆石料的湿化变形量产生一定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14.
宁夏引黄灌区膨胀土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通过现场和室内试验,对;宁夏引黄灌区盐池县境内的膨胀土浸水变形特性进行了研究。人三轴浸水试验结果表明:该区膨胀土具有中等偏强的膨胀性,当外部荷载较膨胀力低时,浸水过程中会产生膨胀变形;当外部荷载超过膨胀力后,土体在湿化过程中强度降低,颗粒间的联结力减弱,浸水时产生附加的沉降变形。现场哉荷试验表明,垫层作用能够提高膨胀土地基的承载力,减少浸水湿化变形。最后用室内试验的湿化应力应变关系,对现场哉荷试验  相似文献   

15.
泥岩浸水膨胀变形将导致构筑物地基上拱病害,为研究浸水方式对膨胀土膨胀变形的影响,以兰新铁路第二双线一处典型膨胀泥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向浸水(包括上部和底部渗透)和三向浸水方式进行了重塑泥岩膨胀变形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浸水方式下土体达到膨胀稳定的时间不同,三面浸水方式较单向浸水方式下所需时间短。试验初期单向底部浸水膨胀变形速率较顶部浸水时小,三向浸水膨胀变形速率随注水孔增多而增大。通过试验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三面浸水方式下膨胀变形量与浸水过程吸水量呈良好幂指数关系,单向浸水两者呈良好对数关系,土体浸水方式对膨胀量计算模式有重要影响。通过对比不同浸水方式下膨胀速率及膨胀变形量变化规律,为膨胀土地基设计和预警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人民黄河》2014,(3):126-128
积石峡水电站面板堆石坝主堆石区采用坝址区岩石开挖料填筑而成,为控制坝体的湿化变形,在坝体填筑基本完成后,采用坝体底部浸水的措施。结果表明:坝体浸水能提前释放堆石坝的湿化变形,特别适用于风化岩、软岩等软化系数小的岩石填筑的坝体;坝体浸水加速了面板堆石坝的施工期变形,缩短了大坝施工期沉降时间,为混凝土面板的提前施工及其裂缝控制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坝体排水期间,坝体内外水位差应不超过1 m。  相似文献   

17.
三峡工程施工期几个关键水力学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三峡工程施工期几个关键水力学问题的研究情况, 包括大江截流问题研究; 明渠通航问题研究; 导流底孔水力特性研究等。结果表明: (1) 大江围堰施工采用龙口部位深水河床预平抛垫底措施后, 可确保1997年顺利实现大江截流。(2) 设计选用的导流明渠布置型式, 可满足设计船队通航要求。(3) 设计选用的长有压管导流底孔方案,可满足设计要求,并具有结构简单和施工方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龚咀水电站位于大渡河中游,为该河的第一期开发工程。水电站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85m,总装机容量700MW。龚嘴水电站采用左岸明渠全年导流方案,河道截流采用立堵抛石截流方式,其导截流布置见图1.现将该工程导截流模型试验及原型观测结果做一介绍,供有关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19.
江河截流中混合粒径群体抛投石料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截流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水流作用下群体抛投混合料的稳定性,首先依据天然混合料粒径的连续分布。引进代表粒径dd的概念,从而简化了研究模型,其次,分析,归纳出截流抛投石料的4种群体相互作用,即群体相互干涉水流结构的影响,群体碰撞作用,分布位置对群体石料的影响,群体隐蔽作用。最后,概化出研究模型-A×△H球体层,第一次推导出截流中群体抛投石料在水流作用下的抗冲稳定公式,同时进行了系统的群体抛石截流试  相似文献   

20.
丁坝头冲深和堵口抛石大小的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局部冲刷计算式应用到丁坝头和堵口截流冲坑深度的计算,并引用绕板桩渗流场渗势理论计算水流绕坝头的单宽流量(或流速),而给出了进占堵口丁坝坝头护脚抛石的稳定性计算式,经过验算,冲深与抛石稳定性的计算与实际工程的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