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1 毫秒
1.
徐秉国 《江汉论坛》2003,46(4):70-74
我党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新论断、新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理论发展史上的历史性飞跃,即由邓小平同志完成的从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飞跃,由江泽民同志完成的从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飞跃。  相似文献   

2.
社科信息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三次飞跃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空前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也不断产生新的飞跃:以提出三个有利于并作为评价一切工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关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论断,含义深远。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我们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一个阶级政党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我们党的领导和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要当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这个代表,就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科学调整生产关系,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积极推进科学技术发展,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还要尽快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以担负起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伟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一是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科学继承;二是突出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因素中的重要地位,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三是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中巨大的变革作用,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宝库;四是揭示了这是一条重要的经济规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谱写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深化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问题的认识 ,必须着力关注邓小平理论的思维视界、本质特色和实践价值等问题 ,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化 ,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科学化。“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明确提出 ,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内涵 ,构成了社会主义的实践主题。在邓小平理论中 ,“实践主题”的明确提出源于对“生产力问题”(即“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极大关注 ,并使“生产力问题”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 ,“生产力问题”既导引出“实践主题” ,更深化了“实践主题”。邓小平理论在“生产力问题”上的重大创新价值 ,不仅在于强调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价值目标意义 ,更在于强调了要从实践上创造性地探索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最终标志着社会主义已经开始由最初的“理论设想型”经“经验主导型”向“科学实践型”的飞跃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它不仅把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党的建设理论的精华都包含在内 ,而且抓住了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要害 ,使党的理论更贴近时代。它是中国共产党力量源泉和政治优势的集中概括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社会实际相结合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它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李萃英  王立忠 《齐鲁学刊》2000,3(5):106-109
“跨越”型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马克思的一个 设想,即“跨越”设想。因为重大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所以马克思只是开了个头即把它否定 了。列宁发现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实现了“跨越”型社会主义的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完成了“跨越”型社会主义理论的上篇;邓小平重新探索“跨越”型社会主义的道路,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了“跨越”型社会主义的第二次飞跃并完成其理论的下篇。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的标志性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其重大的意义。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其理论特色:一是从理论的指导性看:“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二是从理论的时代性看:“三个代表”以鲜明的时代特色树立起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又一座丰碑;三是从理论的继承性看:“三个代表”的理论基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四是从理论的创新性看:“三个代表”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基础、灵魂和本质,标志着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与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内在联系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适应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先后曾出现过三个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即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既坚持了实践标准,又发展了生产力标准,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它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成果。邓小平把三条标准概括为互为联系和互为促进的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行深入考察和认真思考后所得出的科学结论。毫无疑问,“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10.
论江泽民的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建立了历史观之“体、用”架构,亦即历史观之本体与运用的价值取向。中国中古史观以“天命观”为体,以儒家伦理观念为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体、用”演化:毛泽东以唯物史观为体,以阶级斗争学说为用;邓小平以唯物史观为体,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为用;江泽民对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江泽民以唯物史观为体,以“三个代表”的思想为用。对“三个代表”思想的阐释。江泽民历史观的方法论——系统的方法。江泽民历史观之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与知识背景。江泽民历史观、历史思想之社会实践:高度重视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推进中华民族新一轮的伟大复兴;关注并引导中国史学的发展;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以史为鉴;用其唯物史观的“体、用”架构理论来分析、解决现实的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时代性,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理论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要旨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出一条新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以改革开放两个十年的历史经验为实践基础,提出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新理论。这些理论创新,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一条思想红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本文从四方面概括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能够对邓小平理论进行创新和发展的深厚根源。  相似文献   

13.
何关银 《学术研究》2002,1(1):16-19
江泽民同志“关于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论述 ,其哲学意蕴是生产力认识论的重大突破。生产力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内容。生产力认识论事实上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对生产力认识论的认识有助于加深对“代表先进生产力”论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石文卓 《理论界》2012,(11):10-12,30
“问题与主义”之争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著名论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之闻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争论,其实质是中国是否需要革命,是走资产阶级改良之路还是走无产阶级革命之路的讨论。论战在理论上阐明了“问题”与“主义”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上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井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应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有重大贡献。其贡献主要是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列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 ;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  相似文献   

16.
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结合,实现了发展观上的创新;它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五个统筹”发展的要求;它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它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把以人为本贯穿于社会发展的一切方面,明确了人民是历史主体的观点,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围绕“南方谈话”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这一主题,首先阐明了“南方谈话”的根本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其次指出了“南方谈话”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上的新突破,这种突破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问题上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诸多问题上。最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七一”讲话对“南方谈话”的继承与进一步发展。一是它对“南方谈话”精神的继承、总结与发挥;二是它对“南方谈话”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创造性继承与发展,如理论主题的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深化与丰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内涵拓展等;三是它对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的时代特征,提出“守正创新”的明确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顽强奋斗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在“守正创新”视野中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两个结合”之间相互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在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进程中,要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之正、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正,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新、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为当代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构建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的思想,是站在世纪之交、千年更替的历史时刻,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作出的战略性思考,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党建理论的新概括、新发展。“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我们党面向新世纪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带领全国人民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三个代表”的首要要求,是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建设先进文化,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最终取诀于…  相似文献   

20.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根本途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和取得胜利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将“一个结合”丰富为“两个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新境界。“两个结合”的原创性提出与创新性发展有着其深厚的历史逻辑和鲜明的现实实践逻辑,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蕴。这一伟大时代命题的实质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固本培元与守正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这要求我们党牢牢把握“两个结合”的实践路径,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夯实思想根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植深厚的人民情怀;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