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寒 《中国西部》2009,(9):64-65
“获得收入”往往比“学会花钱”更有价值。公益组织眼下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学会“造血”。探索基金增值不仅能破解“慈善成本”的困境,其中优化的慈善资源配置,无疑能从整体上提高社会的慈善效能。  相似文献   

2.
徐永光 《中国报道》2011,(12):82-85
如果因慈善组织透明度不高而发誓“永不捐款”,如果因慈善组织官办色彩重而把去行政化变成去组织化,如果把慈善组织专业化管理所需成本看成是“雁过拔毛”而倒退为陈光标式的个人布施行为,那中国现代慈善发展就没有希望了。  相似文献   

3.
今天的女人们确实幸福多了,因为她们有了更多机会打着“女人永远缺一件衣服”的旗号不断地购衣,同时也有了更多的困惑:到底怎么处置这满满一柜子衣服呢?现代都市女性的这种矛盾,早已不是新鲜事了。因为大家早已不只把衣服视为御寒蔽体之物了。她们不但要美、要品位,更要高兴、只要她们喜欢、他们愿意.就可以大把人把地花钱。为喜欢,为一时高兴,为满意而花钱,有人称其为“感情消费”。“感情消费”一词可以说是对现代服装消费的典型概括,其种种心态表现如下:趋时消费名模瞿颖曾对记者坦言:“什么时髦穿什么”。模特儿无疑就是时…  相似文献   

4.
李勍  车阳 《中国西部》2009,(12):36-37
“现代化”是我们至高的追求,所有社会力量都在调整,而作为其中之一大受欢迎的“慈善”也是要实现转型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慈善人才现代化”更是提上日程。究竟慈善人才现代化,“化”的是什么,又得怎么“化”,我们得仔细研究!  相似文献   

5.
这一两年,“慈善”被“炒”得热火朝天。不久前民政部公布了第一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而第一部关于慈善的法律也正在制定中。在表面的热闹背后,人们要问,中国慈善事业现状到底如何?它未来的方向何在?  相似文献   

6.
"一流人才做慈善,二流人才做企业!"当慈善是一种时髦的时候,人人趋之若鹜,当慈善是一门学问的时候,大家都困惑了:怎么花钱、怎么施舍?  相似文献   

7.
“我们需要机会让更多的人比较清晰地认以慈善的定义、范围、价值与行动空间,然后在这个范内围找到并培养出专业的慈善人才。”  相似文献   

8.
《沪港经济》2011,(11):68-68
9月20日,“将爱心进行到底——鼎中鼎澳门豆捞爱心慈善之夜”在上海体育场隆重举行。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国平,常务副秘书长马仲器、曹雅琳,副秘书长胡增耆等应邀出席。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慈善事业实在是太需要“国退民进”了。“明规则”缺失,“潜规则”就会乘虚而人。而“潜规则”大行其道,势必会破坏慈善的生态。“诺而少捐”和“诺而不捐”,既是对诚信的践踏,也是对诚信慈善者的不公平。而“糊涂账”式的捐赠所造成的误会不仅可能伤害公众的感情,也可能伤害慈善企业或慈善家的热情。  相似文献   

10.
柯山 《中国西部》2009,(12):20-23
改革开放30年来,人才问题受到了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是慈善公益人才不被重视。中华文化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蒋哗调查发现,人才缺乏是中国慈善公益事业的最大国际差距之一。  相似文献   

11.
“老吾老,以厦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贤的一句箴言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传承已久的慈善胸怀。穿过历史的烽烟,我们能看到“义庄”里为穷人遮风避雨的茅屋,史书的字里行间还能闻到“粥厂”飘来阵阵粥香。慈善,虽然那时候还不叫“慈善”,还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血脉传承中一步步走来.铸成了华夏文化的慈善基因。  相似文献   

12.
历次降息,为何居民储蓄仍居高不了?6万亿储蓄存单到底持于谁手?刺激消费的政策为何连连受挫?拉动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应该是什么?百姓不花钱,成为世纪末中国经济的尴尬进入1998年,刺激消费逐渐成为经济界热门话题。伴随“倒闭年”的预言,老百姓眼睁睁看到商场日子难过,物价一路下跌,中国商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仁慈;“活难干,钱难赚”成了各路商人的口头掸,并不约而同地把怨气撒向普通消费者;中国政府空前关注中国人的钱袋子,“掏钱有商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颇费周折,但任你如何抛媚眼儿,储蓄还是漫过6万亿!于是,形成…  相似文献   

13.
一、“贷款新规”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1.加强资金流向监管.有效防范贷款挪用风险。“贷款新规”的核心内容是.银行不只是把钱贷给借款人.还要进一步跟踪、监督、控制借款人怎么花钱.把资金投到哪里去,具体的用途是什么,是否按照约定的用途使用.其采取的方式是通过受托支付.  相似文献   

14.
钟宇 《中国西部》2009,(5):26-27
慈善机构“血统”单一,慈善相关制度尚未明确,不懂慈善即理财……所谓“共襄善举”,慈善也绝不是富翁的权利!中国企业家和民众的善举已屡见不鲜,但该如何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慈善之路?怎样才能使之高效率地发挥“慈善参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勃 《中国西部》2009,(9):26-27
人们期待的《慈善法》不应是一部“部门利益促进法”或“部门权力保障法”,去为某些部门跑马圈地,它应该在慈善领域勒住权力的野性,不给非法、虚伪、欺诈、贪婪等留置空间。  相似文献   

16.
对于本刊提出和倡导的“快乐慈善”、“全民慈善”等理念,王振耀给予了高度评价与认可。他对本刊社长刘煊苗说,“以前的慈善就是出钱出力,你们做的慈善文化就是在做思想嘛。这是难能可贵,值得肯定与推广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柯山 《中国西部》2009,(9):18-21
当我们把审视的目光投向慈善事业,是不是也应该问一下:慈善,是否需要成本?不可否认,慈善的成本并不因为我们的视而不见或者所谓的“零成本”运作而消失,它真真切切地存在着。  相似文献   

18.
苏竹青 《中国西部》2009,(12):26-27
2009年,在遂宁国际慈善论坛上,关于慈善人才的探讨备受关注。在提倡全民慈善的今天,慈善人才的培养已经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价值。在论坛上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也一再强调慈善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一年,弹指一挥间。对于QFII的种种推断从来都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主流话题。一年来,这个“远来的和尚”到底把“经”念得怎么样?他们和“本地的和尚”到底有何区别?事实上,一年时间尚不足以让我们形成清晰的判断,命题的证伪同样也不容易。我们只能说这一年仅仅是一个“试水”。  相似文献   

20.
慈善资本主义就是要采纳赢利企业界的最有效因素,在慈善领域实行“生产率革命”,变无效慈善为高效率、高效能的恩善。这里的“资本主义”只是西方学者对“市场经济”、“效率”的一种不客观的替换,它的本质就是“有效率(益)的慈善”。那么,它必然就有能为同样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中国所用的成分,只是我们需要探求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1、加大对民营慈善事业的宣传和支持力度;2、出台相应的金融、财务制度,运用现代化金融手段净化慈善机构资金运作环境;3、主动吸收新理论、新观点,使之“中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