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型艾滋病病毒(HIV-1)感染可引起严重的全身免疫系统损害最终导致患者死亡。抗病毒治疗(ART)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从而提高HIV-1感染者的存活率,但长期ART并不能清除HIV-1潜伏库。一旦停止抗病毒治疗,病毒再度复制将不可避免地发生。作为HIV-1表达的早期蛋白之一,Nef可经多种途径调节宿主细胞的功能状态及病毒自身复制状况,从而可能影响HIV-1的潜伏感染。本文就Nef蛋白影响HIV-1潜伏感染的可能机制和途径做一综述,为HIV-1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线索。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病毒库是目前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不能根治艾滋病的主要障碍,是抗病毒治疗不能停药的原因,也是目前国际艾滋病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国内外对HIV-1病毒库的形成机制及可能的清除措施进行了大量探索。文章针对国内外HIV-1病毒库的形成机制及功能性治愈措施的研究进展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HIV可与被感染细胞的基因组整合形成潜伏感染,进而构成机体的病毒储存库,后者是联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无法彻底清除病毒、治愈AIDS的根源,探索有效的策略来实现AIDS的功能性治愈是目前AIDS研究的热点。"柏林病人"重新定义了HIV感染治疗的结局,燃起了人类治愈AIDS的希望和信心。目前,以干细胞、T细胞等为主的细胞治疗策略被认为是治愈HIV感染的主要策略之一。本文就近年来细胞治疗在AIDS功能性治愈中的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青少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基本特点,为艾滋病防控和综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2002年1月-2015年1月(AIDS)在北京佑安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的青少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探讨青少年抗病毒治疗的特点。结果收录的37例HIV感染者/AIDS病人中,性传播占91.89%。基线时HIV-1病毒载量为(4.40±4.83)Log拷贝/mL,抗病毒治疗5年后,病毒载量降至(0.87±0.82)Log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9,P=0.003)。病毒载量完全抑制者所占的比例由0增加至94.7%(P0.001);抗病毒治疗5年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由基线的(179±102)个/μL升高至(732±136)个/μ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18,P0.001)。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青少年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病毒载量,改善其免疫功能,应推广HIV感染青少年的抗病毒治疗,加强艾滋病宣传教育,以控制HIV在青少年人群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合并肺结核(TB)(简称HIV/AIDS-TB病人)抗结核治疗(ATT)对抗病毒治疗(ART)效果的影响因素和HIV-1基因型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云南省传染病医院确诊的HIV/AIDS-TB病人和HIV/AIDS病人的人口学、临床资料、HIV-1病毒载量和基因型耐药,分析影响HIV/AIDS-TB病人HIV-1复制的因素。结果 197例HIV/AIDS-TB病人在联合治疗24周后HIV核糖核酸(RNA)检测阳性率为23.86%(47例),抗病毒治疗失败率为11.17%(22例),抗病毒失败病人的耐药率为9/22,均高于ART的HIV/AIDS病人,但二者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IV/AIDS-TB病人主要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相关的突变为M184V(26.67%),主要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相关的突变为V179D(26.67%)和V106M(20.00%),未产生蛋白酶抑制剂主要突变。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组时的白蛋白(ALB)、抗酸杆菌涂片、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ART和ATT方案与HIV-1复制无关,而ATT 8周内接受ART是抑制HIV/AIDS-TB病人HIV-1复制的保护因素。结论联合治疗能有效抑制HIV/AIDS-TB病人的HIV-1病毒载量,且未加速病人HIV-1基因型耐药的产生。对于尚未接受ART的双重感染病人在启动抗结核治疗8周内开始ART有利于抑制HIV-1病毒载量。  相似文献   

6.
抗HIV治疗对艾滋病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IV-1感染人体后,造成 CD_4~+T淋巴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细胞免疫功能损害,最后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即艾滋病(AIDS)。先前的研究表明这种免疫功能的丧失是不可逆转的,抗HIV病毒治疗仅能控制或减缓其进展。但最新研究证明,强效联合抗病毒治疗(HAART)不仅能有效的控制HIV-1的复制,并能使艾滋病病人的免疫功能得  相似文献   

7.
微小核糖核酸(miRNAs)一种非编码小RNAs,在1型艾滋病病毒(HIV-1)感染的发展和转归中发挥重要作用。miRNAs通过直接作用于HIV RNA,或者通过间接调节细胞辅助因子和抗病毒因子抑制病毒复制,miRNAs也可以通过调节T细胞活化促进HIV感染。本文主要回顾在HIV-1感染者体内,异常表达的miRNAs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病毒感染或者维持潜伏感染,及在感染过程中的生物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miRNAs及其作用靶点在HIV-1感染者体内的作用可能为抗病毒治疗开启一个新的窗口。  相似文献   

8.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出现,使得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从一种致死性疾病转为慢性感染性疾病,使感染者体内的病毒载量下降至常规方法检测不到的水平。但人们很快发现一旦停止用药,感染者病毒载量很快反弹,这就意味着患者需要终身服用药物。而HAART不能彻底清除HIV-1感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HIV-1在体内潜伏感染,形成病毒储藏库。经过不懈的努力,人们对于HIV-1潜伏的分子机制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并且建立了一系列的体外模型,这些都为攻克HIV潜伏感染,治愈HIV感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随着“柏林患者”和“密西西比患儿”的出现,根除性治愈及功能性治愈AIDS逐渐成为AIDS临床研究的热点.治愈AIDS的最大难点是即使在强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下,仍有病毒潜伏且难以清除.HIV有多种潜伏机制,近年来科学家们针对HIV潜伏机制,开展多种治愈AIDS的尝试与研究,前景令人鼓舞.本文对这些可能治愈AIDS的措施和策略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不同方法检测Ⅰ型艾滋病病毒(HIV-1)病毒载量的相关性及一致性,探讨国产实时荧光核酸定量检测试剂盒用于临床检测HIV-1病毒载量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61份未治疗的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血浆标本及57份抗病毒治疗后的血浆标本,使用深圳匹基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实时荧光-PCR...  相似文献   

11.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使艾滋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但是HAART对艾滋病病毒(HIV)潜伏池的清除效果并不理想。探索激活和清除HIV潜伏池的方法以期获得临床功能性治愈,是当前艾滋病研究的热点。正在进行研究及实践的方法有:(1)增强抗反转录病毒治疗;(2)感染早期治疗;(3)激化潜伏HIV,清除病毒潜伏池;(4)治疗性疫苗;(5)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12.
由于免疫系统无法识别潜伏感染HIV的细胞,导致艾滋病目前尚不能根治。HIV感染后很快建立于CD4细胞中的HIV-1病毒库是根治艾滋病的主要障碍。HIV-1病毒库形成机制复杂、测量方法各异,且无特效根除方案。现有ART方案,可抑制艾滋病患者体内的病毒复制,但无法有效清除病毒库,若ART中断,HIV-1病毒库即是病毒复发的主要来源。本文围绕阻碍艾滋病治愈的关键问题,陈述目前测量HIV-1病毒库的多种方案并比较其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对清除HIV-1病毒库相关干预措施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艾滋病(AIDS)病人血浆与脑脊液中,艾滋病病毒I型(HIV-1)的病毒载量、基因耐药突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72例AIDS病人配对的血浆和脑脊液标本,检测HIV-1病毒载量,对接受抗病毒治疗(ART)超过48周、但病毒载量1000拷贝/mL的标本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 72例AIDS病人中,37例未接受ART,血浆和脑脊液的病毒载量分别为5.04(3.56~6.65)lg拷贝/mL和4.15(1.70~6.25)lg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14,P=0.001)。35名接受一线抗病毒药物治疗超过48周的病人,血浆和脑脊液中的病毒载量分别为1.69(1.69~6.49)lg拷贝/mL和1.70(1.70~4.34)lg拷贝/mL,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53,P=0.210)。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病人血浆及配对脑脊液病毒载量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治疗病人血浆和脑脊液中病毒载量检测结果不一致率为51.4%。产生耐药性是ART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血浆和配对脑脊液中的耐药基因突变位点类型基本一致。结论未接受ART病人血浆中的HIV-1病毒载量高于脑脊液。ART失败的病人(接受治疗但血浆和/或脑脊液病毒载量仍50拷贝/mL)的血浆和脑脊液中,病毒载量检测结果存在较高的不一致率。ART失败外周血和中枢神经系统耐药突变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能有效抑制艾滋病病毒(HIV)的复制,极大地降低了艾滋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使艾滋病从一种致死性疾病转变为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然而,HAART无法彻底清除病毒,HIV可潜伏在病毒储存库中,根治艾滋病困难巨大。因此,能有效控制病毒复制并维持机体免疫功能,即功能性治愈,成为近期艾滋病治疗的目标。随着"柏林病人"和"密西西比婴儿"的报道,功能性治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对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影响血样样本中HIV-1病毒载量检测值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艾滋病(AIDS)病人治疗的人数逐年增加,全国艾滋病病毒(HIV)病毒载量检测需求迅速上升,HIV-1病毒载量的检测仪将在全国各省确认中心实验室和艾滋病定点医院得到广泛使用。病毒载量检测值的准确性受样品采集、分离、保存和检测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病人治疗效果的评价和监测分析感染阶段。该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从样本采集到保存的不同环节,对HIVRNA检测值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以兹为相关临床检测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1型艾滋病病毒(HIV-1)具有亲淋巴性和亲神经性的特点,约10%~27%的艾滋病(AIDS)病人可出现神经综合征,一般称之为艾滋病所致神经系统障碍~([1])。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HIV原发性神经系统感染、机会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继发性脑卒中。近年来,HIV相关认知障碍(HIV-associated neurocognitive disorder,HAND)逐渐得到临床的重视。多数HIV感染者/AIDS病人(简称  相似文献   

17.
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因免疫机制受到破坏而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抗病毒治疗的系统化推行,机会性感染的致死性病例已逐渐减少,但由于对合并的恶性肿瘤认识不足导致的肿瘤性致死病例逐渐增多。本文统计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患者中,45例HIV/AIDS病人合并恶性肿瘤,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随着艾滋病(AIDS)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时间的积累,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成为近年来国内外艾滋病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和重点。研究常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相关影响因子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婚姻状况、BMI指数、感染途径、世界卫生组织的临床分期、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等,是影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针对重点人群加大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宣传力度,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疗覆盖率,可以有效保障治疗效果,延长病人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Ⅰ型艾滋病病毒(HIV-1)潜伏感染人Jurkat T细胞的模型,为进一步研究HIV-1潜伏感染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一种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EGFP)的HIV-1假病毒感染人Jurkat 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出GFP -细胞群,之后经激活剂曲古抑菌素A(Trichostatin A,TSA...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中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标准调整前后,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成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生存状况,以及探讨死亡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病人的基线情况和随访信息,计算病死率以及建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开展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病人270 313例,其中2008年及以前入组的病人5年累计生存率为0.79;2009-2011年入组的病人5年累计生存率为0.85;2012-2013年入组的病人3年累计生存率大于0.90。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治疗标准调整年份≤2008年开始抗病毒治疗者,其死亡风险是2012-2013年开始抗病毒治疗者的1.28倍。除此之外,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感染途径、药物治疗方案均影响病人死亡。结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标准调整后,使得更多的HIV/AIDS病人在免疫水平较高时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对降低病死率、延长生存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