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我国过去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式的建设格局,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不能向城市转移,而在农村实行的又基本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农民不能从其他渠道获得必需的生活资料,只有靠自己在土地上劳动,才有生存的可能。因此,把广大农民固锁在每人仅有几亩甚至几分的土地上,造成劳动力的极大浪费。这是我国经济不能迅速发展,人民不能尽快致富的一个重要原因。改变这种状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第二步、第三步战略部署的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经过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们在解决这个重大问题上已经摸到了路子——乡镇企业“为我国农村克服耕地有限、劳力过多、资金短缺的困难,为建设新的城乡关系,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这证明它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乡镇企业的兴起,无疑是中国农民第二次解放的开始。如果说,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的农民第一次解放,结束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使中国农民从封建枷锁中解放出来,那么,现在已经开始的中国农民第二次解放,则是结束农村自给自足的传统式的农业经济,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这一次解放比第一次解放意义更重大,工作更艰巨,时间要更长。它是中国农民面临的历史性转折的重大使命,同每个农民的生存、发展、命运都息息攸关。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农民收入的变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影响黑龙江省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等五大方面,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现代化经历了从传统小农业向现代大农业的逐步跨越.今天,新时期农村经济的改革开放仍须聚焦"三农",从现代农业破题,创新与发展的关键是从小农经济到大农业革命,大农业究其本质来说,就是系统农业.要争取用20年时间把我国建成现代大农业强国,必须完成五个转变:一是要实现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二是要由以陆地生产为主的平面农业转向海陆统筹的、海陆(空)高度结合的立体型农业转变;三是要由单一、单向的农业向多元、多向的大农业产业体系转变;四是要由资源浪费型农业向生态循环型农业转变;五是要实现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大市场转变.  相似文献   

4.
宋容德 《社科纵横》2009,24(8):55-56,62
邓小平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不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而且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德指向,就是把人民群众从不道德的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从不道德的普遍贫穷状态下解放出来,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5.
刘华楠  何倩 《社科纵横》2007,22(1):33-35
针对我国日益突出的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本文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视角和宗旨,以阐明保障农民宪法权利的重要性和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效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入世后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全面接轨的大背景下.如何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有效组织起来以应对竞争激烈的大市场.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道必答题.该问题的解决程度,事关我国农业竞争力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通过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降低风险、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经济有效性,可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论农民进入市场李波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进入市场,就谈不上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农业进入市场的关键是把农民推向市场。因此,应当尽快地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帮助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必须有一个货畅...  相似文献   

8.
墨西哥在20世纪初建立了土地的村社和合作社集体所有制,并希望通过这两种土地集体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权利均等化和农业发展水平提高等目标.然而,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之后,农民却愈加贫困,农业生产也停滞不前.为了摆脱农村发展的困境,1992年以后,墨西哥以土地确权登记为核心,以产权明晰为原则,开展了第二次土地改革.这一改革不但化解了大量土地纠纷,而且赋予民众更多的自主发展权.墨西哥的改革经验对于当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具有一定的反思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日本在1946—1952年间,经历了从国家统制价格到市场价格的改革。其间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6年到1949年,日本进行了3次官定价格的调整,其调整是按照日本当时国内经济条件与统治集团的要求,在一定的计量根据下实施的;第二阶段是从1949年到1952年,日本经历了从统制价格  相似文献   

10.
在文明社会进程中,人类教育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重大跨越:农业时代教育从融入生产劳动走向与之分离,产生了教育的行业形态--学校教育,文化传承得到优化,实现了人类教育第一次跨越;工业时代学校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产生了教育的普及形态--全民教育,教育受众面扩大,义务教育迈向全球,文化下移加速,实现了人类教育的第二次跨越;信息时代学校教育从单一的封闭的课堂迈向开放的跨越时空的信息世界,产生了教育的网络形态--虚拟教育,人类教育从实体走向虚拟,推动全球教育一体化,促进跨文化融合,实现了人类教育的第三次跨越.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物质进步和技术变革为人类教育跨越提供了支撑平台.三次教育跨越保证了人类社会各个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培养,加速了人类探索自然、改造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张明  孟明娟 《社会工作》2011,(18):30-33
费孝通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创始人。他毕生的追求就是"志在富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富民思想具体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发展,但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对中国农村的深入研究,探求中国式的富民之路。费孝通先生不仅为推动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同时他的治学精神和科研方法也为当代农村社会工作者带来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深刻的启迪。本文拟就费孝通的"志在富民"思想及其对农村社会工作者的启示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三农"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宫希魁 《求是学刊》2004,31(5):57-62
中国是一个农业和农民大国 ,研究和思考中国现实中的一切重大社会问题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制约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最大障碍 ,不在城市 ,而在农村。解决中国“三农”问题 ,其根本出路是大量减少农民 ,这涉及到整个社会利益格局的大调整  相似文献   

13.
李全生 《创新》2010,4(2):78-81
我国农村改革以来,中国农民先后推出了家庭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专业户、小城镇、农民工、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制、村民自治等九大创造,为中国农村改革和农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中农民的这些创造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进一步完善这些创造,继续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并注重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4.
郭海文 《唐都学刊》2011,27(1):59-65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可以通过对女红军婚姻选择、人格独立、功绩认可、地位确定四个方面,来探求战争年代女红军自身在这场革命中的独特的经验和体会,探究女红军所经历过的"妇女解放"的艰辛历程,歌颂其在中国妇女运动史的贡献,以提供不同于"宏大叙事"的另一种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5.
农民的社会保障近年来备受关注,但观念层面的讨论却很少出现在学术视野当中。保障观的研究有助于自下而上地理解农民作为底层群体的生存及发展状况,有利于加强社会保障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从农民立场出发,透过农民个体的生命历程及家庭中重大事件,分析农民“浸润”在日常生活中的对于保障的看法,从中探究作为农民“生存之道”的保障观的形成及意义,使社会保障研究和决策真正了解到他们的需要,真正有利于农民生存状态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有的国情决定了在妇女解放问题上必然与西方有着不同的探索过程。中国的妇女解放思想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最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共产党一旦拥有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作为指导思想,便自觉地将它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但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新的问题不断涌现,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也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要吸收西方女性主义思想,结合中国当前和谐社会的理论,构建平等、差异、融合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覃琮 《社会》2013,33(6):93-121
基于对广西两个征地案例的研究,本文发现,农民维权抗争的实践逻辑,不能用现有的“日常反抗”、“法权抗争”和“规则模式”框架来解释。当地农民维权活动的一般性特征可称之为“理法抗争”,其行为理据、策略选择和目标制定都在合“理”合“法”的框架内。具体表现为:对被征土地的“待价而沽”、积极运用“拖”的抗争策略、在集体行动中并用“理”与“法”的行动策略,不使事态失控,不与地方政府交恶。农民的“理法”抗争,既根植于乡土社会,也因中国政府政治合法性的转变而导致的国家对稳定的刚性需求、地方追求经济绩效和维稳工作实践之间始终存在某种张力,正是这种张力促使农民在与地方政府争取拥有平等对话主体资质的抗争过程中形成某种“默契”。  相似文献   

18.
周浪  孙秋云 《社会》2017,37(4):1-31
本文通过对苏北望村基督徒因病信教现象的考察,关注信教农民的宗教心理及其演变。用"信念"来把握农民"信"的起点心理,它蕴含了个体面临生命困境时寻求宗教帮助并对之赋以期许的自然心态和家庭伦理。"信念"的宗教建构、"信念"的情感嵌入以及"信仰"要求三个宗教操演环节促使个体心理的由俗入圣。基于原有病型及其疗效基础上的个体与宗教间的互动,信徒发生了信念坍塌、信念过渡和信仰升级三种类型的心理分化。"信念"操演与分化构成了农民宗教心理演变的机理,也形塑了农民的信仰方式。文章进一步探讨"信念"对于理解中国农村宗教实践中的个体宗教心理、宗教皈信、宗教复兴等议题所具有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孙小逸  黄荣贵 《社会》2016,36(3):140-166
本文旨在考察业主维权情景中行动者的认知过程。作者提出了理解主观认知的分析框架,并根据权利内容即财产权抑或自治权、权利性质即反应性抑或进取性两个维度,对业主权利意识进行类型学划分。对微博的分析呈现了近年来业主积极分子权利意识的分布和演变状况;访谈结果则显示积极分子对权利意识的认知解放是一个自发、互动的过程,而且抗争面临的阻力促进相似抗争的连结,社会化媒体为类似抗争的串联提供了平台,推动了认知解放过程。本文阐明了在中国情境下框架化和认知解放过程的自发性和互动性,同时指出未来的研究应该从以事件为中心的案例分析转向以议题为核心的抗议事件族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