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雷米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合并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住院的ACS合并AF患者163例,其中包括8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和75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UA组与AMI组分别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具体分组为UA治疗组(A组,n=44)、UA观察组(B组,n=44)、AMI治疗组(C组,n=37)和AMI观察组(D组,n=38)。4组均给予胺碘酮治疗,治疗组加用雷米普利(5mg/d)。观察治疗24h、3d和7d时AF的转复情况。治疗并随访2年,比较4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 4组24h和3d AF的转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7d时的转复率均大于B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观察组的左心房内径、窦性心律维持率在治疗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12、18、24个月,治疗组左心房内径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米普利与胺碘酮联合应用于ACS合并AF患者能提高AF的转复率,缩短转复时间,长期使用可减小左心房内径,并且有效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复律后的治疗中,对血清醛固酮水平和左心房内径的影响,以及对窦性心律的维持作用。方法:选取阵发性房颤成功复律后的患者9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常规口服胺碘酮及福辛普利,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再加服螺内酯20mg/d,随诊1年,观察治疗前后血清醛固酮浓度、左心房内径及窦性心律的维持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醛固酮水平[对照组(82.1±27.6)ng/dl,治疗组(79.7±32.5)ng/dl]较治疗前[对照组(145.2±37.1)ng/dl,治疗组(142.9±35.7)ng/dl]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左心房内径(36.6±9.7)mm明显小于对照组(41.2±7.4)mm(P0.05),且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45.5±9.2)mm,对照组(44.9±11.1)mm]均有显著缩小(P0.01)。治疗组患者房颤平均发作次数(4.68±2.51)次明显少于对照组(7.20±5.46)次,治疗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77.1%)显著高于对照组(52.2%)(P0.05)。结论:螺内酯对血清醛固酮水平无明显影响,但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左心房的扩大,并能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复发,提高窦性心律的维持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在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2月-2012年1月阳泉煤业集团总医院心血管内科90例非瓣膜病阵发性AF患者,AF转复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单纯口服胺碘酮,治疗组45例,口服胺碘酮及阿托伐他汀,疗程观察12个月.结果 治疗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左房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阵发性AF,可有效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心内直视下同期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并心房颤动(AF)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心脏瓣膜病并AF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行单极射频消融术,观察组患者行心内直视下同期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术;术后随访3~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1 d、3个月、6个月、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情况,手术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房前后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消融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3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LVEF、左心房前后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LVEF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左心房前后径均短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内直视下同期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脏瓣膜病并持续性AF安全有效,可有效缩短左心房前后径,维持术后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雷米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36例)和对照组(132例)。对照组口服雷米普利(2.5~15)mg/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商品名:立普托)20mg/d。心房颤动发作时均给予胺碘酮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共随访1年。结果1年后,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75.73%、C反应蛋白2.71mg/L±0.46mg/L均优于对照组55.30%、4.13mg/L±0.45rag/L;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左心房内径缩小分别为2.58mm±1.53mm、2.37mm±1.59mm,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米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清C反应蛋水平,缩小左心房内径,降低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AF的复发及较好地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患者应用替米沙坦在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 方法 76例非瓣膜病变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对照组和替米沙坦+胺碘酮治疗组(联合治疗组),观察治疗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的变化及评价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 结果 治疗3、6个月两组左心房内径和窦性心律维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0.04、0.51和t=0.03、1.12,均为P>0.05).治疗1年后,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分别为48.4%和73.5%,左心房内径分别为(37.26±4.85)mm和(34.38±3.85)mm,联合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对照组(t=4.33,P<0.05),左房内径小于对照组(t=2.66,P<0.05). 结论 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随着时间延长,维持窦性心律效果越好,可能与替米沙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房电及结构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7.
12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福辛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单用胺碘酮治疗.随访时间1 a,研究终点为房颤发作,观察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及治疗前后左心房内经.结果 治疗12个月,治疗组左心房内径显著小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福辛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联合胺碘酮对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纤颤(AF)复律及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方法2004年9月删8年9月将丹风医院内科76例高血压伴阵发AF患者分为胺碘酮治疗组和硝苯地平+胺碘酮治疗组,观察AF的转复的情况。在AF复律后,继续药物治疗并随访观察一年,评价两组窦性心律维持效果。结果治疗组AF的转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左房内经明显小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苯地平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AF,可在有效持续降压的同时迅速复律,并且有效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高血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患者应用缬沙坦在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2月至2007年8月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中心73例高血压伴有阵发性AF患者,AF转复后随机分为2组,在口服胺碘酮的基础上,时照组36例给予常规降压药物(除外ACEI和ARB类药物),治疗组37例给予包括缬沙坦的降压药物,疗程观察18个月.结果 治疗组左房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胺碘酮联合应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AF,可在降低血压的同时,有效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0.
影响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慢性心房纤颤疗效的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风湿性心脏病 (RHD)慢性心房颤动 (AF)患者左心房大小和 AF病史长短与射频迷宫手术治疗AF疗效的关系。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房内径 ,询问 AF病史 ,按射频消融迷宫手术疗效分组比较。结果 :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 (恢复组 )患者和未恢复窦性心律 (未恢复组 )患者 AF病史长短和左心房大小有显著差异 (3.8± 3.2年 vs11.1± 8.7年 ,66± 10 mm vs82± 13m m,均 P<0 .0 1) ;AF病史≥ 3年的患者 AF转复率明显低于 AF病史 <3年的患者 (72 % vs96% ,P<0 .0 1) ;左心房长径≥ 70 mm患者 AF转复率明显低于左心房长径 <70 mm的患者 (62 % vs95 % ,P<0 .0 1)。结论 :AF病史长短和左心房大小明显影响射频迷宫手术的治疗效果 ,AF病史越长、左心房越大手术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同期行瓣膜替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的近期手术效果.方法 选取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8例(消融组),同期行瓣膜替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18例配对仅行心脏瓣膜替换术而未行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年龄36~65岁,平均53.5岁,房颤持续时间1~10年,平均5年,左心房内径为44~67 mm.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结果.结果 消融组18例患者术后窦性心律16例,房颤心律1例,结性心律1例;随访8个月,15例维持窦性心律,3例阵发性房颤心律.对照组13例术中心脏复跳后即为房颤心律,5例心脏复跳后为窦性心律,术后24 h内均转为房颤心律,应用胺碘酮不能持续恢复窦性心律.两组术后左房内径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消融组术后左房内径小于对照组[(33.06±2.88)mm比(36.16±2.43)mm,P<0.05].结论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在行瓣膜替换术的同时行附加的双极射频消融手术疗效良好,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在左心房内径>60 mm患者中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同一术者在瓣膜置换同期行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并随访9个月以上的患者106例,按左心房内径大小分为两组:观察组左心房内径>60 mm(27例),对照组左心房内径<60 mm(79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比较两组手术疗效.结果 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当日恢复窦性心律23例,心房扑动1例,房颤2例,交界性心律1例,房颤消除率为88.9%.出院时窦性心律22例,心房扑动2例,房颤消除率为88.9%.术后9~12个月窦性心律21例,房颤6例,房颤消除率为77.8%.对照组术后当日恢复窦性心律71例,心房扑动1例,房颤5例,交界性心律2例,房颤消除率为91.1%.术后9~12个月窦性心律70例,房颤9例,房颤消除率为88.6%.随访至术后9~12个月观察组房颤消除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8%(21/27)vs.88.6%(70/79),P>0.05].结论 左心房内径>60 mm的患者行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安全、简便,仍可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对左心房显著增大的患者,增加左心房后壁消融线路,术后注意避免过高的中心静脉压、维持钾离子浓度在正常高值,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3.
稳心颗粒治疗心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心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A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以二尖瓣狭窄为主要病变的风湿性心脏病合并AF经瓣膜置换术后仍为房颤的56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9g,每日3次,用药3个月;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安慰剂。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转为窦性心律总数为26例,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6.7%,而对照组仅有5例转为窦律,窦性心律转复率为19.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病人无肝、肾功能损害,白细胞减少及新发的其他心律失常病例。结论稳心颗粒对以二尖瓣狭窄为主要病变的风湿性心脏病合并AF经瓣膜置换术后仍为AF的病人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而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尿酸(SUA)水平与房颤(AF)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商洛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218例CHF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既往相关病史、血液生化指标、超声心动图及颈部血管超声结果。根据是否AF将218例患者分为AF组和窦性心律组。结果 218例患者中,有49例合并AF,169例为窦性心律,AF发生率为22.5%。与窦性心律组相比,SUA水平在AF组明显升高。AF组的年龄比窦性心律组更高[(64.32±9.87) vs (56.78±10.14)岁,P<0.05。];射血分数前者比窦性心律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包括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等在内的超声心动图参数,AF组比窦性心律组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AF组也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水平为发生A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F组患者有更高的SUA水平和更差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酯联合比索洛尔及胺碘酮治疗高血压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高血压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坎地沙坦组,每组48例,常规治疗组给予胺碘酮及比索洛尔治疗,坎地沙坦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坎地沙坦酯,随访6、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左心房内径缩小等指标。结果随访6个月,坎地沙坦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91.3,常规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3.3;随访12个月,坎地沙坦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5.4,常规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5.0,两组同期窦性心律维持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12个月后左心房内径均缩小,各组治疗前后左房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坎地沙坦组左房内径缩小更明显,治疗后两组左房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坎地沙坦酯联合比索洛尔及胺碘酮能有效提高高血压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及缩小左房内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用胺碘酮在持续性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及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98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持续超过7d)患者,药物或电复律后随机分为两组,Ⅰ组50例给予胺碘酮0.2g,1次/d;Ⅱ组48例给予厄贝沙坦150mg,1次/d,胺碘酮0.2g,1次/d;两组均连服6个月。分别于治疗后第1周、2周、1个月、2个月、4个月及6个月复查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观察心房颤动复发情况;复律后次日及6个月后做超声心动图(UCG)检查,观察左心房功能变化。结果共87例完成治疗。随访6个月,心房颤动复发Ⅰ组为34.9%(15/43),Ⅱ组为13.6%(6/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复律后次日及治疗6个月后,超声测量左心房内径由(42±12)mm缩小为(34±11)mm,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Ⅰ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用胺碘酮在持续性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较单用胺碘酮更有效,长期服用厄贝沙坦可逆转左心房扩大,降低左心房压,有利于消除心房颤动复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窦性心律(窦律)维持作用及复发因素.方法 80例冠心病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替米沙坦十胺碘酮组)40例,对照组(胺碘酮组)40例.治疗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窦律维持率和治疗前后的左心房内径(LAD).结果 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窦律维持率高于对照组(72.5%、50.0%,P<0.05),治疗组左心房内径小于对照组,分别为(37.2士4.2)mm和(39.3±3.9)mm(P<0.05).结论 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并发阵发性房颤,能延缓患者左心房的扩大,预防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口服依那普利前后左心房内径、P波离散度、心钠素(ANP)的变化,探讨依那普利对房颤的干预作用及其预防机制。方法: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恢复窦性心律后均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组加用依那普利5~10mg/d;对照组不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治疗18个月,房颤复发为终点。观察2组治疗组前后左心房内径、P波离散度、AN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房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11.1%比35.7%,P〈0.01);左心房内径治疗小于对照组[(39.4±5.3)mm比(44.5±5.1)mm,P〈0.01];P波离散度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43.8±7.8)ms比(51.9±9.8)ms,P〈0.01];ANP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28.8±33.5)pg/mL比(165.7±32.1)pg/mL,P〈0.01]。结论:长期服用依那普利能逆转左心房扩大,降低左心房压力,防止房颤复发,影响心房重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胺碘酮与缬沙坦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缬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左心房内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左心房内径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胺碘酮与缬沙坦联合治疗,可以对左心房扩大进行有效抑制,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受体阻滞剂(ACEI/ARB)治疗是否影响高血压伴心房颤动(AF)患者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9月至2012年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高血压病例,将高血压伴AF患者85例以及窦性心律(简称窦律)患者54例按是否接受ACEI/ARB治疗分成窦律对照组26例、治疗组28例以及AF对照组42例和治疗组43例,测定血清中CTGF、bFGF水平。结果 AF对照组血清CTGF、bFGF均显著高于窦律对照组(P均0.05);窦律对照组与治疗组间血清CTGF、bFG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F治疗组血清CTGF、bFGF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高血压伴AF患者血清CTGF、bFGF均升高,ACEI/ARB治疗可降低其CTGF和bFGF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