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为了提高涤纶的染色性能,采用空气等离子体对涤纶织物进行处理。通过实验研究处理时间及放电距离对涤纶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选用红、黄、蓝三原色分散染料对处理前后的涤纶织物进行染色。结果表明,最佳工艺为3 mm、5 s,处理后涤纶织物的上染率大幅度提高,色泽增深。SEM分析表明,织物处理后纤维表面有等离子体刻蚀的纵向沟痕。这些沟痕提高了染料的吸附量和上染率。  相似文献   

2.
为改善棉织物染色性能,对等离子体处理后棉织物染色的性能变化进行分析。等离子体处理功率为固定300W,气体为氩气,改变处理时间,研究等离子体处理对棉织物吸湿性能、染色性能及物理性能的影响。分析可知:等离子体处理能改善织物的吸湿性能和染色性能,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棉织物的吸湿性能、上染率和K/S值在大幅改善后会趋于平缓,色牢度会有小幅改善。等离子体处理会损伤棉织物的物理性能,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织物的断裂强力会不断下降。结果表明:合理控制等离子体处理工艺参数可改善棉织物的染色性能。  相似文献   

3.
微波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羊绒染色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微波低温等离子体对羊绒进行处理,以实现羊绒织物的低温染色.通过实验优化等离子体处理各因素如处理时间、功率和压强等,得到最佳等离子体处理工艺.结果表明:羊绒织物用氧气为气氛的等离子体处理,在处理压强为30 Pa、处理功率为100 W的条件下,处理3 min得到最佳效果.经最佳条件等离子体处理后的羊绒织物用酸性染料进行低温(80℃)染色,与未处理羊绒织物相比,上染率和固色率大为提高,且染色牢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
紫外线吸收剂/分散染料同浴上染涤纶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温高压吸尽法将紫外线吸收剂和分散染料单独及同浴上染到涤纶织物上,比较了两种上染条件下紫外线吸收剂和分散染料对涤纶织物上染率,分别计算出两者对涤纶纤维的亲和力,并测定了所得织物的表观颜色深度值和耐光色牢度。探讨紫外线吸收剂与分散染料在同浴上染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当紫外线吸收剂与分散染料同浴对涤纶织物进行上染时,两者的上染率都比单独上染时的上染率低,表现出了一定的竞染关系;所选用的紫外线吸收剂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染色织物的耐光色牢度,其中以紫外线吸收剂UV-3改善分散染料所染涤纶织物耐光色牢度的效果最为明显。选用的紫外线吸收剂对分散染料在织物上的色光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改善亚麻织物的染色性能,采用等离子体对亚麻织物进行处理,引发接枝改性,采用混合丙烯酸和苯乙烯为接枝单体。确定了较优工艺条件:苯乙烯与丙烯酸的体积比为3∶7,接枝温度为60℃,接枝单体质量分数为80%,等离子体处理时间为4 min。结果表明,接枝亚麻对阳离子染料的上染率从接枝前的22.4%提高到55.7%。  相似文献   

6.
为改善亚麻织物的染色性能,采用等离子体对亚麻织物进行处理,引发接枝改性,采用混合丙烯酸和苯乙烯为接枝单体。确定了较优工艺条件:苯乙烯与丙烯酸的体积比为3∶7,接枝温度为60℃,接枝单体质量分数为80%,等离子体处理时间为4 min。结果表明,接枝亚麻对阳离子染料的上染率从接枝前的22.4%提高到55.7%。  相似文献   

7.
仿生整理是现在织物整理的热点课题,但对于茶多酚上染涤纶织物的研究较少,本文立足这一目标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将涤纶织物进行碱减量处理,利用戊二醛交联剂,使得明胶蛋白质能够附着到涤纶织物表面,并结合牢固。通过分析叶干重浓度、pH、染色温度、染色时间四个影响因素对织物K/S值的影响,选出处理织物的最佳染色工艺,并对其做色牢度测试,结果显示其耐磨擦色牢度提高1~1.5个等级,耐水洗牢度提高0.5~1个等级,耐晒牢度提高2个等级。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用乙二胺处理羊毛织物后的染色性能变化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酸性染料染色前,用乙二胺处理羊毛织物,不仅能增加羊毛织物的上染率,而且能降低染色温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用乙二胺处理羊毛织物后的染色性能变化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酸性染料染色前,用乙二胺处理羊毛织物,不仅能增加羊毛织物的上染率,而且能降低染色温度。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经壳聚糖处理后,亚麻织物活性染料染色性能的实验。分析了壳聚糖浓度、浸渍温度、焙烘温度和添加助剂对亚麻染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亚麻织物经壳聚糖整理后,活性染料上染率提高。湿摩擦色牢度和水洗牢度增加。  相似文献   

11.
采用针一板式反应器,研究探讨低温等离子体协同絮凝剂处理印染废水色素和COD的影响规律。试验首先探讨了低温等离子放电条件(放电电压、放电时间、放电间距)对印染废水色素和COD处理效果;其次研究在最佳的低温等离子放电条件下,加入絮凝剂对印染废水色素和COD处理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印染废水的脱色率和COD脱除率随输入电压的增大和放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放电介质及放电间距对净化效率也有重要影响,在气相中放电的脱色率优于在液相中放电,COD的脱除率随放电间距的增加而降低。最佳工艺参数为放电电压20kV、放电时间20min、放电间距为阳极在液面以上约12mm,先经过等离子体放电再加入絮凝剂的废水净化效果优于先加絮凝剂再放电的工艺过程。  相似文献   

12.
将废弃鸡毛溶解,制备出一种蛋白助剂,探讨该蛋白助剂改性涤纶织物对分散染料热溶染色性能的影响。确定出涤纶织物蛋白助剂最佳改性工艺条件,并评价不同工艺处理涤纶织物分散染料热溶染色效果及吸湿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蛋白助剂与壳聚糖复配,并借助反应性阳离子交联剂的作用,能够将涤纶织物改性,显著提高分散染料热溶染色涤纶织物的表观色深度,而且不降低织物的耐摩擦色牢度,同时改性涤纶织物吸湿性能提高,穿着舒适性提高。  相似文献   

13.
以自制的新型聚酯聚醚共聚物为亲水整理剂,采用高温高压法,对涤纶织物进行亲水整理同浴染色。研究整理剂用量对分散染料上染率和织物亲;K性、色差以及色牢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型染料上染率几乎不受影响,而中、高温型影响较大;织物亲水性在用量为6%时达到最佳;中、低温型染料染色织物色差在用量小于6%时影响小,而高温型染料染色织物色差在用量小于4%时影响小;同浴染色未影响染色牢度。因此,只要选择适用的分散染料和适量的整理剂,涤纶亲水整理同浴染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测量酸性染料对染锦纶织物染色后的上染率、布面K/S值、色差、匀染性等指标,分析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对酸性黄上染锦纶织物匀染性的影响。实验发现,脂肪胺聚氧乙烯醚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二的匀染效果较好,色差最小,而磺化蓖麻油的匀染效果最好,但织物色差最大。因此,将脂肪胺聚氧乙烯醚二和磺化蓖麻油以不同的比例进行复配,考察了复配后的匀染剂对织物染色效果的影响,综合考察选择出最佳的匀染剂并将其应用于其它几种酸性染料。实验结果表明,复配所得的匀染剂二对酸性黄锦纶染色,能有效降低上染速率,且达到较好的上染率,织物匀染性明显提高;该匀染剂同样适用于改善酸性大红、酸性艳兰、酸性翠兰的匀染性,对上染率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5.
改性聚氨酯固色剂的固色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了一种自制的丙烯酸酯改性聚氨酯固色剂,对活性染料染色后织物进行固色整理.通过对固色剂的用量、焙烘温度、焙烘时间和轧余率的探讨,确定了色织物的最佳固色整理工艺为:活性染料染色织物→二浸二轧(固色剂50g/L,轧余率75%)→烘干(70℃×3 min)→焙烘(150℃×3 min).实验结果表明,此类固色剂对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有良好的固色效果,可使织物的干湿摩擦牢度和水洗牢度有所提高.其固色效果与4种市售固色剂基本相当,固色后织物色光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6.
以活性黄3RE上染棉织物为例,首先利用灰色系统GM(1,1)和Verhulst建立起上染率-染色工艺单因素模型,再将其输出直接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最终建立灰色-BP神经网络上染率-染色工艺多因素模型,其拟合值的相对误差小于1.3%,并通过实验验证,预测值的误差均在1.0%以内。验证结果表明,该数学模型精确度较高,能较准确地反映棉织物活性染料染色后的上染率,并可以满足预测上染率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使用硅烷偶联剂KH560对纳米碳化锆粉体进行偶联改性处理,再使用改性后的纳米碳化锆粉体对涤纶织物进行整理及染色.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热性能测试技术对纳米碳化锆粉体和涤纶织物纤维表面形态、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纳米碳化锆粉体经过KH560改性之后,团聚现象明显改善,且发生了化学接枝反应,并通过KH560的桥接作用使纳米碳化锆颗粒牢固附着在涤纶纤维表面.涤纶织物经过纳米碳化锆粉体整理之后,起始和终止热分解温度均有所下降.染色之后纤维表面仍粘附有纳米碳化锆颗粒,纳米碳化锆整理对涤纶纤维染色和热性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壳聚糖整理对亚麻染色性能的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经壳聚糖处理后,亚麻织物活性染料染色性能的实验.分析了壳聚糖浓度、浸渍温度、焙烘温度和添加助剂对亚麻染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亚麻织物经壳聚糖整理后,活性染料上染率提高,湿摩擦色牢度和水洗牢度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