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区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部分,占据公众生活重要位置,其中老旧住区占城市社区一半,老旧住区存在环境差,邻里关系淡漠,公共场所品质低等问题。在集约式发展背景下,社区营造是改善老旧住区公共空间的有效策略。文章以西安市苍松机械厂社区的老旧住区作为研究对象,在社区营造理念下,运用景观设计理论方法从老旧住区的优化空间环境、重建邻里关系、后期维护管理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探讨提出社区营造理念下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景观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人居环境的提升是住区发展的根本之一。现如今,苏州古城内的居住环境整体较差,面临更新的需求迫切。为提升苏州古城内老旧住区的空间质量,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创造宜居的古城生活空间,本文以苏州古城内的养蚕里村为例,论述在宜居的视角下苏州古城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更新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3.
赵东 《城市住宅》2021,28(2):96-99
住区公共空间是营造社区生活场景的核心载体,随着人们生活需求不断提高,高品质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成为炙手可热的稀缺产品.通过对阳光水城和煤建新村2个新旧住区的对比研究,以道路交通和公共空间为切入点,为新住区的设计实施和老旧住区的更新改造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曹苏亚 《四川建筑》2011,31(4):47-50,53
通过问卷调研了解分析南京鼓楼区老旧住区现状特征及目前更新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城市发展和居民需求出发,探讨适合鼓楼区老旧住区的更新方式及重点,主要研究旧住区的更新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逐渐由“保量”向“提质”转型,存量老旧住区的更新改造随之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本研究聚焦于老旧住区的户外空间更新,发现老旧住区改造中存在老旧住区类型多样、空间资源极其有限、常规旧改方法失利等诸多难点。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梳理,文章提出一种自下而上、以居民为导向的认知方法,即“需求-功能”转译路径及“行为-空间”生成路径,用以协调空间资源不足与居民需求多样之间的矛盾,寻求最高效的老旧住区户外空间更新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金荣美 《工业建筑》2022,(2):256-257
<正>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促进城市人口逐渐增多,政府部门在规划城市发展方案时,应该注重对公共空间的优化处理,尤其是对于老旧住区来说,由于过去受到设计理念的限制,导致很多老旧住区的公共空间规缺乏合理性、不够人性化,无法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据此,基于新时代背景下,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老旧住区公共空间优化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改善老旧住区居民的居住条件。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老旧住区的现存问题,将包容性设计作为适老化改造的手段,从老旧住区的使用群体特征及需求分析出发,对住区的外部空间进行分析评定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包容性设计理论提出一系列适老化改造策略,期望帮助改善老旧住区的老年人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8.
老旧住区改造是当前城市更新的重要方面。随着人民物质水平逐渐提高,私家车保有量也迅速增加,老旧住区交通规划按照当年建设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居民的交通需求,私家车内部停车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西安市,南郊文教区的高校大院作为典型老旧住区,人口基数大且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道路组织混乱且呈人车混行状态,车位配比严重不足,道路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被私家车大量侵占,所以内部停车问题更加严峻。本文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实地调研法、调查分析法,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校区单位大院为例,调研其周边基本状况和内部建筑、人口、动静交通,最终从打造共享街道、保持车位增量、平衡圈内停车3个方面,提出西电大院停车空间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9.
开放式老旧住区是城市居住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居民老龄化的比例也相对其他类型住区高.本文从开放式老旧住区外部空间中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安全性需求出发,以合肥市西园新村为例,对开放式老旧住区的道路、休憩活动空间、景观空间和空间导视标识做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交通系统整体的适配重整、安全系统稳固、设施辅助系统和空间利用维度等改造...  相似文献   

10.
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是住区整体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建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水平。笔者对哈尔滨市住区公共空间环境现状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找出住区公共空间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并提出提高住区环境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家口市老旧住区大多于20世纪80年代建成,因年代久远,现存大量问题,如多数基础设施陈旧不堪,室外空间及公共设施已无法满足当下居民对居住舒适度和日常活动的要求。调研张家口市老旧住区,分析住区现存问题,通过对其室外环境进行修护改造、优化升级,完善其使用功能,提升老旧住区人居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2.
老旧住区街道空间既承载居民日常生活,也为居民提供面对面的交流场所,是增进邻里交往的重要公共空间。本文以合肥市庐江路街道为例,对其街道的空间环境现状、慢行活动现状及使用后满意度进行调研,分析街道空间环境与使用者慢行活动需求之间的矛盾,归纳典型问题并提出该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的公共起居室,是人们的幸福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本文通过分析老旧社区相关研究背景及概念阐述,总结出老旧社区在公共设施设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对模块化设计运用进行实例分析,进而引入到老旧社区公共设施的设计层面。通过分析老旧社区的场地特性及人群需求等要素,对社区公共设施进行模块化系列设计,旨在改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环境,满足居民对于公共设施的功能需求的同时引发人们对于老旧社区公共设施设计模式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4.
董晶晶  金广君 《华中建筑》2010,28(2):136-139
该文针对当前居民健康问题,分析了居民健康改善对住区外部空间的具体需求,阐明了健康导向下住区外部空间设计的三要素以及三者间的关系,形成了确定健康节点、搭建健康骨架、组织健康片区,三方互动的住区外部空间营建策略,目的是为建设健康住区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海绵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在老旧住区改造设计中推进的迫切性,总结海绵城市理念下老旧住区的问题和改造技术难点,并提出老旧住区的改造原则和技术措施。该研究以锦州市安乐里住区为例,对住区的停车场、广场、建筑、道路、绿地五个方面进行现状分析和海绵化改造设计,探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老旧住区改造路径和具体的措施,改善老旧住区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16.
作为当代老年居民日常休闲、社交活动的主要载体——住区公共活动空间,现已成为当下城市适老更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天津市为例,在对既有住区使用现状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探究既有住区公共活动空间适老化使用的影响因素,并针对老年居民的户外活动需求及特征,为天津既有住区公共活动空间提出适老化的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亚文化的研究视角对重庆市渝中半岛具有典型山地特征的老旧住区进行现状调研,分析不同老旧住区所处区位及其周边环境、历史遗存、外部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选取嘉西村和大井巷两个老旧住区开展深入研究,从区域、边界、路径、节点和标志等五项要素综合分析老旧住区的外部空间特征,并尝试挖掘不同外部空间要素所映射的亚文化内涵,进而从时间、人和行为系统三个纬度来提出保护与重塑亚文化人性场所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在保证建筑质量、消除安全隐患的基本需求前提下,通过设计手段激发公共空间活力和引入人文场景关怀,可进一步提升公共休闲空间品质和居民生活幸福感,实现居民对美好生活更高阶的需要。文章结合近两年上海市不同城区的老旧小区更新改造案例,通过对居民实际需求的调研,梳理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特点及现状问题,提出可行的更新设计策略,具体包括:交通体系规划整合、特定主题活动场所设计、非正规性空间优化、结合其他环境要素整合设计、休闲活动场地安全性提升等。  相似文献   

19.
住区小气候的舒适程度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在2017年8月对南宁3个典型住区的室外公共空间进行调查,测试全遮荫和全日照2种环境下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黑球温度、风速4种小气候相关参数,同时进行居民行为注记观察,根据实测数据计算UTCI值,结合居民行为进行小气候评价;研究发现,居民在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的活动人数、活动场所、活动群体均受小气候影响,太阳辐射显著影响了住区居民的行为活动,遮荫良好是夏季居民选择住区室外公共空间活动的关键因素;可从增大遮荫面积、优化建筑布局、合理设计活动空间等方面对住区室外公共空间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20.
保障房住区的规划与设计常套用 一般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标准,符合特定 居民需求的住区公共空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 注。对广州市7个典型保障房住区居民进行访 谈和问卷调研发现,保障房住区居民的年龄 构成、经济收入、户外活动类型等与普通住区 的居民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保障房住区公共 空间的设计应以居民的真实需求为依据,在研 究不同人群的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来进行,具 体需要关注的内容包括改善步行交通环境、 优化配置住宅周边的休息空间、拓展架空层 的功能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