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前地下工程抗震设计一般是基于传统的拟静力计算,这与实际地震响应相差较远。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对地下结构的破坏,打破了土木工程界忽视地下工程抗震的固有观念,掀起了一股地下工程抗震研究热潮。论文对地下工程地震响应分析的解析法、半解析法与数值计算方法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结合地下工程抗震设计的实际需求,探讨了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理论分析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地下工程震害与地下地震动的位移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工程与地面工程所处的环境不同决定了地震作用对地下结构影响的特殊性,震害经验显示地震动的位移是造成地下结构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典型地下工程震害特征进行了总结,结合国外地下地震动台阵记录分析了地震动位移沿深度的分布特点.揭示了地下地震动的一些工程特性,可以为地下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分析了地震液化的机理及目前地下工程地震液化影响及处理措施的研究现状,以天津地铁5号线昌凌路—中医一附院区间为例分析了地层液化对天津地铁区间结构的影响,最后从设计及施工两方面提出了抗地震液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地下工程的主要类型与基本特点,研究了地下工程内部的环境特点,并对地下工程环境设计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围岩分类因素对围岩类别及爆破地震传播影响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在对城市地下工程现场围岩分类及爆破地震量测的基础上,首次建立了围岩分类与爆破地震之间的定量关系,为爆破地震灾害的预测和爆破设计提供了更切实可行的数据。  相似文献   

6.
软土地下工程与深基坑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当前国内外软土地下工程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概括和评述,重点探讨深基坑和盾构隧道两种典型地下工程涉及的关键土工问题。其一是复杂地质及环境条件下软土基坑工程的分析方法与新技术,包括基坑围护结构受力分析、基坑抗隆起稳定性分析、渗流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深基坑工程中的冗余度问题、软土基坑工程的新技术;其二是软土隧道工程的稳定与变形问题,包括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分析、渗流对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的影响、隧道纵向不均匀沉降与长期沉降、隧道地震响应分析与动力模型试验;最后是软土地下工程施工的环境土工效应,包括基坑开挖引起的土体变形、隧道开挖引起的土体变形、地下工程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围岩分类因素对围岩类别及爆破地震传播影响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在对城市地下工程现场围岩分类及爆破地震量测的基础上。首次建立了围岩分类与爆破地震之间的定量关系,为爆破地震灾害的预测和爆破设计提供了更切实可行的数据。  相似文献   

8.
以区域灾害系统理论为指导,综合分析地下工程震害风险的不确定性特征与内涵,给出震害风险处置的整体性、重要性、层次性及多模型与方法集成运用原则,概念性探讨地下工程地震灾害风险体系,揭示孕险环境、承险体、风险因素、风险事故、风险损失等属性及作用机理,建立基于安全系统工程的地震作用下地下工程风险分析基本程序,设计地下工程地震灾害风险全过程评估与管理模型,提出了基于集成化管理和全寿命管理的地下工程地震灾害的动态集成化风险管理模式,将地下工程震损风险管理的动态性和集成化统一起来,进一步丰富了地震作用下地下工程风险管理理论,为地下工程震损风险管理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地下工程问题的可视化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地下工程施工的特点和目前数据分析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地下工程问题分析中应用科学计算可视化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结合体视化的算法思想,建立了地下工程问题的可视化分析方法;提出了采用基于表面重建和直接体视的算法来实现地下工程问题的可视化解决方案,并对地下工程施工的可视化分析方法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地铁项目在建设实施中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其影响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本文针对地铁及地下工程项目的特点,对地铁及地下工程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明确了该领域在实施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进一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地下结构一直被认为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1995年阪神大地震发生之前 ,很少有大型地下结构在地震中严重破坏的报道。然则 ,阪神大地震中 ,包括诸如地铁车站及其区间隧道等结构在内的大量大型地下结构出现严重的破坏 ,引起世人震惊 ,使人们对地下结构的抗震安全性产生了怀疑。尔后 ,地震工程界特别是日本出现了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的热潮。初步研究表明 ,地下结构具有不同于地面结构的抗震性能和破坏特征 ,在某些情况下 ,同样会发生严重甚至强于地面结构的破坏  相似文献   

12.
基岩条件对地震影响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影响系数是城市小区规划和工程地震安全评价的一个重要参数,由于受地下岩体条件影响,难以准确确定地震影响系数,常规方法得到的地震影响场难以满足城市和重大工程抗震的精度要求。如何分析基岩条件对地震影响系数的影响是地震安全评价的关键工作之一。通过对地下岩体裂缝分布的数值模拟,求取基岩裂缝和地下能量等指标的分布,进而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得到基于基岩裂缝、能量、位移等指标分布的地震影响系数计算模型。以唐山市为例分析了计算结果,并对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地下工程震害及其抗震性能研究是当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构抗震的一个热点方向。由于受周围岩土体的约束,地震作用下地下结构的动力响应特征与地面建筑存在较大差异。针对地下结构特殊的动力响应特征,国内外学者展开了一系列抗震理论分析和模型实验研究。在论述地下结构地震动破坏特征及破坏机制的基础上,总结目前地下结构抗震性能评价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地下工程抗震分析研究重点及全寿命周期抗震的下一步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强震区地下工程震害机制分析和抗震性能设计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14.
彭海成  王付江 《山西建筑》2003,29(12):25-27
介绍了LS—DYNA软件以及在工程抗震中应用的特点,列举了该软件在高层建筑、地下工程、边坡、土石坝工程抗震分析中的应用以及对人工震源模拟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循环动载引起的工程问题使得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的研究面临许多新的课题。文章简要评述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着重讨论土的剪切模量、高速铁路路基动力响应及累积沉降、土体地震液化、地下结构地震响应及其抗震设计、跨海桥梁与海上风电基础的动力学问题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并进一步阐述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地震灾害表明,地下结构在强地震作用下并没有预料的安全,针对铁路和公路隧道、地铁车站和区间盾构隧道的抗震设计研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大型公用地下工程如地下停车场、地下变电站、地下商场等的研究并不多,对此类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在地下结构的震害和岩土非线性动力计算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方法,对某大型地下结构进行了完全非线性地震动力时程分析,采用二次开发的土体非线性动力本构模型,模拟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特性。采用100年超越概率2%的强地震波作为地震动输入,对某大型地下停车场的地震反应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结构的内力发展过程,并与三维等效地震荷载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数值模拟结果能够合理地计算地下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能够很好地标识出地下结构的薄弱部分,对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可以为其他大型地下结构抗震计算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建设行业岩土工程五十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扼要地回顾了五十年来建设行业岩土工程的主要成就,包括桩基础、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等;并展望未来20年,为适应我国工程建设的需求,提出了发展土的测试技术、桩基与地基处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完善基坑支护技术;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发展环境岩土工程和地震岩土工程;研究设计计算理论与方法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鉴于设计和使用要求,近距离地下穿越工程大量涌现,形成了土体-相互穿越结构群复杂相互作用体系。多个地下结构出现近距离穿越情况时,在地震作用下结构与临近土体以及结构之间均存在动力相互作用,地下穿越结构体系的地震响应规律更加复杂。基于对大量实际近距离穿越工程案例的归纳整理,将地下穿越结构大体分为隧道相互穿越体系、隧道穿越地铁车站体系、地铁车站相互穿越体系。在总结地下穿越工程特点的基础上,分别阐述各穿越体系地震响应研究现状和进展,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对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地铁隧道结构以及其它地下工程选型方面,常常采用圆形结构。根据地下圆形结构和围岩的特点,建立平面冲击波载荷作用下有岩石中多层圆形结构体系的动力广义泛函,并采用变分原理推导出体系的线性和非线性动力微分方程组。采用该方法对承受平面应力波的有软回填层的岩石中多层圆形结构进行弹塑性动力响应计算,研究地下多层圆形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回填层厚度对结构体系动力响应的影响。给出软回填层削波减振的最佳厚度和围岩与回填材料的最佳声阻抗比。该研究结果适用于平面应力波荷载或地震荷载下,地下工程结构选型及结构动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