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广西余甘子叶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95%乙醇进行渗滤提取后,浸膏以系统溶剂分离法进行部位分离.利用硅胶柱层析法和重结晶对石油醚部位和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Ⅰ)、胡萝卜苷(Ⅱ)、正三十四烷酸(Ⅲ)、正三十烷醇(Ⅳ).结论 化合物Ⅲ、Ⅳ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壮药九层风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吸附色谱法、重结晶等现代分离方法和技术对其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所得单体化合物利用其理化性质及MS、1H-NMR、13C-NMR等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九层风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三十一烷烃(I),α-波甾醇(II),豆甾醇(III),β-谷甾醇(IV),油酸(V),正二十四烷酸(Ⅵ),α-波甾醇-3-O-β-D-葡萄糖苷-6/-十七酸酯(Ⅶ),正十六烷酸(Ⅷ),丝石竹皂苷元(Ⅸ)。结论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胡颓子根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将胡颓子根乙醇提取物经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依次萃取,得到其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对乙酸乙酯部位通过硅胶柱色谱和LH-20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应用薄层色谱跟踪检测,结合重结晶技术,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技术对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中分离出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熊果酸(ursolic acid)(1),胡萝卜苷(daucosterol)(2),槲皮素(quercetin)(3),山柰酚(kaempferol)(4),β-谷甾醇(β-sitosterol)(5),没食子酸(gallic acid)(6),没食子酸乙酯(ethyl gallate)(7),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8),豆甾醇(stigmasterol)(9),对羟基苯乙酸(hydroxyphenylacetic acid)(10),对羟基苯甲酸(hydroxybenzoic acid)(11),柚皮素(naringenin)(12),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kaempferol 3-O-β-D-glucopyranoside)(13)。结论:化合物1~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壮药风车子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风车子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风车子叶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三十三烷醇(Ⅰ),正二十四烷酸(Ⅱ),荭草素(Ⅲ),异荭草素(Ⅳ),异牡荆苷(Ⅴ).结论 化合物Ⅰ~Ⅴ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中药胡颓子叶的脂溶性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赵鑫  黄浩  朱瑞良 《中成药》2006,28(3):403-405
目的:对胡颓子叶(E laeagnus pungens Thunb.)进行化学成分分离。方法:采用硅胶和凝胶层析以及多种波谱学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和结构鉴定。结果:从胡颓子叶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三十一烷(hentriantane)(1),羽扇豆醇(lupeol)(2),,β-谷甾醇(β-sitosterol)(3)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4)和3,5-二羟基-4,,7-二甲氧基黄酮(3,5-dihydroxy-4,,7-dimethoxyflavone)(5)。结论:化合物1和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6.
蒙药森登-4汤抗炎镇痛有效部位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蒙药森登-4汤有效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对蒙药森登-4汤水煎剂、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部位的抗炎镇痛药效进行比较,从中选取抗炎镇痛作用较明显的乙酸乙酯提取部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及制备色谱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用波谱法进行鉴定.结果 分离出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解析,分别鉴定它们的结构:杨梅素(myricetin);阿魏酸(ferulic acid);2 α,3β-双氢杨梅树皮素没食子酸酯(2α,3β-dihydromyricetin gallate);2α,3β-双氢杨梅树皮素(2α,3β-Dihydromyricetin);槲皮素(quercetin);苯甲酸(benzoic acid).结论 这些化合物均从森登-4水煎剂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美花筋骨草(Ajuga ovalifolia var. calantha)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将美花筋骨草药材用95%乙醇渗漉,合并渗漉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加水分散浸膏后用石油醚萃取,得到石油醚萃取部位和水层,再用乙酸乙酯对水层进行萃取,得到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利用硅胶,LH-20型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小孔树脂(MCI),ODS等色谱柱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美花筋骨草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纯化,并利用NMR,ESI-MS等波谱手段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美花筋骨草中分离得到17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蜂斗菜内酯-E(1),黑麦草内酯(2),异黑麦草内酯(3),(E)-linalool-1-oic acid(4),伞形花内酯(5),连翘脂素(6),1-(4-hydroxyphenyl)-ethanol(7),(2E)-8-hydroxy-2,6-dimethyl-2-octenoic acid(8),1H-吲哚-3-羧酸(9),ajugarin I(10),ajugalactone(11),木犀草素(12),20-hydroxyecdysone-2-acetate(13),benzyl-4'-hydroxy-benzoyl-3'-O-β-D-glucopyranoside(14),harpagide(15),6-deoxy-8-acetylharpagide(16),acteoside(17)。结论:其中化合物1,3~4,6~9,14均为初次在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10,13,15~16均为初次在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大花紫薇叶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大花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 (Linn.) Pers叶中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 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等分离手段对大花紫薇叶的石油醚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ESI-MS、NMR等光谱技术和化学方法鉴定所分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熊果酸 (ursolic acid, 1)、2α-羟基熊果酸 (corosolic acid, 2)、2α-羟基白桦脂酸 (alphitolic acid, 3)、积雪草酸 (asiatic acid, 4)、β-谷甾醇 (β-sitosterol, 5)、正三十二醇 (dotriacontanol, 6)、胡萝卜苷 (daucosterol, 7)、蒲公英甾醇乙酸酯 (taraxasterol acetate, 8)、β-谷甾醇乙酸酯 (β-sitosterol acetate, 9)、(2α,3β)-乌索-12-烯-2,3,28-三醇[(2α,3β)-urs-12-ene-2,3,28-triol, 10)].结论 化合物4和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白花蛛毛苣苔中的三萜类成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苦苣苔科药用植物白花蛛毛苣苔Paraboea glutinosa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醋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2α,3β,19α,24-tetrahydroxyurs-12-en-28-oate(24-hydroxytormentic acid,1),glucosyl-2a-3β,19α,24-tetrahydroxyurs-12-en-28-oic acid(24-hydroxytormentic acid ester glucoside,2),28-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24-hydroxytormentic acid(3),β-谷甾醇(4),胡萝卜苷(5).结论: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张健  殷志琦  梁敬钰  刁银军 《中成药》2012,34(10):1939-1942
目的 研究络石藤8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现代波谱方法和化合物的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络石藤醇提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ycloeucalenol(1),α-香树脂醇(2),羽扇豆醇(3),α-香树脂醇乙酸酯(4),β-香树脂醇乙酸酯(5),α-香树脂醇棕榈酸酯(6),熊果酸(7),豆甾-4-烯-3-酮(8),大黄素(9),棕榈酸(10),β-谷甾醇(11).结论 化合物1、4、6~10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任赛赛  罗彭  潘为高  梁臣艳  李耀华  周伟 《中草药》2012,43(11):2116-2119
目的 研究龙船花Ixora chinensis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硅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000000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龙船花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和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D-甘露醇(1)、十八酸(2)、1,5-环辛二烯(3)、β-谷甾醇(4)、(10E)-9-oxooctadec-10-en-12-ynoic acid(5)、壬二酸(6)、dihydromasticadienolic acid (7).结论 化合物5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龙船花脂酸(ixoraliphatic acid).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龙船花中分离得到,其中D-甘露醇在干药材中质量分数高达0.32%.  相似文献   

12.
苦皮藤根皮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苦皮藤根皮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石油醚提取,提取物用80%甲醇水溶解,石油醚反复萃取除杂,80%甲醇水部分采用硅胶柱色谱法、重结晶和半制备HPLC制备等多种方法分离纯化,通过NMR数据解析,参考已知文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苦皮藤根皮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儿茶素[(+)-catechin,1],表儿茶素[(-)-epicatechin,2],9,12-烯-3β-齐墩果烷(9,12-diene-3β-hydroxyolean,3),β-谷甾醇(β-sitosterol,4),油酸(oleic acid,5),triptohypol F(6),wiforsinsine B(7)。结论:化合物5,6,7为首次从苦皮藤根皮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7为首次从南蛇藤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丰城鸡血藤正丁醇和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反复硅胶柱,LH-20型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RP-HPLC制备柱等技术对丰城鸡血藤正丁醇和石油醚部位进行分离,依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并结合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最终从丰城鸡血藤正丁醇和石油醚部位分离出15个化合物,包括1个木脂素类化合物,(+)-lyoniresinol-3α-O-D-glucopyranoside(1);2个三萜类化合物,taraxeron(2),epilupeol(3);12个黄酮类化合物,鹰嘴豆芽素A-7-O-β-D-吡喃葡萄糖苷(4),芒柄花素-7-O-β-D-呋喃芹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5),圆荚草双糖苷(6),8-methylretusin-7-O-β-D-glucopyranoside(7),阿夫罗摩辛-7-O-β-D-吡喃葡糖苷(8),β-galactosyl 1-6β-galactosyl formononetin(9),retusin 8-methyl ether(10),7-hydroxy-4',6-dimethoxyisoflavone(11),4'-甲氧基-7-羟基异黄酮(12),biochanin A-7-O-β-D-glucoside(13),澳白檀苷(14),6-methoxyisoformononetin(15)。结论:其中8个化合物1,2,3,4,7,9,10,15首次在本植物中分离得到,除化合物2外,其余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该研究为丰城鸡血藤综合开发及天然植物药理活性研究提供化学依据和物质参考。  相似文献   

14.
茶条槭叶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苦津茶来源植物茶条槭叶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参数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茶条槭叶8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蒲公英赛醇(1),豆甾醇-β-D-葡萄糖苷(2),胡萝卜苷(3),L-2-O-chiro-肌醇(4),杨梅萜二醇(5),豆甾醇(6),没食子酸乙酯(7),羽扇豆醇(8),β-谷甾醇(9)。结论:化合物1、2、5、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5、6、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黄秋葵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黄秋葵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黄秋葵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为6-羟基豆甾-4-烯-3-酮(1),6β-羟基豆甾-4,22-二烯-3-酮(2),3β-羟基豆甾-烯-7-酮(3),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4),豆甾-5-烯-3β,7β-二醇(5),豆甾-5,22-二烯-3β,7β-二醇(6),豆甾-4,22-二烯-3,6-二酮(7),豆甾-4,22-二烯-3-酮(8),麦角甾-7,22-二烯-3β-醇(9),环阿尔廷-25-烯-3,24-二醇(10),羽扇豆醇(11),橙酰胺乙酸酯(12),豆甾醇(13),棕搁酸(14).结论:化合物1~12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也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椿皮三氯甲烷部位化学成分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研究椿皮中三氯甲烷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HP-20和Sephadex LH-20等分离手段对三氯甲烷萃取部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三氯甲烷萃取部分分离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白桦酸(1),α-香树脂醇(2),6α-Hydroxylup-20(29)-en-3-on-28-oic acid (3),2α,3β-d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 (4),β-谷甾醇(5),熊果酸(6).结论:化合物1,2,3,4,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见血清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见血清中的化学成分并进行分离鉴定。方法:将见血清药材粉碎,用95%乙醇在85℃下回流提取,所得提取物减压浓缩回收溶剂得总浸膏,再将其用蒸馏水分散,然后依次用等体积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进行萃取,得到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运用硅胶柱色谱,LH-20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获得单体化合物。并根据单体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见血清95%提取物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是对羟基苯甲酸(1),原儿茶酸(2),对羟基肉桂酸(3),反式阿魏酸二十二烷酯(4),顺式阿魏酸二十二烷酯(5),豆甾-4-烯-3-酮(6),橙皮内酯水合物(7),花椒毒酚(8),橙皮油内酯烯(9),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10),香草酸(11)和对羟基苯甲醛(12)。结论:化合物1~10为首次从羊耳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为首次从脉羊耳兰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阔叶黄檀三萜类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黄檀属植物中阔叶黄檀(Dalbergia latifolia)中的三萜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方法:将阔叶黄檀心材50.0 kg,粉碎,用7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2 h,合并滤液,减压回收溶剂得到浸膏。浸膏经水分散,通过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及水饱和正丁醇萃取,制备得到上述4个萃取部位。然后分别采用硅胶,LH-20羟丙基葡聚糖凝胶,C18色谱柱(ODS)及大孔吸附树脂等色谱分离技术对各个萃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通过理化分析、波谱分析及质谱分析等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阔叶黄檀中分离鉴定得到7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为3-O-α-L-arabinopyranosyl-28-O-β-D-glucopyranosyl pomolic acid(1),β-sitostenone(2),β-sitosterol(3),豆甾醇(4),β-香树脂酸乙酸酯(5),β-香树脂醇-3-棕榈酸酯(6),3-乙酰齐墩果酸(7)。结论:化合物1,5,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上述研究成果为进一步阐明阔叶黄檀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该植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鹰嘴豆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鹰嘴豆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系统溶剂提取法、硅胶柱层析、MCI树脂吸附、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及半制备HPLC等手段进行分离和纯化,并通过NMR,MS等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鹰嘴豆干燥种子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亚油酸(linoleic acid,I)、β-谷甾醇(β-sitosterol,II)、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III)、腺苷(adenosine,IV)、1,2-苯二甲酸二(2-甲基丙基)酯(1,2-benzenedicarboxylic acid,1,2-bis(2-methylpropyl)ester,V)、1-乙基-α-L-半乳糖苷(1-ethyl-α-L-galactoside,VI)、蔗糖(sucrose,VII)。结论:其中化合物I,V,VII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I,V亦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秃毛冬青Ilexpubescens Hook.et Arn. var. glabra Chang茎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层析手段对秃毛冬青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鉴定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3-O-β-D-半乳糖豆甾二烯醇(1),5,25-豆甾二烯醇(2),3β-acetoxy-28-hydroxyurs-12-ene(3),齐墩果酸(4),β-谷甾醇(5),白桦脂酸(6),坡模酸(7),丁香酸(8),β-胡萝卜苷(9)和秦皮乙素(10)。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冬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9为首次从秃毛冬青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